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祝融的後裔-以鳳凰為圖騰的八百年南土大國-楚國

2020-12-23 歷史縱橫帝

導讀:關於楚國或楚地的成語有很多:篳路藍縷、楚材晉用、惟楚有才、一鳴驚人、楚隨三戶亡秦必楚等等,生活習俗甚至是現在的法定節假日端午節依然和楚人有關。再說歷史地位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楚國都赫然在列,強悍的楚國,雄踞南土,虎視中原。擁有中原純正血脈,卻崇拜與中原龍的崇拜截然不同的鳳凰;悠然的楚文化傳承千年至今;楚地人才輩出,即使到了現在依然有惟楚有才或者無湘不成軍的言語,開國將軍和元帥又有多少出自湘楚大地;湘楚人火辣的性格和恬淡的楚文化渾然一體,矛盾裡透著和諧;那麼在先秦時代,楚國先人又是如何從篳路藍縷的漂流生活到建立方圓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強大楚國呢?尋本溯源,我們逐一娓娓道來。

商朝時楚的位置

楚國先民出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之墟是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在河南省新鄭市一帶。如上圖所示。早在帝嚳時代,祝融一族在此建立祝融氏之國。《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因與商王朝的王族幾乎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商朝統治者想驅趕楚國先民,把河南新鄭肥沃之地據為己有。受新建立的商王朝的壓迫,楚人被迫南遷遠走他鄉。在隨後的幾百年裡,楚人先民沿著下圖的遷徙路線,不斷停下來定居,又不斷被商朝驅逐,不得不再次南遷。直到現在湖北荊山一帶,定居下來。此處四塞之地,安全有保證;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楚國先民伐木建屋,開墾農田,默默積累力量。

楚國先民南遷路線

在這南遷的幾百年間,楚人念念不忘的何時回歸中原,被中原勢力承認自己高貴的血脈。到了楚人首領鬻熊這一代,楚人的夢想終於迎來了曙光。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國的使者來到楚部落帶來了多個方國團結滅商的命令,鬻熊迫不及待的率領部族青壯參與了滅商之戰。鬻熊戰死疆場,為的就是能夠被中原王朝承認,楚人不惜自己的生命。關於楚的國號也與鬻熊有關。據《楚居》中一段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荊條(原文中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關於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國名來紀念一位難產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按照楚國君世系,妣厲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換來的這個兒子先後做過楚人的領袖,成為楚國的開國先君,開創楚國八百年基業。

周朝建立後,分封天下,唯獨漏掉了楚。直到周朝第二代國君周成王時,這位君主才偶然想起這個弱小的部落。鬻熊的孫子熊繹被周成王冊封為最小的子爵,封地五十裡。(都不如一個村子大)。即使如此,楚國得以建國,也是初步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冊封。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朝統治者對楚國的蔑視,使得楚國不在熱衷獲得中原的任何和進貢。周朝統治者大怒,小小諸侯居然敢不進貢,進而使得周昭王率領六軍對楚國進行徵伐。八年徵戰,周敗,周天子精銳六軍損失殆盡,周昭王掉進漢江死亡。楚國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強大力量。

周昭王落水

楚國地緣環境惡略,周邊少數民族彪悍,要想贏得生存贏得發展,楚國民眾不得不與周邊民族和環境搏鬥,結果就是楚軍戰力無雙。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開始為了利益相互徵戰。公元前706年,楚國伐隨(為的是佔有銅錄山,青銅產地)。《史記·楚世家》記載: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啥意思呢,就是說楚國討伐隨國。隨國君說:「我沒有罪過。」楚王說:「我處在蠻夷地區。周王處事不公,還討伐我,我有問題嗎?別講道理,就是要打你。年邁的楚武王熊通親徵隨國,滅掉隋國後,吧銅綠山青銅產地佔據。在那個時代,青銅代表著財富,青銅代表著先進的軍事裝備,代表著軍力的強大。甚至能夠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的戰略物資。

