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都是人寫的,那麼如何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呢?

2020-12-23 上遊新聞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兩句話:

一、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二、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這兩句話,被歷史小白奉為圭臬,成為某些歷史讀者為歷史上某人某事翻案的有力武器,成為質疑史書的最佳藉口。

比如很多喜歡隋煬帝楊廣的人經常說楊廣是千古一帝,他被唐朝抹黑了;比如很多喜歡明朝的人經常說清朝抹黑明朝等等。每當有諸如此類的事件,這兩句話都會頻繁出鏡。

其實,這兩句對又不對。

首先看第一句,歷史確實是勝利者書寫的,中國修史論人,講究一個蓋棺定論,生前吹得多好都不算什麼,看的是後來人的評價。

中國修史的方式確實是後朝修前朝史,史書確實是後來的勝利者書寫的,這話沒毛病,失敗者命都沒了怎麼書寫歷史?

但不對的地方在於,中國史官修史並不是憑空捏造,信口開河,而是依據當時人留下來的一手、二手材料進行編篡、整理。

可以說史書由是勝利者和失敗者共同完成的。

再看第二句,後來的勝利者確實會有篡改歷史的行為,對歷史進行打扮。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成祖朱棣堪稱是歷史最佳化妝師,都對其繼位前的歷史進行規模較大的篡改。但他們再怎麼改,也只能稍作修改,並不能全部改變歷史原有面貌,終究會留下蛛絲馬跡,讓後人有跡可循。

比如李世民不可能說李建成沒被立過太子;趙光義不可能說,自己就是宋朝最大的開國功臣;朱棣也不可能說,朱元璋是違心立了朱標當太子,違心立朱允炆當皇帝。

朱棣們再篡改歷史也會留下蛛絲馬跡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兩句話?因為歷史是以前客觀發生的事實,而記載歷史的史書確實是由史官主觀記載的文字。

由於史官修史距離歷史事件發生具有客觀存在的歷史時間差距,再加上史官修史時受主觀因素影響,他們在編寫歷史的時候,存在自己的立場。

這就導致他們編寫的史書資料存在很嚴重的立場傾向和主觀感情,由此讓史書成為一種主觀意識的表現,確實會出現違背事實的錯誤或者疏漏。更由此導致後來看歷史的人因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對這些史書有所懷疑。

這就出現了我們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史書內容是真實的嗎?史書也是人寫的,如何保證其內容的真實性?

野史是正史的重要補充

如何斷定史書內容的真實性,是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這時候,就要引出一個所有歷史愛好者都曾接觸過的概念——正史和野史。

什麼是正史,什麼又是野史?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記載歷史的史書更是浩如煙海,所有史書及史籍資料,分成正史和野史兩類。

一般來說,正史指的是由古代政府組織專業史學家團隊,根據官方保存的文件資料編篡而成,並獲得政府認可的史書,又稱官修史書,最典型的就是最終由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史。

相對應的,野史指的是古代私人編撰的,並未獲得政府認可的另一種史書,又稱「稗官野史」,大多都是作者道聽途說,結合自己手中資料編篡而成,比如蔡東藩先生的歷代通俗演義就是野史代表。

從作者水平、資料來源、成書質量等方面來說,正史是可信度最高的史籍資料,這點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

很多人或許下意識的以為,野史就是不靠譜的史書;而正史就是準確無誤,不可反駁的經典之作。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野史「野」又不「野」。

誠然,野史由於受編寫模式,資料來源、作者的感情意識、修史水平等主觀因素極大,由此導致野史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野史大多都是些誇張離奇、荒誕不經的八卦秘聞,妙趣橫生、回味無窮的名人軼事。很多也是確實非常不靠譜,可其中也有很多史料價值極高的野史。

有一些野史記載的歷史因為所記載的事情雖不見正史記載,卻又合情合理,因此也被人默認成歷史事實。最有名的當屬《漢武故事》記載的漢武帝「金屋藏嬌」故事和《涑水記聞》記載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故事。這兩個故事都不見正史記載,卻依然具有極高的可信度,並被史學家認定為符合歷史。

