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鋼建:考古發現《聖經》關於大城的記載真實不虛

2021-02-15 杜鋼建

考古發現《聖經》關於大城的記載真實不虛

杜鋼建

關於以尼尼微為代表的大城,在《聖經》中有多處記載。但是,在考古發現的結果出來以前,許多人都不相信《聖經》的記載,認為《聖經》作者對大城的描述過於誇張。

《聖經》創世紀記載:他從那地出來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間的利鮮,這就是那大城。麥西生路低人、亞拿米人、利哈比人、拿弗土希人、帕斯魯細人、迦斯路希人、迦斐託人,從迦斐託出來的有非利士人。迦南生長子西頓;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亞摩利人、革迦撒人、希未人、亞基人、西尼人、亞瓦底人、洗瑪利人、哈馬人;後來迦南的諸族分散了。根據《聖經》的上述記載,赫人屬於迦南的後裔。赫人與亞摩利人即贏彌秦人和西尼人即荊人秦人等在《聖經》記載中都屬於迦南的諸族。這說明迦南的諸族以赤狄為主。赫人與荊人秦人都屬於赤狄。

希伯來文字源於古漢字。尼尼微的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女神的居所,安逸的後裔。尼尼微的希伯來原文字義源於漢字字義。尼尼微的漢字原文是寧邑。尼尼微的準確翻譯應該是寧邑。後來的尼尼微大城是先前的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利鮮等四座城聯合而成的大城。

創世紀第十章從第6節至20節介紹含的後裔,其中大多數成為以色列人的世仇死敵。創世紀提及的非利士人後來成為亞伯拉罕及其子孫的對頭(創二十章;廿六8,18)。亞摩利人是贏彌秦人,住在山地,後來也成為以色列人的世敵(書十6-11;士一34-36)。以色列人是周人,最終敗於贏彌秦人。西尼人是荊人秦人。sin西尼的希伯來原文字義是多刺的,荊棘叢生。後來sin人成為西方對中國人的專屬稱謂。換言之,秦漢以後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國人就是sin人即荊人秦人。在西方作為中國人代表的荊人秦人起源於大湘西。

根據創世紀記載,迦南的境界,是從西頓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薩,又向所多瑪、蛾摩拉、押瑪、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這就是含的後裔,各隨他們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國。當時迦南地的境界,北從黎巴嫩的西頓,南至迦薩走廊的南部;西從地中海沿岸,東至死海一帶地區。

根據《聖經》的記載,寧王寧錄在示拿Shina\Sina即荊人秦人地建造大城。挪亞的子孫們要造一座大城和高塔,用來宣示人類的偉大。「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示拿即荊人秦人是大湘西地區的中國人抵達西土以後,西土文字專門用於表明中國人的術語。

寧王寧錄王國的起頭是巴別Babel、以力Erech、亞甲即阿卡德Accad、迦勒尼Calneh,都在示拿Shinar地。寧王寧錄從示拿地出來往亞述Asshur去,建造尼尼微Nineveh、利河伯Rehoboth、迦拉Calah和尼尼微與迦拉中間的利鮮Resen,這就是那大城。尼尼微Nineveh、利河伯Rehoboth、迦拉Calah和利鮮Resen這四座城市聯合一切形成大城。《聖經》所記載的尼尼微Nineveh可以說是寧邑或者寧城。商朝的甲骨文和《史記》等史籍記載有寧邑、寧地、寧城等。在《聖經》中尼尼微即寧邑Nineveh是寧錄管轄的王國都城。

考古發現表明,尼尼微Ⅳ的陶器與捷姆迭特·那色時期的陶器相似。泰爾·布拉克早在捷姆迭特·那色時期就同虞朝國都烏魯克有很多接觸。在虞朝時期的阿卡德王國和烏爾第三王朝時期,亞述地區屬於虞朝的附庸地。公元前3000年代末,阿卡德王國滅亡後,形成以亞述城為中心的虞朝地方政權,開始了早期亞述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

亞述城是伊拉克北部的古城遺址,位於底格裡斯河西岸,在摩蘇爾之南150公裡處。亞述城現名謝爾卡特堡。該城有古亞述人的亞神即阿舒爾的神宮。該地在公元前2500年已有虞朝族群居住。亞述城的規模不及寧邑即尼尼微和寧錄城即尼姆魯德。夏神阿舒爾的聖廟在此地,此地堪稱亞述地區的夏朝聖地。亞述城在公元前614年被巴比倫人毀壞。

