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和廉頗都死在楚國,生前是否為楚國立過功?又是怎麼死的呢?

2020-12-23 尚宮女史

吳起和廉頗都是戰國時期的名人,不同的是,吳起是戰國初期的人,而廉頗則是戰國末期的人,之間有半個世紀的時間差,兩人的經歷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曾到過魏國和楚國,都死在了楚國。不同之處在於,吳起是一個全能型人才,所以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盛,而廉頗算是一個單純的善用兵的武將,他的大半生都在為趙國奉獻,那麼到了楚國之後又會怎樣呢?他在楚國立的功能否和吳起相提並論呢?

吳起是衛國人,但是因為在年輕的時候曾殺過人,所以並沒有在衛國入仕,而是逃走求學,然後到了魯國。吳起在魯國的時間並不長,他急於建功立業,所以在有機會做主將為魯國出戰的時候,他緊緊抓住機會,甚至不惜殺死了自己的妻子,雖然吳起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但是殺妻的行為讓魯穆公很不以為然,所以吳起什麼也沒有得到。

後來就跑到了魏國,在魏國,吳起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數次參與魏國向西對秦國之戰,幾乎沒有敗績,更是為魏國創立了一支不敗的魏武卒。實踐證明,吳起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軍事家。但是魏武侯時期,吳起還是在魏國遭到了排擠,所以在魏國待了二十餘年後,吳起就到了楚國。

我們知道,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後,變法圖強成為列國的主旋律,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率先變法,所以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吳起本身來自魏國,自己也是改革家,所以他的到來,楚悼王非常重視,讓他做了一年宛城太守後,就提拔成為令尹,緊接著就在楚悼王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改革。

變法改革這樣的事,最先動的就是貴族的利益,不過好在楚悼王支持,而吳起又想做這件事,所以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根據《史記》的記載: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彊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彊。

但是吳起變法還沒有徹底融進楚國這片大地的骨血之中,支持吳起的楚悼王就死了,他這一死,吳起就失去了保護者,然後就被楚國的貴族群起而攻之。吳起就勢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然後楚國貴族們射向吳起的箭順便也碰到了楚悼王。

根據楚國的法律,如此觸碰國君的屍體是要被誅殺的,還要夷族。所以,吳起雖然被楚國貴族們射死了,但同時,也有貴族約七十餘家都死在了這件事上。

吳起死後大約半個世紀,廉頗在趙國出生。相信大家對廉頗都不陌生,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趙國南徵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負荊請罪的故事也流傳至今,而他最被後人記住的大約是秦趙之長平之戰。

作為趙國的經驗老道的主將,廉頗奉命與秦軍開戰,但是趙國一開始就比較被動,廉頗並沒有在對秦作戰中佔得便宜,反而節節敗退,不得不堅壁不出,試圖拖垮遠距離作戰的秦國,卻沒有想到在糧草問題上,秦國並沒有拖後腿,而趙國卻已經為此發愁,趙孝成王更是不斷催促廉頗迎戰。

最後在秦國的反間計中,趙國換將,將廉頗換下來,換上了趙括,趙括主動迎戰,但是卻完全不是白起的對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這之後,廉頗在趙國的處境比較尷尬,但也沒有尷尬多久,他又被重新啟用,曾攻打燕國,奪五城,攻打魏國,奪繁陽。

不過等到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之後,廉頗因為年齡很大,並不被趙悼襄王看重,他的職位也被樂乘取代,廉頗忍不下這口氣,出兵攻打了樂乘,然後跑到了魏國。廉頗畢竟已經年紀很大,而且除了會打仗也不會別的,魏國並沒有重用他,反而只是好吃好喝的伺候著,時間久了,廉頗想回家了。

而趙國也因為無將可用,所以打算看看廉頗還能不能帶兵打仗,能的話就接回到趙國繼續為趙國效力。結果趙悼襄王找的郭開這個使者已經被人收買,即便他看到了廉頗身體還不錯,但回到趙國還是告訴了趙悼襄王一個很悲傷的消息,趙悼襄王就打消了接回廉頗的想法。

可憐想要重回戰場的廉頗失去了這重要的機會,再後來,他又被楚國接到了楚地。此時的廉頗已經心灰意冷,加之年齡確實已經很大了,所以即便楚王曾有想要啟用廉頗的意思,也無疾而終,而廉頗到了楚國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算是鬱鬱而終。

