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失利,真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專家:我們冤枉他2千年

2020-12-17 文史怪

長平之戰的失利,真怪紙上談兵的趙括嗎?專家:我們冤枉他2千年

說起趙括,人們對他的印象,無非是紙上談兵,膠柱鼓瑟,而這一切自然也從長平之戰開始說起,這一戰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為龐大的戰爭,最終趙括指揮的趙軍失敗,45萬大軍全軍覆沒,趙國元氣大傷,雖然中途因為楚國魏國等國家的援救而得以苟延殘喘,但是幾十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還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長平之戰二道失利,真的怪罪於趙括嗎?就讓我們好好分析一下。

公元前2世紀,秦國完成了商鞅變法,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趙國幾乎也在同一時期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下進行胡服騎射,培養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兩個國家迅速成為了當時七國當中最為強大的國度。就如同二十世紀冷戰的美國和蘇聯。

《史記》描繪長平之戰,是從趙國的角度出發的,因此我們讀者或多或少會站在同情趙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人就提出來了,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沒有其他國家幫助趙國呢?實際上趙國在戰國裡,扮演的也不是什么正義的夥伴。

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趙國的對外戰爭史:前305,趙武靈王伐中山,取丹丘等七城,前303,趙復伐中山,前295,趙武靈王與齊、燕滅中山,前290,趙、齊攻韓,至魯關。前288,趙、魏伐宋,前287趙將趙梁攻齊……

從這些資料來看,趙國對於其他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和秦國一樣規模的刺頭,因此秦趙兩國發生矛盾,剩下5國自然樂得坐山觀虎鬥,對於秦國來說,如果想要徵服六國統一天下,那麼鄰國趙國將成為他們最大的阻礙,長平之戰也就因此而爆發了。

戰爭的導火索是因為韓國上黨地區的爭端,然而到了後來,秦軍卻派出了60萬傾國之兵奔襲趙國,很顯然,這已經不是局部的戰爭了,趙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因此趙國派出了老將廉頗率領趙國主力前往迎敵。我們再來看下兩國的後勤狀況。

秦國處《禹貢》之雍州,土地肥沃,商鞅變法後更是糧食充足,國富民強,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然而趙國如何呢?他和蘇聯一樣,農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地薄人眾」,當地民風「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

可以說兩國在糧草的對拼上,趙國已經輸了一次,趙國總共才400萬人口,卻要提供30萬民夫和10萬士卒的口糧,廉頗也明白兵貴神速的重要性,他在初期打仗,也是想要一次定勝負的,然而結果怎樣?

前260年6月,趙軍迎戰秦軍偵察兵,結果被斬殺一名裨將,七月,秦軍王齕率軍進攻,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趙國士兵不敢迎戰,龜縮在營壘裡不敢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至此,趙國的士氣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廉頗也明白這樣下去必敗無疑,因此退縮到了丹東河岸,堅守不出,高掛免戰牌,這確實是一個好的選擇,然而此時趙國卻如何能夠耗得起呢?40萬的壯丁在前線,都是要吃飯的,而田裡面的糧食沒人種植,眼看到了秋收季節,種植了也沒人收割,到時候如何支撐龐大的軍隊,所以趙孝成王坐不住了,催促著廉頗應戰。

秦國方面實際上也不願意拖下去,畢竟傷人一千自損八百,它也耗不起持久戰,從而採取離間計,在趙國都城宣傳趙括上任秦軍必敗的消息,趙王並不是傻子,他肯定也知道臨陣換將的危險,但是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趙括上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下當時的情況,天時不站在趙國一邊,在國際上因為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再加上趙國以前的黑歷史,沒什麼國家支持它。在地利方面,雖然有著河流之險,糧草卻快要消耗殆盡,拖下去無異於死亡,而在人和上面,秦軍士氣正旺,而趙國連遭新敗,士氣低落,臨陣換將,國內則是流言四起。在這種局面下,趙括也就只能置之死地而後生,主動出擊了,事實上,後來雖然趙軍全軍覆沒,然而秦國也付出了20萬傷亡的代價,說明趙軍進行了有規模的抵抗。

因此專家也認為,其實我們冤枉趙括2000年,他絕對並不是個沒有能力的將領,長平之戰的失敗,可以說是多方面綜合得出的結果,將其罪過歸結於一個人的身上,這明顯是不公平的。

