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主要的經歷都放在了趙國的身上,因為自從趙武靈王效仿匈奴人「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幾乎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軍隊實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強,秦國志在一統六國,所以對趙國發起過數次大戰,但是卻勝少敗多。
秦昭王時期在丞相範雎的建議下,秦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手段,先削弱距離秦國更近的韓國和魏國,這時候韓國上黨郡的郡守帶著十七座城池投奔趙國,不願意聽從韓王的命令歸順秦國,趙國接受了上黨郡的依附並且命令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在長平駐守,準備迎擊盛怒而來的秦軍。
長平之戰爆發
趙王在接受上黨郡投誠的時候,就對後面可能遭遇的形式進行了分析,趙王的叔叔平原君趙勝建議他起用廉頗為大將,認為廉頗在野外對戰白起可能打不贏,但是在守城戰中可以跟白起平分秋色。
後來的發展的也確實如他所料,廉頗在幾次小戰鬥失利之後就堅守不出,前後堅持了三年多的時間,秦國和趙國都因為這場戰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廉頗雖然不能逼迫秦軍退兵,但是卻也能堅守住長平不敗。
趙括被換上前線
前線雖然沒有戰敗,但是趙國的經濟卻快要被這場戰鬥拖垮了,秦國的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都要比趙國強大的多,長達三年的持久戰讓趙王十分焦灼,想要派一名大將速戰速決,不然的話後方連運往前線的糧草都沒有了。
他的這個想法被秦昭王洞悉,於是就在趙國散播秦王害怕趙括的消息,趙王果然中計將趙括換往前線,最終葬送四十五萬大軍,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那麼秦王為什麼會散播害怕趙括的消息呢?趙括的領兵能力秦王又怎麼洞悉?其實他只是害怕其他兩位還在趙國名將被派往前線。
一代名將樂毅
除了正在前線跟秦軍對陣的廉頗之外,趙國還有兩位名將能夠挽救趙軍的敗局,如果是由他們兩個率領二十萬援軍支援長平,那麼長平之戰的結局可能就會被改寫。第一個就是曾經差點滅齊的名將樂毅。
燕昭王曾經築黃金臺招攬天下名士進入燕國,其中最耀眼的就是樂毅,樂毅曾經聯合其他五國進攻齊國,憑藉著強大的軍力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可能早就將只剩孤城的齊國滅掉了。後來樂毅因為在燕國受到迫害逃到了趙國,被趙王封為萬戶侯。如果由他統領趙軍,一定不會像趙括那樣被白起全軍剿滅。
北境戰神李牧
除了樂毅之外,還有一個名將就是李牧了,這時候的李牧在趙國的北境抵抗匈奴,如果戰事繼續膠著的話,很有可能被趙王起用為大將,雖然他比較年輕,但是當時的抗擊匈奴的功績已經非常豐碩。
如果由他統領全盛時期的趙軍跟秦國作戰的話,就算是白起也不敢輕易招惹他,畢竟李牧是可以用殘存的趙軍數次擊敗秦軍的名將,秦國後期攻趙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攻守實力太強。
小結
如果當時趙王沒有聽信謠言而是結合實際的情況認真考慮的話,一定可以避免長平之戰後四十萬趙軍被殺這一重大損失。可惜趙王有眼無珠,放著三個名將不用,卻用了一個戰鬥經驗不足只會誇誇其談的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