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鋼建:巴別塔之前世界統一語言是大湘西古漢字語言

2021-02-08 杜鋼建

巴別塔之前世界統一語言是大湘西古漢字語言


杜鋼建


在上帝摧毀巴別塔事件之前,人類的統一語言文字是大湘西古漢字語言。上帝要看到人類族群語言的分散,不僅是語言的發音即方言的不同,更主要的是文字的變化。人類的不同族群從大湘西古文字中各自選擇一些文字符號,組成新的語言文字體系。這就是族群語言的分散。在族群語言分散之前的統一文字是大湘西古文字。

巴別塔事件與族群語言的分散使得寧王寧錄天下聞名。寧錄被視為世上英雄之首,人間第一王者。寧錄建造巴別城和巴別塔的事跡散見於《舊約》、《古蘭經》、《塔木德》、《兩個巴比倫》等歷史古籍中。阿拉伯歷史學家馬蘇第等人的著作都有論及。寧錄建造巴別塔的事件在宗教領域和世俗領域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寧錄(也譯為尼弩斯、尼姆魯德等)的母妻是森美拉密斯。寧錄的兒子是塔模斯。馬蘇第在《黃金草原》中記載寧錄的兒子是賽納傑裡卜。馬蘇第關於寧錄的家族譜系有不同的說法。馬蘇第基本上認為寧錄是閃的後裔。馬蘇第提供的寧錄世系是:諾亞(努赫)——閃(哈姆)——古實(庫什)——寧錄(尼姆魯德)一世——賽納傑裡卜(賽奈傑裡卜)——迦南——寧錄(尼姆魯德)二世。但是在《黃金草原》的注釋中,馬蘇第提供的寧錄的家族譜系是:含——古實——寧錄——賽納傑裡卜——迦南——寧錄二世。寧錄二世時期也是亞伯拉罕出生時期。將寧錄視為含的後裔,這符合《聖經》的說法。只有明確寧錄家族譜系的傳承,才能正確理解後來不同族群和語言的分散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寧錄開展的大規模城市建設與納西人有關。馬蘇第在《黃金草原》中說:「這樣一來,在巴比倫海氣候帶大搞建築的奈伯特人Nabit和諾亞的兒子閃的後裔們便與寧錄即奈姆魯德定居在那裡。當時後者已經以佐哈克d-Dahhak(也就是比韋拉斯夫)的名義而確立了自己對這一氣候帶的統治權。」此處佐哈克d-Dahhak也是杜哈克,是豨韋氏家族的領導。此處奈伯特人Nabrt是源於大湘西地區的納西族人。《聖經》記載的摩西和耶穌都出自納西族。

根據《聖經》創世記記載,寧錄是古實的兒子,出生在庫什即古實地(今衣索比亞),是個打獵為生的獵戶,孔武英勇。寧錄所建的城市國家源起於示拿人居住的示拿地即荊人地。寧錄的出生地是古實國即周國,其語言當是華夏語言。寧錄隨著古實人即周人遷徙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古實人東遷以前,人類語言是一樣的。《聖經》舊約創世紀記載:「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按照《聖經》的說法,在寧錄以前,諾亞的後裔都說同一種語言。因為《聖經》的作者把人類都視為諾亞的後裔,就必須認可諾亞家族講的是同一種語言。然而,無論在諾亞以前,還是在諾亞時期,人類實際上講的是華夏語言的不同方言。這些方言是有共同的文字為依據的。隨著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一些族群文字丟失,保留下來不同的方言。此後再用其他文字記錄語言,就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人類的語言文字在早期是同源的,源於大湘西地區12萬年以前燧人氏時期的繩索文字和6萬年前伏羲朝時期的平面文字。

《聖經》的作者說在寧錄時期也就是在夏朝初期,人類的語言才有區別,因上帝不滿人類的狂妄自大而將人類語言打亂。《聖經》作者隱約知道人類的語言文字最初只有一個源頭,於是斷定寧錄時代以前人類講同樣的語言,人類語言在寧錄時代才出現多樣化。由此可以看出,《聖經》作者所熟悉的歷史大約在夏朝以後,對先夏時期特別是帝嚳以前的歷史,《聖經》作者並不熟悉。早在伏羲朝時期,人類的語言文字的多樣化已經隨著不同族群的遷徙而出現了。

古實人遷移到示拿地後發現這裡土地肥沃就居住下來。巴別塔是古實人在示拿地建造諸城市後建築的。在寧錄時代,寧錄指揮建造的大城有巴別城和巴別塔。寧錄家族傳承了寧封家族的制陶製磚技藝和鯀家族的造城造塔技藝,進行大規模的制磚造城造塔的建設活動。在寧錄時期,磚城磚塔的製造水平已經相當高。

