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像中的秦趙長平邯鄲之戰

2020-12-22 歷史之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閱覽過許多有關於秦趙長平、邯鄲之戰的文章後。心中有個很大的疑惑-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失,卻能接連抵抗住秦國傾舉國之力的攻勢,最後聯合魏韓楚擊敗秦軍?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先是答應割地求和,後又敢與單反面撕毀盟約?此舉定會招致秦國報復性打擊!

難道長平之戰中,趙軍主力並沒有全部覆滅?

趙括又是憑著怎樣一套戰略戰術,說服趙王立他為帥的呢?

基於心中的疑惑和所了解的歷史知識,在我腦海浮現的長平、邯鄲之戰,漸漸清晰了起來。

公元前260年,秦趙已在長平、上黨地區整整對峙了三年。在這曠日持久的對峙中,龐大的軍需消耗,早已讓秦趙兩國不堪重負。秦趙兩國都迫切的希望早日打破如今的僵局,卸下巨大軍需消耗的重擔。

在邯鄲王宮,趙括正向趙王請求長平主帥一職。他侃侃而談:長平兩軍對峙已有三年,空耗無數國力。如若再拖延日久,縱使拖垮了秦國,趙國也勢必不堪重負。到最後白白便宜了其它各國。趙國必須迅速改變長平戰場對峙局面。我苦思良久,趙軍若要打敗秦軍,非聯合韓、魏等國,合縱攻秦不可。秦軍長驅直入韓、魏兩國與我軍作戰。若合縱成功,定能重創秦軍。但目前此法定不能成功。首先,韓、魏不敢率先貿然出兵。倘若出兵,很可能招致秦國報復,引火燒身,得不償失。其次,韓、魏等國正樂於坐山觀虎鬥。秦趙兩敗俱傷,他們正好從中漁利。這方是其餘各國心中最渴望的結果。須知道各國忌憚秦國三分,亦忌憚趙國三分。各國不希望出現一個超強秦國,亦不希望出現一個超強趙國。尤其是韓、魏兩國,不論是超強秦國還是超強趙國,對韓、魏來說,都是滅頂之災!當初平陽君也是基於此才諫言:"如若將韓國上黨收入囊中,勢必會提前導致秦趙大決,屆時各國必然袖手旁觀,不如拒收上黨。"所以聯合各國合縱攻秦,目前是無法實施的。需要等待或創造一個時機,那便是各國得知趙國大敗,誤以為趙國已元氣大傷,消除了對趙國的顧慮!對秦國更添增幾分畏懼!當然韓魏即使知道我方大敗,也不會立馬出兵,須知道秦國現大兵壓境韓、魏。沒有把握,韓、魏不會孤注一擲。屆時可先向楚、齊、燕等國請求援助。只要能抗住秦軍攻勢,拖延時久,秦軍師老兵疲。各國能看到戰勝秦國的希望,到時在聯合各國合縱攻秦,定能一舉成功。因為各國十分忌憚一個超強秦國的出現。時機一到,必定會出兵伐秦,甚至是孤注一擲,也在所不惜!

基於此,我軍先詐敗並向後方撤軍,後以邯鄲為基地在武安、武始、鄴等地區防守秦軍來犯,只須防守,不可主動出擊。趙軍後撤共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在長平地區抽調3萬兵力隱蔽地、多批次地前往長平後方附近山麓,抽調7萬兵力前往屯留。如此,屯留的兵力便由之前的6萬增加到13萬。同時屯留地區,向其後方附近山麓派遣3萬趙軍,向與魏邊境相連的太行山山脈南端派遣5萬兵力,多佩戴弓鴑,分散駐紮。阻擊秦國追兵,策應我軍撤退。

第二階段便是將長平地區趙軍集結,攻向秦軍,之後便詐敗。隨後,經太行山山脈南端向武安方向撤退。屯留地區餘下的5萬兵力則經橑陽以南太行山脈,經閼與地區,往雲中地區撤退。其間分一小部加入閼與駐守軍,其餘則加入李牧北方兵團。李牧兵團先按兵不動,以配合趙國宣傳趙軍大敗。以免引起各方猜疑。之後,李牧兵團便以雲中地區為基地,展現趙軍騎射之長。按照趙武靈王制定的襲秦方略,在九原地區不斷襲擾秦國。如有戰機,甚至可沿九原、膚施一線,深入秦國國土,大肆破壞。