相關焦點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被視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因,趙括承受了千年的罵名!
    「紙上談兵」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是用於諷刺那些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的人。這個成語的來源便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主將趙括,我們熟知趙括並非是因其戰功卓越,而是認為趙括的冒進導致了四十餘萬趙軍死亡。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在於趙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
  • 兩千年的背鍋俠,依舊淪為現代人的笑談,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之前,趙奢已經死去,此時的趙括已是三十多歲,正值青壯之年,早已不是以前毛楞楞的小夥子,跟隨父親趙奢多年的徵戰,屢立戰功,已成為趙國傑出的青年將領。如果沒有長平之戰,趙括必將與孫臏、白起、樂毅、李牧等春秋戰國名將一起彪炳史冊。
  • 千年一代英將趙括,並非「紙上談兵」
    我也一直是這麼認為的,把他視為生活中的反面教材,拿來警惕自己,做任何事不能「紙上談兵」。直到這些天,開始惡補我戰爭史方面的缺失,我方才了解到,歷史中真實的趙括,是謀將,絕非庸帥。我們常說「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半壁江山,分別是:王翦、白起、廉頗、李牧,趙括與其中的三位有交集。長平之戰,他頂替的是廉頗成為趙軍主帥;長平之戰的對手是白起;李牧是趙括一手提拔之將。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預言:若我兒為將,趙國必敗!可惜趙王不聽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長平之戰,流血漂櫓,何其慘烈。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長平戰場上,秦、趙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是舉國之戰。趙國的將領開始是廉頗,幾次出擊都沒能撈到好處,只好被動防禦,打算打持久戰;趙國新君急於求成,派出了軍事理論極為豐富的趙括,由於指揮失誤,被秦國超級名將白起截斷了後勤供應,趙軍全軍覆沒,45萬精銳損失殆盡。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歷史上,決定這一勝負的戰役便是長平之戰。秦國為加速向中原推進,在挫敗齊國、擊破楚國之後,兵鋒直指另一勁敵趙國。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趙奢見秦軍勢盛,為隱蔽作戰意圖,率部出邯鄲(今屬河北)30裡,即堅壁不進。
  • 重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幻象
    講到這裡說一個「歷史花絮」,關於趙王換將一直有這樣的傳說,秦採用了反間計使趙王誤以為秦怕趙括,趙王信以為真,別人怎麼勸都不聽,包括趙括的母親都說自己的兒子不是帶兵的料,大王您別用他,但趙王堅決以趙括代廉頗,終釀成長平之慘敗。
  •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現時,連紙都沒有!戰敗可不能怪趙括
    提起紙上談兵,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趙括了,那麼這個趙括又是何許人也?且聽我慢慢道來:他都不一定見過紙。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話說趙括是名門將後,又怎麼可能只會紙上談兵呢?這紙上談兵又是啥意思呢?紙上談兵說的是一個人對某種工作只會理論而沒有實際的經驗,或者說只會泛泛而談,卻沒有實際操作的能力。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其實他只不過是趙國失敗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提起趙括,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惜的是,他總是被當成反面教材來用。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趙括確實敗給了白起,可他並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物,相反,他是一位精明的軍事將領。也因此,在長平之戰準備換掉廉頗的時候,很多大臣都極力推薦趙括,就連廉頗自己也說他不如趙括。其實,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在軍中隨父徵戰,立下的功勞也不在少數,趙奢在閼與大破秦軍其實也少不了趙括的協助,可以說,如果此戰趙奢是一等功,趙括就是二等功。
  • 戰國時期最大規模戰役長平之戰中趙括犯下的錯誤足以使趙國滅亡
    我們且看看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犯了哪些致命錯誤?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信息在戰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間諜獲取戰爭信息,提前掌握戰爭主動權,這點自人類爆發戰爭以來就是慣用的方法。秦國知道趙國啟用了趙括,馬上換將秘密派上了秦國的殺手鐧武安君白起,並且讓部隊不能洩密。以至於後來趙括一敗塗地時還說秦國陰險,派了白起為主將也沒有通報。言下之意是早知道白起在指揮這場戰爭,我就不這樣打了。
  •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趙國還有勝算嗎?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那麼該派誰呢?趙國因為糧草告罄於是問廉頗可有退敵之法。廉頗無勝算。於是才有趙括的換將。
  • 長平之敗不能全怪趙括,趙國廟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敗根源
    到了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之間則爆發了一場戰國時期參戰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即: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臨陣換將,從防守轉為進攻參戰的四位主要將領,分別是:秦國的主帥王齕,後來,換成了白起;趙國的老將廉頗,後來,換成了趙括。
  • 長平之戰趙國全軍覆沒,真是趙括責任嗎?諸葛亮來也是一個字:輸
    如今的人們,都將戰敗的責任歸於趙括,認為他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一無是處的庸才,然而事情的真相真是這樣嗎?就讓我們好好來分析下那一場戰爭。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在軍中推行胡服騎射,導致趙國戰鬥力大增,作為它的鄰居,秦國必須要消除掉這個國家,才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的攻打其他國家,兩國之間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必有一場大戰發生。
  • 長平之戰45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括有責任,胡服騎射模式也有問題
    成敗論英雄,長平之戰的全軍覆沒,讓趙括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2000多年來一直是理論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反面教育題材。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趙軍將從3個區域進行防禦,第一區域就是北線通入長平邑的丹水河谷。防禦的重點就是保護長平邑,第二塊區域是中線由泫氏邑所控制的小東倉河谷。防禦重點就是保證小東倉河谷的安全。第三塊區域就是控制米山邑保護大東倉河谷。依託丹水以東的山嶺,以及長平、泫氏、米山三個戰略據點,趙軍依靠小,大東倉河谷,丹水的地理優勢進行防守,長平之戰的決戰馬上就要拉開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外號人屠的白起終於粉墨登場了。
  • 趙括打不贏白起不是很正常嗎,長平之敗,此人更應該背鍋!
    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有很多,五國伐齊打殘了實力雄厚的齊國,吞併巴蜀大幅提升了秦國的消耗戰能力,長平之戰消滅了大量趙國的有生力量等。其中長平之戰最為人津津樂道,趙國敗將趙括幾乎承擔了全部責任,被指責為「紙上談兵」。趙括根本不可能紙上談兵,最多也就是竹簡上談兵而已。
  • 長平之戰,除了廉頗和趙括,偌大一個趙國莫非就無名將可用了嗎?
    只是雙方都沒有料到這場決戰會來得如此之快:前262年秦軍攻佔了韓國野王地區,這使得韓國上黨孤懸於外,韓惠王準備將上黨割讓給秦國卻被上黨郡守馮亭提前獻給了趙國,秦趙雙方為了爭奪韓國上黨展開了一場影響戰國大格局的大決戰,這就是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趙括到底有多無能?敗光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他只用了四十六天
    大家紛紛指出,長平戰敗,乃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非戰之罪。趙括也由此從一個無能之輩,變成了堪比白起的一代名將,實在令我有些接受不了。說實話,我對這樣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因為長平之戰的趙括就是一個無能之輩,說他紙上談兵還真不算貶低他。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決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決戰,源頭在於上黨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