《聖經》記載:挪亞的子孫們要造一座大城和高塔,用來宣示人類的偉大。「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此處表明,寧錄家族善於制磚和切割石塊,並開展大規模城市建設。

根據《聖經》記載,在巴別塔事件以前,人類的統一語言是什麼語言?《聖經》對此問題沒有明確解答。但是,從《聖經》有關寧錄和巴別塔事件的記載來看,寧錄家族從古實移居兩河流域以及寧錄擔任奈伯特人的國王,而當時這些地區流行的是敘利亞語。根據唐朝時期阿拉伯歷史學家的有關記載,上帝因巴別塔事件打亂人類語言以前,人類的統一語言也是敘利亞語言。敘利亞語言在夏商周時期是華夏文明傳播的重要語言之一。

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馬蘇第《黃金草原》的記載,人類語言的分類有不同說法。在古實的兒子寧錄一世時代,發生了吹倒伊拉克巴貝爾地區大塔的那場暴風雨。這些人在此之前都操敘利亞語。但是突然間分成72種不同的語言。從此之後,諾亞的兒子閃的後裔們分得19種語言,含的後裔分得16種語言,雅弗的後裔分得37種語言。(第581頁)這是72種語言的劃分。黃金草原第45頁記載寧錄時期上帝劃分語言,閃的後裔19種,含的後裔17種,雅弗後裔56種。後來,這些語言又細分為更多的其他方言。這是92種語言的劃分。這兩種說法中,閃的後裔分得的語言數目均為19種。含的後裔分得的語言數目分別是16種和17種。雅弗後裔分得的語言數目分別是37種和56種。由此可見,在夏朝時期,夏國的語言數目最多,而商周的語言種類大致相近。

《聖經》的不同語言版本在不同時期都流傳到中國。元朝以前敘利亞文的《聖經》也曾經流傳到中國。1999年莫高窟北區考古發掘成果之一是敘利亞文《聖經·詩篇》。該文獻出土於莫高窟北區B53窟,出土編號:B53:14。敘利亞文《聖經·詩篇》的文書紙高19.8,寬30.8釐米。白麻紙纖維交織均勻,略泛黃,質硬。該文書採用西方折頁式,共4頁,每頁從右向左橫書有15行敘利亞文。第1頁的敘利亞文字行間還書有16行回鶻文押頭韻的韻文。

敘利亞語曾是東方波斯基督教的教會用語。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敘利亞文《聖經·詩篇》使用的是從埃斯特朗格羅字體演化而來的景教體。該文獻中,除一些字母的寫法與西敘利亞雅各比派的有區別外,以加點方式標出元音及某些語法現象是景教體的特徵。寧錄時期的敘利亞語言是華夏語言的方言之一。夏朝源於古漢字的敘利亞地區使用的文字與後來的字母化敘利亞文字有所不同。直到元朝時期的敘利亞文字仍然可以看到與漢語詞彙的關係。例如在莫高窟北區考古發掘的敘利亞文《聖經·詩篇》中,紅字標出的brzwg-h–詞,意思是「伴侶、丈夫和妻子」。敘利亞語的該詞彙與漢語詞彙發音的輔音標示基本一致。br是伴侶的輔音,zw是丈夫的輔音,g-h是妻的輔音。可見,敘利亞語是華夏語言的方言之一。

距今4000多年前地中海附近時使用的文字屬於大湘西古漢字,其中包括蘇美爾文字、邁錫尼文字、腓尼基文字等。這些古文字都源於巴別塔之前的大湘西古文字。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指出:「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偉大創建者——蘇美爾人,似乎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這一點很可奇怪,他們的語言與漢語相似,這說明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判斷是正確的。蘇美爾人的語言文字屬於大湘西古漢字語言。蘇美爾人的原籍在大湘西地區。可惜斯塔夫裡阿諾斯教授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荷亞去世。如果他再多活一些年可能就會利用大湘西高廟文化遺址和甘桑石刻文等考古發現的新信息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巴別塔之前的古敘利亞語言文字是納西族語言文字。根據亞述後裔的譜系,如果將納西族人視為亞述的後裔,波斯人也是亞述的後裔。寧王寧錄建造寧邑即尼尼微時,寧邑的人口主要是納西人和敘利亞人。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的記載,敘利亞人與納西人屬於同一個種族,使用同一種語言,只是這兩個族群的語言中有一小部分詞不同。這種不同之處,是方言之間的區別。敘利亞人和納西人的共同語言文字就是大湘西地區古文字。

巴別塔之前世界統一語言是大湘西古漢字語言。在巴別塔之後出現的世界各地語言文字都是大湘西古文字語言的方言。目前看到的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字都是從大湘西古文字中抽取一些文字符號作為口語的注音字母,然後形成特定地區特定族群的語言文字。如同日語、漢語、越南語、突厥語、伊朗語等亞洲語言一樣,歐洲國家的希臘語、義大利語、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也都是大湘西古文字語言的不同方言。這些在巴別塔事件以後出現的語言文字都源於大湘西古文字語言。換言之,這些語言文字的早期核心詞彙的發音和文字符號都有大湘西古文字的依據。