楚國滅隨,開啟了自己的兼併稱霸之路

佔有青銅產地,對於楚軍的軍事裝備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楚軍第一個建立了以後幾百年應用的戰車兵,加上兵器和彪悍的楚軍士兵,楚國的擴張已經不可遏制。隨後,楚國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撫揚越,北收弦黃,東徵徐夷,把疆土向東擴張到吳越;使得楚國版圖席捲江漢,北望中原。楚國也把都城從丹陽遷到郢都。周王朝被迫承認楚國的大國地位。楚國自己作為分封的諸侯國,深知分封的弊端,首創了至今沿用的縣的概念,使的諸侯國可以對終端臣民進行直接統轄,避免國家再次分封分裂。這是楚國的重要貢獻之一,當然發揚光大的還是秦朝了。

至楚莊王時期,開始爭霸戰爭。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是天子權力的標誌。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由此可見楚莊王已經有王朝更替的想法,其實這麼想也沒大問題畢竟周朝的建立都是楚國先民參與其中的。周朝使者以天下在德不在鼎搪塞過去。莊王也知道還有晉、齊等國的存在,現在距離城濮之戰過去也沒多少年,楚國代周還不成熟。

楚莊王十七年,楚圍鄭國,迫使鄭國投降,晉國派兵救鄭,兩軍大戰於邲(這算不算我軍常用的圍點打援戰法,小編不太懂,腦補中)。晉國軍隊大敗,晉國中軍下軍幾乎全軍覆沒。此後,陳蔡許鄭等小諸侯國都臣服楚國。楚莊王二十年,楚軍圍宋國,宋告急於晉(又想用老辦法,沒成功),晉不能救援,宋國於是臣服楚國。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楚國霸業初成。

楚國在莊王時期霸業初成

此後楚平王時期聽信讒言,殺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謀頗有才幹的伍子胥出逃吳國。引吳王撩攻打楚國,楚軍大敗,平王鬱鬱而終。楚昭王十年,吳王闔閭派伍子胥、孫武率軍攻打楚國,在柏舉之戰中楚軍大敗,吳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楚幾乎覆亡,平王被伍子胥掘墳鞭屍,楚國大衰。這時越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在這樣形勢下,楚將子西率領楚軍回擊吳軍,接連取得勝利,光復了楚國。

楚國大片疆土被吳國佔領,楚國遭受第一

吳國後邊的情況,在前文中已經有交代,不在贅述。吳王夫差北上擊敗齊國後,與晉國會盟於黃池稱霸,再就沒有以後了,被越王勾踐偷襲都城姑蘇,逐漸敗亡。從此,吳被滅國已無力再與楚爭戰,楚國長期受累於吳國的局面宣告結束。

戰國初期,楚惠王繼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在對外爭奪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通過越國得到淮上得,此則有利於楚國的進一步東向。其後,楚通好於秦。兩年後,前445年,楚又滅掉了杞國,盡有江淮以北之地。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繼承楚昭王事業,利用春秋末戰國初各國內部變動、無力外顧和越國衰敗之機,與秦和好,積極向東開拓,使楚國重又復強,以大國的地位步入戰國的行列,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楚惠王是楚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

楚國國力復原稱霸南方

楚悼王時期,任用吳起變法,隨然沒有變法徹底,但是也客觀上促進了楚國的富強,雖然結果很悲劇,楚王和吳起幾乎同時斃命,叛亂貴族亂箭射死吳起,楚國變法告一段落。到宣王、威王兩代君王的努力下,西入巴蜀,勢力進入雲南和四川,東滅吳越,吳越之地盡為楚國所有。經過兩代帝王四十餘年的勵精圖治的治理,對外利用矛盾,伺機出擊,使楚國在戰國中前期成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國。楚國勢力達到巔峰。版圖基本上相當於當時所有諸侯國面積的一半大小。