在亞述的諸多城市中,寧邑即尼尼微的考古發現非常重要。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寧邑即尼尼微已經形成一座城市。寧邑即尼尼微成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尼尼微成為亞述首都以後的發展和建設成就驚人。特別是在後來秦-赫那裡布統治時期,興建一座每邊長近200米的王宮。王宮裡的建築除了宮殿以外,還有亭臺樓閣。王宮裡有當時世界最長的浮雕。王宮的建築中還有國王妃子們的後宮以及皇太子的東宮。在秦-赫那裡布時期,加寬了尼尼微城市的馬路,修建城市公園,並且從郊外60公裡處的山上引水入城形成供水網。以保證尼尼微城裡的供水。

法國考古學家博塔根據《聖經》約拿書的記載,在伊拉克的摩蘇爾地區尋找尼尼微的遺址。在約拿墓地的山崗上還有紀念先知約拿的清真寺。1845年英國考古學家萊亞德按照《聖經·約拿書》中對尼尼微城址的描述,對該地區進行了6年的發掘。萊亞德進行的考古發現證明該地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在亞述巴尼拔王的藏書室裡保存有形狀大小的亞述楔形文字的泥版。其中許多泥版的文字記載是夏朝乃至先夏時期的文獻。

伊拉克考古學家拉薩姆在1852年到1854年期間,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在庫容吉克山崗下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裡找到許多新的楔形文字泥版。在新發現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著名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吉爾伽美什》關於大洪水的描述,與《聖經》的記載相一致。

尼尼微的考古發現表明,《聖經》的有關記載是真實的。歷史上狄奧多羅斯曾經說尼尼微是個四角形的城市,四邊共長480斯達地,周長相等於96公裡。根據《聖經》的記載尼尼微是大城,「要走三天才走得完。」許多人不相信《聖經》有關尼尼微的記載。《聖經》所記載的大城現在根據考古發現來看,是指四座城市形成的大城。寧王寧錄建造的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利鮮這四座城市相去不遠,形成大城的規模。

考古學家奧斯汀·亨利·萊亞德在科薩巴西南約42公裡處尼姆魯德進行的考古發現證明,該文化遺址是迦拉。萊亞德於1849年在迦拉與科薩巴之間的庫揚積進行的考古發現表明,該地是尼尼微城的一部分。萊亞德說:「若將尼姆魯德(迦拉)、庫揚積(尼尼微)、科薩巴和卡蘭裡斯四大土丘視作一個正方形的四角,我們會發現四邊的長度恰巧相等於地理學家所說的480斯達地或96公裡,這就是約拿先知說要走三天才走得完的路程。」考古發現表明《聖經》有關大城的記載是真實不虛的。

1843年法國考古學家保羅-埃米爾·博塔發現的皇宮遺址也是亞述城市的一部分。艾倫·米勒德在《聖經時代的珍寶》一書中說:「這座皇宮證實屬於亞述王撒珥根所有之後,大眾對這件事興趣大增。除了以賽亞書20:1提過這個國王的名字之外,我們對他便一無所知,故此他的存在一度是個疑問。」在萊亞德發現的浮雕中,有國王坐在寶座上,檢閱俘虜在他面前列隊走過。浮雕文字記載「世界的王亞述國王西拿基立(秦-那赫裡布)坐在尼米杜寶座上,檢閱從拉吉(奪得)的戰利品。」

在考古發現的銘刻中,有的文字記載與《聖經》的記載相一致。《聖經》記載:「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猶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說:『我有罪了,求你離開我;凡你罰我的,我必承當。』於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家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萊亞德說:「在歷史證據方面,最一致的記錄之一也許是希西家要付出的黃金數量,三十他連得。在兩項完全獨立的記載中,這個金額不謀而合。」

亞述文字專家亨利·羅林森博士認為,這些銘刻表明「西拿基立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萊亞德在《尼尼微與巴比倫》一書中指出:「在一堆焦土和垃圾底下竟是尼尼微的所在地,在這裡不但找到希西家和西拿基立交戰的歷史記載,而且記錄是寫於事件發生的時候,執筆者更是西拿基立本人。這項記錄證實聖經甚至在細節上也準確無誤。」

根據約拿書第三章記載,如果約拿從他被大魚吐出的海濱約帕出發,約拿從約帕到尼尼微的路程約是五百五十哩。沙漠商隊一天通常旅行二十至二十五哩,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走完這段路。約拿在抵達尼尼微之前經歷了千辛萬苦的磨難。

