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2020-12-16 飛花逐月大帝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

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秦國之所以能贏,一方面是秦軍有能徵善戰的戰神白起領軍,另一方面是因為趙孝成王趙丹的昏聵,中了秦相範雎的離間計,陣前換帥,啟用了只會誇誇其談的趙括替代了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

說到這裡,插個曲,知道範睢的人並不多,但如果說起成語「睚眥必報」,知道的人肯定多,這個成語就和範睢有關。

這個實際能力連自己的母親都看不上的趙括,果然葬送了廉頗好不容易才穩固下來的防線,不但自己被秦軍所殺,還連帶手下45萬趙軍將士被白起坑殺。

要知道,白起徵戰一生,死於他手下的六國軍人,少說也有200萬之多,僅長平一戰,就佔了近四分之一。

當時趙國的人口也就300萬,一下子失去近50萬青壯年,可見這次失敗給趙國造成的衝擊是多麼的巨大和深入骨髓,可以說是元氣大傷,沒個十年二十年根本恢復不過來。

當然,白起還是講點人性的,把240名乳臭未乾的趙國士兵放回了趙國,算是給了趙孝成王一點點薄面,也給長平趙軍留了點血脈。

本來,按照白起的計劃,應該是乘勝追擊,趁趙國還沒有醒過來勁,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都城邯鄲,這樣趙國也就完了,白起也可以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但是,白起只是武將,左右不了秦王和秦國的政治。

可笑的是,秦國範睢用在趙國的反間計,這個時候又被趙國反手就甩到了秦國範睢的身上。

秦國丞相範睢

原來,見秦軍勢大,驚恐萬狀的韓國和趙國立馬聘請蘇秦的族弟縱橫家蘇代去鹹陽遊說範睢,說哎呀你看,這個白起現在功勞這麼大,如果他再拿下邯鄲,那就更如日中天了,到時候,丞相您的地位恐怕就會動搖啦,您願意處於白起之下嗎?再說,這仗打來打去,秦國也沒有佔多大便宜,不如叫趙國割地求和,這樣咱秦國不但打了勝仗,還得到了土地,而沒有仗打,白起也立不了新功,您的位置也穩當,何樂不為呢?

要說蘇代還真是個人才,句句入心,幾句話就打動了範睢。本來這個範睢吧,還算公心為上,但面對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還是被動搖了。於是後面我們就知道了,範睢給秦昭王灌了點雞湯,大王啊,你看這仗打的,雖然我們勝利了,但也死了不少人,十幾萬呢,再打下去士兵就疲沓厭戰了,我們也需要休養生息,現在趙國願意割地求和,不如,就這樣算了吧?

於是,趙國就暫時活了下來。

活下來,才有機會,趙國的機會來了。

那麼秦國打的是趙國,韓國慌什麼呢?不慌才怪,不光韓國,魏國楚國等等沒有一個不慌的,唇亡齒寒,如果趙國死了,下一個就輪到他們了,所以他們必須聯合起來,單打獨鬥都不是秦軍的對手。

長平之戰的恥辱,反手就被趙國還了回去。

秦軍一撤,趙國卻耍賴不想割地了。長平之戰的第二年,秦昭王意識到了不對,不能夠再留趙國活下去了,它必須死!

於是,秦昭王就派白起領兵出徵。但此時的白起,因為長平之戰後的遭遇,已經有些心灰意冷,並不願意再打仗了,就稱病拒絕了。

沒辦法,只好由王陵領軍攻打趙國。開始還挺順利,不久就把趙國都城邯鄲給圍了個水洩不通。

圍是圍了,但秦軍就是打不下小小的邯鄲城。為什麼呢?很簡單,邯鄲已經是趙國最後的退路,已經是退無可退了。

趙國人一看這退不退都是死,還不如拼命一搏打它個魚死網破呢。於是,整個邯鄲城都動員起來了,上至國君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全身心投入到抗擊秦軍保家衛國的戰鬥中了。

要說自趙武靈王開始的胡服騎射等等軍事改革不是白給的,雖然這幾年趙國損失慘重,但軍隊和人民的戰鬥力、戰鬥意志還是相當可觀的。

戰國時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更是散盡家財,把自己家裡的妻妾都編到了軍隊裡面保衛邯鄲城。

