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之後,趙國分到的是最差的地盤,雖然幅員遼闊,但地處中國北方的四戰之地(容易遭到四面圍攻的區域)。
人口稀少,還要防禦北方部落的騷擾。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的七雄爭霸,但實際上北方少數民族部落並不弱小。經常襲擾趙國邊境。
且境內還有一個中山國將趙國南北一分為二,儼然一個國中之國。
趙國剛開國,國力微弱。而中山國經過桓公、成公的勵精圖治,國力強盛。甚至在齊國攻打燕國的時候,還趁機奪取了燕國的幾百裡土地。
中山國有事沒事就來趙國敲竹槓,當時的中山國對趙國來說真的是如鯁在喉。
內部矛盾還沒解決,對外作戰又屢屢失利。喪城失地。此時的趙國風雨飄搖,看似是個巨人,但是內部虛弱,隨時有國滅的危險。
國家危亡之時,趙國的一位傳奇國君橫空出世,帶領趙國置之死地而後生,讓趙國一躍成為軍事上可以與強秦相抗衡的強國。
他就是趙武靈王,他組織建立讓趙國有底氣徵戰六國的部隊,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趙邊騎,也稱「胡刀騎士」。
趙國與塞外胡人部落常有戰爭,在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中,趙武靈王發現遊牧民族部隊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騎兵來去如風。
既然騎兵這麼好用,為什麼七國不推廣騎兵呢?
因為遊牧民族的複式短且窄,比較貼身,方便馬上作戰。而當時中原國家人民大都穿長袍。不適合騎馬作戰。要說穿胡服也不是那麼難啊,換身衣服而已。
但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穿胡服可不是換件衣服這樣簡單,當時中原民族很難接受胡人文化。接受胡服也相當於接受了胡人的文明,這種轉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中原的馬匹耐力與爆發都不夠,相比花大代價培養不是那麼強悍的騎兵,各國更樂意發展車戰和步戰。
為什麼趙國可以發展騎兵呢?趙國地處北部,與各部落接壤,長期與胡人作戰,雖然是敵對狀態,但是互相間也有文化交流,民眾更容易接受胡人文化。
而且長期貿易中,交易了不少馬匹。發現胡人的馬匹比中原馬匹更有耐力與爆發。
於是趙武靈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胡服,訓練騎射作戰。他自己也帶頭穿胡服,這樣很快的穿胡服的風氣就在趙國全境推廣開來。
經過幾年的民族融合下,趙武靈王將北方部分胡人部落納入了自己的管轄。每年在胡人部落招兵買馬。這樣可以不斷的獲得優質馬匹與擅長騎射的兵員。
終於,訓練出了一支屬於趙國的騎射軍。這也是戰國時期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戰國早期的作戰主要為步戰、步射、車戰、騎兵短兵互攻。而學習了胡人戰術的趙武靈王推行了一個新的戰法:騎射。
與後世的重裝騎兵不同,戰國時期並沒有馬鐙,趙國騎兵放棄了沉重的裝甲,輕裝上陣,近刀遠弓。
近戰用短劍,遠處用弓弩。趙國所選胡馬耐力還是爆發都強於中原馬匹。所以不管是短途衝鋒還是長途奔襲。趙邊騎都是一支強大的部隊。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帶領訓練好的趙邊騎親徵中山國,趙邊騎的第一戰目標就是剷平困擾趙國已久的中山國。
在戰車、步兵、騎兵三路夾攻之下,很快收復了失地,並順勢一舉攻下了中山國一半的領土。
經過幾年的圍攻,終於將中山國滅國。
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
此時的趙國,軍事力量已經凌駕於韓、魏之上了。
趙邊騎的輝煌戰績不止於此。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六千趙邊騎在趙國名將廉頗的帶領下,在陽晉擊敗齊技擊,名揚天下。
公元前269年,秦國派胡楊領兵十萬與趙軍在閼與(今山西和順)展開了一場奔襲戰。
秦國此時經歷商鞅變法,國富兵強。秦軍在秦銳士的帶領下威震天下,但在這一場戰爭中,秦國銳士(秦銳士穿插軍團作戰)遭遇了挫敗。
趙奢利用騎兵的優勢,快速機動,經過兩天一夜的奔襲,出奇兵,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大敗秦銳士。
秦軍損失五萬有餘,而趙軍損失不過秦軍的十分之一。閼與之戰也是秦國改革後,秦軍遭遇的少有的敗績。
此戰可以看出軍隊的強大固然重要,強者間過招,兵種之間的克制,地理環境的選擇、統帥的戰術思想都決定著戰役的結果,而趙邊騎作為第一支真正的騎兵,著實給了秦銳士一個下馬威。
閼與之戰也讓秦軍很久一段時間不再進攻趙國,趙國騎兵給秦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趙邊騎最精彩的一戰還是北滅匈奴。長期駐守趙國邊境的趙國名將李牧,帶領趙邊騎和邊境百姓引讓匈奴入套,一舉斬殺匈奴十萬騎兵,只有單于逃脫,此戰讓趙國邊疆十多年再無戰事。
此後的邯鄲保衛戰、第二次邯鄲保衛戰的勝利,趙邊騎功不可沒,強大的機動性,利用地勢優勢帶來的衝鋒,都是趙邊騎成名的絕技。
趙國邊騎與後期最強大的秦銳士的最大不同。是趙邊騎的強大在於戰術的革新。
而秦銳士的強大是調動了人性最原始的欲望和追求,依賴精神力量和意志。輔以戰法戰術的革新,兩者各有千秋,但秦銳士的誕生更有基礎和內涵。
但是騎兵對步兵還是有天然的優勢的,平原地區很適合騎兵衝鋒,自然銳不可當。而在丘陵地區堅壁清野,騎兵就沒了優勢。
以至於在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明白彼此的弱點,都想將對方拉入自己的主場作戰。最終對峙了三年。趙國的國力本就弱於秦國,最後實在扛不住了。
不主動出擊,也會被活活拖死。而最終的結果是趙國戰敗,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成就了殺神的威名。
可惜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強大了軍事,但經濟方面一直沒有找到變革的出路,後期又庸主頻出,綜合國力始終提不上來,最終在消耗戰上敗給了秦國。
長平之戰時,部分趙邊騎精銳鎮守邊關,以防匈奴入侵,所以趙邊騎精銳仍在,對秦依然有一戰之力。
趙邊騎最後一次輝煌的戰役是李牧率領騎兵南下,兵分三路,通過野戰全殲10萬秦軍。
可惜之後趙幽繆王中反間計,自毀長城殺了李牧。趙邊騎最後的統帥含恨而終。戰國最強騎兵趙邊騎結局最終也如魏武卒一樣,被秦銳士磨滅在了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