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史上,戰國時代是一個充斥著烽煙和戰爭的時代。經過春秋五霸的交錯割據、戰國七雄的鏖戰兼併,到了戰國後期,天下一統已是大勢所趨。
此時在列國之中,具有一統天下實力的當屬雄踞關中的秦國,經過兩次商鞅變法,秦國從一個不起眼的內陸諸侯國變成了天下矚目的強國,此時與秦國勢均力敵的對手就是勇於自我變革的趙國。
經過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等一系列軍事改革,趙國的軍事實力足以傲視諸侯。兩個同樣覬覦天下的國家終將無法迴避一場大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屍骨坑
公元前262年
馮亭出任韓國上黨郡守
他走馬上任後做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把韓王準備獻給秦國的上黨十七城
直接獻給了趙王
此時也只有趙國可以與秦國抗衡
韓國的上黨郡如果能夠得到趙國的援助
無疑會使抗秦希望大增
如此一來
趙國和秦國就形成了對抗的局面
趙孝成王
面對十七座城池的誘惑
趙孝成王坐收漁利
聞聽此事的秦王還能坐得住嗎
當時的秦相範雎力勸秦昭襄王
大舉伐趙還之以顏色
以破三晉合縱之勢
絕韓魏兩國之後援
公元前261年初
秦王一聲令下
進行了全國總動員
發傾國之師攻趙
長平之戰 1號屍骨坑發掘現場
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並用以掩護大軍側翼;另一路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齕率領出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上黨。
由於實力懸殊,上黨陷落。老將廉頗率兵星夜馳援,韓、趙上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以御秦軍,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由此,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戰拉開了序幕。
長平之戰 屍骨坑遺址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此時秦趙兩國的軍事實力:
秦國:史書記載,秦軍有「奮擊之士」即輕銳步兵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地靠近西北,民風彪悍尚武,且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秦國稱得上是當時的超級軍事大國。
趙國:齊國衰落後,趙國作為東方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擁有「帶甲之士」即精銳步兵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如此兩強之國間的大戰,它的規模和慘烈程度會是怎樣的呢?
長平之戰,這場曾經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曠世大戰,在眾多典籍中都難以尋找到詳盡的記述。這樣一場大戰,在當時一定會有記錄詳細的歷史文獻,今天我們之所以看不到,是因為到了漢代,先秦的歷史文獻流傳下來的已經很少了;秦國焚書坑儒,幾乎把列國的文獻焚燒殆盡;當劉邦、項羽攻入鹹陽,項羽火燒阿房宮,把存在秦國內府的歷史文獻也毀之殆盡。所以等到司馬遷編著《史記》時,能讀到的六國文獻已經很有限了。《呂氏春秋》中記載此役「三年然後決」,意味著這是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
焚書坑儒
公元前262年
王齕統帥的秦軍一路揮師東進
兵發上黨劍指長平
長平古戰場出土的青銅箭頭
長平離秦國的都城鹹陽近500公裡
兩千多年前的秦國軍隊
遠離國土連續作戰三年之久
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的
又有多少秦軍參戰
長平之戰發掘出的趙國將士遺骸
一連串的疑問
各類史籍中沒有任何直接記載
這些史書之外的歷史到哪裡去探尋呢
我們從另一個大事件中尋找線索
「泛舟之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內陸河道水上運輸的重大事件。公元前647年,當時晉國國君是晉惠公,晉國連年大旱、糧食匱乏。這一時期正值「秦晉之好」的最佳歷史時期,秦國決定把救災糧通過水道運送到晉國。從秦都城把糧食裝上船,沿渭河東下進入黃河,再通過黃河進入汾河,順汾河北上,直達晉國國都「絳」(今天侯馬、翼城、曲沃一帶)。
「泛舟之役」路線圖
根據「泛舟之役」的記載
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
三百八十五年之後
秦軍再次沿著這條水路進入晉國故地
只是此時船上所載的
不是秦國的愛心
而是進軍趙國的大批秦軍
《史記》中稱
秦軍「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有能力消滅四十五萬趙軍的秦國
在這場大戰中會投入多少兵力呢
趙國又有多少兵力參戰呢
根據史書記載,趙軍總投入兵力四十五萬,秦軍有近三十萬兵力。由於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關於長平之戰的參戰秦軍的準確人數,也就變成了後人口中眾說紛紜的一個謎。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24年,為了消滅實力雄厚的楚國,大將王翦「將兵六十萬」伐楚,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秦軍出兵的線路現已基本明了
秦趙雙方兵力的投入也可知一二
長平因廉頗率兵退居於此
成為了這場大戰的主戰場
老將廉頗為什麼沒有選擇別的地方
唯獨全力進駐長平呢
請繼續關注《長平之戰》
出品 / 《魅力山西》融媒體工作室
責編 / 葛麗娜 美編 / 李欣
統籌 / 葛麗娜
監製 / 李志華 李磊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顧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