所以,就比較而言,吳起在楚國是立了大功的,雖然他觸動了貴族利益,但是倘若楚悼王再多活十年八年,那麼吳起變法必然會像商鞅變法一樣在楚國生根發芽,楚國必然更加強大。而廉頗並沒有為楚國立下一星半點的功績,他純粹就是在楚國度過了自己最後的時光。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重用,為何最終客死楚國呢?
    不過,在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趙孝成王的重用,幫助趙國在邯鄲之戰中擊敗了秦軍。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重用,為何最終客死楚國呢?也即到底是什麼原因,才導致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客死異鄉呢?一首先,在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於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
  • 士為知己者死,吳起之死可惜卻不可悲
    太史公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評價:「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吳起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人:好名利,殺妻求將;好臉面,只因被譏諷,怒殺三十多人;不孝順,母親死卻不回家奔喪……為官:在魯,大敗齊國;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諸侯皆畏懼楚國之強大。領兵:五萬之卒大敗五十萬之秦兵;屬下兵士,為其戰不旋踵。
  • 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下赫赫戰功為趙國,卻為何客死楚國
    忠勇保國第一將 長平之戰趙軍長途跋涉而至,在兵力和態勢上都處於被動的不利地位。公元前251年,任為相國,封為信平君。彼時廉頗成為了趙國手握軍政大權的第二號人物,並於當年成功擊退了前來偷襲的燕國軍隊。 聞過則改第一臣 負荊請罪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藺相如憑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這兩件邦交勝利,被拜為相國,地位超過了憑藉野戰軍功累加升遷的廉頗。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也由此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只不過這樣一個對秦國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將最終在長平之戰後被秦昭襄王賜死,白起死後,秦國又出現了一位大將,即王翦,是幫助秦始皇攻滅六國的最大力量,他橫掃三晉、攻滅楚國,與其子一起助秦始皇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又能急流勇退,得以保全,倒是戰國時期難得的得了善終的大將。 秦國有白起和王翦這樣的大將,而趙國則有廉頗和李牧。
  • 都是改革先驅,為何楚國吳起人亡政息,商鞅促成大秦統一天下?
    商鞅變法歷史課上大家都學習過,也都知道商鞅最後被車裂而死。那為什麼商鞅的變法沒有人亡政息?最後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呢?戰國初期,秦、楚共同的敵人——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史稱「三家分晉」。不久之後魏國率先進行變法,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此時的秦國和楚國正深陷內憂外患之中。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而戰國時期不亞於這四人的吳起、孫臏、田單、樂毅,都沒能上榜。他在魏國當了22年將軍,率領魏軍打得秦國「不敢望西河之外」,幫助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諸侯;他去到楚國後,幫助楚國「南平百越」,讓「諸侯患楚之強」。這樣的豐功偉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都是很少見的,他為何就不能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之中呢。
  • 從人才角度,分析楚國自始至終都是大國,為何沒有統一天下
    導語: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自始至終都是大國,為何沒有代替秦國而統一天下呢?楚國雖然沒有成為第一強國,也沒有統一天下,但楚國一直是大國,有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楚國一直沒有被分裂。那麼,在春秋時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楚國都是大國般的存在,為何沒有統一天下呢 ?
  • 為什麼不是楚國統一天下?
    進入後戰國,魏國、齊國、秦國稱霸時,都能壓制楚國。趙國崛起後也享有山東頭號強國的威名。哪怕趙國在長平與邯鄲之戰中元氣大傷,楚國也未能抓住機遇重新崛起。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傳統強國喪失了一統天下的資格呢?楚才秦用:貴族政治積重難返▼楚國霸業是被秦國毀掉的。商鞅變法以來,兩國每隔幾十年就要大打一次,楚國次次輸。
  • 地廣人眾的楚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春秋時的楚國長期與中原首強晉國爭霸,諸侯患楚之強。雖然吳國一度攻破郢都,但楚在秦國的幫助下頑強復國,到了戰國時變得更加地廣人眾。進入後戰國,魏國、齊國、秦國稱霸時,都能壓制楚國。趙國崛起後也享有山東頭號強國的威名。哪怕趙國在長平與邯鄲之戰中元氣大傷,楚國也未能抓住機遇重新崛起。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傳統強國喪失了一統天下的資格呢?
