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45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括有責任,胡服騎射模式也有問題

2021-02-12 一品看歷史

成敗論英雄,長平之戰的全軍覆沒,讓趙括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2000多年來一直是理論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反面教育題材。

論戰術廝殺,趙括的確要為45萬趙軍冤魂負責任,再怎麼開脫他都是全局的指揮者。

但論戰略和外交,趙括又真的很冤,這場戰換哪位趙國將軍來打都難,不是將領有問題,而是趙國統治層對此戰的決策本身就存在不足之處。

咱們先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的前後始末。

趙國與秦國的糾葛由來已久,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趙奢擊敗。

閼與之戰是前所未有的勝利,在此之前,無論哪一國都沒單挑打贏過秦國,秦軍不得不正視「胡服騎射」戰略武裝起來的趙軍強勁戰力。趙奢本人,也因此戰功躋身名將行列,並被封為馬服君。

這位趙奢,就是趙括的父親。

秦國當然不肯善罷甘休,但當時秦國採用的是範雎的「遠交近攻」之策,閼與之戰的失利,恰好證明捨近求遠的作戰行動的確難以成功,於是秦軍的進攻方向重回近處的韓國,離秦國較遠的趙國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了韓國所佔的河南沁陽,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就此被截斷,成了一塊飛地,只等秦軍慢慢消化。韓王十分驚恐,為求得秦國退兵,也就順水推舟把上黨獻給秦國。

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謀劃著把上黨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目的很明確,就是拉趙國入戰局,借用趙軍的力量對抗秦國,緩解秦軍對韓國領土步步緊逼的蠶食鯨吞。

趙國決策層討論這上黨要還是不要,老成持重的大臣們都主張不要,認為上黨是個燙手山芋,收下必然引來秦國的報復,得不償失。以平原君趙勝為首,也有一些主動進取的大臣認為,送到嘴邊的肥肉為什麼不要?就算為此和秦國打一仗也值得。

趙王渴望強兵富國,有擴大疆土的機會自然十分高興,於是也就不管那些反對意見,欣然收下上黨。設想到秦國可能的報復性進攻,趙王命老將廉頗率軍駐紮在離上黨不遠的長平防備秦國。

之後秦王果然派出秦將王齕,調集大軍直逼長平。

就秦國來說,本來就對趙國虎視眈眈,現在有這個藉口,更決定給趙國點顏色看看。從君主到百姓,全國上下有志一同,不但要拿下上黨,更要藉機打殘趙國。

而趙國,顯然對此戰的嚴重性估計不足。前面提過,朝中很多大臣反對接收上黨,長平之戰因上黨而來,他們便有厭戰情緒,天真地以為只要本國退讓,秦國就會退軍。

趙王在這些大臣的影響下,竟然派使者去跟秦國議和。當時有位虞卿極力反對,他認為秦國會熱情接待趙國使者,讓楚、魏等國以為兩國已經議和,也就不會出兵相助,那麼趙國就孤立無援了,而且秦國知道趙國的這種處境,更不可能議和。

結果都被他說中了,秦國把趙國當猴耍,一方面殷勤接待趙國使者,向各國宣揚兩國已經和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等趙王發現上當,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戰備時間。

別的不說,就說糧草,秦王親臨關中,從那裡籌集了大批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趙國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操作,但趙王遇到的阻力很大,相比於秦國關中、巴蜀兩塊沃野千裡的產糧區,地處山西地區的趙國農耕產量沒法相比,因而糧食供應並不充分。

時間一長,趙軍糧食供應的短板越來越緊張,外交層面又爭取不到別國的兵馬或糧食支援,於是趙王不得不調整戰略,換下老將廉頗讓趙括領軍,由深溝高壘防禦固守改為主動出擊。

其實趙括也有自知之明,趙王向他徵求意見時,他說如果統領秦軍的是白起,自己不一定打得過,但現在是王齕,打敗他不在話下。

從這裡可以看出,趙括的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和白起的差距。但他沒想到,秦王會偷偷將主帥換成白起,趙括還以對付王齕的招式對付白起,自然要中圈套。

趙括最大的失誤,是放棄廉頗「修築壁壘、堅守不出、消耗秦軍」的戰術,主動進攻秦軍。但他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首先,趙王催促得很急。廉頗之所以被換下,就是因為他只守不攻,趙王看不上這種打法,認為他過於懦弱。趙括要是不想重蹈廉頗的覆轍,就得改守為攻。

