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2020-12-14 歷史紫陌閣

說起距今兩千多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未必人人知曉,但要說到成語「紙上談兵」,幾乎是無人不曉。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但是基本上是沒有上過戰場,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這樣的人如若率軍打仗,很可能就會敗北。果不其然,趙王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中急於求勝,最終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國用趙括代替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廉頗,最終導致趙軍慘敗。

趙軍換了大將,而秦軍此時也換了主將,然而不似趙軍那般,將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換成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趙括,雖然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的名將,但並代表其兒子趙括是個將才,趙括只是熟讀兵書,是理論知識多,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而秦軍換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任命為主將,之前的主將為副將,副將也是久經戰爭的秦國名將王齕。

最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大敗趙軍,趙軍40多萬人向秦投降,然而白起直接將40萬趙軍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此戰秦軍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史稱為「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霸,此戰後秦國的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按理說,秦國剩勝追擊,繼續攻打趙國,趙國很可能就會滅亡,那麼秦國為何沒有直接滅趙國呢?

長平之戰後,秦軍大將白起是想乘勝追擊,準備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亡趙國,但最終因秦相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導致秦、趙兩國合議,趙國割六城給秦國以求和,秦相範雎向當時的秦王秦昭襄王建議,被應允。之後秦國休兵,範雎導致白起失去了滅趙之功,為此,大將白起和丞相範雎也結下仇怨,秦國也失去了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趙國得以倖存。

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後又攻打趙國,但以失敗告終。在長平之戰兩年後,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國又派兵攻打趙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秦軍的五大夫王陵和宿將王齕都無法攻克邯鄲城。之後秦軍換大將白起為元帥,但白起此時身體有疾病拒絕啟程,之後被迫帶病上路,最終行至杜郵時,秦昭襄王嬴稷覺得白起心中有恨意,於是賜死了白起。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之後便自殺了。

趙國此時仍然被秦軍圍攻,形勢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向魏國和楚國求援。之後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薦」,平原君的門下的食客毛遂此時已在平原君門下三年,但沒有名聲,不被人所知。毛遂自告奮勇,同平原君去楚國求援,毛遂最終說服了楚王,楚考烈王派春申君(戰國四公子之一)黃歇率軍救趙,此即「毛遂自薦」。

平原君還向魏國求助,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公子)的姐姐,而信陵君魏無忌是當時魏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魏國沒有派兵支援。於是平原君就寫信責怪信陵君,說「即使你拋棄我,難道你也不可憐你姐姐嗎?」,而信陵君多次請魏國發兵救趙都被拒絕,最終信陵君讓人偷出魏王的兵符,調動魏軍去救趙,而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圍攻,已經是到了危急時刻。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春申君黃歇終歸是率軍趕到邯鄲城下,魏無忌領兵數十萬攻擊秦軍,最終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秦軍傷亡慘重,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的援兵解了趙國邯鄲之圍。秦國攻打趙國算是失敗了,此時是秦昭襄王五十年,秦昭襄王是在位56年去世的,在攻打趙國失敗後,在秦國次年攻打周國後,秦昭襄王直到去世時基本沒有在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秦昭襄王47年(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嬴稷是在五十六年去世(公元前251年),此時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秦昭襄王死後,兒子安國君嬴柱繼位,是為秦孝文王,但秦孝文王在守孝一年後,正式繼位三天便去世了。之後秦孝文王的兒子嬴異人繼位,是為秦莊襄王,而秦莊襄王繼位的時間也短,在繼位三年後去世了,秦國是四年時間駕崩了三個國君,為此秦國的國內多少也會產生一些動蕩。秦國這樣的情況也無法對外發動戰爭,此時算下來,距離長平之戰13年過去了。

秦昭襄王死後,其兒子嬴政繼位,但嬴政此時只有13歲,無法掌權親政,雖然秦國的朝政有大臣輔佐,但秦國對外擴張的步伐也會有所受阻,嬴政是22歲行加冠禮儀,開始掌權親政,嬴政開始親政時已經是公元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已經過去了23年,並且秦王嬴政親政後也需要熟悉朝政,並且對外發動戰爭也需要作準備。

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因秦昭襄王時期秦相範雎提議和解,導致失去了最佳攻打趙國的機會,兩年後對趙國的攻打,因魏國和楚國的救援,導致秦軍失敗未成完成滅趙。並且在長平之戰中,雖然趙國被秦軍斬首加坑殺有45萬之眾,但秦國的傷亡也不小,秦軍傷亡約有二十萬,秦軍的傷亡並不小,秦軍在長平之戰中戰勝趙國也是險勝,秦國也是傷了元氣。

