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強軍之四:戰國最強騎兵、匈奴殺手、趙國邊騎!

2020-12-16 歷史大木貞探

三家分晉之後,趙國分到的是最差的地盤,雖然幅員遼闊,但地處中國北方的四戰之地(容易遭到四面圍攻的區域)。

人口稀少,還要防禦北方部落的騷擾。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的七雄爭霸,但實際上北方少數民族部落並不弱小。經常襲擾趙國邊境。

且境內還有一個中山國將趙國南北一分為二,儼然一個國中之國。

趙國剛開國,國力微弱。而中山國經過桓公、成公的勵精圖治,國力強盛。甚至在齊國攻打燕國的時候,還趁機奪取了燕國的幾百裡土地。

中山國有事沒事就來趙國敲竹槓,當時的中山國對趙國來說真的是如鯁在喉。

內部矛盾還沒解決,對外作戰又屢屢失利。喪城失地。此時的趙國風雨飄搖,看似是個巨人,但是內部虛弱,隨時有國滅的危險。

國家危亡之時,趙國的一位傳奇國君橫空出世,帶領趙國置之死地而後生,讓趙國一躍成為軍事上可以與強秦相抗衡的強國。

他就是趙武靈王,他組織建立讓趙國有底氣徵戰六國的部隊,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趙邊騎,也稱「胡刀騎士」。

趙國與塞外胡人部落常有戰爭,在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中,趙武靈王發現遊牧民族部隊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騎兵來去如風。

既然騎兵這麼好用,為什麼七國不推廣騎兵呢?

因為遊牧民族的複式短且窄,比較貼身,方便馬上作戰。而當時中原國家人民大都穿長袍。不適合騎馬作戰。要說穿胡服也不是那麼難啊,換身衣服而已。

但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穿胡服可不是換件衣服這樣簡單,當時中原民族很難接受胡人文化。接受胡服也相當於接受了胡人的文明,這種轉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中原的馬匹耐力與爆發都不夠,相比花大代價培養不是那麼強悍的騎兵,各國更樂意發展車戰和步戰。

為什麼趙國可以發展騎兵呢?趙國地處北部,與各部落接壤,長期與胡人作戰,雖然是敵對狀態,但是互相間也有文化交流,民眾更容易接受胡人文化

而且長期貿易中,交易了不少馬匹。發現胡人的馬匹比中原馬匹更有耐力與爆發。

於是趙武靈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胡服,訓練騎射作戰。他自己也帶頭穿胡服,這樣很快的穿胡服的風氣就在趙國全境推廣開來。

經過幾年的民族融合下,趙武靈王將北方部分胡人部落納入了自己的管轄。每年在胡人部落招兵買馬。這樣可以不斷的獲得優質馬匹與擅長騎射的兵員

終於,訓練出了一支屬於趙國的騎射軍。這也是戰國時期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戰國早期的作戰主要為步戰、步射、車戰、騎兵短兵互攻。而學習了胡人戰術的趙武靈王推行了一個新的戰法:騎射。

與後世的重裝騎兵不同,戰國時期並沒有馬鐙,趙國騎兵放棄了沉重的裝甲,輕裝上陣,近刀遠弓。

近戰用短劍,遠處用弓弩。趙國所選胡馬耐力還是爆發都強於中原馬匹。所以不管是短途衝鋒還是長途奔襲。趙邊騎都是一支強大的部隊。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帶領訓練好的趙邊騎親徵中山國,趙邊騎的第一戰目標就是剷平困擾趙國已久的中山國

在戰車、步兵、騎兵三路夾攻之下,很快收復了失地,並順勢一舉攻下了中山國一半的領土。

經過幾年的圍攻,終於將中山國滅國。

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

此時的趙國,軍事力量已經凌駕於韓、魏之上了。

趙邊騎的輝煌戰績不止於此。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六千趙邊騎在趙國名將廉頗的帶領下,在陽晉擊敗齊技擊,名揚天下。

公元前269年,秦國派胡楊領兵十萬與趙軍在閼與(今山西和順)展開了一場奔襲戰。

秦國此時經歷商鞅變法,國富兵強。秦軍在秦銳士的帶領下威震天下,但在這一場戰爭中,秦國銳士(秦銳士穿插軍團作戰)遭遇了挫敗。

趙奢利用騎兵的優勢,快速機動,經過兩天一夜的奔襲,出奇兵,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大敗秦銳士。