  • 看鑑好書 | 此人帶5萬弱旅打爆50萬秦國大軍,臨死拉70多家貴族陪葬
    千百年後,他的名字——「吳起」會和另一位軍事奇才孫子並提,被後世兵家奉為軍神般的存在。陝西至今有縣被命名為「吳起」以示紀念,中心廣場立著他的雕像。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見戰局日益惡化,一舉出兵50餘萬,傾國之力來和他死拼。但是,他此時已用僅僅幾年時間訓練出了天下無敵的鐵血強軍,因此全然不懼,甚至還用從沒立過功的5萬弱旅禦敵,最終一戰完爆50萬秦軍,威震中原!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於是,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蜀國,從而攻佔了巴蜀之地,進而為秦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秦國,楚國和巴國、蜀國也是非常鄰近,二者都處在長江流域,可謂一衣帶水。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佔領巴蜀地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呢?也即楚國為何沒有對巴國、蜀國動手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如此壯烈,卻為何敗於秦國而無緣天下?
    否則,楚國是否能逃過像晉國和齊國一樣的命運,被卿大夫瓜分或者取代宗廟,都還是個未知數。但即使如此,當楚國重新梳理內政,抬頭環視新興的戰國時代時,發現自己身上的主角光環,已然黯淡了許多。為何大而不強?事實上,戰國初年的楚國仍然是華夏舞臺上的大國,從疆域來說的話,無一戰國能出楚國之右。
  • 戰國之楚國:掙扎在血與火中的野孩子,在追逐尊嚴的路上掉進深淵
    在周文王時期,楚國人的始祖鬻熊只是文王的侍衛,又過了三代,鬻熊的曾孫熊繹又是周成王的侍衛。此後,周成王將南蠻的五十裡土地封給熊繹,封子爵,從此才有了楚國的政權根基。楚國的立國之初相當貧困,在祭祀之時,因為缺少祭品,還需要用偷來的牛祭祀上蒼。為朝貢也需要集舉國之力,跋山涉水。儘管如此,楚國人還是無法得到周王朝的尊重。
  • 一生戰功赫赫,最後卻客死他鄉,吳起的悲劇是誰造成的?
    戰國時期的吳起,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既有戰術謀略,又有帶兵打仗。可以說既有孫臏的理論,又有白起帶兵之能。但是他的一生卻充滿了悲劇色彩,生戰功累累,最後卻客死他鄉。吳起本是衛國人,出生於商賈之家。不過吳起卻有著比做商人更遠大的理想,年少時,為了進入仕途,耗盡家財還是未能成功。求仕失敗的他,又遭到鄉人的譏笑,一怒之下便將那些譏笑他的人都殺了,逃離衛國。並發誓"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且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秦、趙兩國瓜分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他諸侯國是一個也沒有,這四將都是戰國中後期的將領,那麼你是否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呢?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 火神祝融的後裔-以鳳凰為圖騰的八百年南土大國-楚國
    導讀:關於楚國或楚地的成語有很多:篳路藍縷、楚材晉用、惟楚有才、一鳴驚人、楚隨三戶亡秦必楚等等,生活習俗甚至是現在的法定節假日端午節依然和楚人有關。再說歷史地位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楚國都赫然在列,強悍的楚國,雄踞南土,虎視中原。
  • 楚國巫臣成為楚國中衰的關鍵人物
    但此戰之中,楚國卻喪失了一個有名的人物,這個人物的叛逃,可謂是楚國的最大敗筆,若論後來近百年的混亂局勢,楚莊王此戰之勝,其實不要也罷。那麼,這個人是誰呢?愛美人勝過江山楚莊王本來想納夏姬為妃,結果屈巫勸諫,說夏姬是個不祥之人,凡她身旁的男人都會被詛咒而死。楚莊王本來就是個善於納諫的君主,當年「一鳴驚人」的故事,說的就是楚莊王。
  • 戰國七雄中,楚國疆域最大,實力也很雄厚,為什麼沒能實現統一?
    楚國呢?有明確記載的,只有藍天之戰,被斬首八萬。 秦末,英雄並起,楚人成為反秦中堅力量,這更是說明:楚國的戰爭潛力遠遠沒有耗竭,楚國的滅亡,是動員不足的結果! 對此,吳起早就指出了楚國的命門:大臣太重,封臣太眾! 西周-春秋時,各諸侯都實行貴族分治。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1—8全集
    如果說黃河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代表,那麼,長江文明中的吳越文化、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應為代表,其中,又尤以楚文化為最高成就者。楚國自立國到公元前223年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對我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可以說整個南中國區域文化至今仍透射出楚文化的絢麗光芒。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然而,秦國國力能夠蒸蒸日上,是因為秦國清除了特權階層,國家掌握了土地和人口數據。但垂垂老矣的楚國,卻已經做不到這一點。在楚國歷史上,曾經有兩個人進行過跟商鞅一樣的嘗試,一個是戰國初期的軍政全才吳起,另一個是文化達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