長平之戰兩年後,秦軍又攻打趙國,但最終魏國和楚國的援軍解救了趙國都城邯鄲的危機,秦軍在魏、楚、趙三國聯軍下失敗,又有損傷,加上在長平之戰的損失,秦軍的傷亡並不小,秦國此時也需要修養生息。並且此時秦昭襄王也已是年近70歲的年邁之軀了,自然和年輕時的精氣神相比,直到75歲去世,幾乎沒有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秦昭襄王嬴稷死後,接著秦孝文王嬴柱1年後去世(守孝期一年,正式即位三天),秦莊襄王嬴異人在位三年後去世,秦國是四年內死了三個國君,秦國國內多少有些動蕩,加上先前戰爭的損傷,也需要修養生息,不適合對外發兵徵戰。而新繼位的秦王嬴政只有13歲,嬴政在22歲才能舉行加冠禮,開始掌權親政,此時算下來都已經過去了20多年,趙國也在因為秦國發生的種種情況一直沒被秦國所滅。

嬴政繼位兩年後,在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因趙、燕兩國發生戰爭,秦國並藉機開始攻打趙國,此時長平之戰過後24年。長平之戰後因合議,秦國錯失滅到趙國的良機,加上秦國國內的種種原因直到20多年後,到了秦王政時期,秦國才重新對趙國發動戰爭。秦王政十三年年,秦國開始攻打趙國,攻取了趙國的閼與、轑陽、河間、安陽等城池。兩年後,秦國又大舉向趙國進攻,在攻取的趙地上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

從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開始,秦王嬴政開始了滅六國之戰,同年韓國滅亡。在次年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下令派兵大舉攻打趙國,秦將王翦和其軍隊攻佔了趙國的井陘,同年秦將楊端和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在秦王政十九年,秦軍已經全部平定了趙國,並俘獲了趙王。之後秦王嬴政親自去往原趙國,將自己幼年在趙國有仇之人全部活埋,趙國此時可以說已經覆滅了,長平之戰到公元前228年俘獲趙王,過去了32年。

不過秦軍在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時,趙國的士大夫和趙公子嘉帶領的幾百宗室之人逃亡到了代地,趙國公子趙嘉在宗族之人和大臣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繼續抵抗秦軍。趙嘉在代稱王六年後,在公元前222年,秦軍向代進軍,秦軍攻滅趙代王嘉,至此,趙國徹底滅亡。秦、趙從公元前260年發生了長平之戰,到公元前222年,秦軍徹底滅亡趙國,共經歷了38年。

《史記·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

長平之戰的發生是因為秦國和趙國爭奪上黨發生戰爭,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在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的時候,秦國原先是攻打趙國的,在同年秦國命魏國人範雎為客卿,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被秦昭襄王採納,秦國開始攻打距離秦國最近的魏國和韓國,之後秦王攻打韓國,並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韓桓惠王趕到驚恐,於是割上黨(今山西長治)給秦國求和。

但是韓國向秦國求和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雖然韓王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但是上黨郡守卻不願意降秦,之後韓王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配合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但是這個馮亭上任後也不肯降秦,而上黨人又無力對抗秦國,郡守馮亭於是採用驅虎吞狼之計,率領上黨郡投降趙國,趙國接受了上黨,趙國的作為自然是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國就決定對攻打趙國,於是雙方發動了長平之戰。

秦國派遣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連勝幾場,攻佔了上黨,並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增,但是大將廉頗知道秦軍善戰,趙軍不能硬戰,於是修築壁壘,嚴密的守壘對峙,等待機會進攻。廉頗不愧是戰國的四大名將之一,其防禦的辦法是能保護趙國,並且伺機而動。雖然趙軍一路潰敗,但是嚴防死守,秦軍也會因為是長途作戰,無法長時間作戰而最終失敗。

