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關於楚國或楚地的成語有很多:篳路藍縷、楚材晉用、惟楚有才、一鳴驚人、楚隨三戶亡秦必楚等等,生活習俗甚至是現在的法定節假日端午節依然和楚人有關。再說歷史地位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楚國都赫然在列,強悍的楚國,雄踞南土,虎視中原。擁有中原純正血脈,卻崇拜與中原龍的崇拜截然不同的鳳凰;悠然的楚文化傳承千年至今;楚地人才輩出,即使到了現在依然有惟楚有才或者無湘不成軍的言語,開國將軍和元帥又有多少出自湘楚大地;湘楚人火辣的性格和恬淡的楚文化渾然一體,矛盾裡透著和諧;那麼在先秦時代,楚國先人又是如何從篳路藍縷的漂流生活到建立方圓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強大楚國呢?尋本溯源,我們逐一娓娓道來。
楚國先民出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之墟是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在河南省新鄭市一帶。如上圖所示。早在帝嚳時代,祝融一族在此建立祝融氏之國。《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因與商王朝的王族幾乎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商朝統治者想驅趕楚國先民,把河南新鄭肥沃之地據為己有。受新建立的商王朝的壓迫,楚人被迫南遷遠走他鄉。在隨後的幾百年裡,楚人先民沿著下圖的遷徙路線,不斷停下來定居,又不斷被商朝驅逐,不得不再次南遷。直到現在湖北荊山一帶,定居下來。此處四塞之地,安全有保證;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楚國先民伐木建屋,開墾農田,默默積累力量。
在這南遷的幾百年間,楚人念念不忘的何時回歸中原,被中原勢力承認自己高貴的血脈。到了楚人首領鬻熊這一代,楚人的夢想終於迎來了曙光。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國的使者來到楚部落帶來了多個方國團結滅商的命令,鬻熊迫不及待的率領部族青壯參與了滅商之戰。鬻熊戰死疆場,為的就是能夠被中原王朝承認,楚人不惜自己的生命。關於楚的國號也與鬻熊有關。據《楚居》中一段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荊條(原文中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關於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國名來紀念一位難產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按照楚國君世系,妣厲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換來的這個兒子先後做過楚人的領袖,成為楚國的開國先君,開創楚國八百年基業。
周朝建立後,分封天下,唯獨漏掉了楚。直到周朝第二代國君周成王時,這位君主才偶然想起這個弱小的部落。鬻熊的孫子熊繹被周成王冊封為最小的子爵,封地五十裡。(都不如一個村子大)。即使如此,楚國得以建國,也是初步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冊封。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朝統治者對楚國的蔑視,使得楚國不在熱衷獲得中原的任何和進貢。周朝統治者大怒,小小諸侯居然敢不進貢,進而使得周昭王率領六軍對楚國進行徵伐。八年徵戰,周敗,周天子精銳六軍損失殆盡,周昭王掉進漢江死亡。楚國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強大力量。
楚國地緣環境惡略,周邊少數民族彪悍,要想贏得生存贏得發展,楚國民眾不得不與周邊民族和環境搏鬥,結果就是楚軍戰力無雙。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開始為了利益相互徵戰。公元前706年,楚國伐隨(為的是佔有銅錄山,青銅產地)。《史記·楚世家》記載: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啥意思呢,就是說楚國討伐隨國。隨國君說:「我沒有罪過。」楚王說:「我處在蠻夷地區。周王處事不公,還討伐我,我有問題嗎?別講道理,就是要打你。年邁的楚武王熊通親徵隨國,滅掉隋國後,吧銅綠山青銅產地佔據。在那個時代,青銅代表著財富,青銅代表著先進的軍事裝備,代表著軍力的強大。甚至能夠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的戰略物資。
佔有青銅產地,對於楚軍的軍事裝備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楚軍第一個建立了以後幾百年應用的戰車兵,加上兵器和彪悍的楚軍士兵,楚國的擴張已經不可遏制。隨後,楚國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撫揚越,北收弦黃,東徵徐夷,把疆土向東擴張到吳越;使得楚國版圖席捲江漢,北望中原。楚國也把都城從丹陽遷到郢都。周王朝被迫承認楚國的大國地位。楚國自己作為分封的諸侯國,深知分封的弊端,首創了至今沿用的縣的概念,使的諸侯國可以對終端臣民進行直接統轄,避免國家再次分封分裂。這是楚國的重要貢獻之一,當然發揚光大的還是秦朝了。
