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

2021-02-23 歷史人物故事會

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是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

我們說周朝八百年,其實楚國歷史也有八百年之久,甚至更多,因為楚國早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前已經是獨立的楚人部落了。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正式冊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定都於丹陽(今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邊上)。楚國從鬻熊(Yù Xióng,周文王老師,楚國首任國君熊繹的曾祖父)開始算起傳至其最後一任國君楚後懷王熊心(楚前懷王熊槐之孫,為項羽的叔父項梁所立,後被項羽所殺),共經歷了47位國君

楚人最早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其首領是黃帝之孫顓頊(zhuān xū,五帝之一)後人,受商朝的影響被迫南遷,與當地土著逐漸融合形成了一個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楚。商朝末年,楚人部落(確切的講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鬻熊投奔周文王,並由於其才能出眾成為周文王的老師。後來鬻熊的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也都一心一意的侍奉著文王、武王。至周成王時,成王感念鬻熊一家三代功勳卓著,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國才得以正式建立

熊繹在位時期,乘柴車、穿破衣,致力於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使得楚國國力不斷增強,疆域不斷擴展。經過幾代國君的苦心經營,楚國已經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裡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

楚國不斷發展擴張,而周王室卻是江河日下,兩者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到周昭王時期,因為楚國在南邊動作太大——幾乎一直在吞併其周邊異姓小國,引起周王室不滿,周昭王決定親徵楚國,不料反被楚人打得全軍覆滅,昭王不知所終!周人諱言此事,以至於史書故意模糊記載:「周昭王南巡不返」。

擊敗了周王軍隊後,楚國從此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周夷王時期,王室衰落,很多諸侯都已經不去朝拜天子了,其中楚國國君熊渠(熊繹的四世孫)最為誇張,他直接僭越制度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分別鎮守長江中遊的三個要地。周厲王繼位後,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不得已取消了他們的王號。

雖然暫時取消了王號,但不代表楚國就會對周王室俯首帖耳,恰恰相反,楚君以蠻夷自稱,基本不聽周王室調遣。到了一百多年以後的公元前704年,熊通正式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

下面來看看楚武王稱王的故事:

楚蚡冒(諡號為楚厲王)死後,他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這個楚武王創造了中國兩個第一:他即位後滅掉了權國,將權國設置為縣——權縣(權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以便集中統治,並任命其叔鬥緡為權尹,鬥緡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政權長官。

由於當時楚君的爵位相當低,只是子爵,基本上是諸侯列國中爵位最低的國家之一,一直為中原列國所看不起,被視作蠻夷。楚武王很想讓周王室提高自己的爵位,於是楚武王三十五年,楚國入侵隋國,大軍開到隋國的邊境時,隋國人極為震恐,於是派出使者求和。熊通對求和的使者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敞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我們是蠻夷,現在中原諸侯都背叛天子而互相攻伐侵奪。我也有一支不像樣的隊伍,想因此參與中原的國政,請讓周王室提高我的封號)!」意思就是要隨侯(隨國國君)上書周天子,讓周天子提高自己的爵位。隨侯畏懼楚國國力(要是真打起來恐怕有滅國的危險),只得照辦,派遣使者向周天子進言,請求提高楚君的爵位,結果周天子不同意。隨國將消息回報給熊通後,熊通聞訊大怒說:「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很早就去世。周成王提舉我的先公,竟然只封高他子男爵的土地,讓他住在楚地,蠻夷部族都順服於楚國,而周王室不提升楚國爵位,我就只好自稱尊號。」於是當即自立稱王,史稱楚武王。楚武王稱王,開諸侯僭越稱王之先河,當時周王室衰微,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有趣的是和氏璧的故事也發生在這個時候:

相傳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捧著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玉匠鑑定,玉匠說:「這是塊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左腳。

等到楚厲王去世,楚武王繼位後,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玉匠鑑定,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右腳。

等到楚武王去世,其子楚文王繼位後,卞和就抱著那塊璞玉在荊山下哭泣,卞和整整哭泣三天三夜,眼淚哭幹直到流出血來。楚文王聽說後,便派人去詢問卞和哭泣的原因,說:「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好多,為何獨獨你哭得這麼悲傷呢?」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楚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發現真是一塊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楚成王(楚武王曾孫)時期,楚國的疆土已經擴展到了一千裡,他在位時隆重的接待了流亡的重耳,留下了一段「退避三舍」的佳話!雖然楚成王有圖霸中原之大志,只可惜前有齊桓公實力強大,中原稱霸眾望所歸;後又有晉文公回國即位,晉國迅速強大,楚成王霸業成空!