邯鄲城裡同仇敵愾,秦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

這還不算,趙國派出去搬的楚國與魏國的救兵也打了過來。

毛遂自薦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一下毛遂。這位平原君的食客,雖然平時不顯山露水的,但在出使楚國搬救兵時大放異彩,不但說服楚王派春申君黃歇領軍支援趙國,也留下了這個讓自己名垂青史的「毛遂自薦」的成語。

至於魏國的救兵,信陵君魏無忌一出「竊符救趙」,協助趙國完成了邯鄲破秦的艱巨任務。

這一仗,戰國四公子中的三個閃亮登場,三國鬥秦,驚世之舉和不世之功讓人佩服。

這一仗,趙國贏的是哀兵必勝,贏的是內有鬥志,外有援兵。

這一仗,不但斷送了秦軍30萬人馬,一代戰神白起也因為秦昭王的猜忌,不得不自刎身亡,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老將廉頗再出徵,打燕補血,趙國重生

趙國雖然在保衛邯鄲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但那也是慘勝,損失非常大,最起碼青壯年男丁死傷殆盡。北方的燕國一看,正是薅趙國羊毛的好時候。

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不知死活的燕王就派兵進攻趙國,妄想撈取好處。

但這個時候的趙孝成王長了個心眼,就把老將廉頗請了回來,老將軍啊,國難當頭,可堪軍國大事的,還要靠您啊。

要說廉頗這個人為什麼後世評價那麼高呢?自然是他對趙國的忠心耿耿,雖然長平之戰被傷透了心,但國家需要的時候有人義無反顧,這就讓人敬佩了。

小小的燕軍,面對久經沙場的老將,哪裡是廉頗的對手。幾仗下來,不但把燕軍的首領殺的殺,捉的捉,甚至還圍困了燕國的都城薊。

這下子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燕王慌了,戰國軍隊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不得不割地求和,把五座城池送給了趙國才躲過一劫。

趙國一看,這活不錯啊,雖然和秦軍作戰損失不小,但還可以從燕國這裡補償嘛。嘗到甜頭的趙國於是隔三差五就去燕國轉一圈,收穫頗豐。後來甚至還把這個主意打到了魏國的頭上,這個時候的趙國早忘了當年魏國是如何支援自己抗秦的。

慢慢地,失血嚴重的趙國,又滿血復活了。

守邊塞,斬匈奴,李牧奇功蓋世。

此時,該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出場了。

也許有人會奇怪,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的時候,大名鼎鼎的李牧在哪裡呢?為何沒有存在感?

其實,這個時候的李牧正在邊關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匈奴對趙國的威脅就如懸在頭上的劍,李牧大軍是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就算長平之戰失利和邯鄲之圍最危險的時候,趙孝成王都沒有動調回邊關軍隊的心思,可見李牧當時處境的嚴峻性。

那麼,面對兇猛如虎狼之師的匈奴,李牧是如何做到大破其十萬精兵呢?這就是李牧的過人之處了。

作為一代名將,李牧早就把敵我雙方的優劣勢搞得清清楚楚。匈奴的優勢是騎兵,來如風去無影,劫掠一番就跑了。而趙軍呢,則以步兵為主,雖然早已經實施了胡服騎射,但畢竟不是草原民族,在根本上還是有所差距的。

要想取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就得另闢蹊徑。李牧採取的策略很簡單,那就是堅壁清野、敵來我退,固守不戰。而且對敢於主動出戰的將士,李牧則給予懲罰。一時間,大家都很不理解,但李牧也不解釋。

當然,李牧也沒閒著,一邊讓士兵吃好喝好,一邊讓他們苦練殺敵本領。

就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算是沒從李牧這裡撈到啥好處,還被折騰得不輕。但趙國這邊卻不幹了,李牧你這是幹啥?是不是怕匈奴了?就連趙王都派人訓斥李牧膽小如鼠。

但李牧對這些詆毀和閒言碎語根本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因為他有自己的算盤。

一看李牧根本是油鹽不進,憤怒的趙孝成王乾脆撤了李牧的職務,換了一名大將取而代之。

這名接替李牧的將領是誰,史書上沒有說,但絕對是一個不了解匈奴、只知道討好趙王的角色。這貨一上任,就開始和匈奴硬碰硬,匈奴來了就出兵迎戰,跑了就追,幾次三番下來,損失慘重。

醒悟過來的趙孝成王一看不是這回事,就趕緊重新啟用李牧,要不然邊關都被匈奴打殘了。

李牧也不含糊,用我可以,但打仗這事我說了算,我還是老辦法,行就幹,不同意就另請高明。

沒門,趙王也就同意了,反正邊關交給你了,咋行你就咋整。

重新走馬上任的李牧,對待匈奴的戰略還是老三篇:避戰、吃飯、練箭!

