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來說是個悲劇 對於廉頗來說有了出頭的機會

2020-12-23 有客祁祁

任何團體組合,總會有一個知名度特別高的成員。

就好像披頭四樂團中,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團員是約翰列儂;蜀漢五虎上將中,關羽、張飛被討論的頻率最高;戰國四名將,雖然每個人都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記錄,但若單就後人談論的頻率高低而言,廉頗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代表。

筆者會這樣說,有自己的根據。

刎頸之交、負荊請罪,這兩句成語講的就是廉頗的經歷。傳統戲劇中,還有一齣「將相和」來講述廉頗這兩段故事。

另外,廉頗也是老將的代表。《三國演義》中的老黃忠,就曾經引用廉頗的事跡當作老當益壯的代表。而廉頗最後頗為抑鬱的結局,也讓南宋詞人辛棄疾寫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名句,進一步升華及流傳老將的知名度。

同時,正如約翰列儂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在披頭四團員中的言行特別顯眼,甚至還有個突然被暗殺的人生結局;而廉頗在戰國四名將中的舉止也是特立獨行,經歷最為曲折多變。

這樣的人特別容易被後人關注,甚至是嚮往,但那些真正和他相處的人又是作何感想呢?還是那句盛竹如老爺子的經典名句:「我們接著看下去。」

盛氣凌人的大將

廉頗的早年事跡不詳,但司馬遷在《史記》的列傳一開始就說他是「趙之良將」,可見他在戰績上有不俗的表現,這其中又以西元前283年大破齊國最為著名。

在此之後,有關廉頗的詳細記錄,第一條是在公元前 279 年的秦趙澠池之會。當時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到秦國境內的澠池商談同盟事宜,收到消息的趙惠文王表示:「慘了!」

原來秦昭襄王在 20 年前,就曾邀請楚懷王商量同盟事宜,後來卻是綁架了楚懷王,並趁機攻打一片混亂的楚國。而楚懷王本人則在秦國被關到死。有這麼一個前科存在,趙惠文王根本不想參加這次的會盟。

但此時,廉頗與上大夫藺相如表示:「你要是不去,那就表示趙國國力衰弱,到時秦國會更肆無忌憚。」於是,為了國家的面子,也為了杜絕秦國興風作浪的機會,趙惠文王還是無奈地參加澠池之會。

在前往秦國的路上,廉頗率軍護送趙王到邊境,在趙王準備邁出他勇敢的第一步時,廉頗表示:「我估計這場會盟30天內就可以結束,但如果你超過 30 天還不回來,請你準許我們立太子為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怕你回不來了,留個保險措施吧))

如果我是趙惠文王,去一個有綁架前科的國家已經皮皮剉了,結果底下人還一副認定自己一去不復返的樣子,要人交待後事,換作是我只怕三字經早就狂噴而出。

不過趙惠文王按捺住自己的幹意,回答:「準。」

在這次的對話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廉頗並非局限在戰場的一介勇夫,而是擁有大局觀的大將之才……不過說話實在是直接了些,或許在現代,大家會認定他有直男癌吧。

澠池之會最終在藺相如機敏反應下,趙國沒有讓秦國佔到便宜,並維持了國家威望。回國後的趙惠文王認為藺相如功居第一,因此讓藺相如升官,地位超過了廉頗。

此時,廉頗感到心中的一股火……要爆了!

「澠池之會是因為我率大軍威嚇秦國作為後援,這才使國家維持了威望。藺相如只憑著一張嘴,有什麼實際功勞?何況他地位本來卑賤,讓這麼一個人位居高位,我不服!」

除了公開表示輕蔑,廉頗還放話表示,自己要是當面遇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好看。

藺相如:「那我就躲著廉將軍吧。」

從此以後,藺相如儘量避免在朝中和廉頗見面,甚至路上聽到廉頗的車在附近,就命車夫立刻改道。眼看堵不到人,廉頗就慫恿自己收養的門客對藺相如底下的門客找碴。對於藺相如的退讓,許多人表示:「你就這麼害怕廉頗嗎?」