約拿書三3論及大城的概念即尼尼微的規模。約拿並不是繞城牆一周,而是在城裡的公開場合宣講。當時的尼尼微大城有城門十二個。約拿的行程包括幾個城門地區和數個神廟地區。聖經作者表明在約拿往該地之時,該地可以說是極大的城。關於極大的城的提法,有不同的理解。《聖經》原文是神看為大。一些學者認為神在此意味著誇張的寫法(創二十三6,三十8;出九28;撒上十四15;詩三十六7,八十11)。有的學者主張這句話最好解為「神看為重要的城」。

當時尼尼微大城確實很大。根據《聖經》記載,橫越該城所需的時間「有三日的路程」。尼尼微的四周築成的範圍廣大到八哩,在城中有很偉大的宮殿和花園。郊區林立成排成行的房屋,住著居民。正如考古學家發現其遺蹟所表明,包括郊區算在內,尼尼微的周圍大概有六十哩。比現代伊拉克北部都市摩蘇爾大得多。

關於尼尼微城的三日路程,不同《聖經》版本的譯法有所不同。聖經新國際譯本譯為:這尼尼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要探訪此城需時3天。聖經和合本的譯法是: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不同版本的英文譯本對希伯來原文的翻譯差異很大。修訂標準譯本:「……極其巨大的城市,其廣闊有三日的路程。」新修訂標準譯本:「……極其巨大的城市,足有步行3天的闊度。」新英語譯本:「一大城,需三日的路程才可橫過全城」。儘管不同《聖經》版本的譯法不同,但是三日路程的大城規模還是翻譯出來了。尼尼微作為大城,還表現為城的名聲大(創10:11)、城的範圍大(3:3)、城的權柄大、城的財富大(鴻2:9;結31:2-9)等等。尼尼微的罪也大:「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

關於尼尼微大城的區劃,希伯來經文中沒有區分尼尼微城的中心地區和行政區域。中心地區是指城牆方圓約十三公裡,居住人口約十七萬五千的地區。行政區域則指四十八至九十六公裡之間的區域。所以,只是參觀這座尼尼微大城的中心地區,也要花上三天的時間。尼尼微城的邊界線,包括周圍的土地,長約六十英裡(97公裡)。這不但包括尼尼微城本身,也包括四周的小鎮。

尼尼微是在神看來的大城。上帝向約拿說:「你往那大城去,向那裡的人宣告我吩咐你說的話。」根據《聖經》記載,耶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城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約拿進了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城必傾覆了。上帝要約拿在大城走三天,而約拿走了一天就宣布四十天後尼尼微城要被毀滅!約拿沒有嚴格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完成任務。本來應該走三天才能完成上帝交代的任務,約拿圖省事,只走一天的路程就不再走了。約拿沒有將上帝的信息傳遍整個城市。

考古發現的尼尼微城位於伊拉克摩蘇爾城Mosul的對面,中間隔著底格裡斯河。尼尼微城的廢墟規模不是很大。該地在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時成為一個戰略重鎮。古城的周圍大概是十二公裡。如果要繞城一圈,應該不用三天的時間。但是,如果將附近的幾個古城連接在一起,用圍牆圍起來,的確是一座大城。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巴比倫帝國擊敗,大城被毀滅。

尼尼微城的建設經歷過漫長的歲月。期間寧王寧錄是最著名的大城建造者。寧錄是古實的兒子含的孫子挪亞的曾孫(創十8;代上一10)。寧王寧錄時期尼尼微即寧邑已經稱為大城(創十9,10)。尼尼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位於底格裡斯河東。當時尼尼微城周圍有九十公裡,城牆有一百尺高,周圍城牆上共有一百五十個守望臺。城牆上可容三架馬車並列行走。

考古發現《聖經》關於大城的記載真實不虛。這說明在許多細節方面,《聖經》的記載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相關焦點