楚莊王(楚成王之孫)繼位後,先是三年不鳴,後來一鳴驚人!他先後重用伍舉、蘇從、孫叔敖等,革故鼎新,安內攘外,國勢日盛,於是野心勃勃楚莊王也萌生了北上圖霸之意。此時的晉國由趙盾主政,楚莊王屢次北上都受到趙盾的阻擊而無功而返。其中有一次,楚莊王北上受挫轉而攻打一個叫陸渾的地方的戎族,一直打到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楚莊王在接見周天子派來的王孫滿時,還向其詢問象徵周王朝權力的九鼎之大小輕重,史書稱「現兵周疆、問鼎輕重」,標誌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趙盾死後,楚莊王終於在「邲之戰」中擊敗晉國,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以後的楚國一度幾乎被吳國滅亡(伍子胥還將楚平王鞭屍),那時楚國都城被攻破,楚昭王出逃,還好楚國大夫申包胥為借兵在秦宮哭了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秦國才答應出兵幫楚國復國。由於篇幅有限具體內容下次再做介紹,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轉發關注。

相關焦點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稱王稱霸
    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是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我們說周朝八百年,其實楚國歷史也有八百年之久,甚至更多,因為楚國早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前已經是獨立的楚人部落了。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正式冊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定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導演:望揭示歷史規律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再現楚國歷史,總導演張曉敏接受本報專訪  八則故事跨越八百年  有多少人對於楚國的認識只局限於屈原、楚懷王等人物?「楚才晉用」等幾個詞語?甚至是黃易武俠小說《尋秦記》裡讀來的粗淺的印象?  距今三千多年的楚國,以風格鮮明的「楚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保有獨特地位。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1—8全集
    大型高清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第一次完整、系統地講述楚國8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其奇譎瑰麗的文物解讀楚國輝煌燦爛的文明,以其盛衰榮枯的歷程揭示歷史背後值得深思的規律,以史為鑑,啟發觀眾從歷史的玄機中找到發展的智慧。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共8集)
    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甚至第一把鐵劍,都出現在楚國。三千年前創造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卻知之甚少。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國文化,對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
  • 楚文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全8集
    楚國自立國到公元前223年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對我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可以說整個南中國區域文化至今仍透射出楚文化的絢麗光芒。
  • 圖說:八百年楚國興衰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約在公元前1030年,熊繹受封為子爵,楚國始建國。這時的楚國不過50裡地,國貧民困,連建國祭祀大典需要的祭品,都只能偷隔壁鄀國人的牛。看見了嗎?地圖中間那丁點大的紅色地方,就是楚國的版圖,大概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淅川縣。圖為約在公元前910年,楚國傳承到第四代第五任國君熊楊時期的版圖。這120年裡,楚國使勁朝著南方荊山一帶開拓版圖,其中還參加了周穆王的伐徐之戰。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對於三千年前創造了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知之甚少,它曾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它不僅是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然而這一切都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燒毀了各國的史書文獻而沉埋於地下,關於這個偉大王國八百年的歷史,關於它創造的種種文化成果漸漸被人們遺忘,楚國的歷史被風乾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數語。
  • 火神祝融的後裔-以鳳凰為圖騰的八百年南土大國-楚國