至楚莊王時期,開始爭霸戰爭。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是天子權力的標誌。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由此可見楚莊王已經有王朝更替的想法,其實這麼想也沒大問題畢竟周朝的建立都是楚國先民參與其中的。周朝使者以天下在德不在鼎搪塞過去。莊王也知道還有晉、齊等國的存在,現在距離城濮之戰過去也沒多少年,楚國代周還不成熟。
楚莊王十七年,楚圍鄭國,迫使鄭國投降,晉國派兵救鄭,兩軍大戰於邲(這算不算我軍常用的圍點打援戰法,小編不太懂,腦補中)。晉國軍隊大敗,晉國中軍下軍幾乎全軍覆沒。此後,陳蔡許鄭等小諸侯國都臣服楚國。楚莊王二十年,楚軍圍宋國,宋告急於晉(又想用老辦法,沒成功),晉不能救援,宋國於是臣服楚國。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楚國霸業初成。
此後楚平王時期聽信讒言,殺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謀頗有才幹的伍子胥出逃吳國。引吳王撩攻打楚國,楚軍大敗,平王鬱鬱而終。楚昭王十年,吳王闔閭派伍子胥、孫武率軍攻打楚國,在柏舉之戰中楚軍大敗,吳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楚幾乎覆亡,平王被伍子胥掘墳鞭屍,楚國大衰。這時越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在這樣形勢下,楚將子西率領楚軍回擊吳軍,接連取得勝利,光復了楚國。
吳國後邊的情況,在前文中已經有交代,不在贅述。吳王夫差北上擊敗齊國後,與晉國會盟於黃池稱霸,再就沒有以後了,被越王勾踐偷襲都城姑蘇,逐漸敗亡。從此,吳被滅國已無力再與楚爭戰,楚國長期受累於吳國的局面宣告結束。
戰國初期,楚惠王繼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在對外爭奪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通過越國得到淮上得,此則有利於楚國的進一步東向。其後,楚通好於秦。兩年後,前445年,楚又滅掉了杞國,盡有江淮以北之地。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繼承楚昭王事業,利用春秋末戰國初各國內部變動、無力外顧和越國衰敗之機,與秦和好,積極向東開拓,使楚國重又復強,以大國的地位步入戰國的行列,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楚惠王是楚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
楚悼王時期,任用吳起變法,隨然沒有變法徹底,但是也客觀上促進了楚國的富強,雖然結果很悲劇,楚王和吳起幾乎同時斃命,叛亂貴族亂箭射死吳起,楚國變法告一段落。到宣王、威王兩代君王的努力下,西入巴蜀,勢力進入雲南和四川,東滅吳越,吳越之地盡為楚國所有。經過兩代帝王四十餘年的勵精圖治的治理,對外利用矛盾,伺機出擊,使楚國在戰國中前期成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國。楚國勢力達到巔峰。版圖基本上相當於當時所有諸侯國面積的一半大小。
然而,歷史的規律證明,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巔峰以後的舞臺楚國就不再是主角了。秦國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表演。秦惠文王利用前往楚國遊說,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裡為條件,要楚懷王「閉關絕齊」破壞齊楚邦交。楚懷王上當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裡。楚懷王惱怒舉兵伐秦,結果慘敗,這就是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之後,楚懷王還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鹹陽。可憐的楚國,自此一蹶不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此後,秦國多次攻伐楚國,獲得大片領土,楚王被迫一次又一次的遷都以躲避秦國的兵峰。然而,此時秦國大勢已成,即使春申君黃歇組織最後一次合縱伐秦,依然是不了了之。到秦王嬴政派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攻打楚國,掀起了滅國之戰。公元前223年,大敗楚軍,俘虜楚君負。項燕扶持的熊啟也很快被俘殺,楚國滅亡。楚國從公元前1115年建國到公元前223年滅亡,共傳承42代君王,享國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