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的規模並不如史書上寫的那麼大,什麼秦徵趙,動員百萬之眾,一坑就坑人家二十萬、四十萬,莫可信莫可信!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屍骨已經被自然原因(河流改道、地殼運動、風雨侵蝕、動植物毀壞、微生物分解等)和人為原因(建造、耕種等)等所毀壞消逝重回自然了。留存到現在的古人遺骨佔死去人類的總和的比例本來就小,戰役中死掉的人也應該按比例縮小。
雖然在今天山西長平之戰的遺址,發現了一些群葬坑,但屍骨數量十分有限(俗話說萬人坑,不代表有一萬具遺骨),考古發現完全無法與文獻記載對應上,不可稱「證據確鑿」。此其一。
第二,說起「大戰」,當分「戰爭」與「戰役」。戰爭概念更大,往往包含若干次戰役,直接戰死人的,是戰役或更小的戰鬥。一次戰爭,雙方即便動員軍民過百萬,真正在戰場上對陣廝殺的,只是前方的野戰部隊。
第三,一場大的戰役,參戰部隊很多,但不可能上萬人、十餘萬人去爭一個山頭,或像小說和影視劇裡表現的,兵對兵將對將,直接撒歡幹起來。一場有著上萬人規模的戰役,作戰區域可能闊達上百平方公裡,在很大的一個區域機動作戰(陣地戰、野戰、穿插作戰、圍城打援等等),就像解放戰爭時的三大戰役,雙方參戰部隊多達百萬,戰鬥在河北、山東、遼瀋的廣袤土地上展開。死者很分散,不會像書裡記的幾十萬人落一個「坑」裡。
從戰場屍體處理方式看,焚化處理由於簡單操作、節約成本、防止瘟疫理所當然成為主流,而掩埋只是少數。從屍體所處環境看,中國古代以陸戰為主,即使有部分被集中掩埋的屍骨,也只是簡單的埋藏在地表淺層,非常容易被河流改道、風雨侵蝕、動植物毀壞、微生物分解等和人為建造、耕種等等所毀壞;而像赤壁大戰這種水戰,遺骸更難保存。
戰爭必然有敵對雙方,最後一方戰敗,一方勝利。勝利者一定要打掃現場的。財物分類,最後剩下的一定是屍體。屍體怎麼辦?掩埋麼?古人講求入土為安!其實不可能也不現實。戰爭雙方你死我活,不可能勝利者還對失敗者心懷仁慈。最主要的,大規模的屍體處理不好會引發瘟疫。分開掩埋耗費大量人力,挖大坑集體掩埋,一定會出現瘟疫。這樣焚燒屍體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焚燒後都是骨灰,自然不會有大量屍骨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