這下子可把這些天天吃得飽飽的將士們憋得快瘋了,將軍,咋還不打啊,都急死我們了!打,當然要打,要不然天天讓你們吃得這麼好幹嘛?

這個的匈奴呢,也被李牧不打只跑、而且還時不時扔點誘餌的策略搞得膨脹得不得了,自認為可以秒殺趙軍了,就放鬆了警惕,開始大搖大擺地向趙軍腹地進擊了。

李牧呢,等的就是這個機會,而且這樣的機會一般人李牧都不告訴他,這也是為什麼李牧遭質疑的原因,但也是李牧能夠出奇制勝的所在。

這不,終於有一天,膨脹得無邊匈奴單于,在趙軍數千軍士佯敗的引誘下,大舉進入了李牧早已經布好的包圍圈裡,被趙軍結結實實地扎了個大口袋。

戰神李牧一聲令下,只見15萬英勇善戰的趙軍將士在一千多輛戰車的掩護下,以一萬多驍勇的騎兵為先導,向已經成為甕中之鱉的匈奴發起了致命的衝鋒。

剎那間,刀光劍影閃爍,匈奴軍血流成河。

打運動戰匈奴有優勢,打包圍戰陣地戰,匈奴只能等死。一仗下來,殺得是天昏地暗,十萬匈奴軍被消滅殆盡,只有狡猾的單于帶著數十騎逃跑,不久就鬱鬱而終。

幹掉了匈奴以後,李牧率軍一鼓作氣,滅了周邊另外幾個和趙國作對的胡國,如襜襤,東胡,林胡。

此後,十餘年,匈奴遠遁,不敢騷擾趙國邊境。

李牧大破匈奴之戰,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被官方記載的大規模兵團級的破擊匈奴之戰,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以至於後世西漢等朝代,在對付匈奴的策略上,都多多少少借鑑了李牧成功的戰略戰術。

戰國四大戰神,戰國有其二,為何還是被秦國滅了?

趙國最終被秦國滅了,一方面是歷史大勢,另一方面,也是趙國自己做的,攤上了二桿子傻國君趙悼襄王趙偃,還有奸臣郭開。

本來嘛,這貨他爹趙孝成王已經夠二了,棄用廉頗導致45萬趙軍被秦軍坑殺,後來還知道重新請廉頗出山,一下子幹翻了燕國,用李牧打殘了匈奴,趙孝成王也算二並快樂著,幹出了點小成就。

趙孝成王死後,他的兒子趙悼襄王就是個二傻子兼智商缺陷,攤上一個這樣的混蛋君王,也說明趙國的氣數已盡,再多的廉頗和李牧也救不了場。

我們看看這貨上臺後幹的好事。

本來嘛,他爹趙孝成王已經讓為趙國重整旗鼓立下汗馬功勞的廉頗代理了相國職位,但他一上臺便免了廉頗的職務,派樂乘去取代廉頗。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那是因為他一直看不上廉頗,一個老頭子有啥了不起的,還有可能是想奪回廉頗手裡的軍權吧。

廉頗也不是省油的燈,想想自己一心一意為趙國考慮,反而被排擠,氣不打一處來,帶上自己的老夥計們把這個樂乘打跑了,當然自己也待不下去了,就跑到了魏國,當然跟隨他的那5萬精兵也跑了,不和趙國玩了。

沒有了廉頗的趙國,就開始了被秦軍壓著打的痛苦歷史。屢戰屢敗的趙國國君這個時候想起了被自己逼走的廉頗,但心裡又沒有底,畢竟廉頗年紀是真的大了。於是就派人去看看廉頗老人家的飯量如何,這就是著名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來歷

要說廉頗在魏國也並沒有得到重用,畢竟他的趙國的老臣,魏國國君自然是不信任他的。

心灰意冷的他也想回趙國重新效力,一看趙君派人來考察,當場就滿血表現,別看我年紀大了,身體沒有問題,能吃能戰!不信您看。

於是在使者面前那是大吃特吃,胃口極好,一餐飯吃下一鬥米、十斤肉,這是啥概念?想像不到吧。飯後老將軍還披掛上馬,那可是威風凜凜,雄風猶在啊。

可憐的廉頗老將軍,為了能夠回去效力,也是拼了。所謂的國君虐我千百遍,我待國君如初戀,也不過如此吧。

使者看了很滿意,這老爺子風採不減當年,老爺子您等著我回去給國君匯報一下。

誰知道一轉身,這使者就把廉頗給賣了,對趙悼襄王說,哎呀廉頗老將軍很能吃,飯量不錯,可就是和我說話的一會兒功夫,就去廁所拉了三次!