而且正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其實自從孔子做《春秋》以來,野史就是古代正史的重要來源,有「史失求諸野」一說。如果一旦正史記載出現不足,需要「野史」來補充。因此古代修正史的時候往往會採納野史記載,作為補充。

更重要的是因為某些政治原因,正史往往對某段時間的歷史語焉不詳,或人為的進行刪減,導致正史並沒有該段時間的詳細資料。這個時候野史就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了。

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初期,建炎年間的歷史,由於趙構、秦檜君臣倆大肆刪減南宋初期歷史,導致正史對該時間段的記述非常簡略,諱莫如深。

因此我們在研究那段歷史時,往往會採納南宋史學家李心傳編篡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李心傳這書,一看書名就知道這是典型的野史,卻是那個時代可信度最高的史書。

若非李心傳的「野史」

我們又如何知道完顏構的猥瑣和陰毒

因此清朝在修四庫全書的曾說:「《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為南渡以來野史之最詳者,言宋事者當必於是有徵焉!」於是研究南宋初期歷史,李心傳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以及他另外一部作品《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是必不可少的資料。

由此可見,野史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

正史最具權威性的理由

其次,正史「正」也不「正」。

如何斷定一部史書是正史還是野史?有兩個硬性標準。

第一、該書有官方修史背景。

要麼就是由政府正式組織一支修史團隊進行編寫的前朝歷史,比如《宋史》《元史》《明史》這些;

要麼是經過當時皇帝許可、鼓勵編寫的歷史,比如著名的《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司馬光是在宋英宗、宋神宗兩代皇帝的支持下完成的修史,所以也是正史系列。

第二、該書被官方認可。

中國古代皇帝對修史工作異常重視,往往會親自過問修史進度,甚至親自寫上自己的批註,直接決定史書的寫作目的,政治風向。比如李世民就曾經在《晉書》的司馬懿等人的傳記後面寫上批註。

因此一部史書要被官方認可,就要「正本清源」:其體例要符合規定,體例上不是紀傳體,就是編年體;其思想要正確過關,思想上不能離經叛道,要符合當時的價值觀。

一旦該書被認可,就可以算是正史,比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歐陽修的《新五代史》都是私自編修的,但後來被官方認可後,一樣強行轉正,成為正史。

而這些書之所以會被認定為正史,是因為作者具有優秀的史學水平,具有權威性。總而言之,正史要有官方史書的樣子,要能保證權威性,追求所謂的「微言大義」「春秋筆法」「正本清源」。

而正史內容出處基本有三個主要來源。

第一來源就是官方的記錄。

比如《唐史》《宋史》《元史》《明史》等正式都是以當時史官記錄的「實錄」為藍本修撰的。實錄儘管主觀上傾向當朝皇帝,但對當朝記錄非常詳盡,成為正史第一資料來源,這讓正史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正因為如此,後朝抹黑前朝的現象在正史中其實並不嚴重。

第二個來源就是野史。

比如《新唐書》,歐陽修、宋祁在修該書時就廣泛的採納了各地的唐朝史料,尤其是唐朝人李肇寫的《唐國史補》這部野史,成為《新唐書》一大資料來源。比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寫楊貴妃的時候引用了《祿山事跡》及《天寶遺事》這些野史。

第三個來源就是史官自己收集的內容以及見解。

這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記》,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有很多資料都是自己採集來的,甚至還有很多內容是從傳說故事中篩選出來的。

司馬遷就很重視口述歷史

也就是說,無論從正史的界定標準方式,還是從正史的資料來源途徑,都決定正史具有非常明顯的政治傾向,具有強烈的確定正統的意味。比如正史中的王莽就是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正史中反抗皇權的起義都是萬死不辭的賊寇禍首。

這也導致正史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錯誤,筆者可以放言,沒有任何一本正史是絕對完美,絕對沒有錯誤的。很多人質疑正史真實性,確是空穴來風。

比如,《史記》會有秦始皇是呂不韋兒子的記載;《新唐書》會錯誤的引用了武則天毒殺李弘記載;《資治通鑑》會有楊貴妃和安祿山的非常狗血的「楊貴妃洗兒」記載。

由此可見,所謂的正史也有不正確的地方。

既然野史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正史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那麼我們又回到了那個問題——史書也是人寫的,如何保證其內容的真實性?

