山西有看頭|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二)

2021-02-07 中國黃河電視臺訂閱號

在中國古代史上,戰國時代是一個充斥著烽煙和戰爭的時代。經過春秋五霸的交錯割據、戰國七雄的鏖戰兼併,到了戰國後期,天下一統已是大勢所趨。

此時在列國之中,具有一統天下實力的當屬雄踞關中的秦國,經過兩次商鞅變法,秦國從一個不起眼的內陸諸侯國變成了天下矚目的強國,此時與秦國勢均力敵的對手就是勇於自我變革的趙國

經過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等一系列軍事改革,趙國的軍事實力足以傲視諸侯。兩個同樣覬覦天下的國家終將無法迴避一場大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屍骨坑

公元前262年

馮亭出任韓國上黨郡守

他走馬上任後做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把韓王準備獻給秦國的上黨十七城

直接獻給了趙王

此時也只有趙國可以與秦國抗衡

韓國的上黨郡如果能夠得到趙國的援助

無疑會使抗秦希望大增

如此一來

趙國和秦國就形成了對抗的局面

趙孝成王

面對十七座城池的誘惑

趙孝成王坐收漁利

聞聽此事的秦王還能坐得住嗎

當時的秦相範雎力勸秦昭襄王

大舉伐趙還之以顏色

以破三晉合縱之勢

絕韓魏兩國之後援

公元前261年初

秦王一聲令下

進行了全國總動員

發傾國之師攻趙

長平之戰  1號屍骨坑發掘現場

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並用以掩護大軍側翼;另一路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齕率領出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上黨。

由於實力懸殊,上黨陷落。老將廉頗率兵星夜馳援,韓、趙上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以御秦軍,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由此,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戰拉開了序幕。

長平之戰  屍骨坑遺址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此時秦趙兩國的軍事實力:

秦國:史書記載,秦軍有「奮擊之士」即輕銳步兵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地靠近西北,民風彪悍尚武,且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秦國稱得上是當時的超級軍事大國。

趙國:齊國衰落後,趙國作為東方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擁有「帶甲之士」即精銳步兵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如此兩強之國間的大戰,它的規模和慘烈程度會是怎樣的呢?

長平之戰,這場曾經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曠世大戰,在眾多典籍中都難以尋找到詳盡的記述。這樣一場大戰,在當時一定會有記錄詳細的歷史文獻,今天我們之所以看不到,是因為到了漢代,先秦的歷史文獻流傳下來的已經很少了;秦國焚書坑儒,幾乎把列國的文獻焚燒殆盡;當劉邦、項羽攻入鹹陽,項羽火燒阿房宮,把存在秦國內府的歷史文獻也毀之殆盡。所以等到司馬遷編著《史記》時,能讀到的六國文獻已經很有限了。《呂氏春秋》中記載此役三年然後決,意味著這是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

焚書坑儒

公元前262年

王齕統帥的秦軍一路揮師東進

兵發上黨劍指長平

長平古戰場出土的青銅箭頭

長平離秦國的都城鹹陽近500公裡

兩千多年前的秦國軍隊

遠離國土連續作戰三年之久

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的

又有多少秦軍參戰

長平之戰發掘出的趙國將士遺骸

一連串的疑問

各類史籍中沒有任何直接記載

這些史書之外的歷史到哪裡去探尋呢

我們從另一個大事件中尋找線索

泛舟之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內陸河道水上運輸的重大事件。公元前647年,當時晉國國君是晉惠公,晉國連年大旱、糧食匱乏。這一時期正值「秦晉之好」的最佳歷史時期,秦國決定把救災糧通過水道運送到晉國。從秦都城把糧食裝上船,沿渭河東下進入黃河,再通過黃河進入汾河,順汾河北上,直達晉國國都「絳」(今天侯馬、翼城、曲沃一帶)。

「泛舟之役」路線圖

根據「泛舟之役」的記載

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

三百八十五年之後

秦軍再次沿著這條水路進入晉國故地

只是此時船上所載的

不是秦國的愛心

而是進軍趙國的大批秦軍

《史記》中稱

秦軍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有能力消滅四十五萬趙軍的秦國

在這場大戰中會投入多少兵力呢

趙國又有多少兵力參戰呢

根據史書記載,趙軍總投入兵力四十五萬,秦軍有近三十萬兵力。由於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關於長平之戰的參戰秦軍的準確人數,也就變成了後人口中眾說紛紜的一個謎。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24年,為了消滅實力雄厚的楚國,大將王翦「將兵六十萬」伐楚,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秦軍出兵的線路現已基本明了