就這一句話,斷送了廉頗重出江湖的希望。鬱郁不得志的廉頗,只好遠走楚國,在84歲高齡時離開了人世。

這個殺千刀的使者為什麼要埋汰廉頗呢?原來這和趙國的奸臣郭開有關。這貨素來與廉頗不和,就藉機賄賂了這個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不能讓趙王重新啟用廉頗。

他的目的達到了,趙國也快完了。果然是寧得罪君子,不能犯了小人啊。

這個小人郭開,在禍害了廉頗以後,還沒有完,又開始禍害李牧了。

此時的四大名將,白起已經死去,廉頗也高老遠走他鄉,就剩下各為其主的王翦和李牧了。

隨著秦國統一六國戰爭的展開,秦軍開始再度進攻趙國。在打了一系列敗仗、損失十萬兵馬以後,招架不住的趙王遷(也就是趙幽繆王,趙悼襄王的兒子,此時趙悼襄王已經死去)趕緊把李牧從邊關調了回來。

李牧的回來,讓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李牧深知秦軍鋒芒正盛,必須避開,待秦軍懈怠以後,再尋機殲敵。

果然不出所料,秦軍還是因為疏於警惕給了李牧機會。善於抓住戰機的李牧,一舉拿下了秦軍的老巢,擊潰了秦軍,解了趙國之圍,這就是著名的「肥之戰」。

此後,接任秦國國君的嬴政,又派兵和趙國打了幾仗,但都被李牧化解了,而且秦軍還吃了不少虧。最著名的就是李牧與司馬尚配合下的番吾之戰,此戰的勝利,也是趙軍對秦軍的最後一場大勝。

這撥秦軍失敗了,但嬴政並沒有放棄進攻計劃,於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登場了,開始了他與李牧之間的名將對決。

公元前229年,趁趙國出現災害國力虛弱,王翦率秦軍幾十萬圍困邯鄲,來勢洶洶,頗有一戰將趙國幹趴的架勢。而此時趙國的當家大將李牧,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攜擊潰匈奴的威勢,和秦軍鬥得是不亦樂乎。

說是不亦樂乎,實際上是王翦的秦軍忙得不亦樂乎。因為李牧還是廉頗對付秦軍的老辦法,固守不戰,任你天天叫囂,我自巋然不動,你再厲害,能奈我何?

實在沒辦法的王翦,又想起了前人玩的反間計。我不是打不過你李牧嗎?我就找人收拾你。王翦要找的人,自然就是李牧的頂頭上司趙王遷。

但王翦和他不熟啊,怎麼辦?好辦,趙國不是還有一個郭開嗎,這貨以前就禍害過廉頗,這次讓他去禍害李牧,想來不會拒絕吧。

這個郭開就是個不要臉的小人,自然很容易就被王翦收買,很快就在邯鄲散布流言,誣陷李牧和司馬尚意圖投降秦軍,背叛趙國。

這話很快就傳到了趙王遷的耳朵裡。這個趙王遷本就是個不學無術的傢伙,他的老娘出身紅樓,哪有教子的素質,所以這個趙王遷根本就是個廢材。對李牧的流言蜚語,他根本是不加分辨,立馬派人奪了李牧二人的兵權。

李牧對趙國那是忠心耿耿啊,一看這趙王肯定是被蠱惑了,便不願意交出兵權,就更讓趙王猜忌了。趙王遷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耍了個花招,抓捕並殺害了李牧。

一代名將,就這樣死在了敵人的離間計上,死在了自己誓死保衛的國君手上。

看到李牧悲慘的下場,同名將是王翦是不是心裡有那麼一點點的慚愧?

無論王翦心裡怎麼想,無論趙王遷怎麼做,李牧的死,確實給了王翦剪除趙國的絕佳機會。主將被冤殺,軍心渙散的趙軍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

很快邯鄲就被攻破,這個昏聵的趙王遷也成了俘虜。等被滅國了,趙王遷才知道自己是被郭開耍了,但世上哪有後悔藥。

說這趙王遷傻,不是沒道理。他爹和他爺對廉頗和李牧再有意見,最多也是削了兵權,留著性命,以後萬一需要的時候還有個念想。這傻趙王遷倒好,乾脆是將趙國最後的希望李牧殺了,這不是自己斷自己後路嗎?