然而,歷史的規律證明,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巔峰以後的舞臺楚國就不再是主角了。秦國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表演。秦惠文王利用前往楚國遊說,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裡為條件,要楚懷王「閉關絕齊」破壞齊楚邦交。楚懷王上當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裡。楚懷王惱怒舉兵伐秦,結果慘敗,這就是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之後,楚懷王還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鹹陽。可憐的楚國,自此一蹶不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此後,秦國多次攻伐楚國,獲得大片領土,楚王被迫一次又一次的遷都以躲避秦國的兵峰。然而,此時秦國大勢已成,即使春申君黃歇組織最後一次合縱伐秦,依然是不了了之。到秦王嬴政派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攻打楚國,掀起了滅國之戰。公元前223年,大敗楚軍,俘虜楚君負。項燕扶持的熊啟也很快被俘殺,楚國滅亡。楚國從公元前1115年建國到公元前223年滅亡,共傳承42代君王,享國800年。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對於三千年前創造了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知之甚少,它曾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它不僅是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然而這一切都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燒毀了各國的史書文獻而沉埋於地下,關於這個偉大王國八百年的歷史,關於它創造的種種文化成果漸漸被人們遺忘,楚國的歷史被風乾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數語。
  • 上古火神—祝融
    祝融(中國上古神話人物、火神)人物簡介:祝融,古代傳說中的火神。
  • 火神祝融的故事
    相傳,祝融是炎帝的後裔。祝融的形象十分奇特,雖然長著一副人臉,卻是獸的身體。祝融出行的時候,乘著兩條大龍。他天生能夠隨意使用火,為常人所不能,這樣祝融得到了人們的敬奉,就成為火神了。    祝融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神。據說,從前天下發生了大洪水,天帝就命令鯀到民間治水。可是,洪水如猛獸,一時很難被擋住。有一天,他聽人說天界有一種息壤,可以治水。
  • 關於火神祝融的五個傳說
    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舜廟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傳說叄黃帝時期,黃帝南巡,分不清方向,於是請」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應該說,衡陽的南嶽,最先是由祝融辨出來的,他因此擔任了司徒的職務。後來,祝融被封楚地,成為楚國人的始祖。今衡陽南嶽祝融峰頂還有一座祝融殿,殿後巖石上建有石欄杆,可以憑欄瞭望北山的風光。這個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樣兼任海神的呢?
  • 靈緣仙閣—火神祝融
    祝融是華夏族上古神話人物,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古時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據《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衡山,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官職炎帝後代擔任過此職務以官職為族號,顓頊之後也擔任過祝融一職也以職務為族號造成歷史上有炎帝族祝融氏和顓頊族祝融氏之分。那麼,祝融又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並非「完人」,郭亞注釋「火神也」。
  • 杜鋼建: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
    在幾十萬年華夏文明的形成過程中,許多品德高尚和能力強大的祖先被後世奉為人們的保護神。在不同時代都會出現一些人們信奉的神人。其中祝融和共工分別是長期被祭祀的南方火神和北方水神。在湖湘地區,歷史上最多的寺廟是火神廟和水府廟。祝融氏族至少有30餘萬年的發展歷史。在大約10餘萬年前,祝融開始被視為老火神。根據《路史》記載,祝融氏最早出現於禪通紀八十八世中的後半期。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導演:望揭示歷史規律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再現楚國歷史,總導演張曉敏接受本報專訪  八則故事跨越八百年  有多少人對於楚國的認識只局限於屈原、楚懷王等人物?「楚才晉用」等幾個詞語?甚至是黃易武俠小說《尋秦記》裡讀來的粗淺的印象?  距今三千多年的楚國,以風格鮮明的「楚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保有獨特地位。
  • 他是火神祝融的後代,發明湖北諺語,奠定楚國霸業
    眾所周知,商紂王寵溺妲己,貪婪暴虐。周武王高舉伐紂大旗,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其中就有被商朝打壓了幾百年的楚人。當時,楚人的酋長叫鬻熊。鬻熊堪稱「帝王師」,他嘔心瀝血地輔佐周文王,積勞成疾。鬻熊病逝後,他的後人卻沒有受到封賞。周朝立國之初,分封諸侯,周武王竟漏了楚人。直到周成王即位,才想起當年和爺爺、父親並肩作戰過的創業元老——楚人。於是,楚人的酋長受封子爵。