藺相如只是淡然回答:「當日在秦國澠池,面對秦王以及他的衛士我都沒在怕,我還怕一個廉頗?我忍不是因為怕,是為了趙國。廉頗是我們的良將,是趙國的倚仗,如果我的忍讓可以使他保趙國平安,面子這東西何足道哉?」

真正的強大不是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能控制自己有所不為。

廉頗後來聽到藺相如的言論時,十分震驚了,他意識到自己的境界在藺相如面前何等的渺小。於是他脫光上衣,上身綁好若干樹枝,來到藺相如面前表示:「對你的胸懷,我徹底的服氣,我以前對不住你,現在任你處置。」藺相如立刻解開樹枝表示:「廉將軍何必如此,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從此二人言歸於好,並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刎頸之交。

力挽危局的廉頗

之後的幾年內,廉頗攻伐齊國、魏國,皆勝。然後在公元前 261 年,廉頗率 20 多萬趙軍參與了長平之戰。開戰初期,廉頗吃了幾場敗仗,之後退守百裡石長城固守,開始與秦軍長期對峙。雖然廉頗的表現頗為「丟臉」,但再強的能人也有失常或是狀況不佳的時候,所向披靡固然是眾人對王牌的期待,但所謂的王牌,不也需要有在逆境中依然能穩定局面的堅強嗎?

廉頗雖是小敗,但最終還是保存了趙軍主力並止跌回升地與秦軍抗衡。對我來說這也是另一種名將風採。

可惜,廉頗的固守戰術與趙孝成王急於求勝的思考不同,而觀看廉頗先前說話直接、個性火爆的紀錄,只怕這期間他頂撞上級的次數沒少過,再加上趙國確實無法再堅持武力對峙,於是廉頗被撤換,連帶導致長平之戰40多萬趙軍全軍覆沒的慘況。

對於趙國來說,長平之戰是個悲劇;對於廉頗來說,未能領軍到最後是個遺憾;但對於廉頗的前途來說,長平之戰的結局卻讓他有了出頭的機會。

公元前 251 年,趙孝成王十五年,燕國派遣丞相粟腹出使趙國為趙王祝壽。誰知慄腹在回國後竟向燕王表示:「我看趙國的青壯年男子都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坑殺,現在趙國儘是沒有作戰能力的孤兒寡婦,乘此良機攻趙必勝!」於是燕王決定:「發兵 60 萬,分兩路大軍攻打趙國!」

60 萬是什麼樣的概念?即使身為戰國後期第一強國的秦國,大概也只有 3 次有派出 60 萬以上的大軍(其中有一次就是長平之戰),可見燕國這次是豁盡全力的趁人之危。

趙孝成王急令廉頗統兵抗擊,但能給廉頗調動的可用之兵,卻只有10萬出頭。當時燕國有20萬人馬正在進攻趙國北方的代城,另外,40 萬主力軍正直撲趙國首都邯鄲,依帳面資料來看,趙軍完全不是燕軍的對手,但廉頗卻說:「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主帥驕傲輕敵,而士兵長途跋涉已經睏乏,我必將他們一舉蕩平!」

廉頗於是派遣另一名將領──率軍 5 萬支援代城,並吩咐他儘量吸引北方 20 萬燕軍的注意力,讓他們不能南下和燕國主力軍會合。他自己則率軍8萬在邯鄲北方的「鄗」迎擊粟腹率領的 40 萬燕軍。面對人數稀少而且前不久遭到重大打擊的趙軍,粟腹的必勝感爆棚,但他卻忽略了很多重點:

一、為了捍衛自己的生命財產,趙人可謂拼命至極;二、燕國的舉動實在太差勁,讓趙人仇恨值爆表;三、位於四戰之地的趙人,即便數量少但各個戰績優良;四、有一個人叫廉頗。

歷經一番激戰,廉頗擊潰燕軍並將主將慄腹斬殺!