秦軍損失五萬有餘,而趙軍損失不過秦軍的十分之一。閼與之戰也是秦國改革後,秦軍遭遇的少有的敗績。

此戰可以看出軍隊的強大固然重要,強者間過招,兵種之間的克制,地理環境的選擇、統帥的戰術思想都決定著戰役的結果,而趙邊騎作為第一支真正的騎兵,著實給了秦銳士一個下馬威。

閼與之戰也讓秦軍很久一段時間不再進攻趙國,趙國騎兵給秦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趙邊騎最精彩的一戰還是北滅匈奴。長期駐守趙國邊境的趙國名將李牧,帶領趙邊騎和邊境百姓引讓匈奴入套,一舉斬殺匈奴十萬騎兵,只有單于逃脫,此戰讓趙國邊疆十多年再無戰事。

此後的邯鄲保衛戰、第二次邯鄲保衛戰的勝利,趙邊騎功不可沒,強大的機動性,利用地勢優勢帶來的衝鋒,都是趙邊騎成名的絕技。

趙國邊騎與後期最強大的秦銳士的最大不同。是趙邊騎的強大在於戰術的革新。

而秦銳士的強大是調動了人性最原始的欲望和追求,依賴精神力量和意志。輔以戰法戰術的革新,兩者各有千秋,但秦銳士的誕生更有基礎和內涵。

但是騎兵對步兵還是有天然的優勢的,平原地區很適合騎兵衝鋒,自然銳不可當。而在丘陵地區堅壁清野,騎兵就沒了優勢。

以至於在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明白彼此的弱點,都想將對方拉入自己的主場作戰。最終對峙了三年。趙國的國力本就弱於秦國,最後實在扛不住了。

不主動出擊,也會被活活拖死。而最終的結果是趙國戰敗,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成就了殺神的威名。

可惜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強大了軍事,但經濟方面一直沒有找到變革的出路,後期又庸主頻出,綜合國力始終提不上來,最終在消耗戰上敗給了秦國。