第三階段由長平撤退的兵力到達武安附近後,便分別前赴邯鄲、武安、武始、鄴、平陽、番吾、肥等地區拱衛邯鄲,並以邯鄲為基地阻擊秦軍來犯。如此趙軍分駐各地,可就近取食。趙國軍需供給的重擔,將大量減輕。

第四階段便是分散駐紮在長平後方附近山麓的趙軍,在太行山山脈南端、橑陽以南山麓的趙軍策應、掩護下,向武安方向撤退。

第五階段則是太行山山脈南端,橑陽以南山麓的趙軍最後也向武安方向撤退。由武安、武始、鄴地區的兵力負責策應,掩護。

之後趙國當大肆宣傳,趙軍大敗,以蒙蔽各國,誤以為趙國已不足為慮。若秦軍來犯,以我軍兵力必能抵擋住秦軍。秦軍孤軍深入,師老兵疲。此時若各國聯盟合縱,韓、魏突襲秦軍後方,秦軍必定大亂。趙軍與各國盟軍趁勢出擊,必定大敗秦軍。

面對趙括的娓娓道來,趙王沉思良久,最後毅然決定,立趙括為帥。

公元前260年8月,趙軍集結長平地區士兵在野地列陣,攻向秦軍西壁壘。西壁壘的秦軍不甘示弱,走出壁壘,列陣以待。趙軍率先發起了進攻。趙括本想多僵持一些時間,在佯裝潰退。不料到,秦軍不到一個時辰,便漸漸不支,開始向後方西壁壘潰退。秦軍的率先潰退,令趙括愕然。

看到秦軍西壁壘附近高大的糧倉,趙括心動了。潰退的秦軍帶來的混亂,將會使趙軍輕而易舉的奪下西壁壘。於是分兵一部追擊秦軍。趙括心中盤算著:縱然有詐,我大軍緊跟其後,保持適當距離,就能隨時策應前方部隊。隨後便能將計就計,詐敗並撤退,實施預先制定的撤退方案。

西壁壘面對前來追擊的趙軍,一攻即克。西壁壘地區的秦軍倉皇出逃。趙軍攻下西壁壘,卻發現附近的糧倉都是空倉!

趙括心想:原來西壁壘秦軍早已到了斷糧的地步,已無法長時間堅守。之所以出陣迎戰,是寄望趁士兵作戰意志,戰鬥力尚存,擊退我軍。縱然不能撼動我軍,也可向老馬嶺方向撤退。到時,也易與向統帥解釋:是戰敗退兵,而不是不戰而逃!所以可判定,秦軍出壘迎戰,敗逃等行為,斷然無詐!

登高處,極目眺望,秦軍逃竄士兵一片茫茫!

趙括下令:留下5萬兵力,護衛糧草輜重部隊駐守大糧山,其餘兵力分成前軍、後軍兩部。前軍迅速擊殺秦軍敗逃士兵。後軍徐徐前進,以保持與前軍、大糧山適當的距離。一旦有變,可從中策應,進退自如。

趙軍心中再次盤算道:只要前軍、後軍、大糧山三部,間隔不超過二十裡,縱使有詐,秦軍也對我軍無可奈何!前軍可向大糧山以北韓王山方向追擊四十裡,便撤回與後軍匯合往大糧山附近駐紮。明日再戰,以實施預訂撤軍計劃。

趙軍三部之間的距離漸漸地拉長了起來。突然秦軍一支奇兵突襲長平關得手,並接連攻佔了故關,秦軍後部源源不斷而來,迅速佔領了長平關、故關一線-趙軍百裡石長城,並巡速向大糧山地區襲來!

趙括心中並不慌亂!當將長平關、故關、百裡石長城一線兵力抽調在野外集結時,便已料到秦軍會趁機突襲。趙括當即下令:前軍與後軍迅速趕赴大糧山,與糧草輜重部隊匯合。依靠大糧山為依託,趁敵軍防線未固,往故關方向突圍,最終完成趙軍詐敗並撤軍的預訂計劃!

