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趙國,李牧被反間而死,若李牧不死,能抵擋住秦軍嗎

2020-12-18 東東讀史

李牧一開始在趙國北方抵禦匈奴,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一度讓匈奴不敢與趙國為敵。

公元前244年, 趙國高層發生變動,廉頗不滿樂乘代替自己,便領兵將樂乘打跑,廉頗也帶領部下逃到了魏國。趙國一時之間沒有可用之才,李牧成為了朝中的重臣。

李牧拒秦

而到了公元前233年,秦將桓齮進攻趙國,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進行反擊,李牧不孚眾望,在肥這個地方擊敗秦軍,史稱肥之戰。

而次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然而這次有因為李牧在番吾對秦軍的有效阻擊,導致了秦軍撤軍。

慘遭反間計

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趙。王翦認為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王翦便奏請秦王,使用反間計。秦國用重金賄賂了趙王的近臣郭開,這個郭開之前也陷害過廉頗。趙王中計,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而李牧的副將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無力回天

其實即使李牧不死,趙國也無力回天。到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 而且王翦所率領的是二十萬大軍,並且圍困住了邯鄲。

而列國之中,均已是待在的羔羊,韓國已經被滅,其他幾國不可能再有援助,李牧的存在最多會讓趙國苟延殘喘幾日。

相關焦點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此計也是王翦為白起報了被趙國反間計所殺的一箭之仇。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可是趙還是能與強秦對峙多年,就是依靠太行山這個天然屏障。秦國雖然遠強於趙國,但因為太行山地區易守難攻,所以很難突破趙國的防線。
  •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但一個名將看似也夠用了,趙國滅亡前夕李牧屢敗秦軍,王翦不得不祭出離間計方將其出去,此後趙國的迅速敗亡也印證了趙悼襄王在臨死之前的告誡:「李牧不死,趙國不亡」。然而,秦軍是如此的強大,倘若李牧能一直統領趙軍,就真的能力挽狂瀾嗎?先談談李牧的歷史定位吧。
  • 如果趙國李牧不死,趙國有希望打敗秦國嗎?為什麼趙國名將多?
    這是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時針認為即使李牧不死,趙國依然無法打敗秦國。李牧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毋庸置疑,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尤其在趙國末年,面對秦國一次次的滅國戰爭,李牧都以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連卻秦軍,成為了趙國最後一塊遮羞布。
  • 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那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無論是戰國秦漢時期,還是現在。筆者記得曾經買過一本孫子兵法36計,其中舉的一個戰例就是,李牧全殲十幾萬匈奴騎兵。從歷史上看,李牧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在戰國晚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李牧不被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大家對於戰國後期的歷史應該比較熟悉,天下就剩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
  • 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這個立國數百年的超級強國,秦採取離間計策迫使趙王處死身邊的名將李牧。
  • 剖析李牧之死:秦王和趙王各懷鬼胎,李牧被活活逼死,細思極恐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慘死,廉頗遭棄用,只有王翦一人善終,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李牧。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蘇洵在《六國論》中云: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正如蘇洵所說,自李牧被殺之後,秦將王翦縱橫天下,再無敵手。秦國滅趙,指日可待。一、李牧怎麼死的?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公元前257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趙國慘敗,當時李牧仍在北境,直到10年之後,李牧才被短暫調回邯鄲。但當時,趙國軍事元老廉頗任大將軍,李牧位居其下,廉頗幾次和李牧聊到軍事話題,都對李牧的才能極度認可。趙王遷剛繼位不久,秦國便派大將桓齮攻打趙國,趙國連戰連敗,當時李牧正在北境防禦匈奴,趙王遷急調李牧南下,李牧從雁門回到邯鄲後,被任命為大將軍,李牧率軍阻擊秦軍,止住了趙國軍隊的頹勢。在雙方對峙的過程中,秦將桓齮多次引誘李牧出擊,李牧熟讀兵法,拒不上當。後來李牧趁桓齮出兵時,攻入秦軍大營,然後又在半路上設伏,在秦軍回援時打敗了桓齮。
  • 此人先逼走廉頗,又害死李牧,但他真是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嗎?
    戰國時期雖然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強國,而且自秦孝公始幾代都是名君,秦國幾乎是戰無不勝;但也不是說秦國就沒有對手,關東六國中真正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非趙國莫屬,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也日益強盛,更是在公元前269的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打破了秦軍戰無不勝的神話。