這個消息傳到北方正在攻打代城的燕軍,立刻讓他們軍心大亂,負責支援的樂乘趁此良機,率趙軍大破北路燕軍,俘虜其主帥。這還不是結局,廉頗接著率軍追擊敗軍,甚至直接包圍了燕國都城薊。燕國最後只能割地投降,在這場鄗代之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正好此時,擔任相國的平原君趙勝剛過世,趙王就命令廉頗擔任代理相國暫理國政,老將廉頗因此爬到他一生最高的位置。

老將出逃

前 245 年(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頗攻下魏國的繁陽,由此證明老將功力依舊犀利。但也在同年,趙孝成王去世,引發了繼承者之爭。部分大臣支持由在秦國當人質的世子回國繼位,但郭開卻擁護公子趙偃且在最後勝出,趙偃成為新一代趙王(後世稱為趙悼襄王)。隨後趙悼襄王決定:「任命樂乘取代廉頗的職位。」

作為代替廉頗成為趙國頭牌將領的人選,這位樂乘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樂乘第一次於史冊登場是在《史記趙世家》。大約是在公元前 270 年,趙惠文王在位時期,秦國進攻趙國的閼與。當時趙惠文王詢問廉頗及樂乘是否能救援,結果他倆一起回答:閼與距離過於遙遠且道路狹長不利用兵,建議趙王不要救援。(但後來趙奢卻持反對意見,並且率軍擊破秦軍,狠狠打了他倆的臉)。

接下來的公元前 256 年,樂乘曾率領軍隊擊敗秦將王齕(也就是日後長平之戰初期的秦國主將),可見他頗有實力。

可再接下來的紀錄可就讓筆者感到錯亂了。

因為根據《史記樂毅列傳》,公元前 250 年,燕國攻趙,也就是之後讓廉頗揚名的鄗代之戰,樂乘竟然是以燕國將領的參與了攻趙行動,然後在這場大敗中被廉頗俘虜。隨後,樂乘賭爛燕王不聽自己的建議,於是憤而降趙,並擔任帶路黨的角色,和廉頗一路殺奔至燕國首都。為了表揚樂乘的投靠,當時主政的趙孝成王封樂乘為武襄君。

可是在《戰國策》的紀錄,樂乘在鄗代之戰本就是趙國將領,接受廉頗的指揮外,還帶領一軍擊敗燕國攻趙的北路軍。

這麼看來,《史記》跟《戰國策》的記錄當真是差很大,甚至《史記》本身就有記載上的落差(一下是趙將,一下是燕將)。此時,這時就要提一個關鍵人物──樂毅。

樂毅是戰國名將,而且是諸葛亮的偶像。他本為趙將,但卻被燕國重用,之後率多國聯軍 KO 了東方第一強國的齊國。歷經多年徵戰,齊國只剩莒和即墨2城還在堅守。結果,齊將田單趁新的燕王上臺時施展反間計,讓燕王撤換了樂毅。樂毅怕新燕王砍了他,於是逃回趙國。最後,田單上演戰國史上最大逆轉秀,一舉擊敗燕軍收復所有失地。

這下燕王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趕緊召喚樂毅希望他重新效力。但樂毅顯然是對燕國感到寒心,他婉拒了燕王的邀請。燕王為了繼續爭取樂毅,將滯留在燕國的樂毅之子──樂間封為昌國君,樂毅則遊走在燕趙兩國中溝通協調。

樂乘正是樂毅的族人。

所以如果樂乘在《史記》中出現「朝為趙將,暮為燕將」的情況,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樂家本就有遊走燕趙兩國的先例及習慣。但是關於樂乘在鄗代之戰,究竟一開始是屬於燕國還是趙國?《史記》及《戰國策》卻出現截然不同的記載,那到底哪一個比較正確呢?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好的,在大家想我之前,請容我解釋一下。

首先,不知道就真的只能說不知道,作為一個描述歷史的人我不能瞎掰。再來,無論是《史記》還是《戰國策》,都有苦於史料不足因此只能精簡紀錄的狀況,也就是說:連司馬遷、劉向都未必有肯定答案。我們只能期待未來有新的考古資料來證明對錯,舉個例:曾有人懷疑孫子及孫臏是同一個人,因此懷疑司馬遷說孫子與孫臏是不同人的正確性,但等到新的考古竟然挖出《孫臏兵法》,《史記》的正確性才獲得證實。現在大家應該能明白,為何挖出古蹟或文物時會讓相關領域的文史工作者興奮個大半天,因為太多疑問可能就此迎刃而解了。(但也有反而搞的人更混亂的情形)。

