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2021-02-13 歷史綜合體

《大秦賦》播放到60餘集,滅國史詩(或字幕)即將拉開序幕,秦人有宿將桓齮王翦坐鎮,蒙恬、李信和王賁等青年才俊亦躍躍欲試,反觀東方六國則乏善可陳,廉頗出走,龐煖不知所蹤,曾經名將輩出的趙國唯有李牧碩果僅存。

但一個名將看似也夠用了,趙國滅亡前夕李牧屢敗秦軍,王翦不得不祭出離間計方將其出去,此後趙國的迅速敗亡也印證了趙悼襄王在臨死之前的告誡:「李牧不死,趙國不亡」。

然而,秦軍是如此的強大,倘若李牧能一直統領趙軍,就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先談談李牧的歷史定位吧。除了並定義為法家的吳起和兵家的孫臏之外,《史記》只為後世評定的「戰國四大名將」做了傳記,其他如匡章、趙奢、龐涓和龐煖等名將都沒這個待遇,可謂獨一檔的存在。

然而,李牧的待遇又是「四大」中最低的,僅僅在《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後續寫了數百字的「添頭」而已。且廉頗是「趙之良將」,李牧則是「趙之北邊良將」,多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定語,其實承襲「春秋筆法」的司馬遷是想告訴後人李牧尚且不如廉頗,只擅長打匈奴人。

但趙悼襄王卻是認真的,這可能是《大秦賦》唯一符合歷史之處:李牧則久居塞外與朝臣宗室沒什麼瓜葛,正是最合適的趙軍主將,倒是被趕走的廉頗與春平君穿了一條褲子。其實趕走政敵並無可厚非,至少比秦昭襄王誅殺白起要仁慈多了吧?而廉頗接到換帥詔令後攻擊樂乘,令後者不知所蹤,這哪裡是國家棟梁的做派呢?

▲龐煖不知所蹤

好吧,說歸說,有些東西總是需要戰績來說話的。

擊破匈奴之戰源自《史記》所載,李牧十多年的示弱終於令對手放鬆警惕,並通過誘敵深入圍殲了十幾萬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其「包餃子」的能力比之白起也不遑多讓。匈奴人此後「十餘歲不敢近趙邊城」,可見是被打怕了,但他們當時的實力顯然不足以與冒頓時代相提並論,而《史記》所載也是孤例,不做主要參考。

肥之戰時,宿將桓齮攜去年斬首趙軍十萬的餘威東出上黨並直切趙國後方,一路進逼邯鄲,臨危受命的李牧組織殘兵敗將進行反擊,雙方在宜安附近對峙。李牧築壘固守,避免決戰,桓齮遂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來一出圍城打援,在運動中消滅趙軍。

按說想法是沒問題的,李牧卻反其道而行之,一舉踹掉了兵力空虛的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又將回援的秦人主力正面擊潰並擊殺桓齮(一說逃到燕國成了樊於期)。此戰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可惜這是一個被詛咒的尊號,獲得者還有秦之白起、燕之蘇秦及楚之項燕,個個未有善終。

次年,嬴政再次派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國攔腰截斷。李牧認為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番吾一戰,趙軍正面擊潰了北路秦軍並迅速揮師南下,秦南路軍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

總之,李牧用兩場大勝為趙人贏得了喘息之機,秦人不得已暫時將兵鋒轉向,其表現如同定海神針。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虛實篇》

所謂「致人」之要,如同象棋中的先手棋一般,即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去調動敵人而不為別人牽著鼻子走,古往今來的兵法精髓其實都沒能脫離孫武的這句話。李牧在擊破匈奴之戰中將「致人」用得爐火純青,肥之戰中則「不致於人」,用進攻秦軍大營之舉令對手的圍點打援變成了趙軍的「攻敵之必救」,番吾之戰又展現了優秀的大局觀和正面決戰的功力,可謂能攻能守、奇計百出,尤其擅長防守反擊,是一位堪與白起比肩的優秀將領。

▲白起也曾被孟嘗君困在魏國動彈不得

但超級名將並不意味著百戰百勝,也要看對手是誰以及形勢變化,比如長平大戰前期,強如白起也拿不下龜縮不出的廉頗,昭襄王遂換上王齕接班--誰上都一樣,倘若糧草充足,秦趙近百萬人馬可以在山上養老。但後來趙人換上主攻的趙括之後就必須派遣擅長圍殲的白起出馬了,王齕還真不一定頂的住。

▲長平之戰,趙軍是餓得沒辦法才不得已出擊

而就當時而言,不管是百戰老將桓齮、貪功冒進的李信或者稍欠歷練的王賁蒙恬之輩,在李牧面前都是送人頭的,然而他最後的對手卻是同為四大名將的王翦。

王翦將六國滅其三,可謂功勳卓著,尤其是趙楚兩戰更是統一戰爭中唯二的硬仗,而從滅楚前後的表現來看,其特點便是穩如老狗。在此之前李信曾勢如破竹卻被楚人一舉擊潰,他便陪著項燕的百萬大軍吃吃喝喝了一整年,任憑對手如何挑釁都無動於衷,直至後者糧草匱乏而不得已掉頭往東,這才抓住戰機一舉擊潰,足見其用兵之穩。

所以,當「不致於人」發揮到極致的王翦遭遇十項全能的李牧時,一時半會自然是難分勝負。然看似秦攻趙守,實則李牧試圖找出秦軍之破綻並一舉擊潰,而王翦的勝機則在於憑藉強大的國力與趙人拼消耗,一如長平之時。

到這裡該討論「如果」了,假設李牧不死且繼續統領趙軍,他便能力挽狂瀾嗎?