長平之戰時,部分趙邊騎精銳鎮守邊關,以防匈奴入侵,所以趙邊騎精銳仍在,對秦依然有一戰之力。

趙邊騎最後一次輝煌的戰役是李牧率領騎兵南下,兵分三路,通過野戰全殲10萬秦軍。

可惜之後趙幽繆王中反間計,自毀長城殺了李牧。趙邊騎最後的統帥含恨而終。戰國最強騎兵趙邊騎結局最終也如魏武卒一樣,被秦銳士磨滅在了歷史長河中。

相關焦點

  • 戰國首支騎兵部隊,趙國邊軍胡刀騎士,戰場上狂虐秦軍令其膽寒
    即便是當時最強的秦齊兩國,也不願與新興的趙國正面衝突。當時中原諸侯的戰法主要表現為車戰、步戰、步射、騎戰。 這支騎射兵叫:胡刀騎士,習慣稱之為「趙邊騎」。由於戰國時期,騎兵沒有馬鐙,所以,在射箭的時候重心會不穩,作戰能力受到制約。
  • 戰國四大強軍之三:嚴明悍士、六國噩夢—大秦銳士
    秦魏陰晉之戰,秦國五十萬大軍敗於五萬魏武卒,魏武卒一戰驚天下。而秦國則淪為各諸侯國笑柄。秦國上下皆以此為恥,不斷的嘗試富國強兵之法。終於在秦孝公時期迎來了改變。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大刀闊斧的展開改革。
  • 戰國的騎射特種兵——趙邊騎,滅中山國,屠殺匈奴十萬大軍
    戰國時代最著名的四大部隊:趙邊騎、齊技擊、魏武卒和秦銳士。齊技擊是戰國時代最早的特種部隊,號稱單兵最強,因為招募的個個都是武林高手。魏武卒是魏國的特種部隊,是戰國初期戰鬥力最高的部隊,主要依賴是重裝,刀槍不入、無堅不摧。
  • 《大秦賦》:戰國時代騎兵真的那麼強大嗎?
    電視劇中的趙國騎兵表現似乎還是過於強大了。要知道哪怕到了西漢時期,面對數量佔壓倒性優勢的匈奴騎兵,漢軍步兵方陣也許仍然處於劣勢,但在彈盡糧絕之前,騎兵想消滅步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何況戰國騎兵,無論在質或者量方面,遠遠不能與匈奴騎兵相比。
  • 戰國奇兵哪家強?秦、魏、趙、齊皆有勁旅,邊騎技擊各有所長
    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探討的話題,便是戰國時期陸續出現的4支精銳軍隊「齊技擊」、「趙邊騎」、「魏武卒」和「秦銳士」。至於這4支戰國精銳軍隊的實力究竟孰強孰弱,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首先,「單兵王者」齊國的技擊之士。眾所周知,齊國的原住民大都是尚武好戰的東夷。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戰國四大強軍之一:狹路相逢勇者勝!齊技擊之軍
    時間來到春秋戰國時期,此時諸侯混戰,在亂世中生存,你不打別人,明天就是別人打你,在殘酷的大世中,各國都在追求富國強兵之策。史稱「戰國七雄」。紛紛下了血本,以舉國之力打造精銳部隊。
  • 匈奴騎兵有三大弱點,一個比一個致命
    對此,《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匈奴騎兵的騎射水平: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匈奴人以射獵為生,從小就就騎馬射箭,騎射功夫一流,單個騎兵作戰能力十分強。《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的一件事足以證明騎兵的騎射水平。李廣為上郡太守時,匈奴入侵邊境,軍中中貴人(監軍)帶著幾十名騎兵外出,遇到三個匈奴「射鵰者」(神箭手)。結果幾十個漢軍騎兵皆被這三個匈奴人射殺,只有中貴人一人逃了回來,而這三個匈奴騎兵卻毫髮無損。可見雙方騎射水平差距多大。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且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秦、趙兩國瓜分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他諸侯國是一個也沒有,這四將都是戰國中後期的將領,那麼你是否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呢?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戰國七雄之中,各個國家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呢?
  • 以步兵全殲匈奴10萬騎兵,被尊為軍陣之神,比衛青和霍去病都要強
    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這是漢朝憑藉強大的國力,在合理的使用中將強盜匈奴打跑了。但是全部加起來,滿打滿算消滅的匈奴軍隊也不過數萬而已,面對如此戰績,戰國時期的名將李牧就要笑呵呵了。李牧乃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但是其實一直認為李牧才是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在長平之戰時,以絕對的優勢,圍攻缺糧四十餘天的趙軍,趙軍的主帥還是第一次領兵打仗的趙括,傷亡還接近一半,可見白起的勝利,大多數時候都是建立在秦國強大國力和軍隊制度之上的。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是這些人中武藝最高的人,八十歲還能開百擔之弓,但他是一個純粹的武將,是一個身經百戰的經驗老將,還達不到白起、王翦、李牧、吳起、樂毅和魏無忌的水平。戰績表現也能發現,廉頗的勝仗雖多,但規模均不大,「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 戰國四大強軍之二:東方的馬其頓兵團、魏之武卒
    魏之武卒是戰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雖然古人的生活條件比我們現在差得多,身體條件也弱一些。但是當年吳起選拔魏武卒,選拔條件絲毫不弱於現代軍隊選拔特種兵「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 戰國七雄的趙國都能打敗匈奴,為何統一的漢朝卻與匈奴消耗上百年
    匈奴原本與華夏族同根同源,夏朝滅亡前夕,夏桀的後代淳維為了避免商人的打擊,率領其族人向北逃入茫茫草原,在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一帶生活下來,因為北方獨特的地理位置,不能種植莊稼,只能以遊牧方式生活,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遊牧民族特性的匈奴族。
  • 在古代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是什麼?騎兵當之無愧
    在古代戰爭中,軍隊也分很多種,例如步兵,騎兵,水軍等等,其中最強的當屬騎兵了,騎兵在行軍過程中都是走在最前端的,就像現在的坦克一般,騎兵走在最前端,是因為在速度上就可以造成威脅,每一個朝代都有一支非常厲害的殺手鐧軍隊,這也是他們鎮守國家必備的軍隊,騎兵無非就是一個人騎在馬上戰鬥,不過不要小看這個搭配
  • 胡服騎射怎樣改變了戰國史?
    當時所謂的「胡服」,是指類似於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稱「胡服」;「騎射」指周邊遊牧部族的「馬射」(騎在馬上射箭),有別於中原地區傳統的「步射」(徒步射箭)。從此,使軍隊中寬袖長衣的正規軍裝,逐漸改進為後來的衣短袖窄的裝備。從而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為國家的穩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死於小人之手的常勝將軍
    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並不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 長平之戰後,趙國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和匈奴10萬騎兵,只因有2人
    殲滅秦國三十萬的是邯鄲之戰,全殲匈奴10萬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之所以在大傷元氣的情況下能夠還能戰勝強敵,固然有當時戰爭局勢的因素,我想更重要的是趙武靈王一系列改革和開疆擴土使得國力大增帶來的遺產。一、趙武靈王開疆擴土對後世趙國的影響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及其攻滅中山、西略胡地的軍事行動,使趙國崛起於戰國中期,成為列強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