雖然史料上的紀錄有所衝突,但我個人得出一個結論:樂乘的資歷比不上廉頗。

除了廉頗本身資力雄厚,他服事過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三代君主,並貴為代理相國,樂乘甚至擔任過廉頗的下屬。所以論資排輩,新任趙王的命令確實多少讓人難以感到服氣。

那為何樂乘能取代廉頗的地位?史料沒有敘述趙王的考量,但從一些蛛絲馬跡上卻可以揣測。

一、樂乘的抗秦戰績:前面提到,樂乘曾經贏過秦將王齕,而廉頗在長平之戰曾敗於王齕。或許新任趙王的目標是抗秦,所以重用戰績相對更優的樂乘?

二、廉頗得罪新任趙王:在司馬遷的敘述中,特地把趙悼襄王的即位經過放在廉頗列傳之中,或許他是想暗示:廉頗在這場繼承人之爭中站錯隊伍,這才得罪新任趙王因此被降職。

以上純屬推測,不過司馬遷到是很肯定的紀錄廉頗接到命令的反應:他感到心中有一股火……要爆了!

「樂乘有哪一點比的上我?林北要給他好看!」

於是廉頗率軍攻打樂乘,還沒搞清楚狀況的樂乘哪裡是宿將廉頗的對手?立刻落跑保命去也。發洩完怒氣的廉頗,隨即意識到:「闖下大禍了。」於是他決定:「我也落跑去也。」隨即跑到魏國尋求保護了。

我思用趙人

來到魏國的廉頗雖受禮遇,但也一方面也是遭到冷凍而無所作為。若干年後,趙國屢敗於秦國,趙悼襄王想起廉頗這位昔日的頭號王牌,於是派使者請他出山。想要有所作為的廉頗為顯示自己老當益壯,當著使者面吃下一鬥米、十斤肉,並披甲跨馬到處奔跑。

這裡的一斤,大約是 250 克,廉頗一餐吃 2500 克的肉是什麼概念?我的天呀!

重點是廉頗吃了那麼多,還可以立刻進行極為消耗體能的騎馬運動,(筆者要是吃撐了去運動,大概動幾下就要吐滿地了),而此時的廉頗估計早超過 60 歲,說不定都上看 80 歲了,竟然還有這麼好的胃口?大家有看過幾位老人家能吃這麼多?可見廉頗平時就維持極大的體能鍛鍊,才可以如此輕鬆進食的補充熱量。

但遺憾的是,這位使者卻已經被廉頗的政敵郭開收買。當使者回國後,趙王問他:「廉頗狀態如何?」使者說:「他當著我的面,吃了一鬥米、十斤肉,並披鎧甲騎馬演練戰技。」

「這廉頗行呀!」沒等趙王開心多久,使者又說:「他吃飯時,連上三次廁所(意思就是:大小便容易失禁)。」趙悼襄王的臉頓時垮下來:「廉頗是真的老了,這樣的身體豈能為將呢?」於是決定不啟用廉頗。

後來楚國也派人拉攏廉頗,廉頗就前往楚國為將。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要我形容此時的廉頗,很像是已經功成名就但卻仍爭取機會在場上奮戰的資深職業運動員。

「我的成就不是以前一座座的獎盃,我的成就來自眼前證明我實力的勝利!」

但很可惜,轉投楚國的廉頗還是沒機會立下特別功績。這時的廉頗除了感嘆自己的無所作為,更像一些運動老將,希望自己能在感情最深的球隊或家鄉舉辦退休儀式;想起曾經的家鄉、滿懷感情的故國,轉戰過三國的廉頗慨嘆:「好想再被趙國任用呀……」然後他死於楚國。

筆者一己之見

一個屢遭打壓,最後只能在異鄉鬱鬱而終的老將,廉頗的悲劇形象讓無數後人發出感慨。但回到最一開始筆者說的:「跟廉頗一起相處的人他們又是作何感想?」

還是先以約翰列儂舉例,這位被後人認為是愛與夢想及和平的言論代表,就被他前妻的兒子吐槽:「我爸爸他愛世界及歌迷,但他不愛我跟我媽媽(因為他會家暴)。」而廉頗作為一代名將,在後人心中地位極為高大上,但若是當時和廉頗相處的人,只怕絕大多數人會說:「這人,難相處。」