公元222年,趙王遷的兒子趙嘉被俘,趙國從此成為了歷史。

那個奸臣郭開呢,趙國滅了以後在秦國活得很滋潤,但這貨還惦記著自己埋在邯鄲城的那些受賄而來的金銀珠寶,於是就僱了幾輛大車回到邯鄲城把財寶裝車運回鹹陽。

誰知道,可能是這貨多行不義必自斃吧,在開開心心回鹹陽的路上,遇上打劫的綠林好漢,被咔嚓了!也算罪有應得吧。

就是可惜了廉頗和李牧這兩個被奸臣郭開禍害的蓋世英雄,留給後人無限的嘆息。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然能給秦國造成巨大損失和全殲匈奴10萬騎兵,主要原因還是祖上留下的家底雄厚。趙國強大源自號稱「主父」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期,全國尚武重利(民風彪悍,商業又很發達),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在秦國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曾形成能與之抗衡的局勢。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長平之戰的失敗導致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人,幾乎是全國的兵力都損失在了長平,但是僅僅過了半年之後,趙國卻依然能夠阻擋秦軍三十萬的攻城。
  • 趙國不堪與秦軍一戰
    主流關點認為,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堪與秦軍一戰的強國,其實不然,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關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軍的對手。變法後的秦國與六國實力拉的太大,並不是六國中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對抗的。趙國的騎兵空有其表,並不是後世縱橫天下的騎兵,當時的騎兵對步兵夠不成威脅,連戰國三流國家燕國都可以卻匈奴千餘裡。後來蒙恬30萬秦軍,基本上也沒遇到匈奴象樣的抵抗,便收復河套。所以說戰國的軍隊還是以步兵方陣為主。趙國的名將,首推廉頗,其次樂乘,龐緩,最後則是趙國後期的擎天柱李牧。
  • 趙括長平戰敗時,趙國還有三大名將,可以挽救趙軍的敗局
    長平之戰爆發趙王在接受上黨郡投誠的時候,就對後面可能遭遇的形式進行了分析,趙王的叔叔平原君趙勝建議他起用廉頗為大將,認為廉頗在野外對戰白起可能打不贏,但是在守城戰中可以跟白起平分秋色。後來的發展的也確實如他所料,廉頗在幾次小戰鬥失利之後就堅守不出,前後堅持了三年多的時間,秦國和趙國都因為這場戰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廉頗雖然不能逼迫秦軍退兵,但是卻也能堅守住長平不敗。
  •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衰微,卻成為了秦滅六國的最大阻力!
    六國之中,楚國地盤最大,齊國地勢條件最好,趙國軍事力量最強,秦國起手就要遇到最難啃的硬骨頭——趙國。然而此時的趙國已然不是巔峰時期,長平之戰過後,趙國損失了45萬人,國內的青壯年男子所剩無幾。冷兵器時代,人數是決勝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條件,剩下的老弱病殘即使上了戰場也沒有什麼可觀的戰鬥力,再加上趙國地形條件差,孤城一座很容易被兩面夾擊。
  • 邯鄲之戰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夠在戰國末期短暫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精壯男子幾乎損失殆盡。對於人口只有數百萬的趙國來說,45萬精壯男子的戰死,足以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然而趙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滅亡,反而在長平之戰後浴火重生,將周邊的鄰居都打了一個遍,還屢次擊敗強大的秦軍。
  • 長平之戰中,已勝的秦軍瘋狂屠殺45萬趙軍,40年後發現真高明!
    今天就來看看這長平之戰中的疑雲。一、長平之戰中,已勝的秦軍瘋狂屠殺45萬趙軍,40年後發現真高明!秦軍屠殺趙軍45萬兵可謂是千古疑團,至今也難有準確的定數。不管是從數量,還是從意圖上來看,秦軍坑殺趙軍都存有疑點且互相矛盾的。
  • 長平之戰後,趙國如何用衰弱的兵士與諸侯合縱,解除邯鄲之圍?