趙王催戰也有苦衷,四十多萬大軍脫產待戰,每一天的消耗都是驚人的。秦軍的消耗也很大,但秦王耗得起,趙王耗不起。接收上黨是趙王做的決定,每拖一天,仿佛都在證明他錯了,只有迅速打敗秦軍,才能挽回他的顏面。

其次,趙括一直在研究王齕的戰法,經過多次推演,擬定了針對王齕的戰略部署,對此他很有信心。

這兩個理由加起來,促成了趙括的主動出擊。可惜對手換成了白起,白起久經沙場,很快洞察趙括的意圖,將計就計,誘出趙軍,大敗之。

趙括發現中計後,反應也很快,立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然而後勤沒跟上,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多天,很多士兵被餓死,餓到極點時還相互殘殺為食,軍心已渙散。趙括在這種情況下還組織了四、五次突圍,最後戰死。

單從秦趙雙方傷亡上看,秦軍傷亡過半,至少也是20來萬。趙軍戰死也是20多萬,剩餘的20多萬是投降後被坑殺。可見真正的戰場傷亡比例接近於1:1,戰鬥廝殺層面趙括也是不落下風。

可見趙括的失敗,雖有後勤被截斷的失誤,但即便他打通糧道,趙國顯然也已經沒有了糧食供應前方。故而,促成趙括最終棄守為攻的根源,依然是胡服騎射下趙國軍事發展快,但配套經濟跟不上的畸形發展模式。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趙國全軍覆沒,真是趙括責任嗎?諸葛亮來也是一個字:輸
    說到中國古代著名的戰役,很多人肯定會想到春秋戰國的長平之戰,公園前260年,白起坑殺45萬趙軍降卒,趙國主力全軍覆沒,這個昔日秦國在徵服途中最為強大的對手,也徹底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能力。如今的人們,都將戰敗的責任歸於趙括,認為他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一無是處的庸才,然而事情的真相真是這樣嗎?就讓我們好好來分析下那一場戰爭。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在軍中推行胡服騎射,導致趙國戰鬥力大增,作為它的鄰居,秦國必須要消除掉這個國家,才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的攻打其他國家,兩國之間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必有一場大戰發生。
  • 長平之戰中,已勝的秦軍瘋狂屠殺45萬趙軍,40年後發現真高明!
    兩國真正的爆發點在於韓國上黨地區的歸屬問題。那麼當時實力強勁的秦國,為了實現天下統一的抱負,最終決定對趙國發動戰爭,其目的就是為了奪取上黨、削弱趙國的整體勢力。這就是戰國時期最出名的戰役之一——長平之戰。這個長平之戰一共持續了三年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秦趙兩國進行對峙、商談、對峙就耗費了兩年半的時間。
  • 長平之戰的失利,真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專家:我們冤枉他2千年
    長平之戰的失利,真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專家:我們冤枉他2千年說起趙括,人們對他的印象,無非是紙上談兵,膠柱鼓瑟,而這一切自然也從長平之戰開始說起,這一戰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為龐大的戰爭,最終趙括指揮的趙軍失敗,45萬大軍全軍覆沒,趙國元氣大傷,雖然中途因為楚國魏國等國家的援救而得以苟延殘喘,但是幾十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還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長平之戰二道失利,真的怪罪於趙括嗎?
  • 趙括長平戰敗時,趙國還有三大名將,可以挽救趙軍的敗局
    戰國時期秦國主要的經歷都放在了趙國的身上,因為自從趙武靈王效仿匈奴人「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幾乎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軍隊實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強,秦國志在一統六國,所以對趙國發起過數次大戰,但是卻勝少敗多。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坑殺」,白起:雖殘忍卻也無奈!
    編輯搜圖  長平之戰秦國俘虜了40萬趙軍,秦將白起卻將這40萬趙人全部「坑殺」!  疑問二: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其實此戰趙括才華可以說是被「埋沒」了,從其為數不多的幾次表現,尤其是長平之戰中指揮的大小戰役、以少打多等來看,趙括的實際指揮作戰能力在整個戰國期間應該也算頂尖。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趙括他爸,趙奢還在闕與之戰中打敗了秦國,被封為馬服君,這也是秦趙兩國展開長平之戰的軍事前奏。二、長平之戰的前奏雖說趙國是秦國在軍事上最大的敵人,但擋住秦國東出之路的,正是韓國。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 戰國時代長平之戰,20萬趙軍被活活坑殺,白起:我也有自己苦衷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爭頻繁,重大戰爭有很多,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直接將戰國首霸魏國打成中等諸侯國,樂毅聯合五國伐齊,差點讓東方最富裕的強國滅亡,要屬戰爭最慘烈的當屬長平之戰了。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慘絕人寰的戰役,這場戰役牽扯軍隊達到100多萬人,而死亡的人數也達到60多萬人,其中60多萬人中有45萬被秦軍無情地坑殺或殲滅,其中降卒有20多萬人左右,那麼秦軍坑殺20多萬趙軍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 被視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因,趙括承受了千年的罵名!