秦趙雙方兵力的投入也可知一二

長平因廉頗率兵退居於此

成為了這場大戰的主戰場

老將廉頗為什麼沒有選擇別的地方

唯獨全力進駐長平呢

請繼續關注《長平之戰》

出品 / 《魅力山西》融媒體工作室

責編 / 葛麗娜   美編 / 李欣

    統籌 / 葛麗娜   

監製 / 李志華 李磊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顧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

相關焦點

  • 山西有看頭|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完結篇)
    在山西省高平市谷口村有一座骷髏廟,它始建於唐代。當時唐玄宗巡幸至此,見這裡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就在「頭顱山」旁修建了骷髏廟,擇其骷骨中巨大者立像封「骷髏大王」,以祭祀長平之戰被殺的趙軍。谷口村骷髏廟現存的骷髏廟為清代遺構,廟內所塑是趙括夫婦像。趙括,就是取代廉頗之後的長平趙軍統帥。是什麼原因讓秦軍所頭痛的廉頗遭到了撤換?
  • 山西高平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坑殺地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近日,一處帶狀屍骨層,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在高平市被當地農民發現。經當地研究長平之戰的學者、文物部門人士現場勘查,這處呈帶狀的屍骨層,可能與發生在2200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兩千多年前,孟子說,「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因亞聖的這句話,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06年的秦統一前的這個歷史時期被史學家定義為戰國時期
  • 長平之戰,天下事,至此大定!
    長平之戰,是先秦史上史詩一戰,此一戰之後,秦國再無敵手,秦人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制王朝也進入了快車道。但遺憾的是,因為年代久遠,史料稀缺,關於這場戰爭我們絕無可能知曉全貌,甚至部分還原也極為困難。所以,寫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我只能盡力而為。
  • 陘城之戰: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說到戰國時期的戰爭,很多人會聯繫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伐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鄢郢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垂沙之戰等。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本文所要說的陘城之戰,則是一場被人忽略的戰役。不過,就陘城之戰來說,卻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也即在筆者看來,如果沒有陘城之戰的話,長平之戰就不一定會在公元前260年爆發了。
  • 哭頭村,燒白起,一場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屠殺如何被記恨到現在?
    山西晉城高平市有一道名叫「燒白起」的小吃,做法大致如下: 將剛做好的豆腐切成小塊,先放在鐵篦上用炭火烤至兩面焦黃,再放進開水裡煮軟撈出; 把做豆腐時產生的豆渣蒸熟,撒上薑汁、蒜泥、辣醬和鹽巴攪勻,用作蘸料; 吃的時候,用筷子把豆腐塊夾開
  •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卻在趙都邯鄲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敗,幾乎將此前獲得的成果全部吐出。而首功之臣——白起,也在不久後自殺。
  • 重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幻象
    可問題在於,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鬥爭,尤其是長平之戰這樣的舉國大戰,更是一場綜合國力的比拼。廉頗避敵鋒芒、打持久戰的軍事方略是正確的,遺憾的是,趙國耗不起。 圖:秦將白起布下口袋陣,來源:《大秦帝國之崛起》同時,綜合各種史料分析,趙軍被坑殺40餘萬之說也頗值得懷疑,趙武靈王時期以傾國之力攻擊中山國也不過20萬兵力,長平之戰時期,趙國除了拱衛國都邯鄲的部隊外,還在雲中、九原等邊境地區布有重兵,長平前線很難湊齊40萬軍隊。
  • 視頻 | 央視史詩級紀錄片《喋血長平》,豆瓣打出罕見高分
    《喋血長平》總時長200分鐘,對於一部歷史戰役的專述紀錄片而言,這個時長已然不算太短。但對於一場時隔兩千餘年,仍然血腥味不散的慘烈戰役而言,這200分鐘根本不足以容下所有的故事。意猶未盡之處,權且在此摘選二三,以饗觀眾。 1、關於長平地區趙軍屍骨   歷代以來,長平(今高平)地區一直不斷有骸骨被發現。
  • 長平之戰前的天下大勢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裡程碑戰役,從此之後,秦國大一統進入倒計時,再沒有真正稱得上阻礙的存在。那麼,在那場終極之戰開啟前,公元前3世紀的上半葉,是什麼樣的演變最終導致了秦與趙之間的大決戰呢?今天,我們講幾件大事。
  • 長平之戰,除了廉頗和趙括,偌大一個趙國莫非就無名將可用了嗎?
