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玉米地裡驚現20米長帶狀屍骨層!山西高平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坑殺地

2021-02-23 文博山西

▲「廿一年相邦冉」青銅戈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

相邦魏冉監製的青銅戈

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長平之戰,

戰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長平,

位於今山西高平市境內。

公元前260年,

秦趙為爭奪韓之上黨,

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

從秦國出兵使趙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

耗時三年。

趙軍最終戰敗,

秦國獲勝進佔長平,

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近日,

一處帶狀屍骨層,

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

在高平市被當地農民發現。

經當地研究長平之戰的學者、

文物部門人士現場勘查,

這處呈帶狀的屍骨層,

可能與發生在2200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

 

新發現的屍骨層遺址位於高平市北城街街道辦事處南王莊村的一處茂密的玉米地中。
  

高平市長期研究長平之戰的學者郭庭榮、當地民俗文化學者王永忠均為高平市政府「長平之戰國家文化公園總體規劃」專家評審組成員。據郭庭榮回憶,最近在走訪南王莊村古建築玉皇廟、關帝廟時,聽說村西田地裡發現了大量屍骨。
 

 

7月10日上午,山西晚報記者與郭庭榮、王永忠以及高平市文旅局工作人員相隨,一同前往屍骨層現場進行勘查。
  

村裡種植的玉米已超過一人多高,由於接連降雨,鬆軟的地面泥濘難行。在南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進保、村黨支部副書記鞏書明的引導下,郭庭榮、王永忠等人在村西的一處上下均種滿玉米的土崖處,看到了裸露在黃土層外的屍骨層。
  

長平之戰發生於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這場長達3年的戰爭在高平留下很多遺蹟,有470個與長平之戰有關的地名和村名,其中與戰爭有直接關係的不少於400個,其中南王莊、谷口、王降、王何、企甲院、箭頭等村所在地是長平之戰的核心戰場,這些村名就是對長平之戰最深刻的銘記。
 

▲頭蓋骨、腿骨、臂骨、關節骨……

交叉疊錯、不規則堆積的白骨層

 

頭蓋骨、腿骨、臂骨、關節骨……交叉疊錯、不規則堆積的白骨層呈帶狀朝東西方向延伸。經測量,屍骨層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距土崖頂端地表約2米。除土崖裸露出的屍骨層外,可能是受雨水的多次衝刷,在其周圍的地頭上,已經發酥的屍骨隨處可見。
  

46歲的王進保說,發現屍骨層的土崖下面的耕地,早在1983年前是他家的自留地。小時候經常到地裡幫著大人做農活的王進保清楚地記得,由於長年受夏季雨水衝刷,比自家地高出兩三米的土崖地塄子經常出現坍塌,「那時就經常發現裸露出的很多人骨頭。為了種地不受影響,大人們就讓我用籮頭把骨頭裝上倒在附近的河溝裡,一次撿好幾籮頭,其中就有好多的頭蓋骨。」
  

南王莊村東與王降村為鄰,並與谷口等村莊接壤。此處有條河道,當地人稱王降河,原屬丹河一條支流。「此河道也是谷口、王降通往南王莊的古道。」郭庭榮說,唐代李隆基就是沿著這條古道前往潞州就任的。如今,在南王莊村南的谷口村,有一座「骷髏廟」,就是李隆基為祭奠長平之戰被白起殺死的40萬趙國將士冤魂而建。

 

2200多年前發生在高平境內的長平之戰,《史記》記載秦將白起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1995年,在高平市永錄鄉將軍嶺下發現並發掘保護了「一號屍骨坑」,累累白骨直觀地讓後人感受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之慘烈。
  

由於永錄一號坑僅發掘遺骸130多具,離歷史上記載的「四十餘萬」相差甚遠,為此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郭庭榮表示,白起殺降並非只在一個地方,而是以丹河為軸線分布在沿岸的多個地方,千百年來,丹河沿岸不斷有屍骨出土,也不斷有人處置這些屍骨。
  

查閱高平相關歷史文字記載得知,宋代運判馬城曾「以前後左右溝壑數十裡暴露之骸畢集而掩葬」;金代高平縣令王庭直將「岸崖頹裂,露骨數車……盡載於墳圍」;明代高平縣令許安遇將高平城附近之骨骸掩埋後,刻「掩骼記」碑立於城南關。
  

進入新舊世紀交替年代,埋有大量屍骨的屍骨坑仍屢次被發現。
 

 

