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長平之戰遺址,屍骨坑的累累白骨訴說著戰爭的慘烈

2021-02-23 晉見人文

山西高平長平之戰遺址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九月,一群飢腸轆轆的趙國士兵等待著什麼?等待望眼欲穿的趙國軍糧?還是等待他們年輕的指揮官趙括最後的決戰?

 

司馬遷《史記》記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皆內陰相殺食」我相信司馬遷寫這幾個字的時候心裡也不痛快,司馬遷《史記》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撰寫,14年時間完成,他寫「白起王翦列傳」是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距離這場戰爭的發生不過150餘年,所以他對於長平之戰的慘烈比我們有更深刻的體會,「皆內陰相殺食」翻譯成現在話大概就是「趙國軍內都在偷偷的互相殘殺而吃屍體!」慘嗎?還有比這更慘的!

 

經過兩千二百八十餘年後的2020年初,我們再次踏上山西高平這片土地。這裡已經來過很多次,但是寫長平之戰的事情一直沒敢動筆,因為,我怕,怕自己的文字承載不了這段厚重而慘烈的史實。

 山西高平長平之戰紀念館

這裡除了大量的與戰爭有關的地名之外,已經找不到多少當年戰爭的痕跡,畢竟2280餘年的歲月太長,再無法忘記的仇與恨都會洗刷的蕩然無存,哪怕是四十餘萬趙國戰士的冤魂,還有那往往被人很少提及的戰死的秦國士兵,秦國士兵有仇與恨嗎?當然有,誰都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參戰的士兵誰又願意去真心賣命呢?

 

長平之戰的始末,熟悉歷史的應該都有所了解,我們再次穿越回去,看看這場戰爭。

 

白起是這個時候秦國風頭最勁的將軍。秦國從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到長平之戰發生的公元前261年止,近百年時間,秦國的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秦昭襄王時,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幕徐徐開啟,白起是秦國當之無愧的王牌。

春秋時期的兩個老牌強國晉國與楚國首當其衝,成為秦國最先攻擊的對象,原因很簡單,它們壓制秦國太久,可謂苦大仇深,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拿下三晉,秦國沒法東出,也談不上一統天下了!我想這個時候的韓趙魏一定懷念他們曾經共為晉國的日子,那句「晉國天下莫強焉」一定總會在腦中縈繞,他們是否後悔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晉?也許會吧!我覺得一定會,當年的晉國是何等的風光。

 秦國一統六國進程

翻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一段就像流水帳一樣記錄著白起的赫赫戰功:「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白起攻魏,……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疑為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這是《史記》記載的有死亡人數的戰爭,其餘攻擊韓趙魏與楚國的戰爭相信死亡的人數也非常巨大,以上有記載的就達到四十四萬!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尤其在當年全國人口本就不是很多的基數下。這就是長平之戰的主角白起的武功。

 

三家分晉時,韓國分到的地盤是晉國的東南一帶,初期都城為平陽,即今天的臨汾,韓國的地盤大概包括今天山西臨汾東部、長治、晉城以及河南西北一帶,後韓國滅掉鄭國,先後將都城遷往陽翟、新鄭。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四十五年(前262),秦國攻韓國南陽太行道和野王,這兩個地方的確切位置不詳,但它們一定是韓國都城新鄭前往上黨地區的必經之地,這兩地丟失,上黨成為韓國的飛地,上黨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

三家分晉之後的韓趙魏疆域

 

上黨守將馮亭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慌亂之中想到近在咫尺的趙國,與趙國結盟,或許可以與秦國一戰!於是想獻城給趙國。趙王猶豫了,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領導的難處在於下面出主意的人可以隨意說,但做決定的永遠是自己,有人建議接納,有人建議推辭,最後趙王選擇了前者。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秦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藺(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牽制韓國兵力。 

 

四十七年(前260),秦國派左庶長王齕率軍攻打上黨。趙軍屯兵長平,擋住了秦國進軍的步伐。長平之戰,就此打響。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出場,秦軍來勢兇猛,廉頗接連小敗,最後廉頗採取堅壁清野戰術,拒不出戰,以挫秦軍銳氣。廉頗的戰術對與錯,爭論從長平之戰之時就開始了,一直爭執到今天,相信還會繼續爭下去,永遠不會有結果,因為歷史沒法假設。但是,我相信廉頗不會是縮頭烏龜,廉頗不會一直按兵不動,他只是在等待,等待最好的時機,就像守在雁門的李牧一樣。但是趙王沒有給廉頗機會,秦國使用反間計,趙王將廉頗撤走,換上了馬服子趙括。廉頗離開時一定是依依不捨的,一是因為壯志未酬,二是因為捨不得幾十萬士兵的生命就此終結。