    沒有人說趙國贏了這場戰爭,更沒有說趙國贏了這場戰爭,更沒有說在楚國、魏國和齊國的聯合下,和秦軍打了幾場。秦軍見與諸侯結盟已成定局,繼續交戰將更加不利,逐漸解圍。秦軍圍攻趙國首都近一年,從戰略上講是失敗的。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據傳說,在這個月裡地獄的大門會自動打開,無數陰間餓鬼將要重返陽世,回來時如果有機會就要順便從陽間帶回一批不幸的人。那麼誰是哪些倒黴蛋呢?鬼門的長鏡頭聚焦在了趙國的長平。因為此時,這裡正進行著一場關乎秦趙兩國歷史命運的大戰,地獄的門靜靜地敞開著,等候著陽間的消息。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最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大敗趙軍,趙軍40多萬人向秦投降,然而白起直接將40萬趙軍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此戰秦軍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史稱為「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霸,此戰後秦國的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寧死也不再披戰袍?
    呼罷多時,他猛地舉劍抹向自己的脖頸——在長平之戰中,殺死45萬趙軍的一代名將白起,就這樣被秦昭王賜死了。秦昭王賜死白起的原因很簡單,長平之戰後, 秦國 在趙國打了敗仗,幾次三番徵召白起掛帥,白起卻以種種理由加以拒絕。於是乎,秦昭王在 相邦 應侯範雎的攛掇下大怒,賜死了白起。可問題是,為什麼白起寧願死也不願再掛帥出徵呢?我們還是走進歷史來一看究竟。長平之戰後,秦趙休兵。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代表作品有《雖遠必誅:大漢王朝的擴張》《血戰天下:戰國全史》《西漢原來是這樣》《東漢原來是這樣》《春秋無義戰》《大唐帝國的擴張》《秦朝原來是這樣》等。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如果是一位有經驗的將軍,發現軍隊被合圍後,就應該馬上撤退,趁合圍圈尚未合攏之際逃之夭夭。趙括的做法卻很奇怪,他抱著僥倖的心理,想從正面擊破秦軍,反敗為勝。白起派出輕騎兵出擊,這時趙括才真正見識到秦軍戰鬥力之強,趙軍的騎兵被打敗了。這時趙括還沒打算撤退,而是下令就地修築防禦工事,白白喪失了突圍的良機。以趙軍四十幾萬大軍,全力突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是他沒有。
  • 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在秦國,特別是名將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這個立國數百年的超級強國,秦採取離間計策迫使趙王處死身邊的名將李牧。
  • 長平之戰後,趙國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和匈奴10萬騎兵,只因有2人
    殲滅秦國三十萬的是邯鄲之戰,全殲匈奴10萬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之所以在大傷元氣的情況下能夠還能戰勝強敵,固然有當時戰爭局勢的因素,我想更重要的是趙武靈王一系列改革和開疆擴土使得國力大增帶來的遺產。一、趙武靈王開疆擴土對後世趙國的影響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及其攻滅中山、西略胡地的軍事行動,使趙國崛起於戰國中期,成為列強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戰國後期,秦趙兩國是唯二的強國,一統天下的勝利者最有可能在秦趙之間產生。歷史上,決定這一勝負的戰役便是長平之戰。秦國為加速向中原推進,在挫敗齊國、擊破楚國之後,兵鋒直指另一勁敵趙國。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白起只留下240名年級尚小的士兵放回趙國,剩下的全部坑殺。  秦軍獲勝,至此趙國再無與秦國正面交戰的實力。  理所當然的是,在長平戰役之後,這是秦軍進攻趙國大本的最佳時機,而戰神白起也計劃了以這種方式繼續攻擊趙國。 這時候,趙國已經到了危急關頭,關乎國家存亡。 立即派著名的縱橫家蘇代去秦國遊說,蘇代到了秦國找到了範雎。
  • 戰國四大強軍之四:戰國最強騎兵、匈奴殺手、趙國邊騎!
    中山國有事沒事就來趙國敲竹槓,當時的中山國對趙國來說真的是如鯁在喉。內部矛盾還沒解決,對外作戰又屢屢失利。喪城失地。此時的趙國風雨飄搖,看似是個巨人,但是內部虛弱,隨時有國滅的危險。此戰可以看出軍隊的強大固然重要,強者間過招,兵種之間的克制,地理環境的選擇、統帥的戰術思想都決定著戰役的結果,而趙邊騎作為第一支真正的騎兵,著實給了秦銳士一個下馬威。閼與之戰也讓秦軍很久一段時間不再進攻趙國,趙國騎兵給秦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