 


相關焦點

  • 杜鋼建:大湘西古漢字語言是巴別塔之前世界統一語言
    巴別塔之前世界統一語言是大湘西古漢字語言 杜鋼建 在上帝摧毀巴別塔事件之前,人類的統一語言文字是大湘西古漢字語言。
  • 杜鋼建:「英人、英語起源於大湘西」研究成果首次落地應用
    2019年,文明學專家杜鋼建教授曾在學術界扔下一顆原子彈:英語語言皆起源於古華夏。在語言研究領域,90%以上的專家學者都在研究論證英漢語言之間有何差異。一象天開英語創始人,英漢同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沙醫學院英語教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錢一副教授則反向研究,發現英漢語言之間有著直接對等聯繫,論證英語造詞和漢字造字的邏輯規律演變體系均源於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太極文字演變規律體系,只是使用了不同的符號。「英漢同源」這一語言領域的重大發現,使得中國人能利用耳熟能詳的象數理的方式進行,從此中國人學英語如同學漢語一樣簡單。
  • 杜鋼建:考古鐵證證明英文源於大湘西,英文由巫師卡師族群帶入英國
    我於2016年4月12日在大同思想網發表的文章《西方字母文字源於廣西甘桑石刻文——甘桑石刻文對腓尼基文和古希臘文的影響》已經基本上說明了英文源於夏朝石刻文和古彝文。為了進一步具體說明英文的起源,這裡重點就文字關係和族群關係這兩方面進行論述。英文與夏朝石刻文和古彝文的關係可以讓讀者知道英文的源頭是巫師文字的漢字文化。英國早期族群與大湘西地區族群的關係可以讓讀者知道漢字文化最早是由什麼人帶去英國的。
  • 杜鋼建:彼英國源於此英國:英國人祖先皋陶是大湘西地區的巨人?
    這些文化遺址於1999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英國蘇格蘭奧克尼群島布羅德加的尼斯遺址考古發現距今近5000年的古墓文化明顯源於中國。中國陰陽文化的設計觀念於距今5000年前左右已經引入大不列顛英國地區。陰陽文化是大湘西地區和大皖南地區從伏羲開始到顓頊、皋陶和伯益傳承的重要文化。大不列顛英國蘇格蘭梅肖韋古墓墓室建築的側墓室是為了人在陰間活動建造的。
  • 英國學者約翰·韋伯:中文是世界所有語言的原始語言!
    ——萊布尼茨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350年前,英國學者約翰·韋伯指出,中文是世界所有語言的原始語言。2019年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在北京成立,杜鋼建等教授學者提出了「英語、英國人起源於古華夏」的學術報告,引起網絡熱議。
  • 杜鋼建:《聖經》中建造巴別塔的寧錄是造城工匠鯀的後裔
    我在大同思想網發表的文章《古實是周人,古實國是周國》中論及寧錄是先周周人的後裔。在《聖經》中寧錄是夏朝第一代寧王。早在寧錄之前,黃帝時期的大臣寧封被封在西方,成為西土歷史上最早的寧王。寧錄是夏朝的寧王一世。在先夏時期,已經有多代寧王。研究寧王寧錄的歷史,需要追溯到黃帝時期的陶正寧封。
  • 李光耀直言:漢字「缺陷」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各國相互兼併,到戰國時期,七個國家從紛爭中脫穎而出,形成「七雄」,七國文字、語言並不統一,秦始皇攻滅六國之後,才正式將小篆作為官方文字
  • 杜鋼建:亞歷山大大帝是秦始皇的高祖,祖上源於大湘西
    在百年之中,秦人從西土蜂擁而至,以雷霆之勢剿滅諸國,統一天下。秦始皇之前的百年中秦人從哪裡衝殺而來?對此問題中國學術界一直沒有認真對待。局限於現在中國版圖的範圍內研究古代歷史,這是學術界深受西方中心論影響的奇怪思維定勢。亞歷山大大帝是秦始皇的祖先。確切地講,亞歷山大大帝是秦始皇的高祖秦惠文王。
  • 杜鋼建:犬戎族人源於大湘西,古羅馬人多犬戎族後裔
    蠻龍苗的後裔犬戎族群在帝嚳時期成為遍布大湘西地區的強大族群。其中蠻族犬戎人形成鬼方。陸終娶鬼方氏之女湯氏,生惠連,惠連封黃國,因以為姓。鬼方氏之女也稱為「湯嬇」。根據《史記》的記載,湯嬇剖腹生六子,分別為昆吾(崑崙)君已樊,參胡國君斟惠連、大彭國君彭籛、劊國君妘求言、曹國君曹安及楚之先祖羋季連。帝嚳時期的盤瓠為昆吾(崑崙)君已樊的後裔。《周易·說卦》注釋:「艮為狗,正西崑侖狗國。」
  • 日文源於中國漢字,為何日語和漢語卻是兩種語言體系
    目前全世界查明的語言一共有5651種,此外還有一部分不被視為獨立語言的方言。19世紀比較學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種語言,結果發現有些語言的某些語音、詞彙、語法規則之間有對應關係,於是他們便把這些語言歸為同一語族。有的語族與其他語族之間又有些對應關係,於是又歸在一起稱為同系語言。各種語言之間的譜系關係由此形成。這實際上是基於生物學概念假設若干語種是由特定祖語演化而來。