相傳為廉頗幕府所在地大糧山

長平之戰秦趙對峙圖

 

年輕的趙括登場,趙括一定是雄心勃勃的,如果他知道後世有個叫周瑜的,一定會崇拜他,也想著「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長平之戰,定要一戰成名,趙括暗下絕心,心裡當然也有些難過,因為他母親不相信他,還找趙王詆毀他,最可氣的是最後那句話「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還是我母親嗎?怕我連累她!趙括想證明給所有人看,尤其是自己的母親。

長平之戰紀念館趙括雕像

 

秦國偷偷換將了!把主將由王齕換成白起。趙國換了個弱的,秦國換了個強的,本來平衡的天平瞬間傾斜了。趙括當然不這樣想,因為他也不知道。

 

趙括不喜歡廉頗的那一套,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這是趙括的信條。換將之後立即進攻,秦軍一觸即潰,秦軍跑,趙軍追,好不痛快!最後追到秦軍的壁壘,秦軍堅守。白起暗地派兩萬五千奇兵將趙軍後路斷絕,趙軍被一分為二。又派五千騎兵擋住趙軍的糧道,趙軍陷入絕境。此時的秦王聽說斷絕了趙軍的糧道,馬上增兵,一定要餓死趙軍!

 

趙國的四十多萬士兵從七月被困,一直到九月,將近兩月,史記記載「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奈何趙國打不通前往長平的糧道,只能眼睜睜看著四十多萬士兵被困。趙括不再雄姿英發了,趙括終於明白他父親趙奢說的「兵,死地也」,打仗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趙括不想投降,為了父輩的榮光再拼一次,帶領著精銳親自出擊,被秦兵射殺。趙括死的時候一定會想到他父親說的話:「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知子莫如父。

 

倘使趙王不換廉頗,秦王會不會派白起來?如果派白起過來,那白起如何面對廉頗?戰國四大名將的對決會是怎樣的結果?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還是總有這樣的衝動,我想,如果不換廉頗,秦王可能也就沒必要派白起了,因為秦王了解廉頗,廉頗不會一直耗下去,如果一旦出現好的時機,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我覺得如果不換廉頗,長平之戰可能就此結束,秦軍撤兵,趙國拿下上黨,統一六國的時間得往後推一推。

 

長平之戰的結局大家大多都了解,趙括一死,群龍無首,趙軍四十萬人全部投降,白起使詐將投降的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在長平。加上戰死的士卒,趙軍共有四十五萬人死在長平。

谷口村骷顱廟,相傳為秦軍論功清點人頭的地方

 高平市內有數量眾多的屍骨坑遺址

我們去高平尋找長平之戰遺址的次數算來下應該有個五六次了,還是一片迷惘,當年秦軍駐在哪裡?趙軍駐在哪裡?走在如今山西高平這片土地,實在難以再找到太多當年戰爭的痕跡,只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地名還提醒著人們這裡是長平之戰的發生地。唯一能看到的痕跡就是永祿屍骨坑,如今在遺址上建造了長平之戰紀念館。

永祿屍骨坑位於山西高平市北部永祿村背後的山上,因為在這座山上經常可以發現人骨,所以當地老百姓把它稱作為屍骨山。1995年5月,永祿村農民李珠孩、李有軍父子在平整土地時在山上發現一個屍骨坑,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屍骨坑進行了挖掘,發現一個面積約四十平方米,深兩米的坑中重疊埋葬著約一百四十人的屍骨,這是迄今為止長平之戰遺址最重要的發現。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史書中記載的長平之戰趙國「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而這裡僅僅發現一百餘人的屍體,顯然不是主要坑殺的地方。但是那累累白骨還是讓人觸目驚心,他們是某人的兒子、丈夫、或者父親,他們再沒有回到家鄉,永遠的留在了長平這個讓人傷心的地方。