  • 杜鋼建:考古發現《聖經》關於互人的記載真實不虛
    考古發現《聖經》關於互人的記載真實不虛杜鋼建 《聖經》不僅僅是重要的宗教經文,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
  • 考古發現:大衛王的豐功偉績可能是假的,《聖經》虛構另有目的
    雖然通過比較菲利斯人古代以色列人可以側面證明他們之間的戰爭,也可以推測大衛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不是如同《聖經》記載一般偉大卻還有待考證。但是跟出土了非常多文物的菲利斯相比,要對大衛王城進行挖掘卻異常艱難,畢竟大衛王時期距離現在已經有3000年,公元前10世紀之遙的遺蹟是否還存在呢?
  • 杜鋼建:百萬年人類史的史籍記載和考古證據
    綜合四川盤古王表等古代碑文和有關文獻記載,從盤古至稀韋氏止,共治世五億八千三百四十八萬零一百四十八年。換言之,到遠古帝王稀韋氏時期,人類歷史已經有583480148年。人類有五億多年的歷史,這需要等待進一步考古發現。但是,根據史籍記載和已經完成的考古發現,人類歷史至少有幾百萬年。根據越南文獻《金履祥綱目前篇》記載,唐堯戊申五載越裳氏來朝獻神龜。
  • 杜鋼建:《聖經》中建造巴別塔的寧錄是造城工匠鯀的後裔
    關於寧錄所轄尼尼微、迦拉和利鮮等城市與大城關係的表述,不同《聖經》文本有不同的表述和翻譯。《新中譯版聖經》:和尼尼微,迦拉中間的利鮮,這就是那大城。《新世紀聖經》(NCB: New Century Bible):和尼尼微與迦拉之間的利鮮,就是那大城。LCC(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es):跟尼尼微迦拉之間的利鮮∶就是那大城。
  • 聖經記載真實可靠!中國人祖先給出了證明
    千百年來,不斷有人懷疑聖經的真實性。尤其是聖經第一卷《創世記》的前幾章。創世記的開頭講了上帝是怎樣創造世界以及最初的人類(亞當和夏娃),他們在伊甸園被一個邪惡的魔鬼引誘。接下來是關於挪亞及其家人的故事,他們在一場世界性的洪水中存活下來而,這場洪水摧毀了其他所有人類。
  • 《聖經》中關於耶和華名字的記載
    聖經中記載,耶和華是以色列神的神聖名稱,這名稱多是在提到他是與他百姓立約之神的時候使用的。他發現當時中國人信奉的儒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天」,他又翻閱中國古籍,發現在先秦儒學中有另一個多處提到的概念—上帝(上帝在原意指昊天上帝)。上帝一詞其實並不是專指基督教的「上帝」,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一詞之中文翻譯,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譯,上帝一詞乃是源於古老的華夏文明中的歷史記載。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一詞的記載的書籍是《尚書》和《詩經》。
  • 《山海經》和《聖經》的記載驚人一致,專家:巧合背後隱藏著歷史
    《山海經》一直被我們看做是一本光怪陸離的奇異志,但是隨著考古界不斷發現,很多記載的神獸都被證實是確實存在過的生物,甚至連女媧,都被證實原型是一位古代部族女領袖。《聖經》就更神奇了,它是目前全球流傳範圍最廣,閱讀人數最多,最暢銷的書。如果僅僅把它看成一本宗教相關的書,未免太片面了。
  • 《山海經》與《聖經》中記載的或是相同的歷史和傳說?
    《山海經》所記載的臆想時代如若真實存在,也早已逝去數千年,反觀現如今,一昧唱衰或者歌頌科技也許都並非最恰當的論述,因果關係是事物間最穩定的締結。在我國漫長的文明歲月中,有大量的書籍問世,流傳至今,而《山海經》則是其中地位極其重要的一部。
  • 追本溯源:3個驚人的考證表明,《舊約聖經》的記載真實而可怕
    布魯姆裡奇是位正統的學者,一向將聖經記載歸類於神學,由於他本身就是航空領域的頂尖技術人員,他覺得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去駁斥該概念並糾正兒子的正確認知,因此,布魯姆裡奇開始了業餘時間對《以西結書》的閱讀與研究。 「剛開始,我認為遠古時期的科技不可能製造並擁有一艘可行的飛船。」
  • 考古學家發現聖經中的葡萄園
