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重用,為何最終客死楚國呢?

2020-12-23 情懷與歷史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守將馮亭便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選擇棄用廉頗,讓趙奢之子趙括來指揮趙軍。

與此同時,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殺趙軍四十餘萬,長平之戰趙軍共陣亡士兵四十五萬。不過,在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趙孝成王的重用,幫助趙國在邯鄲之戰中擊敗了秦軍。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重用,為何最終客死楚國呢?也即到底是什麼原因,才導致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客死異鄉呢?

首先,在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於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此戰,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於士卒。再加上魏國、楚國的援軍,從而打退了秦軍,取得了邯鄲之戰的勝利。在邯鄲之戰後,廉頗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孝成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後,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再次獲得了重用。但是,到了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即位之初就解除了廉頗的職務,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後來,廉頗又從魏國來到了楚國,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對此,在筆者看來,廉頗之所以客死異鄉,顯然和趙悼襄王這位君主存在直接的關係。趙悼襄王剛剛即位時,就選擇解除廉頗的職務,這讓廉頗十分不滿,從而選擇離開趙國。至於趙悼襄王為何要解除廉頗的職務,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就出生於公元前327年的廉頗,在趙國歷經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等多位君主,再加上戰功赫赫,廉頗在趙國自然是威望頗高的老將。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剛剛即位的趙悼襄王,在趙國上下自然是沒有多少威望。於是,很可能是出於立威的考慮,趙悼襄王即位之後,立即就拿廉頗這位老將開刀。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歷史上,剛剛即位的君主,往往都喜歡使用自己信任的文臣武將,而不是前朝留下的老臣。

另一方面,廉頗和郭開之間的矛盾,也是廉頗客死異鄉的重要原因。在廉頗來到趙國後,趙悼襄王派遣使者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悼襄王元年(丁巳,前244),趙悼襄王任命郭開為相國。任命武襄君樂乘為大將軍,掌管軍隊。對於郭開來說,因為獲得了趙悼襄王的信任,在其即位之初,就被冊封為相國一職,至於取代廉頗的樂乘,也是趙悼襄王的心腹,被授予執掌趙國兵馬的權力。

其中,就郭開來說,是極度貪婪之輩,這和嫉惡如仇的廉頗之間,自然形成了明顯的衝突。在此基礎上,趙悼襄王一開始之所以用樂乘取代廉頗,很可能也是郭開的主意。對此,在筆者看來,郭開之於趙悼襄王,可以類比黃皓之於後主劉禪,而廉頗就如同姜維一樣,雖然功勞赫赫,卻抵不過君主寵臣的讒言。

最後,對於郭開來說,雖然受到了趙悼襄王的寵信,不過,廉頗這位資歷深厚的老將,依然讓他非常忌憚。於是,用資歷相對較淺的樂乘取代廉頗,無疑有助於郭開在趙國繼續作威作福。進一步來說,廉頗作為一位武將,在趙國朝堂之上曾獲得了藺相如這樣正直文臣的支持,從而留下了將相和的美談。不過,在藺相如病逝後,廉頗無疑在朝堂之上失去了重要助力,這成為其被解除職務,被迫離開趙國的重要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中表示:「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以勇氣聞於諸侯。」但是,在來到魏國後,趙國的良將廉頗並沒有受到重用。畢竟,在信任程度上,廉頗在魏國是相對較低的。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不過,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這很可能是因為楚國的士兵和趙國的士兵不同,加上秦國已經在整體實力上領先山東六國了,這就更難給廉頗發揮才能的機會了。在楚國擔任將領期間,廉頗說:「我思用趙人。」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尤其是他的仇敵郭開,長期把持著趙國的朝政,這致使廉頗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對此,在筆者看來,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最終客死異鄉,這無疑是令人唏噓和嘆息的。