斷定史書真偽的幾條原則

是啊,我們該如何斷定史書內容的真實性呢?

基本上來說,我們斷定史書內容真假,要以最權威、可信度最高的正史為標準。

正史就是斷定史書內容真假的最佳標準,和正史相符合的自不必多說,如果出現與正史不符合的,有以下準則。

第一,實物至上。

即以考古發掘的文物、實物為準。

文物、實物是可信度最高、最客觀、最直接的歷史見證,以文物證實的歷史就是最真實的歷史,文物遠比文章真實、客觀。

近年來通過考古推翻的錯誤歷史記載、證實的歷史不在少數。比如通過對光緒皇帝頭骨分析汞嚴重超標,足以證實光緒皇帝是被毒死的。比如放馬灘挖掘的文物足以證明先秦時期中國已經有了紙張和地圖,蔡倫造紙、蒙恬造筆都只是改良,《史記》很多錯誤得到糾正。

光緒已經被證明是慈禧毒死的

第二,孤證不取。

即個別野史資料不足以推翻正史記載,比如宋太祖「斧聲燭影」的千古疑案,「斧聲燭影」僅出現在野史《續湘山野錄》記載,並不足以證明趙匡胤是被趙光義一斧子劈死的。

而且在引用野史資料時,時間越早越具有可信度,作者越權威越具有研究性,比如同樣是野史,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要比王銍的《默記》更權威,兩者相比,優先採納《涑水記聞》。

第三,科學推導。

即對正史錯誤記載推導要遵循科學邏輯。

比如在《史記》當中,秦始皇身世之謎存在兩種不同記載,《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是呂不韋兒子,《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就是秦莊襄王的兒子。

兩種不同記載,沒有實物證明,找不到DNA證明,又沒有其他資料可以分析,怎麼辦。

結合兩種記載,《呂不韋列傳》記載中,秦始皇明顯超過正常妊娠期,從科學角度上來講,秦始皇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由此可以證明,秦始皇就是秦莊襄王的兒子。

再比如正史中經常會記載皇帝們出生時的異象,比如劉邦是他母親和一條龍苟合而生,比如趙匡胤出生時香氣滿室,金光瀰漫,比如朱元璋出生時種種異象,這些儘管沒有證明途徑,但因為不符合科學,通通被視做後人附會,不可信。

或許有人會說,正史記載的很多事,根本就像史官強行搶戲,給他加上的橋段。

比如《史記》中陳勝說的「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司馬遷又不在陳勝身邊,怎麼知道陳勝說過這樣的話?

由於司馬遷記載非常符合陳勝性格,因此也不能說明陳勝沒有說過,由此成為陳勝名言,這是沒有問題的。

綜上所述,要確保我們看到的史書內容真實性,就是以正史為準則,輔以文物推斷、野史推敲、科學推導。

誰主張誰舉證,如果不能證實正史說的是錯誤的,那么正史說的就是真實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比如正史說1+1=2,正史確實沒有證明1+1為什麼等於2,可你要證明正史說錯了,就得去證明1+1為什麼不等於2。