作為一名將領,廉頗帶兵實力之高毋庸置疑,但他暴躁且不甘居於人下的行事作風。卻讓他很難與同僚和衷共濟。起先,他與藺相如競爭,幸虧藺相如是一個偉大的妥協者,以退為進的讓廉頗服氣。但在樂乘事件中,廉頗卻再度爆發,輕率的發兵挑起內戰。或許樂乘在能力上真的不足以取代廉頗,可你把他打跑,自己又一走了之,這又算什麼?根本不顧大局又不負責任。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

無論在哪一個時代,與人協作的能力,往往決定高度或結局。廉頗的故事並非孤例,以二戰時期的美軍舉例,像是艾森豪或布萊德利,在戰場戰績或是實戰能力的評價都不如巴頓。

如此說來,廉頗的一生或許在後人來看有很強的故事性,但他那無法自制的暴脾氣,恐怕讓當時與他共事的人頭痛不已。那就無怪乎他在楚、魏兩國難有作為(因為太難搞),更因闖下大禍而難歸故國了。

「最難戰勝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這句話絕非空話。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改善自己的習慣,很像是希臘悲劇中每天要推石頭到山頂,但因為被天神種種惡搞,而在累個半死卻依然失敗的薛西弗斯。我們很多時候立志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但後來卻又失望的發現自己似乎依然故我。

廉頗之所以幸運,是他有能力,也有讓他能一展長才的舞臺;不過廉頗的結局,卻也是源自於他的缺點──情緒管理。雖然終其一生,廉頗未能克服自己的弱點,以至於結局讓人唏噓。但直至晚年,廉頗仍散發著驚人鬥志的持續奮戰,我想這對我輩後人也是一種鼓舞。