    關於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國名來紀念一位難產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按照楚國君世系,妣厲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換來的這個兒子先後做過楚人的領袖,成為楚國的開國先君,開創楚國八百年基業。周朝建立後,分封天下,唯獨漏掉了楚。直到周朝第二代國君周成王時,這位君主才偶然想起這個弱小的部落。鬻熊的孫子熊繹被周成王冊封為最小的子爵,封地五十裡。(都不如一個村子大)。
  • 戰國時期「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楚國,為何最後黯然失色?
    在春秋戰國這個分岔的十字路口上,楚國一直都是列國不能忽視的一個存在。這是因為,存在八百年之久的楚國,一直都是一個讓中原諸侯從心中產生恐懼的存在。因為自春秋時期起,楚國便不斷的向中原地區滲透,甚至一度窺伺周天子手中的王權,而著名的典故問鼎中原,便是因此而來。
  • 百家爭鳴:楚國的崛起故事
    不說高貴精神的屈原以及端午節,就是在日常談吐中,人們常用的一些名句成語也是楚國先祖,用生命和智慧演繹出來並流傳後世,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寶庫中偉大的組成。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楚辭《天問》;以五千言而書寫千古奇書《道德經》的老子是楚國人;成語「刻舟求劍」裡面的丟劍之人也是楚國人;「畫蛇添足」中贏得美酒卻自作聰明的繪畫高手也是楚國人,此外買櫝還珠、狐假虎威、亡羊補牢、朝秦暮楚、問鼎中原、買櫝還珠等等,都閃爍著楚國人的身影。那麼楚國是如何成立的?讓我們回望歷史三千載,溯源楚國八百年。
  • 楚國歷史上怎麼會出現兩個「楚懷王」呢?
    當你看過楚國(春秋戰國)的這段歷史,你會發現:楚國有兩個楚懷王。一個是戰國後期的楚懷王熊槐(約公元前355年—前296年);另一個是他的孫子秦末的楚懷王熊心(?-公元前206年)。按理說,楚懷王屬於諡號,也就是說,是他們死後,其臣子根據其生平事跡而取的一個比較中肯的稱號。
  • 歷史八百年一輪迴,中國朝代更替中的驚人巧合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巧合,無法解釋,令人百思不解,頗值得研究。
  • 楚國巫臣成為楚國中衰的關鍵人物
    ,從背後偷襲晉軍,終於一雪城濮之戰的恥辱。邲之戰到底是不是楚莊王想要的後來,邲之戰中,楚軍大勝,但在亂軍叢中,屈巫卻將連尹襄老給殺掉了,帶著夏姬就一起逃亡到了晉國。楚莊王也才醒悟過來,原來屈巫這小子居然有這樣的算盤,就覺得自己被擺了道,惱羞大怒,將屈巫全家人都以謀反之罪誅殺。連尹襄老之死,就是屈巫給晉國帶來的投名狀。但屈巫這個人來自楚國高層,對楚國最關鍵的弱點非常清楚,在晉國積極為晉景公出謀劃策,晉景公也非常重用屈巫,將邢地踢給屈巫,當做送給他和夏姬的彩禮。
  • 三個著名的歷史預言,其中兩個已經應驗,第三個可能正在上演
    「文王拉車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是姜子牙出山時對周文王姬昌所說的話。 當時,周文王請姜子牙出山,而姜子牙卻讓周文王為他拉車,周文王禮賢下士,自然而然聽從姜子牙的話。隨後,周文王拼盡全力拉著姜子牙走了八百步。此時,姜子牙下車對文王說到:「文王拉車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 6張地圖,看懂戰國時期最後6位楚王,是如何令楚國走向滅亡的
    公元前293年要不是楚懷王信了秦昭襄王的邪,被扣押在秦國,楚頃襄王也不會這麼快當上楚王。當然了,楚頃襄王是真的不適合當王,因為他完全就是個紈絝子弟。前272年,楚頃襄王將太子熊完派到秦國為質,秦國和楚國這才從結盟好,楚國也終於能喘一口氣。如果這個時候楚國能來一場翻天覆地,動蕩朝野的大改革,也許還是有機會再和秦國一拼高下的。但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楚國霸業的開創者——楚武王熊通(一)
    楚武王(前768-前690),楚國丹陽人(今河南淅川鏡內),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熊儀(14任)之孫,楚霄敖熊坎(15任)次子,楚厲王(亦稱楚蚡[fén]冒,16任)之弟,前740―前690在位,共在位50年(17任),春秋三小霸之一。
  • 斷送八百年江山,留下「債築高臺」的成語,他是怎麼活成笑話的?
    亡國之君隋煬帝而亡國之君中,又有這麼一個君主:他親手斷送了祖宗800年的江山,還留下了「債築高臺」的成語,他把自己的一輩子,簡直活成了笑話。他就是周赧王姬延。周朝一共經歷了791年,當姬延繼承王位的時候,周朝的國力已經非常衰弱,影響力僅限於今天的河南洛陽附近。即便是這麼一點點大的地方,還分成了三個部分,由東周天子也就是姬延、東周公和西周公分別治理。
  • 管仲對楚國發動經濟戰爭,不出一兵一卒,三年便讓楚國俯首稱臣
    可是楚國卻不聽齊國的號令,此時齊國若不徵服楚國,很難實現統一的大業,也會使好不容易徵服的諸侯國蠢蠢欲動。管仲為齊國的爭霸之路貢獻很大面對如何徵服楚國的問題,齊國幾位大將紛紛請纓,想要率兵攻打楚國,用武力讓他們屈服,齊桓公猶豫不決於是詢問管仲的意見。管仲卻說:「楚國,強國也,舉兵伐之,恐力不能過,為之奈何?」
  • 佔小便宜吃大虧,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在之前的西周亦或是商朝都是很難出現的,夏、商、周的國祚時間都特別長,後來各封建王朝的壽命就要短了許多,這一現象從第一個封建王朝末期就被總結了出來,那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也體現了下層對上層一定程度的覺醒。
  • 他是火神祝融的後代,發明湖北諺語,奠定楚國霸業
    眾所周知,商紂王寵溺妲己,貪婪暴虐。周武王高舉伐紂大旗,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其中就有被商朝打壓了幾百年的楚人。當時,楚人的酋長叫鬻熊。鬻熊堪稱「帝王師」,他嘔心瀝血地輔佐周文王,積勞成疾。鬻熊病逝後,他的後人卻沒有受到封賞。周朝立國之初,分封諸侯,周武王竟漏了楚人。直到周成王即位,才想起當年和爺爺、父親並肩作戰過的創業元老——楚人。於是,楚人的酋長受封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