    如今,該團隊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拿伯(Naboth)葡萄園存在的證據。在《聖經》(Bible)列王記(Kings)中,這座葡萄園正位於耶斯列谷。 (列王記上,21:2)拿伯回答:「主不允許我將祖先留下的產業賣給你。」   藉助雷射技術,富蘭克林博士相信她發現了這座葡萄園曾經真實存在的證據。她們發現了數種壓榨葡萄和橄欖的工具,包括迄今挖掘的以色列最大的古代葡萄榨汁工具。同時,她們還在基巖上發現了上百個酒瓶形狀的凹坑,富蘭克林博士認為這些曾用於儲存葡萄酒。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為:山東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山東考古新發現不斷力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助推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考古工作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考古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加強。
  • 杜鋼建:禹王是轉世人,前世是大湘西的大禹——源於大湘西的佛教真實不虛
    禹王是轉世人,前世是大湘西的大禹——源於大湘西的佛教真實不虛杜鋼建根據史書記載,在湘西開啟夏朝的禹王是轉世人即再生人
  • 考古學家發現145具人類遺骸,或許有助於解開《聖經》的最大謎團
    考古學家在以色列發現非利士人墓地,那裡有145具人類遺骸,可追溯到公元前11至8世紀。 這一發現始於2013年,它可能會解開有關非利士人起源的一個長期之謎。 這是利昂·列維考古探險隊在歷時30年的考古挖掘工作的最後階段發現的。
  • 《山海經》與《聖經》同時記載了相似的事件,這是巧合嗎?
    第一奇書《山海經》就不多做介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在西方世界,也有一本奇書,那就是《聖經》。雖然東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但仔細研究後,不難發現,兩本奇書對於遠古時期的記載,有太多相似之處,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二。
  • 聖經解密:聖經記載的人類歷史是6000年嗎?
    請問聖經中所提及的人類歷史是多少年?那是人類真正的歷史嗎?一直以來,一些不明白真理的人,認為聖經記載的人類歷史是6000年,這給許多人,包括上帝的子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認為聖經記載的是不科學的!而最近,一些人,一直用這個觀點來攻擊,說根據聖經上的記載,人類歷史只有6000年歷史,和科學發現的時間有差異。當然,這裡要誠實的說,需要感謝他的不斷攻擊,才促使我去查閱資料,寫出這一篇文章來。上帝叫萬事相互效力,就如約伯記記載的一樣,哪怕是撒旦,也不過是上帝手中的工具。
  • 杜鋼建:巴別塔之前世界統一語言是大湘西古漢字語言
    馬蘇第在《黃金草原》中記載寧錄的兒子是賽納傑裡卜。馬蘇第關於寧錄的家族譜系有不同的說法。馬蘇第基本上認為寧錄是閃的後裔。馬蘇第提供的寧錄世系是:諾亞(努赫)——閃(哈姆)——古實(庫什)——寧錄(尼姆魯德)一世——賽納傑裡卜(賽奈傑裡卜)——迦南——寧錄(尼姆魯德)二世。但是在《黃金草原》的注釋中,馬蘇第提供的寧錄的家族譜系是:含——古實——寧錄——賽納傑裡卜——迦南——寧錄二世。
  • 關於龍的重大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龍什麼時候出現?
    龍文化的記載和研究在我國源遠流長,古籍中有不少關於龍的描述和記載,但作為龍的傳人,你對"龍"的認知又有多少呢?通過歷代學者專家的考古作業,龍的神秘面紗在今日已被逐步揭開。通過對考古發現的後續研究,龍的實物形象已經被推論出來,而困擾學界許久的關於龍的起源、龍與中國文明的形成等問題也有了進一步的解答。
  • 考古證據:巨人和矮人並非傳說而是真實存在
    《聖經》是歷史的記載,最近美國《赫芬頓郵報》的一個考古報導證實了這一點。石頭構築成5個2公尺高的同心圓,據說中間是墓室。根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位於以色列的吉爾加巨石陣又稱為「巨人之輪」(Wheel Of Giants),以5個同心圓構成,最中心是墓室,這與英國巨石陣矗立的形狀不同,它主要是平石墩,考古學者認為古人將此當做「祭臺使用」。
  • 杜鋼建:《聖經》與神牛信仰
    神牛信仰影響到《聖經》。在《聖經》中有多處論及牛。其中最重要的比喻是牛識主人而人不識上帝。《聖經》以賽亞書記載,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賽1:3】上帝感嘆牛識主人而以色列民不識上帝。從《聖經》關於牛認識主人和驢識主人的槽的比喻可以看出,上帝及其先知對牛的評價很高。在認知能力方面,牛比驢強。
  • 成都考古重大發現!劉備皇宮或在天府廣場東北側
    ▲出土瓦當考古發掘:要找到劉備皇宮尚需時日2013年初,考古工作隊在天府廣場東北側,四川大劇院考古工地中心發現了一座重達8.5噸的石犀牛,這尊被稱為鎮水神獸的龐然大物出現,讓專家學者認定這是城市腹心地帶該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