這就是筆者給出的答案,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真實事件,史書是主觀記錄的歷史表現,正史是可信度最高、最權威的記載,一切以正史為準,是我們讀史應有的態度。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太監家譜,內容顛覆史書,清朝如此篡改明史
    意思就是歷史都是後人書寫的,後人在寫歷史的時候難免要受到當時人的左右。其實在唐朝以前,史官在寫歷史的時候還是比較客觀的,在唐朝開始有了改變。比如唐朝有個故事,李世民偷看李淵日記,逼迫史官修改史書。起居注是專門記錄古代皇帝一生言行的書,也是後世評價帝王、修撰國史的重要史料。皇帝不能觀看起居注,這在古代也是一個隱形規定,主要也是為了保證史料的真實性。
  • 如何才能寫好一個品牌故事?
    隨著市場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新品牌出現的越來越多,對於廣告宣傳工作來說,寫好一個品牌的故事至關重要,所以,面對這個難題我們該如何做呢?一、發現弊端想要寫好一個品牌故事首先要發現目前大多品牌的故事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然後有針對性的避開這些缺點和錯誤,比如一些國外百年奢侈品牌,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百年工藝的沉澱,也許你會認為他們品牌的故事寫作手法更具有借鑑價值,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好借鑑的,他們的品牌擁有多年歷史的沉澱和創始人的傳奇故事,這些內容是不能借鑑的,更不能生搬硬套,否則不僅不能打動消費者,反而會讓人覺得虛假
  • 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中國存於世已有五千年歷史,而記錄這些歷史的史書就是二十四史。沒在二十四史內記載範圍的都算作是野史,是不被認可的歷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等,這些史書幾乎是一朝一本,可到了最後,我們都發現《明史》以後沒有了屬於清朝的「清史」了。
  • 歷史上的紂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史書把他寫的那麼不堪?
    在紂王上臺前,商王朝氣數已衰,特別他父親帝乙時,史書稱「益衰」,就是更加衰敗。但紂王登基後,便以雷霆手段重樹朝廷的權威,令地方諸侯為之恐懼。第二,紂王的事業:削地方諸侯之權,重樹朝廷權威紂王上臺後,雄心勃勃,他的理想就是重振王室的威權。當時地方諸侯中,以西伯姬昌權勢最重,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紂王決定採取明升暗降的方式,打擊地方諸侯。
  • 紂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史書把他寫的那麼不堪?
    殘暴不仁,暴虐無道,這是幾千年來,後世史書和文學作品評價商朝亡國之君紂王的傳統基調。因此,歷代統治者皆以紂王為反面教材,以此為恥。而商紂也因此與夏桀齊名,成為先秦時代最著名的兩大暴君。然而,相比於劣跡斑斑的夏桀,紂王的統治卻並非真如後世史書所刻畫的那般不堪。
  • 怎樣才能不被史書所騙?如何解讀歷史人物才客觀?
    歷史雖然講述的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許多類似情況卻往往還會在大家身邊不斷重現,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能在歷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因此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句話毫不誇張。不過許多人都知道,史書上的很多資料都是真真假假,尤其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方面,更是讓後人難辨是非。
  • 幼兒園vi設計都包含哪些內容呢?
    從古至今,幼兒教育一直都是我們大家所重視的,那麼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幼兒園對父母來說都是需要認真考察,仔細推敲的。一個優秀的幼兒園,是需要對父母和孩子完美的呈現自身所特有的文化,這樣會讓社會對幼兒園有更多的認識,也可以提高父母對幼兒園的認同感。
  • 快手主播腳本策劃如何寫 主播直播內容策劃如何寫
    做直播最忌諱的就是開播前才去考慮開播的內容和活動,這樣的主播沒辦法做得長久,下面一起來看看快手主播腳本策劃如何寫 主播直播內容策劃如何寫的吧。
  • 史書上的「熒惑守心」真的發生過嗎?——妙用「虛擬天文館」驗證天象記錄的真實性
    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意思是說,宋景公三十七年時,火星侵入心宿,發生了「熒惑守心」的天象。景公很是擔憂。司星官子韋建議把災禍移給宰相,或者百姓,或者農業收成。景公說宰相是我的股肱,百姓是為君之本,收成不好會導致百姓睏乏,所以不同意。子韋說上天聽到了您這些有君主之德的話,熒惑肯定會移走的。他們等了一陣,熒惑果然移了三度離開了心宿。