2011年5月初,在高平市永錄鄉後溝村附近,一處長平之戰遺留下的200多平方米的屍骨坑遺址被發現。另外,在丹河西岸的寺莊鎮柏枝莊村,也發現了屍骨坑。
  

永錄村、南王莊村分別位於丹河東西兩岸,兩村相距也就四五公裡。而位於丹河西岸的南王莊村西有座山丘,被稱為「白起臺」,傳說是白起在此將趙軍屍體、尤其是砍下來的頭顱高高堆起,封土夯實壘成方錐形高臺,以此炫耀自己的軍威武功。
 

 

根據南王莊村發現的這處屍骨層現狀,郭庭榮分析推測認為,這處形成帶狀的屍骨層很可能與長平之戰有關。
  

以前有種說法,認為當初秦軍處決趙軍戰俘後,沒有專門挖掘填埋趙軍屍體的深坑,而是本著就近原則,將屍體拋入附近的溝渠等地勢低洼處草草掩埋,在屍體上只覆蓋了薄薄浮土,甚至還不能把屍體完全蓋住。但南王莊發現的這處裸露出來的屍骨層雖說距種植玉米的地表約0.5米,但卻埋葬在距土崖頂部地表2米多的深處,不能算是「薄薄浮土」。
  

被發現的屍骨層位於丹河支流王降河河道內,王永忠推測認為,也可能是在2200多年中受雨水衝刷、河水改道等因素影響,使得大量坍塌的泥土日積月累、覆蓋其上。

 

▲寧壽令戟及銘文

考證此戟為趙國兵器,鑄造時間應為趙惠文王十六年

在現場的高平市文旅局工作人員表示,對於南王莊村發現的屍骨層,他們將上報省文物局,並將根據批覆結果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據了解,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發生地,2019年,高平形成「長平之戰」發生地文化開發利用的共識,並著手進行長平之戰國家文化公園的修建規劃編制工作。