  • 戰國名將,連卻秦軍,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 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王翦為什麼還是要用反間計除掉李牧
    ——雨果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派王翦楊瑞和各率十多萬大軍南北方向趙國都城邯鄲方向進攻,王翦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瑞和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但是碰上當時的名將「李牧」,相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於是就讓嬴政派人到趙國賄賂當時的趙王寵臣郭開,說李牧要與秦軍勾結,叛國,於是趙王遷就秘密抓鋪了李牧並殺了他。之後秦軍一路摧枯拉朽就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
  • 秦趙井陘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勝負如何?
    自戰國初期魏國最先稱霸以來,戰國的格局幾經變化,秦國真正佔據優勢是在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後,在此之前魏楚兩國已經衰敗,樂毅率五國伐齊使得齊國實力一落千丈,加上齊國受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不再參與六國合縱攻秦
  • 為什麼說李牧的軍事素養高於白起?
    二、 宜安大捷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次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直入趙國縱深,攻佔了赤麗、宜安,直插趙國後方,進逼邯鄲。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在宜安大破秦軍,桓齮只以身走,所率秦軍基本被全殲。
  • 關東六國之首趙國,是秦統一六國的最大障礙,它的滅亡有哪些因素?
    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使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唯獨趙國是最能打也是打得最為慘烈的國家。但是歷史沒有選擇趙國,這除了歷史的必然性之外,存在哪些因素呢? 第一,用人失誤。 趙國人才濟濟,遠非他國可比。但是,趙國的國君從趙孝成王開始,重用的人多是公族貴戚。
  • 不可一世的秦軍這次卻接連失敗
    圖8.1 秦第一次伐趙時的雙方形式圖幾年前,呂不韋時期,秦國把魏國的河內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安陽到濮陽一帶攻佔,這樣,秦國就得以在南邊的平原地帶與趙國接壤,對趙國形成包圍之勢,我們看地圖能比較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
  • 李牧就算不死,也無法抵擋秦軍的腳步!這些因素早就註定了結局
    李牧,戰國四名將之首,一生未嘗敗績。史書記載把李牧塑造成趙國賴以支撐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 那麼,李牧如果不死,真的能救趙國於危亡嗎?
  •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秦國領兵的將領是王齕,趙國防守的將領是廉頗。兩軍在長平周旋了三年,秦國因商鞅變法,強大的是農業和軍事,而趙國的變法強大的主要是軍事、騎兵。雙方的內耗趙國有點堅持不住了,想首先打破僵持的軍面,秦軍也想早點攻下趙國。於是秦國派人帶重金去趙國散布謠言,說秦國最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 孫家洲:「重金收買」與「離間計」在秦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 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二)
    李牧  論及戰國後期的列國軍事實力,趙國不容低估。名將李牧,是趙國的軍事砥柱,也是秦軍徵服東方的一大強敵。就秦、趙兩國的總體國勢和軍事實力而言,秦國無疑佔有絕對優勢,然而,就是在這樣強弱分明的態勢之下,李牧發揮其傑出的軍事才幹,率領趙軍多次取得了戰勝秦軍的奇蹟。請看:秦派出大軍攻趙,李牧率領趙軍在肥(今河北省晉縣西)禦敵,大敗秦軍。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於是平原君就寫信責怪信陵君,說「即使你拋棄我,難道你也不可憐你姐姐嗎?」,而信陵君多次請魏國發兵救趙都被拒絕,最終信陵君讓人偷出魏王的兵符,調動魏軍去救趙,而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圍攻,已經是到了危急時刻。
  • 趙國不堪與秦軍一戰
    主流關點認為,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堪與秦軍一戰的強國,其實不然,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關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軍的對手。變法後的秦國與六國實力拉的太大,並不是六國中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對抗的。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滅中山國,拓地千裡,趙國進如極盛時期,但趙國的騎兵並不是後來嚴格意義上的騎兵,先秦時期的騎兵只不過是輔助兵種,更多的是用來偵查,騷擾敵軍糧道,仍以步兵為主,從兵馬俑的發掘來看,秦軍的騎兵並沒有馬鐙,連秦國的虎狼之兵都只是作為輔助兵種,更不要提比秦軍弱的多的趙軍了。所以說趙軍也是以步兵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