  •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鳳凰是中華民族傳統神話傳說之中出場次數最多的神鳥之一,是家喻戶曉的「百鳥之王」,也被稱之為「鳳皇」,雄性為鳳,雌性為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
  • 龍真是漢民族的圖騰?
    夏、商、周都是華夏族團,夏人是黃帝的後裔。「禹之父曰鯨,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商人的始祖「殷契,母曰簡狄,有賊氏之女,為帝嚳次妃。」商的始祖殷契又是帝嚳的兒子,帝嚳是顓頊的兒子,顓頊又是黃帝的孫子,所以殷契是黃帝的後裔子孫。周人一向以夏的後裔自稱,總是稱自己為「肇造我夏」、「我有夏」。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1—8全集
    如果說黃河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代表,那麼,長江文明中的吳越文化、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應為代表,其中,又尤以楚文化為最高成就者。楚國自立國到公元前223年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對我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可以說整個南中國區域文化至今仍透射出楚文化的絢麗光芒。
  • 神話傳說中的動物-鳳凰
    鳳則同風相通,也可理解為「風神」。鳳亦被視為火神。《初學記》卷三十引緯書《孔演圖》說:「鳳,火精」。《鶡冠子·度萬第八》:「鳳凰者,鶉火之禽,陽之精也。」《抱樸子》說:「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土行為信,為黃。
  • 鳳凰的象徵意義
    通過研究,龐進發現鳳凰是「合」的神物,它的出現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各種生物理解、尊重、敬畏、愛戀、審美的結果,這與道家強調的「天道自然之和」即「天和」相一致.而凰,古音與光相通,有的研究者[誰?]認為是一種與光有關的鳥,即太陽鳥。鳳則同風相通,也可理解為「風神」。鳳亦被視為火神。《初學記》卷三十引緯書《孔演圖》說:「鳳,火精」。
  • 火神明明是祝融,為什麼又叫回祿?
    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火是我們的生活之基,所以不管在哪個國家的神話中,水神和火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我們恐懼著水與火的肆虐,又渴望著水的滋養和火的溫暖,由此人們賦予了它們在神話中的崇高地位。當然我們對中國神話中的水神、火神也不陌生。在上古神話傳說中,它們一個叫共工,一個叫祝融,還一起打過架,撞塌了天,累得女媧娘娘去補天呢!
  • 中華傳統故事特輯 | 火神祝融
    據說,後來蚩尤侵擾中原,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著獸皮,就叫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這一仗,祝融用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還重重封賞了他呢!黃帝的部隊戰勝蚩尤後,就班師回朝了。大家來到雲夢澤南邊,只見那裡群山連綿,風景秀美。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啊?」祝融答道:「衡山。」黃帝又問:「這山有何來歷?」
  • 盎格魯-撒克遜人處世思想為什麼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麼相似?
    導讀:八百年楚國是我國歷史上南方的霸主,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具有重要影響。楚國的版圖、燦爛的文明、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都讓人難忘。而生活在歐洲大陸北部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來到英倫三島後,同樣經歷了自立自強的過程。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共8集)
    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甚至第一把鐵劍,都出現在楚國。三千年前創造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卻知之甚少。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國文化,對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
  • 楚文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全8集
    如果說黃河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代表,那麼,長江文明中的吳越文化、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應為代表,其中,又尤以楚文化為最高成就者。楚國自立國到公元前223年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對我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可以說整個南中國區域文化至今仍透射出楚文化的絢麗光芒。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
    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是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