相關焦點

  • 吳起和廉頗都死在楚國,生前是否為楚國立過功?又是怎麼死的呢?
    吳起和廉頗都是戰國時期的名人,不同的是,吳起是戰國初期的人,而廉頗則是戰國末期的人,之間有半個世紀的時間差,兩人的經歷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曾到過魏國和楚國,都死在了楚國。不同之處在於,吳起是一個全能型人才,所以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盛,而廉頗算是一個單純的善用兵的武將,他的大半生都在為趙國奉獻,那麼到了楚國之後又會怎樣呢?他在楚國立的功能否和吳起相提並論呢?吳起是衛國人,但是因為在年輕的時候曾殺過人,所以並沒有在衛國入仕,而是逃走求學,然後到了魯國。
  • 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下赫赫戰功為趙國,卻為何客死楚國
    長平之戰後,燕國趁機入侵趙國國境,廉頗領命率兵前往迎擊。此戰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的弱點,對燕軍予以痛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 《大秦賦》之廉頗:被迫離開趙國,最終客死異鄉!
    廉頗這位老將一走,趙國諸多忠臣良將紛紛請辭,離開朝堂,趙國的衰落,自然也就更加難以挽救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就《大秦賦》中的廉頗,和正史上的廉頗比較一致,同讓人敬佩和唏噓不已。在離開趙國之後,廉頗先後來到魏國、楚國,並最終在楚國病逝,這無疑是客死異鄉了。
  •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大軍
    對此,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由此,對於長平之戰的失利,雖然趙括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就臨陣換將的趙孝成王,自然也是難辭其咎。
  • 白起真的懼怕廉頗?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當時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老驥伏櫪的廉頗還是敗給了歲月
    廉頗成為了趙國重要的將領,而後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廉頗也和藺相如成為了好友,趙國國力也蒸蒸日上。而後的幾年,廉頗東打齊國,西攻魏國,佔領了不少城池。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繼位,秦趙展開了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為趙軍統帥,被秦軍打敗幾次之後,廉頗認為現在的形勢對趙國來說只能防守,來挫敗秦軍的速勝之謀。但是趙孝成王還是換帥,趙軍也最終在長平全軍覆沒。廉頗從長平被免之後,他便失去了勢力,手下的賓客也盡數散去。廉頗也一度失意。但是長平之戰之後十年,燕國要攻打趙國,廉頗又被啟用,這時候廉頗已經七十多歲了。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長平之戰,除了廉頗和趙括,偌大一個趙國莫非就無名將可用了嗎?
    公元前269年趙奢在閼與之戰中硬碰硬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不久後廉頗在幾之戰中再次大敗秦軍,在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下,韓魏兩國成為秦國首要的攻擊目標,三晉在戰國時期很多時候都是共同進退的,被雙方互相視為勁敵的秦趙兩國始終會有一場大決戰。
  • 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來說是個悲劇 對於廉頗來說有了出頭的機會
    對於趙國來說,長平之戰是個悲劇;對於廉頗來說,未能領軍到最後是個遺憾;但對於廉頗的前途來說,長平之戰的結局卻讓他有了出頭的機會。公元前 251 年,趙孝成王十五年,燕國派遣丞相粟腹出使趙國為趙王祝壽。這還不是結局,廉頗接著率軍追擊敗軍,甚至直接包圍了燕國都城薊。燕國最後只能割地投降,在這場鄗代之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正好此時,擔任相國的平原君趙勝剛過世,趙王就命令廉頗擔任代理相國暫理國政,老將廉頗因此爬到他一生最高的位置。
  • 長平之戰中,廉頗被趙括替換,此後他幹什麼去了?李牧為何不相助
    長平之戰換帥,是趙孝成王最臭的一步棋,廉頗堅守長平,雖然不能取得勝利,至少不會導致全軍覆沒。可趙括一上來,就把趙國45萬大軍毀於一旦。那麼換帥以後,廉頗到底去了哪兒?還有後世非常感興趣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在長平換帥以後,到底在幹些什麼呢?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邯鄲之戰又打了三年,從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五大夫王陵率領二十萬秦軍伐趙,中間幾次增兵,到公元前257年結束。
  • 長平之戰時,名將樂毅也在趙國,為何趙王不用他替換廉頗?
    當然,即使齊國最終翻盤成功,但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不復當年之勇,從此退出了爭霸舞臺。所以,樂毅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長平之戰時,樂毅正好在趙國,為趙國客卿。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然能給秦國造成巨大損失和全殲匈奴10萬騎兵,主要原因還是祖上留下的家底雄厚。趙國強大源自號稱「主父」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期,全國尚武重利(民風彪悍,商業又很發達),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在秦國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曾形成能與之抗衡的局勢。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根據敵人強而我方弱的特點,廉頗堅持不出城迎戰,秦軍也是無奈。最後秦國用反間計,在趙國境內傳播謠言,「秦軍最怕趙國以趙括為統帥」,果然趙國國君上當,因廉頗數戰失利,換上趙括為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心態,誘敵深入,切斷補給,無奈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圍城等待救援。  趙軍被困四十餘天,士兵互相殘殺。無奈的趙括,組織突圍,不幸被亂箭射殺,剩下的趙軍群龍無首隻能投降。
  • 長平之戰,身為戰國名將的廉頗,為何不能打敗名不見言傳的王齕
    但是我們讀到長平之戰時,會發現老而彌堅的廉頗竟然遲遲不能擊敗名不見言傳的秦國將領王齕,最終還實行了堅守策略,不管秦軍如何挑釁強攻,趙軍都屹立不動,試圖把秦軍拖死。其實王齕在戰國歷史上並不是默默無名之輩,作為秦軍的大將自然有他的戰績,但是在長平之戰時期,王齕的名聲和廉頗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別。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歷史上,決定這一勝負的戰役便是長平之戰。秦國為加速向中原推進,在挫敗齊國、擊破楚國之後,兵鋒直指另一勁敵趙國。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趙奢見秦軍勢盛,為隱蔽作戰意圖,率部出邯鄲(今屬河北)30裡,即堅壁不進。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最終消滅了45萬左右的趙國士卒,也即趙軍在這場戰役中可謂全軍覆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秦軍來說,也付出了25萬左右的傷亡代價。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卻因這人的一句話被雪藏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話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出自南宋詩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為這首詩的點睛之句,背後的故事又是怎麼樣的呢?公元前245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遭到圍困,形勢危急。趙悼襄王想起了在魏國大梁養老的廉頗,於是便派使者前往大梁觀察廉頗,是否還能為國效力。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阬殺趙軍約45萬。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 《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在這個時候,趙孝成王聽信秦國散播的流言,加上廉頗沒能戰勝秦軍,所以就用趙括取代了廉頗。得知這一消息後,。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面對藺相如的勸諫,趙孝成王根本不聽,還是任命趙括為將。後來,在長平之戰中,趙括果然慘敗,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趙國幾乎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