正當此時,一支由五千乘駟馬戰車組成的秦國車隊,在騎兵的掩護下,直插大糧山與趙軍後部之間。迅速以戰車為掩體擺成一個直徑近10裡圓形,徹底斷絕了趙軍前、後兩部與大糧山之間的通道!一瞬間在大糧山與趙軍後部之間築成了一個臨時壁壘!而且秦軍後續部隊正大量地,源源不斷地趕向這車城圓陣,加強防守力量。

此時趙括方知:西壁壘秦軍的潰敗、還有西壁壘附近空空如也的糧倉,都是誘敵之計。目的是引誘我軍,不等待糧草輜重部隊,展開追擊。在我軍作戰部隊與輜重部隊拉開距離後。哪怕僅僅只有二十裡的間隔,秦軍統帥創造性的以戰車為臨時壁壘,切斷了我前,後兩軍與大糧山的通道。

秦軍統帥用兵真可謂:老謀深算!刁鑽狠辣!不可思議!

秦軍憑藉車城圓陣頑強防守,並不斷加強防禦工事,另派多路遊擊部隊襲擾趙軍側背,還有許多秦兵突破趙軍,進入到車城圓陣,彌補了,加強了防禦力量。最終才得以擊退趙軍一次又一次地,死地奪生地猛烈進攻!

趙括無奈下令撤軍,最後趙軍被秦軍困在泫氏河谷。趙括率領前後兩軍在韓王山附近駐紮,期望各國援軍來救。

在趙軍被包圍的四十六天時間裡。秦王迅速趕到河內郡,發出告示:凡是此時參軍,皆賜爵一級。徵召的新兵用來補充兵力,預防可能的各路援軍。

趙王在趙軍被圍十天左右才得知消息。本預馬上組織兵力、糧草,救援趙括。可被臣下勸阻:第一,趙括被圍已十天左右,由於作戰部隊與輜重部隊被分開,估計趙括以斷糧有五六日了,戰鬥力大減。無法有力配合趙國救援部隊打擊秦軍,甚至會連累了救援部隊。同理,韓、魏等國斷不會救援趙括。第二,趙國國力已空,此時正值秋收,若再強行徵召士兵,誤了農時。趙國恐不戰而亡。

建議命令,趙括最初從長平抽調,回後方的10萬士兵,迅速趕回趙國,參與秋收。並做好防衛武安的準備。

趙王心急如焚,一心想救出長平趙軍,可國庫已空。向燕,齊借糧,最終又被拒絕。此時,趙括被圍困的時間又多了幾日,救援已無力回天。最終,趙王採納了臣下的建議。

最後,趙括率軍突圍,被射殺。剩餘趙軍最終向秦軍投降。可秦軍統帥白起卻將已降的趙軍全部坑殺,只放過了幾百名少年士兵。

連年戰事加上此次之戰,秦國國力實質上已大損。於是向趙國索要城池,籤訂休戰盟約。趙國已危如累卵,答應了秦國的請求。 在秋收之後,趙國已做好防禦部署。便拒交城池,單方面撕毀盟約。從長平撤出的10萬趙軍加上趙國各地士兵再加上新徵召的兵力,準備以邯鄲為基地,在武安、鄴、平陽等地區拖住秦軍,節節抵抗,最後聯合各國合縱攻秦,大敗秦軍。趙王依然相信趙括的謀略,能打敗秦軍。

面對趙國拒交城池,背棄盟約。秦王大怒,決定再次發兵攻趙。可之前長平統帥白起卻諫言:長平之戰,我軍大勝。列國皆已膽寒。但此時出軍,趙國必然堅守不出,屯兵日久,恐生變化。秦軍極有可能被各國合縱聯軍擊敗。

秦王不悅,遂立王陵為帥攻趙。但趙國舉國同心,同仇敵愾,嚴密防守。秦軍久攻無果。秦王於是命王齕為帥,並增派十萬兵力攻趙。但依然久攻無果。

最後,魏國信陵君竊得兵符,並率領各國聯軍,突襲秦軍後方,秦軍大亂,趙軍趁勢殺出,大敗秦軍。秦軍一路向西逃竄,各國聯軍趁勝追擊。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晉陽、屯留、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長平、邯鄲之戰,以秦、趙兩敗俱傷而告終。天下間的格局似乎又被拉回了均勢!