  • 漢字是世界上最源遠流長、最具內涵和魅力的語言符號系統!
    中國文化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層的文化,而作為傳承中國文化的載體——漢字,自然也成了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字形式。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
  • 英國起源於中國,英語起源於漢字,連白種人也是中國人!
    然而,當我聞知杜鋼建的「理論」後,不是不敢笑,而是笑不出了。因為照他的說法,足球起源於中國根本不值一提,整個「地球」都起源於中國。不信?那就先看看他的宏論都說了些什麼:1、英國起源於中國。因為現在中國有個地方叫英山,民國時期叫英縣。英縣就是英國的發源地。
  • 同樣位於東南亞,古越南使用漢字,為何泰國卻不用中國漢字
    作為東亞文明的引領者,中華文明深度影響東亞各國,其中最大的一個表現是古代多個國家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最終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成員為中國、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然而,作為東南亞一直「親中」的古泰國,為何不使用漢語,而一直使用泰語呢?原來,古代中南半島並非一片蠻荒,而是隱藏了三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帝國!
  • 不變亂人類語言,人類也不可能建造出通天的巴別塔!上帝另有深意
    也因為大家語言不通了,這座通天的寶塔工程,不了了之了。如果上帝不變亂人們的語言,人類真的能建造巴別塔嗎?巴別的意思就是「變亂」。這座預計會通天的塔,真的能建造起來嗎?我很是懷疑!即使上帝不幹預,這件事情也困難重重。
  • 李光耀:漢字影響雖大,但「缺陷」明顯,不可能成新加坡通用語言
    全世界有15億人說漢語,佔世界人口20%,相比起多音節的英語,漢字更容易學會讀,但寫起來就要比英語難。漢字的由來普遍說法是源自」造字始祖「倉頡。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需要負責諸多事物,其中一件就是記事,倉頡發現結繩記事的方法還是不方便,結只要多了起來人還是記不住那麼多是事情,他就」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創造了字。
  • 杜鋼建;印第安犬戎族部落源於大湘西
    孟席斯在智利找到了類似中國古籍記載的「人身而狗頭」的動物——大樹懶(mylodon)。他認為北魏時期惠深和尚在美洲見到的人身狗頭的部落可能是大樹懶。孟席斯不知道歷史上的犬戎族中確實有一支人身狗頭的族群。人身狗頭和人身狗尾巴的犬戎族部落曾經從大湘西地區遷徙到世界各地。北魏時期惠深和尚在美洲見到的人身狗頭的部落是說人類語言的部落。
  • 歐洲專家認為:諾亞方舟在印度中國之間登陸;中文是人類最早語言
    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沒有一種通用的語言呢?在十七世紀,也就是我國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前後,英國的一些學者把人類的「原初語言」指向了中文。他們認為,在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之前,人類和上帝交流所使用的語言,原本只有一種。
  • 全世界的語言會統一嗎?
    然而,話又得說回來,我們根據以往歷史上語言發展變化的情況,還是能對這一系列問題作出科學的預測和假設的,還是能夠作出比較可信的答案的。那麼,全世界的語言會不會在將來統一起來呢?我們說:會逐步統一起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所謂「統一」,從數量上看是一個由多到少的過程。今天,世界上雖然還有兩千多種語言,可是,這個數目跟古代比較起來,已經少得多了。
  • 杜鋼建:廣西紅水河字母表明英文字母均源於大湘西古文字
    其實早在約克先生提供這些物證之前,我已經獲得大量有關大湘西古文字中的字母文字的物證。我在《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一書中也有所討論,只是許多人沒有認真閱讀而已。大湘西古文字包括古彝文、古東巴文、水書文字、甘桑石刻文、張家界夏朝銘文、三星堆文字和湘西石刻文等文字。約克先生討論的廣西紅水河文字與紅水河流域的廣西平果縣甘桑石刻文屬於同一文字體系。甘桑石刻文早在2006年以前就已經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