文|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吉毅

|考古匯 國家人文歷史 李俊傑 網絡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相關焦點

  • 長平戰場發現堆壘屍骨層,打臉西方多年質疑,村民:趙軍骸骨紅色
    在公元前265年到公元前262年這短短四年時間裡,秦軍連下韓國高平(今河南濟源)、少曲、陘、南陽、野王等重鎮,將韓國分割成了兩段,韓國上黨郡被孤立。時任郡守的馮亭未聽從韓王割地入秦的王命,轉而獻地於趙,趙王認為「夫用百萬之眾,攻戰踰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
  • 再赴長平之戰遺址,屍骨坑的累累白骨訴說著戰爭的慘烈
    山西高平長平之戰遺址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九月,一群飢腸轆轆的趙國士兵等待著什麼?等待望眼欲穿的趙國軍糧?還是等待他們年輕的指揮官趙括最後的決戰? 經過兩千二百八十餘年後的2020年初,我們再次踏上山西高平這片土地。這裡已經來過很多次,但是寫長平之戰的事情一直沒敢動筆,因為,我怕,怕自己的文字承載不了這段厚重而慘烈的史實。
  • 山西傳來重大發現:40萬大軍全滅於此,累累白骨終於重見天日!
    據央視網新聞7月15日消息,近日在山西省高平市,當地農民在茂密的玉米地中,發現了1處帶狀屍骨層,經當地文物部門和學者的勘查,一個驚天發現浮出了水面:這可能就是2200年前的戰國時代,秦國和趙國共計百萬大軍主力決戰激烈廝殺,最終伏屍數十萬人的長平大血戰屍骨埋葬地之一!
  • 山西有看頭|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完結篇)
    讓我們一同走進《長平之戰》完結篇。高平市永祿村一號屍骨坑出土的刀幣上世紀九十年代陸續發現的長平之戰屍骨坑以及各類兵器、幣帛器物幾乎都集中分布在小東倉河以西北 丹河以東北百裡石長城以西南區域但是從高平市永祿村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出土的130具屍骨分析,沒有發現一具具有活埋的症狀。
  • 山西有看頭|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二)
    兩個同樣覬覦天下的國家終將無法迴避一場大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以破三晉合縱之勢絕韓魏兩國之後援公元前261年初秦王一聲令下進行了全國總動員發傾國之師攻趙長平之戰  1號屍骨坑發掘現場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並用以掩護大軍側翼;另一路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齕率領出安邑,
  • 視頻 | 央視史詩級紀錄片《喋血長平》,豆瓣打出罕見高分
    意猶未盡之處,權且在此摘選二三,以饗觀眾。 1、關於長平地區趙軍屍骨   歷代以來,長平(今高平)地區一直不斷有骸骨被發現。唐代時還因此在當地建了座「骷髏廟」以示紀念。《喋血長平》開機前我去高平實地調研,當地一位老人告訴我: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殺谷地區仍有大量骸骨出土。老人記得有的屍骨坑裡只有頭骨,一層層的堆了很多。
  • 原解放軍戰術專家:趙國在長平慘遭亡國之戰,國人太愛經商了!
    ,是整個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戰,堪稱趙國的「亡國之戰」——趙國損失40萬兵力,從此一蹶不振。廉頗抵達長平,發現守衛的關鍵在於長平以西三十裡的空倉嶺,此處有高平關,地處空倉嶺山間隘口。秦國大軍人數雖多,卻難以在狹窄山道上展開,一旦守住此地,趙軍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山西高平火車站途經公交車路線乘坐點及其運行時間
    山西高平火車站途山西高平火車站途經公交車路線:高平3路;高平4路山西高平火車站3路公交車路線:菜市場站→高平五中站→九龍大酒店站→郵政局站→高平四中站→火車站→外貿城站→教育局站→工商銀行站→農商銀行東城支行站→新榮小區南口站→三館三中心站→職工文體中心站→復明眼科醫院站→客運中心站山西高平火車站4路公交車路線:06:20-18:30:客運中心站→*院→長平建材市場→復明眼科醫院→高平六中站→職工文體中心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山西高平西遊記木雕比《西遊記》還早100年,各個地點竟一一對應
    在山西高平市這塊土地上曾見證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這片土地上有絢麗的悠久歷史,有著為後代人開闢先河的華夏始祖神農炎帝,還有著無數的古代名人文物。曾有傳言說這片土地上流傳著比西遊記小說早一百年的山西高平西遊記木雕,這難道是真的嗎?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小編一探究竟吧!
  •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並攻佔了野王郡,切斷了韓國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上黨郡郡守馮亭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與其做秦國人,不如投降同為三晉國家的趙國。由此,上黨舉郡併入趙國。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
  • 太行八陘之太行陘有多重要?曾引發長平之戰
    愚公移山只是一個勵志故事,在歷史上自然是不存在的,但太行山之險卻是現實存在的。太行山脈約出現於六千萬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縱貫於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之間,成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尤其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線。這樣的地理條件,讓河北省、河南省與山西省的交通聯繫非常不便,是出名了的天險之地。
  • 古代大戰役死了那麼多人,為何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
    古代大戰役死了那麼多人,為何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 這個結論就是錯的,事實上是發現過的。 長平之戰屍骨坑發掘現場 以長平之戰為例,《史記》記載白起殺趙軍四十五萬,秦軍也死者過半,也就是說約有數十萬雙方官兵在此地埋骨。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沉鉤】地圖裡的長平之戰,春秋戰國最慘烈的戰爭!
    二、秦國的半韓戰略研究長平之戰,重點是將韓國上黨郡研究清楚,只要將「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段上黨郡研究清楚,長平之戰就逐漸清晰。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梁,誰佔領了太行山,就有了天下的脊梁,太行山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太行山南部的韓國上黨郡,在三家分晉之後,將魏國和趙國分割為東西兩部分。
  • 播音員肖曉朗誦《長平之戰》:印著男兒風雲志,刻著英雄骨氣節!
    長平之戰作者:曉悟 朗誦:肖曉從秦磚漢瓦的滄桑中 認識了你的悠久殘星彎月折射戰爭的悲壯從大漠孤煙的意境中 感受到你的粗獷廢墟斷垣印證那個年代的悽苦刀光劍影裡的烈血山河綿延千年的鐵血丹心讓我的視線和歷史一樣漫長登高遠望 憑欄懷古戰國的那片草被長平的月光手起刀落
  • 長平之戰的前期
    公園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郡,民眾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於長平,以便扶上黨之民。隨後王齕進攻上黨,長平之戰正式開始。前期長平之戰將領分別為秦將左庶長王齕與趙國上將廉頗,雙方打的有來有回。但逐漸時間一長,秦兵戰力高的特點體現出來。廉頗決定堅壁清野,修築大量防禦工事,與秦軍開展拉鋸戰。廉頗深知長平是邯鄲的咽喉之地,不得不守。
  • 古代戰役死那麼多人,為何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史書記載真實嗎?
    古代戰爭的規模並不如史書上寫的那麼大,什麼秦徵趙,動員百萬之眾,一坑就坑人家二十萬、四十萬,莫可信莫可信!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屍骨已經被自然原因(河流改道、地殼運動、風雨侵蝕、動植物毀壞、微生物分解等)和人為原因(建造、耕種等)等所毀壞消逝重回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