趙孝成王卻不這麼想,趙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趙王反感廉頗的怯縮不戰,而秦國也知道廉頗的防守作戰不利於秦軍,認為廉頗對於秦國是個憂患,於是使用離間計,秦國丞相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計劃,散播謠言,揚言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國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最終將秦國的離間計信以為真,於是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趙括不愧是「紙上談兵」,在取得廉頗的職權後,就立刻全盤更改法令,調動官吏,把廉頗的防守作戰方針改為出兵進攻,秦國開始秘密派遣大將白起代替了王齕。白起設計佯裝戰敗潰退引誘趙括追擊,白起的計策成功,秦軍用幾十萬大軍依靠地形圍住趙軍,並切斷其糧草供給,趙軍開始突圍,主將趙括也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軍在多次突圍失敗後最終投降於秦。

趙軍雖有四十多萬投降,但是最終都被白起坑殺,趙國僅此一役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對抗秦國。如果秦軍剩勝追擊,趙國因主力部隊被白起坑殺,趙國很可能秦軍滅亡。但最終因為秦相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導致秦王接受了趙國的議和,趙國為此錯過了滅亡趙國的大好良機,雖然在兩年後,秦國繼續攻打趙國,並且包圍了邯鄲,但是被楚、魏兩國軍隊來派兵援助,解了趙國邯鄲之圍。

至此,秦國失去了滅亡趙國的良機,此時秦昭襄王已是年邁之態,加上秦軍在長平之戰也損失約20萬兵士,和之後發動戰爭的一些損失,秦軍也需要修養生息,恢復元氣,直到秦昭襄王去世,秦國也沒有對外發動戰爭,秦昭襄王去世後,之後的兩位君主也去世的早,秦國四年時間內,三位國君先後去世,而新繼位的秦王嬴政才13歲,因年幼無法親政,嬴政22歲親政兩年後就對趙國發動了戰爭,因為種種原因秦國在長平之戰後38年才攻滅了趙國。