    公元前269年趙奢在閼與之戰中硬碰硬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不久後廉頗在幾之戰中再次大敗秦軍,在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下,韓魏兩國成為秦國首要的攻擊目標,三晉在戰國時期很多時候都是共同進退的,被雙方互相視為勁敵的秦趙兩國始終會有一場大決戰。
  • 長平之戰的前期
    公園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郡,民眾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於長平,以便扶上黨之民。隨後王齕進攻上黨,長平之戰正式開始。前期長平之戰將領分別為秦將左庶長王齕與趙國上將廉頗,雙方打的有來有回。但逐漸時間一長,秦兵戰力高的特點體現出來。廉頗決定堅壁清野,修築大量防禦工事,與秦軍開展拉鋸戰。廉頗深知長平是邯鄲的咽喉之地,不得不守。
  • 再赴長平之戰遺址,屍骨坑的累累白骨訴說著戰爭的慘烈
    經過兩千二百八十餘年後的2020年初,我們再次踏上山西高平這片土地。這裡已經來過很多次,但是寫長平之戰的事情一直沒敢動筆,因為,我怕,怕自己的文字承載不了這段厚重而慘烈的史實。當然有,誰都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參戰的士兵誰又願意去真心賣命呢? 長平之戰的始末,熟悉歷史的應該都有所了解,我們再次穿越回去,看看這場戰爭。 白起是這個時候秦國風頭最勁的將軍。秦國從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到長平之戰發生的公元前261年止,近百年時間,秦國的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二一方面,秦國之所以不顧一切,堅持要打長平之戰,直接原因就是秦軍即將到手的果實,被趙國摘桃子了。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擊敗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在閼與之戰後,魏國人範雎來到秦國,向秦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打魏國,然後轉向韓國。
  • 從地圖看《大秦賦》,趙國太行山防線因「長平之戰」而形同虛設
    《大秦賦》的第一幕便是秦趙「邯鄲之戰」,而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城長達三年。這場戰爭雖然以秦國最終戰敗結束,但戰爭之初卻有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那便是秦國出兵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便殺到了趙國都城邯鄲城下,究其原因,便在於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戰敗。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福建漳州人,專注於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多家報刊雜誌,是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首任版主,也是國內早期自媒體文史創作領域的重要作者。代表作品有《雖遠必誅:大漢王朝的擴張》《血戰天下:戰國全史》《西漢原來是這樣》《東漢原來是這樣》《春秋無義戰》《大唐帝國的擴張》《秦朝原來是這樣》等。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長平之戰,相信各位都不陌生。這是一場牽涉到秦趙兩國國運的持久消耗戰,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包圍戰。廉頗,白起這兩位名將參與指揮。還有那個趙括,貢獻了經典成語「紙上談兵」。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趙武靈王笑了「這還不好辦,有現成的樣子啊。你看,北方胡人的衣服多方便。短褂、褲子、長靴,袖口短,腰裡系一條皮帶,走路做事又靈活,又方便,多棒啊!更重要的是,穿上這種衣服,我國也就用不著再使用馬車作戰了,直接騎馬砍殺,那可真是太方便了。」
  • 關東六國之首趙國,是秦統一六國的最大障礙,它的滅亡有哪些因素?
    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因此,秦國多次不遺餘力地對趙國進行軍事打擊,規模最大的就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大軍;邯鄲之戰,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最終使趙國的都城邯鄲得以保存。但是,兩場大戰使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秦滅趙國已經是指日可待。
  • 趙括到底有多無能?敗光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他只用了四十六天
    大家紛紛指出,長平戰敗,乃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非戰之罪。趙括也由此從一個無能之輩,變成了堪比白起的一代名將,實在令我有些接受不了。說實話,我對這樣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因為長平之戰的趙括就是一個無能之輩,說他紙上談兵還真不算貶低他。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決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決戰,源頭在於上黨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