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長平戰敗時,趙國還有三大名將,可以挽救趙軍的敗局

2021-02-08 觀史談天小阿姨

戰國時期秦國主要的經歷都放在了趙國的身上,因為自從趙武靈王效仿匈奴人「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幾乎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軍隊實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強,秦國志在一統六國,所以對趙國發起過數次大戰,但是卻勝少敗多。

秦昭王時期在丞相範雎的建議下,秦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手段,先削弱距離秦國更近的韓國和魏國,這時候韓國上黨郡的郡守帶著十七座城池投奔趙國,不願意聽從韓王的命令歸順秦國,趙國接受了上黨郡的依附並且命令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在長平駐守,準備迎擊盛怒而來的秦軍。

長平之戰爆發

趙王在接受上黨郡投誠的時候,就對後面可能遭遇的形式進行了分析,趙王的叔叔平原君趙勝建議他起用廉頗為大將,認為廉頗在野外對戰白起可能打不贏,但是在守城戰中可以跟白起平分秋色。

後來的發展的也確實如他所料,廉頗在幾次小戰鬥失利之後就堅守不出,前後堅持了三年多的時間,秦國和趙國都因為這場戰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廉頗雖然不能逼迫秦軍退兵,但是卻也能堅守住長平不敗。

趙括被換上前線

前線雖然沒有戰敗,但是趙國的經濟卻快要被這場戰鬥拖垮了,秦國的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都要比趙國強大的多,長達三年的持久戰讓趙王十分焦灼,想要派一名大將速戰速決,不然的話後方連運往前線的糧草都沒有了。

他的這個想法被秦昭王洞悉,於是就在趙國散播秦王害怕趙括的消息,趙王果然中計將趙括換往前線,最終葬送四十五萬大軍,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那麼秦王為什麼會散播害怕趙括的消息呢?趙括的領兵能力秦王又怎麼洞悉?其實他只是害怕其他兩位還在趙國名將被派往前線。

一代名將樂毅

除了正在前線跟秦軍對陣的廉頗之外,趙國還有兩位名將能夠挽救趙軍的敗局,如果是由他們兩個率領二十萬援軍支援長平,那麼長平之戰的結局可能就會被改寫。第一個就是曾經差點滅齊的名將樂毅。

燕昭王曾經築黃金臺招攬天下名士進入燕國,其中最耀眼的就是樂毅,樂毅曾經聯合其他五國進攻齊國,憑藉著強大的軍力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可能早就將只剩孤城的齊國滅掉了。後來樂毅因為在燕國受到迫害逃到了趙國,被趙王封為萬戶侯。如果由他統領趙軍,一定不會像趙括那樣被白起全軍剿滅。

北境戰神李牧

除了樂毅之外,還有一個名將就是李牧了,這時候的李牧在趙國的北境抵抗匈奴,如果戰事繼續膠著的話,很有可能被趙王起用為大將,雖然他比較年輕,但是當時的抗擊匈奴的功績已經非常豐碩。

如果由他統領全盛時期的趙軍跟秦國作戰的話,就算是白起也不敢輕易招惹他,畢竟李牧是可以用殘存的趙軍數次擊敗秦軍的名將,秦國後期攻趙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攻守實力太強。