首先可想而知的是雙方將繼續硬著頭皮耗下去。如果糧草、軍力對等的話,筆者相信主場作戰的李牧定能佔據上風,但與長平不同的是,秦人此時的兵力必然遠超趙國,這是國力的差距,也是對李牧的重視。想以劣勢兵力戰勝穩重的王翦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穩住戰線已經很不容易,反擊一事只能有心無力。

▲秦國廟堂從來都將星雲集

戰爭從來不是體育競賽,李牧王翦之間的「公平」決鬥註定只能出現在網絡小說家的臆想當中,如果非要有,那只有一種可能--合縱。

▲韓非子其實從未參與過合縱

合縱即「連眾弱而攻一強」,歷史上前後五次都雷聲大雨點小,此時更是鏡花水月。《大秦賦》裡韓非子等人空忙活一場,而歷史上他們甚至連掙扎的動力都沒有,公元前241年龐煖為主將的合縱散夥之後六國已是束手待斃,前232年番吾之戰後,《史記》甚至還記下了「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的事實。

你說都什麼時候了,韓魏不想著抱團取暖,竟然試圖在三晉兄弟身上打秋風?秦人之所以能夠秋風掃落葉般席捲關東,根本原因還在於六國人心的離散,並非無一戰之力,而是無協力之心。

換個角度來想,李牧兩次重創秦軍卻絲毫未傷及根本,而趙國長平之戰後尚有餘力,此時卻一敗便是亡國,可見雙方的綜合國力已有了天壤之別,更何況當年趙國發生了大地震,加之連年徵戰早已處在了崩潰的邊緣。李牧即便贏了王翦那也是慘勝,倘若秦人再至又當如何呢?巧婦終究難為無米之炊,任誰也拯救不了缺兵少將、糧草匱乏的趙國。