因為即便成功機會少,失敗經驗多,但每一次嘗試,或許在那些經驗卻各有其獨特的意義。這或許也是廉頗的老將形象背後是不同人持續流傳的原因吧?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不得不說趙國的頑強。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那是一場歷史之戰,一場兩國命運的決戰。於秦國而言那是一場完美的殲滅戰,於趙國而言則是一場深入骨髓的人間慘劇。40萬的降兵被無情的屠殺,殺降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發生。長平,這個神農氏的故裡成為了現代意義上所說的人間「絞肉機」。正是,歷史不忍細看,細看不敢正視,正視讓人嘆息。
  •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名將雲集,為何趙王卻選擇了趙括換下廉頗?
    公元前260年九月的一天,兩百四十名年紀尚小的趙軍士卒風塵僕僕,面帶驚恐的來到了早已戒嚴的趙國都城邯鄲城下,他們帶回來了一個消息——長平前線的四十餘萬大軍全軍覆沒,主帥趙括被射殺,餘下士卒悉數被秦軍主將白起坑殺。
  • 長平之敗不能全怪趙括,趙國廟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敗根源
    到了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之間則爆發了一場戰國時期參戰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即: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臨陣換將,從防守轉為進攻參戰的四位主要將領,分別是:秦國的主帥王齕,後來,換成了白起;趙國的老將廉頗,後來,換成了趙括。
  • 《大秦賦》之廉頗:被迫離開趙國,最終客死異鄉!
    在離開趙國之後,廉頗先後來到魏國、楚國,並最終在楚國病逝,這無疑是客死異鄉了。一具體來說,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長平之戰註定趙國失敗,哪怕趙括不改變廉頗的策略,依然無法戰勝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者。而這場戰役的兩大主角也被後人津津樂道,歷史總是有勝利者來書寫的,勝者白起最終名列戰國名將之首,萬古流芳。而被亂箭射死,連屍首都沒有找到的趙括卻成了千年笑柄,以至於後人竟將他作為紙上談兵的典型。
  • 原解放軍戰術專家:趙國在長平慘遭亡國之戰,國人太愛經商了!
    ,是整個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戰,堪稱趙國的「亡國之戰」——趙國損失40萬兵力,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古戰場遺址晉國舊地太行山、呂梁山區域,地勢高拔險要、瞰制四方,向來有「表裡山河」之稱,海拔上遠高於趙國邯鄲一帶的平原地形。因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代表作品有《雖遠必誅:大漢王朝的擴張》《血戰天下:戰國全史》《西漢原來是這樣》《東漢原來是這樣》《春秋無義戰》《大唐帝國的擴張》《秦朝原來是這樣》等。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一場會戰,也是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場會戰。自齊國衰落後,趙國便成為東方諸侯抗秦的唯一希望。從國力上說,趙國固然不及秦國,但是單就軍事而言,還是具備與秦軍抗衡的實力的。然而,長平之戰的失敗,把趙國從一流強國打回二流國家,再也沒有叫板秦國的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中國的趨勢就不可阻擋了。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獲勝了,趙國能夠消滅秦國,一統天下嗎?
    長平之戰,是秦國滅六國的一個重要時刻。此戰過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侵略,只能等待滅亡的命運。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如果長平之戰,是趙國獲得了勝利,秦國失敗了呢?趙國能否消滅秦國,最後統一天下?我認為還是不行,以下是理由。
  •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趙國還有勝算嗎?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那麼該派誰呢?趙國因為糧草告罄於是問廉頗可有退敵之法。廉頗無勝算。於是才有趙括的換將。
  • 長平之戰時趙國除了廉頗還有李牧田單樂毅等名將,為何偏用趙括?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讓趙括而不是讓其他優秀的將領來指揮的原因倒不是趙孝成王有多信任趙括。其原因有下。 首先,長平之戰開始時趙國的指揮者是廉頗而非趙括,趙括是後來才上去的。但後來趙王臨時換將換將的主要原因在於,趙王覺得廉頗表現的不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 長平之戰中,廉頗被趙括替換,此後他幹什麼去了?李牧為何不相助
    其實李牧和長平之戰是完全不沾邊的,因為趙括在打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還沒有成名,至少並沒有為趙國立下多大的汗馬功勞。為此趙王也不可能將李牧安排到主帥的位置上去,廉頗是老成持重的老將,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他們都是有理由成為主帥的,唯獨李牧當時還沒有。李牧至,如故約。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長平之戰,身為戰國名將的廉頗,為何不能打敗名不見言傳的王齕
    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湧現出了一大批能臣武將,四大名將「起翦頗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我們讀到長平之戰時,會發現老而彌堅的廉頗竟然遲遲不能擊敗名不見言傳的秦國將領王齕,最終還實行了堅守策略,不管秦軍如何挑釁強攻,趙軍都屹立不動,試圖把秦軍拖死。
  • 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重用,為何最終客死楚國呢?
    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殺趙軍四十餘萬,長平之戰趙軍共陣亡士兵四十五萬。不過,在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趙孝成王的重用,幫助趙國在邯鄲之戰中擊敗了秦軍。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重用,為何最終客死楚國呢?也即到底是什麼原因,才導致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客死異鄉呢?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長平戰場上,秦、趙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是舉國之戰。趙國的將領開始是廉頗,幾次出擊都沒能撈到好處,只好被動防禦,打算打持久戰;趙國新君急於求成,派出了軍事理論極為豐富的趙括,由於指揮失誤,被秦國超級名將白起截斷了後勤供應,趙軍全軍覆沒,45萬精銳損失殆盡。
  • 長平之戰:趙國能實施趙武靈王的計劃嗎?
    所以,此時的秦國局勢不穩,趙國勢力可能已經控制了秦國朝堂。局勢本就不穩,如果再加上幼主鎮不住局面,再有秦國國內的趙國勢力的幫助,起碼有趙國使者能買通一些秦國高官,如果是這個局面就好辦了,趙國數萬精騎馬踏蕭關,基本上秦國就得考慮遷都了。但是,歷史沒有給趙武靈王機會。
  • 廟堂和戰場:趙國究竟敗在哪裡?復盤長平之戰,看見真實的戰國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史稱長平之戰。這場戰役雙方共投入了近100萬軍隊,傷亡在50萬人以上,持續時間長達5個月,這是戰國時期乃至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一、趙孝成王的無奈前262年,趙國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