小結

如果當時趙王沒有聽信謠言而是結合實際的情況認真考慮的話,一定可以避免長平之戰後四十萬趙軍被殺這一重大損失。可惜趙王有眼無珠,放著三個名將不用,卻用了一個戰鬥經驗不足只會誇誇其談的趙括。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名將雲集,為何趙王卻選擇了趙括換下廉頗?
    公元前260年九月的一天,兩百四十名年紀尚小的趙軍士卒風塵僕僕,面帶驚恐的來到了早已戒嚴的趙國都城邯鄲城下,他們帶回來了一個消息——長平前線的四十餘萬大軍全軍覆沒,主帥趙括被射殺,餘下士卒悉數被秦軍主將白起坑殺。
  • 長平之戰時趙國除了廉頗還有李牧田單樂毅等名將,為何偏用趙括?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讓趙括而不是讓其他優秀的將領來指揮的原因倒不是趙孝成王有多信任趙括。其原因有下。 首先,長平之戰開始時趙國的指揮者是廉頗而非趙括,趙括是後來才上去的。但後來趙王臨時換將換將的主要原因在於,趙王覺得廉頗表現的不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長平之敗不能全怪趙括,趙國廟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敗根源
    廉頗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只是在初到長平的幾次交戰失利以後,乾脆將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守,固守城門,意圖與秦軍打持久戰,生生將其耗死。這一部署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秦國在得知趙國的目的之後,並沒有坐以待斃。幾經商討後,秦國利用反間計在趙國大四散布流言,說秦軍唯怕趙奢之趙括,最終趙國廟堂在內外交困之際,臨陣換將,讓趙括換下廉頗擔任統帥。
  • 戰國時期最大規模戰役長平之戰中趙括犯下的錯誤足以使趙國滅亡
    然趙括卻很隨意。趙國不用他為大將則已,如果一定用他,滅亡趙軍的一定是他。都說知子莫若父。以至於後來趙萬任命趙括為將時趙母還進宮勸說趙王不要用他,如果要用,出了什麼事情不要連累我。四,戰前沒有研究地形地勢,死打硬拼。兵力部署不科學,攻防沒有有效結合。
  • 長平之戰由李牧替代趙括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長平之戰無論由誰來指揮,趙國戰敗是註定的,丟失上黨也是註定的,只不過趙國那四十多萬士卒不一定會喪生在上黨罷了。長平之戰,趙國一共經歷了兩位將領,一位是廉頗,一位是趙括。廉頗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長平與秦軍對峙之際,一直未主動與秦軍大動幹戈,而是以小股部隊進攻或者退守,三年多以來一直如此。在這三年多之間,四十多萬人駐守在長平一帶。這四十多萬人,每一個人都不種田,只會吃。這四十多萬張嘴,天天需要吃飯,趙國的糧食很快就出現了危機。趙孝成王多次催促廉頗趕緊開戰,結束戰端,趙國快撐不住了。
  • 長平之戰45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括有責任,胡服騎射模式也有問題
    論戰術廝殺,趙括的確要為45萬趙軍冤魂負責任,再怎麼開脫他都是全局的指揮者。但論戰略和外交,趙括又真的很冤,這場戰換哪位趙國將軍來打都難,不是將領有問題,而是趙國統治層對此戰的決策本身就存在不足之處。咱們先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的前後始末。
  • 長平之戰趙國全軍覆沒,真是趙括責任嗎?諸葛亮來也是一個字:輸
    因此在公元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大將王齕主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起了進攻,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而對敵之人正是被趙王派出的廉頗,秦國的軍隊,大約為60萬,而趙國派出的軍隊,大約為45萬。根據如今地圖來看,趙秦之地不過兩省,如何有這麼多軍隊呢?裡面自然還有負責運糧補給的數十萬民工,兩國的國力又如何呢?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坑殺」,白起:雖殘忍卻也無奈!
    幾經交鋒之下,趙軍大敗,白起將趙國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殺。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最慘烈的戰役之一,關於這場戰役中的很多事情,至今都有著不少的爭議和討論,而大家最感興趣的,莫過於本文以下三大疑問:  疑問一:40萬趙軍真的是被「活埋」殺死的嗎?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秦國背景:秦國位於趙國西面。當時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個諸侯國,腹地位於當今的天水市,屬於中國邊緣部分。之後秦穆公時期,,秦國開始逐鹿中原,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昭王時,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預言:若我兒為將,趙國必敗!可惜趙王不聽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長平之戰,流血漂櫓,何其慘烈。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趙括到底有多無能?敗光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他只用了四十六天
    大家紛紛指出,長平戰敗,乃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非戰之罪。趙括也由此從一個無能之輩,變成了堪比白起的一代名將,實在令我有些接受不了。說實話,我對這樣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因為長平之戰的趙括就是一個無能之輩,說他紙上談兵還真不算貶低他。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決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決戰,源頭在於上黨之爭。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而且沒有戰略資源的補給的,補給線還可能被其切斷。如果韓國人覺得自己守不住的話。他們一定會第一時間向趙國求援的。
  • 千年一代英將趙括,並非「紙上談兵」
    直到這些天,開始惡補我戰爭史方面的缺失,我方才了解到,歷史中真實的趙括,是謀將,絕非庸帥。我們常說「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半壁江山,分別是:王翦、白起、廉頗、李牧,趙括與其中的三位有交集。長平之戰,他頂替的是廉頗成為趙軍主帥;長平之戰的對手是白起;李牧是趙括一手提拔之將。
  • 長平之戰註定趙國失敗,哪怕趙括不改變廉頗的策略,依然無法戰勝
    我們來大膽假設如果趙括沒有選擇急於和秦軍決戰,而是延續廉頗的堅守策略,那麼趙軍能否能最終戰勝秦軍取得長平之勝呢? 我們先來看看當趙括接替廉頗時,秦趙兩軍面臨的實際情況。秦軍主將王齕首次出徵長平時率領二十萬軍隊,廉頗領命率二十餘萬趙軍迎擊。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說起距今兩千多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未必人人知曉,但要說到成語「紙上談兵」,幾乎是無人不曉。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但是基本上是沒有上過戰場,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這樣的人如若率軍打仗,很可能就會敗北。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趙括的做法卻很奇怪,他抱著僥倖的心理,想從正面擊破秦軍,反敗為勝。白起派出輕騎兵出擊,這時趙括才真正見識到秦軍戰鬥力之強,趙軍的騎兵被打敗了。這時趙括還沒打算撤退,而是下令就地修築防禦工事,白白喪失了突圍的良機。以趙軍四十幾萬大軍,全力突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是他沒有。趙括的失誤,讓趙軍陷入萬劫不復之中。
  • 秦國為何和趙國結怨,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大軍到底有多慘?
    秦始皇在執政以後用了10年時間,先滅了五國,用一個成語叫摧枯拉朽,打的很容易,只有秦對趙國的戰爭打得最艱難,在這個過程中間,趙國經歷了四代。最後一次戰爭,最終讓強大的趙國被秦國所滅。滅亡趙國的戰爭一共打了三場,第一戰是長平之戰,第二戰是邯鄲之戰,第三站是滅趙之戰。小編這次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