相關焦點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果不其然,趙王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中急於求勝,最終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國用趙括代替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廉頗,最終導致趙軍慘敗。最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大敗趙軍,趙軍40多萬人向秦投降,然而白起直接將40萬趙軍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此戰秦軍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史稱為「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霸,此戰後秦國的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 秦趙長平之戰:千年戰役背後的3點疑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的決戰。這場戰役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秦趙兩國都下了「血本」去打這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意義非凡卻又疑點重重,所以引發了很多後世爭議。那麼這場戰役背後的疑雲究竟是什麼呢?什麼樣的疑點千年之後還難以破解。今天我們就來解密長平之戰背後的3點疑雲。
  • 秦趙邯鄲之戰的例子:兵貴神速,即速戰速決在一場競爭裡的重要性
    在《左傳·莊公十年》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歷史事件:當時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於這一場戰爭所表述在自己看來的一番評論,同時也提出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作戰理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說到的「速戰速決」。
  • 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是如何在邯鄲之戰中抵禦秦國侵略的?
    只是很可惜,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居然將久經沙場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趙國四十萬軍隊被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居然在邯鄲之戰中抵禦住了秦國的侵略,並且將秦軍打得大敗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秦趙邯鄲之戰,身處劣勢的趙國面對秦軍,竟用了這手段反敗為勝?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和秦國緊跟著打起了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打得很苦,而且這次邯鄲出現了兩個非常有名的成語,第一個叫竊符救趙,第二個叫毛遂自薦。先說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之戰秦將我再教你一招,我這兒還有一個大力士朱亥,他能夠袖子裡邊長40斤重的大鐵錘,讓他跟著你,你這個
  • 邯鄲之戰,抽風的秦王,上線的趙王
    公元前259年,繼長平之戰之後一年都不到,秦軍再一次發兵攻打趙國,史稱邯鄲之戰。算算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恩怨,從秦昭襄王想白嫖和氏璧開始,再到澠池之會趙國寸步不讓,闕與之戰更是讓虎狼之師的秦軍吃了前所未有的敗仗,上黨郡寧投趙國都不願對秦稱降更像是扇了秦昭王一記響亮的耳光。這麼多年走下來,趙國一直都很擅長跟秦對著幹。
  • 韓魏未曾支援長平之戰,可為何在邯鄲之戰中展現出極高的積極性?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司馬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是秦昭襄王中後期對趙國發動的重大軍事行動,而秦國也正是通過這兩場戰爭的推行而徹底的擊垮了趙國,雖然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並沒有取得成功,長平之戰中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能以慘勝來形容。
  • 史上的邯鄲之戰,比《大秦賦》中所描繪的要更加殘酷和精彩
    這部電視劇的開篇便是以秦趙邯鄲之戰作為開始,展現了宏大的戰爭場面,給人以十分震撼的視覺衝擊。 實際上,歷史上的邯鄲之戰是一場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此戰中出現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也發生了許多歷史典故,許多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出自於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場戰爭的詳細經過。 戰爭源起 邯鄲之戰又叫做邯鄲保衛戰,引發此戰的起因是另一場更加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
  • 重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幻象