各種奇怪的地名訴說著這裡發生過慘烈的戰爭

相關焦點

  • 山西傳來重大發現:40萬大軍全滅於此,累累白骨終於重見天日!
    據央視網新聞7月15日消息,近日在山西省高平市,當地農民在茂密的玉米地中,發現了1處帶狀屍骨層,經當地文物部門和學者的勘查,一個驚天發現浮出了水面:這可能就是2200年前的戰國時代,秦國和趙國共計百萬大軍主力決戰激烈廝殺,最終伏屍數十萬人的長平大血戰屍骨埋葬地之一!
  • 最新|玉米地裡驚現20米長帶狀屍骨層!山西高平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坑殺地
    ▲「廿一年相邦冉」青銅戈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相邦魏冉監製的青銅戈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長平之戰,戰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長平,位於今山西高平市境內。公元前260年,秦趙為爭奪韓之上黨,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
  • 累累白骨玉魂沉,慘慘黑鐵貞魄瑰!晉城竟還有這麼獨特的旅遊線路
    累累白骨玉魂沉慘慘黑鐵貞魄瑰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歷經多少朝代更迭洗盡多少繁華盛世撫平多少戰爭瘡痍晉 城正是歷史長河中諸多重大戰役的主戰場這裡刀光劍影、這裡血流成河這裡白骨累累留下眾多戰爭遺址也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 山西有看頭|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二)
    長平之戰屍骨坑公元前262年馮亭出任韓國上黨郡守他走馬上任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韓王準備獻給秦國的上黨十七城直接獻給了趙王此時也只有趙國可以與秦國抗衡韓國的上黨郡如果能夠得到趙國的援助以破三晉合縱之勢絕韓魏兩國之後援公元前261年初秦王一聲令下進行了全國總動員發傾國之師攻趙長平之戰  1號屍骨坑發掘現場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並用以掩護大軍側翼;另一路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齕率領出安邑,
  • 長平戰場發現堆壘屍骨層,打臉西方多年質疑,村民:趙軍骸骨紅色
    據史料記載,秦趙兩國在長平戰場投入的兵力高達百萬,最終,「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而秦國也付出了「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的慘痛代價。千百年來,國內學者對長平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並無異議,唯一引發爭議的地方在於趙軍被坑殺的人數,如果戰勝方秦軍都傷亡過半,那麼趙國又怎麼會有多達40萬的降卒呢?
  • 長平遺址出土後,結果令人意外
    但我們都知道古時的戰爭是十分殘酷的,每一場勝利背後必然伴隨著累累白骨,特別是名震千古的長平之戰,僅一役秦軍便坑殺了40萬人,徹底奠定了白起「殺神」的名號! 史書記載,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圍困長達兩個月,最終甚至連馬和馬血都吃完了,還是等不來救援,只能投降。
  • 古代大戰役死了那麼多人,為何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
    長平之戰屍骨坑發掘現場 以長平之戰為例,《史記》記載白起殺趙軍四十五萬,秦軍也死者過半,也就是說約有數十萬雙方官兵在此地埋骨。 古代記載很清晰,遠在唐朝,長平古戰場上仍舊遺骨四處可見,而現代對長平古戰場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實際上始自1995年。 為什麼這麼晚?
  • 山西有看頭|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完結篇)
    讓我們一同走進《長平之戰》完結篇。長平之戰1號屍骨坑白起就是依靠這兩支迂迴穿插的部隊把「趙軍分而為二」秦軍是如何做到的司馬遷並沒有告訴我們兩萬五千名奇兵到底是什麼兵種五千秦騎兵的戰鬥力有多麼強大呢高平市永祿村一號屍骨坑出土的刀幣上世紀九十年代陸續發現的長平之戰屍骨坑以及各類兵器、幣帛器物幾乎都集中分布在小東倉河以西北 丹河以東北百裡石長城以西南區域
  • 最血腥的殺俘事件,中國這個地方每到下雨天便會衝出白骨
    之後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發現竟有近40萬人。而在這場戰爭中,秦軍部隊也傷亡過半,所以白起對人數眾多的俘虜心有餘悸——萬一他們突然反叛怎麼辦?於是,他作出了一個讓後世兩千多年後依然為之震驚的決定:將俘虜全部殺死。 慘劇就這樣發生了:秦軍假意許諾降兵,說要將他們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
  • 長平之戰註定趙國失敗,哪怕趙括不改變廉頗的策略,依然無法戰勝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者。而這場戰役的兩大主角也被後人津津樂道,歷史總是有勝利者來書寫的,勝者白起最終名列戰國名將之首,萬古流芳。而被亂箭射死,連屍首都沒有找到的趙括卻成了千年笑柄,以至於後人竟將他作為紙上談兵的典型。