大家認為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沒有乘勝追擊滅亡趙國,是否有秦相範雎的原因?對戰國名將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怎麼看?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我想像中的秦趙長平邯鄲之戰
    在閱覽過許多有關於秦趙長平、邯鄲之戰的文章後。心中有個很大的疑惑-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失,卻能接連抵抗住秦國傾舉國之力的攻勢,最後聯合魏韓楚擊敗秦軍?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先是答應割地求和,後又敢與單反面撕毀盟約?此舉定會招致秦國報復性打擊!難道長平之戰中,趙軍主力並沒有全部覆滅?
  • 秦滅趙之戰都已經打了八年, 為何趙國還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抗?
    可是,六國雖然已經疲憊不堪,但只要假以時日的話,六國復振軍威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當時南方的楚國,明顯有復振的局勢。這也是為何《戰國策》開篇即言道「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除去楚國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勁敵,即北方的趙國。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歷史上的趙國,可以說是秦滅六國過程中,最為難啃的一塊骨頭。
  • 評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得失
    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裡。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驃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令六國為之側目。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此時秦國已經成為列國中最強的國家,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戰國七雄的形勢。秦國於公元前293伊闕之戰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後,對三晉不斷攻伐,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這時的齊國由於遠離秦國的兵戈,經過威王、宣王兩代勵精圖治,到齊緡王時期國力極強,公元前288年甚至和秦昭襄王互相稱「東西二帝」,可見一斑。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 《大秦賦》中趙國軍隊為何多老人幼子?韓國曾「戲耍」了秦趙兩國
    「長平之戰」前,秦趙韓魏楚五國打了一局亂戰我想很多人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故事都不陌生,但有沒有想過,藺相如在為趙國掙了面子的同時,秦國會作何反應呢?戰國時期的戰爭,爭奪的對象主要就是人口和土地,兩者缺一不可,秦軍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上黨郡人口流入趙國,於是就進軍長平,與趙軍作戰,領軍大將是王齕。公元前260年,秦軍攻佔上黨郡,同年四月就進軍長平與趙軍作戰,兩個月後攻城略地,趙軍敗退。
  • 18張地圖,還原秦始皇攻滅六國的整個過程
    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通過「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的策略 ,從內部分化瓦解六國,進而「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先破趙魏韓,再滅燕楚,最後攻取北齊,各個擊破,橫掃六合。並韓滅趙公元前251年,好大喜功的燕王喜即位,趁著趙國經歷長平之戰的大敗國力尚未恢復之時,主動挑起與趙國的戰爭。
  • 原解放軍戰術專家:趙國在長平慘遭亡國之戰,國人太愛經商了!
    秦趙長平之戰,是整個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戰,堪稱趙國的「亡國之戰」——趙國損失40萬兵力,從此一蹶不振。到長平之戰前,秦軍兵鋒下,首當其衝的韓魏兩國力量大減,已無力與秦抗衡。之後,秦數次攻韓魏,實則是在為攻趙做準備。「秦昭王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 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翦。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翦遼亦位列其中。對此,在筆者看來,唐朝、宋朝等朝代對王翦的高度評價,顯然是因為王翦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前230年,已經掌握大權的秦王嬴政,正式開始了秦滅六國之戰。這一年,秦王嬴政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
  • 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對此,在筆者看來,唐朝、宋朝等朝代對王翦的高度評價,顯然是因為王翦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前230年,已經掌握大權的秦王嬴政,正式開始了秦滅六國之戰。這一年,秦王嬴政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重創,此時的趙國已經是非常虛弱了。不過,王翦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在僵持不下之際,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疆域基本上被秦國所佔據了。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趙兩國因爭奪上黨,公元前260年在趙國長平而爆發的大規模戰爭。最後秦國用反間計,在趙國境內傳播謠言,「秦軍最怕趙國以趙括為統帥」,果然趙國國君上當,因廉頗數戰失利,換上趙括為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心態,誘敵深入,切斷補給,無奈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圍城等待救援。  趙軍被困四十餘天,士兵互相殘殺。無奈的趙括,組織突圍,不幸被亂箭射殺,剩下的趙軍群龍無首隻能投降。白起只留下240名年級尚小的士兵放回趙國,剩下的全部坑殺。
  • 秦國為何和趙國結怨,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大軍到底有多慘?
    秦始皇在執政以後用了10年時間,先滅了五國,用一個成語叫摧枯拉朽,打的很容易,只有秦對趙國的戰爭打得最艱難,在這個過程中間,趙國經歷了四代。最後一次戰爭,最終讓強大的趙國被秦國所滅。滅亡趙國的戰爭一共打了三場,第一戰是長平之戰,第二戰是邯鄲之戰,第三站是滅趙之戰。小編這次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不得不說趙國的頑強。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而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是髮小,因此秦國就以助燕為名,出兵三十萬分三路攻打趙國,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重點是南面,目的是讓趙國與秦燕同時交戰腹背受敵。公元前236年冬,燕趙大戰之際,王翦率領一路秦軍攻下了戰略要地閼與,秦國就打通了從西面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的通道。楊瑞和率領一路秦軍攻下了韓陽(閼與之北),從西北面攻打邯鄲的通道也打通了。
  • 一戰坑殺40萬降卒的白起,滅國之功尚未到手,便死於謀士算計之下
    話說秦趙長平之戰本來是一場滅國戰爭,趙國中了秦國反間計,臨陣換帥,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一代名將廉頗,導致40萬趙軍主力被白起殲滅。 蘇代入秦之後,備下厚禮求見應侯範雎,對他說: 「武安君一戰功成,攻滅趙國指日可待,當為秦國第一功臣。對秦國來說固然可喜,但對於應侯來講卻不是什麼好事。」
  • 秦人角度看長平之戰,結果沒有懸念,趙括只是催化劑
    前262年,又攻佔了韓國十城,白起則率兵打下了野王城,通往上黨的道路被徹底隔斷。面對秦國的不斷打擊,韓國已經無力招架。為免滅國之患,韓王命陽城君入秦,以上黨為禮物求和。秦國以軍事壓迫為手段,達到了逼迫韓國割地的目標。2、天上掉下來的是餡餅,還是燙手的山芋?
  • 秦攻趙國,李牧被反間而死,若李牧不死,能抵擋住秦軍嗎
    李牧一開始在趙國北方抵禦匈奴,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一度讓匈奴不敢與趙國為敵。公元前244年, 趙國高層發生變動,廉頗不滿樂乘代替自己,便領兵將樂乘打跑,廉頗也帶領部下逃到了魏國。趙國一時之間沒有可用之才,李牧成為了朝中的重臣。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自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餘萬主力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元氣大傷,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險些滅亡。從公元前232年起,秦國對趙國多次用兵,趙國雖在名將李牧的帶領下奮力抵抗,使得秦軍無法快速攻佔都城邯鄲,但是趙國的很多城池都被秦國吞併,國力迅速地衰減了。韓國被滅後,趙國由於昏庸的趙王遷當政,朝堂之上一片混亂,於是秦王決定趁此機會一舉擊潰趙國。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好書推薦《細讀大秦七百年》內容簡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強大一時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時間,而秦國發展為秦朝卻經歷了近70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