  • 腳步網:拿名企offer的人都是怎樣寫簡歷的?
    ——運氣不好的人我們當然不會招的啊!也許是笑噱,也許是真的,但不能否認有這樣的事實:在面對海量簡歷時,HR們不得不對簡歷有的放矢。那麼,讓自己的簡歷從茫茫「郵海」中脫引而出,是每個求職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腳步網解決方案:用顏值吸引HR針對這個問題,腳步網有一個非常直接的解決方案:用顏值徵服HR。到底如何實現呢?
  • 秦始皇的妻子:一個被史書抹去的人
    眾所周知,史書沒有任何關於秦始皇皇后的記載,但秦始皇可以不設皇后,卻一定是有王后的,在他21歲舉行冠禮的那一年,幾乎可以肯定已經迎娶了正妻。  那麼,秦始皇的正妻是誰?這個王后為何沒能成為皇后?其中就有很多玄機。
  • 金一南《苦難輝煌》,歷史真實性如何?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曾質疑
    所有引用的文字都要標註出處,否則會變成「抄襲」。此外,該書《苦難輝煌》並未採用傳統史書的寫作風格,也從未採訪過任何證人、當事人、知情人和相關領域的專家,也未列出他們的「採訪記錄」。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完全誤解了金一南將軍的書的定位。《苦難輝煌》其實不是黨史研究者的「學術報告」,而是普通青年讀者的「紀實文學作品」。
  • 虞朝,中國人不相信它的存在,有哪些證據能證明它的真實性?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歷史的謎案》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 1996年5月,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啟動。9個學科,12個專業,200多位專家學者,經過4年努力,終於制定出了《夏商周年表》。其價值,堪與司馬遷的《史記》相媲美。
  • 快手熱門文案怎麼寫 快手各大熱門文案都是如何來的
    大家都知道,一個爆款視頻,離不開一個熱門文案,那麼熱門文案真的那麼難嗎?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小夥伴為找不到短視頻熱門文案而頭疼呢!短視頻熱門文案怎麼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快手各大熱門文案都是如何來的吧。
  • 抖音熱門沙雕文案怎麼寫 抖音熱門沙雕文案如何寫
    大家都知道,一個抖音爆款視頻,離不開一個熱門文案,那麼熱門文案真的那麼難嗎?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抖音小夥伴為找不到抖音熱門文案而頭疼呢!抖音熱門沙雕文案怎麼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抖音熱門沙雕文案如何寫的吧。
  • 或許大家都被史書騙了
    首先說一些史書上關於曹雪芹的記載。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 ),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 ,曹顒之子。江寧織造曹寅之子為曹顒,這個沒有任何偏差。康熙五十一年曹寅死,康熙令曹寅獨子曹顒繼任江寧織造。
  • 為什麼那麼多人質疑彩票真實性!
    首先,彩票對購買者的要求是年齡在18歲以上的人,而且彩票不會強制人們必須去購買,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這個東西是真的,並且自己喜歡它,那麼你就可以去買,如果你覺得這個東西是假的,你就沒必要去買,即使你不買,也沒人逼著你去買,如果你不買,彩票無論是真是假,對你而言,你都沒有任何損失,可以完全做個局外人看個熱鬧而已
  • 寫好Instagram內容的終極指南
    寫好Instagram內容可能沒有Instagram動態消息那麼重要,但是內容仍然起著關鍵作用,不僅僅是圍繞品牌建立社區這麼簡單而已。 寫好Instagram內容很重要,因為內容可能是讓你的帖子被更多人看見的關鍵。我們以前也討論過,Instagram的新算法更傾向於支持那些參與度較高的帖子。
  • 濾芯是淨水器的心臟 那麼該如何正確的更換它的「芯」呢?
    濾芯是淨水器的心臟 那麼該如何正確的更換它的「芯」呢?    如果不能夠經常定期更換濾芯,會對水造成二次汙染;如何安裝和更換錯誤也會汙染水資源,那麼該如何正確的進行更換濾芯呢?    1、讓系統減壓:首先關閉電鍍球閥,稍等十分鐘左右。    2、用手或工具旋開膜殼右方的螺帽接頭,將水管拔出。    3、面對機器,用左手扶緊膜殼,以右手用力轉開尾端蓋子。
  • 論文查重一般都包括了哪些內容呢
    二、論文查重查哪些部分:①摘要、②正文內容、③參考文獻(其中①和③可以不檢測)論文查重一般都包括了哪些內容呢三、參考文獻是否需要檢測?首先格式寫對,關於 目錄和參考文獻格式問題以下格式僅供參考,每個人操作方式不同,不能保證所有人按照下面操作都能被識別 關於參考文獻列表,和目錄識別的格式調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