王翦顯然深知對手的分量,之所以用反間計並非懼怕,而是不願用大秦銳士的性命換一場慘勝,所謂「李牧不死,趙國不亡」並不絕對,倒是「李牧死,趙國亡」成為了現實。

只可惜一代名將終不能戰死沙場,竟死於小人之構陷,的確引為憾事。

相關焦點

  • 如果趙國李牧不死,趙國有希望打敗秦國嗎?為什麼趙國名將多?
    這是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時針認為即使李牧不死,趙國依然無法打敗秦國。李牧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毋庸置疑,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尤其在趙國末年,面對秦國一次次的滅國戰爭,李牧都以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連卻秦軍,成為了趙國最後一塊遮羞布。
  • 秦攻趙國,李牧被反間而死,若李牧不死,能抵擋住秦軍嗎
    李牧一開始在趙國北方抵禦匈奴,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一度讓匈奴不敢與趙國為敵。公元前244年, 趙國高層發生變動,廉頗不滿樂乘代替自己,便領兵將樂乘打跑,廉頗也帶領部下逃到了魏國。趙國一時之間沒有可用之才,李牧成為了朝中的重臣。
  • 學習任正非,學習做老闆的境界:華為不要「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
    您不是一直渴望著一展身手嗎?不是一直盼望著自我實現嗎?您勇敢地站出來,這個偉大時代呼喚著特有的英雄驕子。特別是華為的市場部,既能衝鋒陷陣,也能急流勇退、革新自己,任正非對此高度評價說「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真是驚天動泣鬼神。」所以,華為公司不缺英雄,但華為也強調不要「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
  • 力挽「狂瀾」,以快致勝——簡單評測狂瀾底板
    點擊藍色字90%球友都加入了桌球網力挽「狂瀾」,以快致勝——簡單評測狂瀾底板
  • 崇禎是個能力挽狂瀾的皇帝嗎,看看他手上的牌,到底有多爛?
    崇禎不是個能力挽狂瀾的皇帝,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看得到,可是他手上是多麼爛的牌你不能胡扯吧,哪一個皇帝遇到這種情況會做夢都笑醒?首先,我們先要搞明白崇禎的上位史,他哥沒了,他也沒個侄兒,於是他上去了, 這裡有個問題,他哥怎麼死的?
  • 無限流小說,看男主戰天鬥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無限流小說,看男主戰天鬥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今天上班的時候在地鐵看到很多網友都在低頭看小說,所以說這如今是一個網絡小說盛行的時代,但是有沒有發現就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我們有時候反而會鬧書荒呢!
  •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真可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其實麥科勒姆每年季後賽發揮都很穩健,從15-16賽季開始他每年季後賽場均得分都在20以上,只是隊中頭號明星利拉德太過耀眼令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麥科勒姆的存在。替補席的柯林斯和特納也發揮出彩,前者全場貢獻4個蓋帽在腎背5犯的情況下依然拼命防守。而特納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霖,季後賽首輪到現在11場他僅得7分,搶七戰他砍下14分同時搶下7個籃板。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他部署精兵良將,假裝敗退,誘敵深入,匈奴人果然上當,單于甚至率領大批人馬襲擊趙國邊境,不料被趙軍團團包圍,一舉殲滅。經此一戰,匈奴傷亡十萬人,李牧從此威名遠揚。不僅如此,他還乘勝追擊,滅亡東胡,收降林胡,給趙國換來了數十年的安定。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元氣大傷,但依靠李牧又將其頹勢稍稍挽回。
  • 1-0力挽狂瀾不留遺憾,國乒大滿貫「小迷妹」這狀態了得,有戲
    1-0力挽狂瀾不留遺憾,國乒大滿貫「小迷妹」這狀態了得,有戲
  • 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這個立國數百年的超級強國,秦採取離間計策迫使趙王處死身邊的名將李牧。
  • 田單:奇人奇事奇文 挽狂瀾於既倒的火牛陣(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1隻一人,挽狂瀾於既倒。 只一戰,扶大廈之將傾。 清朝名士吳見思說他是「一奇人」,此戰是「一奇事」,遂成司馬遷「一篇奇文」,「其聲色氣勢,如風車雨陣,拉雜而來,幾令人棄書下席」。 「一奇人」就是戰國時期齊國名將田單,「一奇事」就是著名的「火牛陣」,「一篇奇文」就是《史記·田單列傳》。
  • 趙國為何軍事能力這麼強
    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一個能夠和秦國大戰的國家。然而經過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兩次大戰讓趙國國力大損,秦國也是吃虧不少,損失了很多軍隊。然而我們在佩服秦軍戰鬥力彪悍的同時,也會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趙國的軍隊戰鬥力和秦軍一樣強悍?我覺得有以下三點原因。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此計也是王翦為白起報了被趙國反間計所殺的一箭之仇。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可是趙還是能與強秦對峙多年,就是依靠太行山這個天然屏障。秦國雖然遠強於趙國,但因為太行山地區易守難攻,所以很難突破趙國的防線。
  • 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來說是個悲劇 對於廉頗來說有了出頭的機會
    對於藺相如的退讓,許多人表示:「你就這麼害怕廉頗嗎?」藺相如只是淡然回答:「當日在秦國澠池,面對秦王以及他的衛士我都沒在怕,我還怕一個廉頗?我忍不是因為怕,是為了趙國。廉頗是我們的良將,是趙國的倚仗,如果我的忍讓可以使他保趙國平安,面子這東西何足道哉?」真正的強大不是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能控制自己有所不為。
  • 詩經《定之方中》: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或許是天不願衛國亡吧,衛國終是等到了文公這位賢明的君王。關於文公《史記·衛康叔世家》有言:「文公初立,輕賦平罪,身自勞,與百姓同苦,以收衛民。」,衛文公上位之初,就能做到與百姓同勞、同苦,還減輕了百姓的賦稅,這種行為,是之前幾代衛國君王萬萬做不到的。正因為文公的親和、賢明,才得到了百姓的擁戴,致使衛國富強、興盛起來。
  • 「人物誌」明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這波老乾爹真的炸了!真男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個時候廠長站了起來,這個大龍不是說它有多值錢!它是一桿旗幟!『權治龍』治了一個賽季的龍,但是廠長在這裡告訴他,誰才是中國第一打野!」相信不少玩家,仍然對這一刻記憶猶新。2015年LPL春季賽決賽,LGD和EDG撕咬到BO5的決勝局。
  • 謝家寶樹,挽狂瀾於既倒,功業未竟的謝玄
    而此時的冬季,其實很不太平,在北方,苻堅通過多年的東正西討,相繼平滅了前燕前仇池前梁代國統一北方,並開始將目光南移,頻繁騷擾東晉。南方朝廷為保江左安全,詔求文武良將可以鎮御北方者帶兵抵抗,當時桓溫已死,朝中能打的可沒幾個將領了。
  • 秦國滅趙為什麼用了那麼長時間,秦國第一戰將王翦真的不會用兵嗎
    秦國滅掉了韓國,可王翦接下來,仍然沒有急於對趙國發動總攻,繼續和趙國大軍對峙。直到秦始皇十八年,一直引而不發的王翦,見戰機成熟,突然發難,秦軍兵分三路,避開重兵把守的趙國都城邯鄲,快速向趙國縱深推進,佔領了趙國的大片土地,到了秦始皇十九年,趙國全境被平定。
  • 完璧歸趙藺相如不卑不亢,趙國大獲全勝,趙國真的是最後的勝者嗎
    在完璧歸趙的這個故事中,強勢的秦國以蠻橫的手段向趙國索取和氏璧,但是藺相如臨危不亂,在秦國的朝堂上據理力爭,最終和氏璧完璧歸趙。這場完璧歸趙事件,怎麼看都是趙國是最後的勝利者,在秦國賺足了面子,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國家爭奪天下,他們分別是秦、楚、韓、趙、魏、燕、韓、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