    一旦被秦國佔據,秦軍可出太行,直取都城邯鄲。 圖:上黨位置圖,來源:三維地圖看世界 長平之戰後,秦軍就是從上黨之地進發攻打趙國,長驅直入,迅速將邯鄲包圍,若非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十有八九會淪陷。劉勃先生在《戰國歧途》中總結得很精闢,上黨根本不是一塊餡餅,而是一把尖刀,你不撿,別人就要撿起來捅你。
  • 長平之戰勝利,秦國本有機會統一天下,卻因為邯鄲之戰功虧一簣
    那場戰爭,就是邯鄲之戰。邯鄲之戰,秦國戰敗,損失慘重邯鄲之戰,很多人也許沒聽過,但是長平之戰,大家肯定知道。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將老成持重的廉頗換下,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邯鄲之戰,就是在秦國在長平擊敗趙國後,針對趙國進行的第二次戰鬥。不過,這一次的戰鬥卻不是秦國獲勝,而是以趙、魏、楚聯軍的勝利而告終。邯鄲之戰前夕,長平之戰剛剛結束,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但是範雎卻害怕白起滅趙的功勞太大,爬到自己的頭上,於是便對秦昭襄王建議,接受趙國的割地,最後退兵。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邯鄲之戰又打了三年,從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五大夫王陵率領二十萬秦軍伐趙,中間幾次增兵,到公元前257年結束。
  • 汾城之戰一役定乾坤,秦昭襄王為何沒有統一天下?
    秦昭襄王執政後期,據說是長平之戰結束後不久,秦軍又在汾城之戰中打敗了六國合縱的軍隊,六國君主遵照之前的約定,在周王畿共同為秦昭襄王嬴稷舉行天子登基之禮
  • 長平之戰時秦國的戰略形勢是怎麼樣的?
    以前看過一點《大秦帝國》《地緣看世界》《布局天下》,所以這裡簡單的說一點個人見解首先,你得先了解當時的基本情況以下正文長平之戰時,雖然還有東方六國,但各國國情不同,暫時做一個小結:1.燕齊仇怨2.前279年,秦楚的鄢郢之戰3.前273年,秦與趙魏的華陽之戰4.前264年,秦韓的陘城之戰5.
  • 邯鄲之戰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夠在戰國末期短暫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的損失長平之戰趙軍陣亡20多萬,被秦軍坑殺20多萬,前後損失人數大約為45萬人。長平之戰爆發的時候,趙國的總人口大約為500萬人左右,其中能夠打仗的人大約有150萬人,精兵數量大約有50萬人。
  •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這對趙國來說幾乎是一場滅頂之災,所以,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秦昭襄王建議秦昭襄王:趁著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勢,攻佔趙國的都城邯鄲,消滅趙國。但秦昭襄王與當時秦相國範雎在請求韓國與趙國的使者割地求和時,經過商議,同意了趙國與韓國的使者的請求,同時也拒絕了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計劃。
  • 邯鄲之戰為啥成了白起、範雎的滑鐵盧?王權面前,沒有功臣的空間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發生的;結合白起之死前後的情況,我們會發現一系列很微妙的巧合:邯鄲之戰前,白起直搗邯鄲的計劃被範雎阻止,二人起了矛盾;邯鄲之戰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邯鄲之戰後,範雎被秦昭襄王貶退。如果把這個過程連起來看,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白、範兩人之所以先後遭殃,其實原因都一樣——損害了封建君王的權威。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
  • 評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得失
    (這麼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且集重兵於一役,只有後來的楚漢相爭與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與其相當。)如今,山西高平縣西北長平古戰場上的許多地名,多是因此戰而得名。諸如,棄甲院、箭頭村、圍城村、秦王城、白起堡等等比比皆是,至今仍向我們透漏出當年那場大戰的許多信息。可見,長平大戰影響深遠,故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此戰著重筆墨進行了描述。
  • 為何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白起的死因,秦王逼迫其自殺實屬無奈
    到了這裡殺神白起已經殲滅敵軍共計55萬人了,最後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打了3年之久,結果大家都知道,最後是秦國勝利了,這次戰役,殺神白起共殲滅趙軍約45萬人,其中有約20萬的降軍,這20萬降軍被白起下令活活生埋了,此消息一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 秦趙井陘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勝負如何?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廉頗和李牧是趙國人,大體上來說白起和廉頗大部分時候處於同一時期,王翦和李牧處於同一時期,按理說他們之間應該有過多次交鋒才對,然而史料中並未提到白起和廉頗交過手,唯一有機會交手的長平之戰因為趙孝成王的臨陣換帥也錯過了,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場對手戲是王翦和李牧在秦趙井陘之戰中的巔峰對決,那麼此次交鋒雙方勝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