  • 古代戰役死那麼多人,為何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史書記載真實嗎?
    古代戰爭的規模並不如史書上寫的那麼大,什麼秦徵趙,動員百萬之眾,一坑就坑人家二十萬、四十萬,莫可信莫可信!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屍骨已經被自然原因(河流改道、地殼運動、風雨侵蝕、動植物毀壞、微生物分解等)和人為原因(建造、耕種等)等所毀壞消逝重回自然了。
  • 原解放軍戰術專家:趙國在長平慘遭亡國之戰,國人太愛經商了!
    ,是整個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戰,堪稱趙國的「亡國之戰」——趙國損失40萬兵力,從此一蹶不振。在蘇秦遊說列國合縱之時,趙國還擁有較為豐富的糧食儲備,號稱「粟支十年」(《戰國策·趙二·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到長平之戰,短短七十年,趙國的糧食儲備就「見底」了,在兩軍相持時需要向齊國借糧,而齊國害怕秦國,又不敢借。(《戰國策·齊二·秦攻趙長平》)本來,秦軍遠來,利在速戰;趙軍戰力稍弱,又背靠祖國,利在持久。
  • 視頻 | 央視史詩級紀錄片《喋血長平》,豆瓣打出罕見高分
    此戰之後,山東六國再無一國有實力與秦國抗爭,秦國一統天下的進度大大加快。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的紀錄片《喋血長平》,真實還原、深度解析了這場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戰爭,以其精良的製作、嚴謹的分析獲得了觀眾及業界的高度好評。
  • 【沉鉤】地圖裡的長平之戰,春秋戰國最慘烈的戰爭!
    關於這三人,後文再詳細描述。二、秦國的半韓戰略研究長平之戰,重點是將韓國上黨郡研究清楚,只要將「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段上黨郡研究清楚,長平之戰就逐漸清晰。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梁,誰佔領了太行山,就有了天下的脊梁,太行山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太行山南部的韓國上黨郡,在三家分晉之後,將魏國和趙國分割為東西兩部分。
  • 韓魏未曾支援長平之戰,可為何在邯鄲之戰中展現出極高的積極性?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司馬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是秦昭襄王中後期對趙國發動的重大軍事行動,而秦國也正是通過這兩場戰爭的推行而徹底的擊垮了趙國,雖然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並沒有取得成功,長平之戰中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能以慘勝來形容。
  • 古代打仗死很多人,為何考古卻沒發現大量屍骨,原來是有科學依據的
    ,為何考古人員從未發現過大量屍骨,對於這個問題,今天筆者就告訴大家,其實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說起大規模戰爭,能夠震驚世人的不得不提及這幾場戰役,秦朝一統六國時期,發起的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此戰役被譽為戰國時期最具慘烈的一場還有楚漢相爭時期,彭城和下之戰也較為壯觀,彭城之戰劉邦率諸侯聯軍五十六萬,慘遭項羽三萬大軍擊敗
  • 重新解讀長平之戰:當年的秦軍到底有多強悍?
    說起這位白起,一生大小數十戰未嘗一敗,據稱他一個人統兵殺傷的部隊人數就在六十萬人以上。而長平之戰,這場大戰堪稱是中國古代戰爭史最為震撼人心的一戰,白起指揮的秦軍,以步兵為主力的兵團,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把趙軍團團圍住,並且始終牢牢拖住了趙軍的突圍,最後逼得二十餘萬趙軍放下武器,此戰堪稱為中國古典戰勝史上的高峰。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坑殺」,白起:雖殘忍卻也無奈!
    編輯搜圖  長平之戰秦國俘虜了40萬趙軍,秦將白起卻將這40萬趙人全部「坑殺」!  其實此戰趙括才華可以說是被「埋沒」了,從其為數不多的幾次表現,尤其是長平之戰中指揮的大小戰役、以少打多等來看,趙括的實際指揮作戰能力在整個戰國期間應該也算頂尖。
  • 長平之戰的前期
    公園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郡,民眾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於長平,以便扶上黨之民。隨後王齕進攻上黨,長平之戰正式開始。前期長平之戰將領分別為秦將左庶長王齕與趙國上將廉頗,雙方打的有來有回。但逐漸時間一長,秦兵戰力高的特點體現出來。廉頗決定堅壁清野,修築大量防禦工事,與秦軍開展拉鋸戰。廉頗深知長平是邯鄲的咽喉之地,不得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