    「紙上談兵」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是用於諷刺那些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的人。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
  •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戰爭大致的過程是,秦趙兩軍在上黨重鎮長平,形成對峙之勢,接著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以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趙括一改此前的策略,率部採取主動出擊,導致了被圍長達46天,最終趙軍在長平大敗,元氣大傷。
  • 長平之敗不能全怪趙括,趙國廟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敗根源
    到了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之間則爆發了一場戰國時期參戰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即: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臨陣換將,從防守轉為進攻參戰的四位主要將領,分別是:秦國的主帥王齕,後來,換成了白起;趙國的老將廉頗,後來,換成了趙括。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在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大軍發生的戰爭。對於長平之戰來說,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此戰,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
  • 秦人角度看長平之戰,結果沒有懸念,趙括只是催化劑
    長平之戰發生在上黨地區。這裡本是韓國的領土,秦人覬覦已久,控制了這裡,可以進一步蠶食韓國,將趙國的晉陽與邯鄲分隔,在南太行山上居高臨下地對趙、魏形成威脅。白起率秦軍按照計劃奪取了野王城,切斷了上黨到韓國的通路,使其成為飛地。韓國君臣無力守衛,索性割上黨求和,換取短暫的和平。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戰國後期,秦趙兩國是唯二的強國,一統天下的勝利者最有可能在秦趙之間產生。歷史上,決定這一勝負的戰役便是長平之戰。秦國為加速向中原推進,在挫敗齊國、擊破楚國之後,兵鋒直指另一勁敵趙國。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
  • 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一舉滅掉秦國20萬精銳
    秦、趙兩國因為整頓上黨,爆發了長平之戰。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已經三年的時間。趙國慘敗,秦國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進而佔領長平。趙國之所以失敗,趙括罪責難逃,趙王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趙孝成王把固守不出的廉頗,換成缺少實戰經驗的趙括公元前260年,秦國憑藉著強硬的軍事實力,和趙國大規模作戰,結果趙軍都失利了。當時廉頗分析了兩國的情況,決定佔據有利地形固守不出。但是趙孝成王覺得廉頗害怕秦軍,不敢出戰。這個時候秦國採取議和策略,同時使用離間計。
  •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名將雲集,為何趙王卻選擇了趙括換下廉頗?
    公元前260年九月的一天,兩百四十名年紀尚小的趙軍士卒風塵僕僕,面帶驚恐的來到了早已戒嚴的趙國都城邯鄲城下,他們帶回來了一個消息——長平前線的四十餘萬大軍全軍覆沒,主帥趙括被射殺,餘下士卒悉數被秦軍主將白起坑殺。
  • 長平之戰,趙軍戰鬥傷亡不大,而勝利方秦軍為何損失近半?
    趙國降卒最多僅十萬,傷亡多半才棄械歸降後世了解戰國後期歷史,最常參考司馬遷所著《史記》,然而司馬遷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編纂《史記》,距離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已有156年,滄海變遷很多細節已模糊不清,造成《史記》世家與列傳內容相互矛盾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代表作品有《雖遠必誅:大漢王朝的擴張》《血戰天下:戰國全史》《西漢原來是這樣》《東漢原來是這樣》《春秋無義戰》《大唐帝國的擴張》《秦朝原來是這樣》等。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然而,長平之戰的失敗,把趙國從一流強國打回二流國家,再也沒有叫板秦國的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中國的趨勢就不可阻擋了。
  • 重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幻象
    另外,趙軍強大在於騎兵,在上黨山嶺地帶反而失去了特有的機動和衝擊優勢。因此,充分利用天險夯實防守,不僅可對敵軍實施有效殺傷,還能逐漸消磨其鬥志。可問題在於,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鬥爭,尤其是長平之戰這樣的舉國大戰,更是一場綜合國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