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覽過許多有關於秦趙長平、邯鄲之戰的文章後。心中有個很大的疑惑-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失,卻能接連抵抗住秦國傾舉國之力的攻勢,最後聯合魏韓楚擊敗秦軍?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先是答應割地求和,後又敢與單反面撕毀盟約?此舉定會招致秦國報復性打擊!
難道長平之戰中,趙軍主力並沒有全部覆滅?
趙括又是憑著怎樣一套戰略戰術,說服趙王立他為帥的呢?
基於心中的疑惑和所了解的歷史知識,在我腦海浮現的長平、邯鄲之戰,漸漸清晰了起來。
公元前260年,秦趙已在長平、上黨地區整整對峙了三年。在這曠日持久的對峙中,龐大的軍需消耗,早已讓秦趙兩國不堪重負。秦趙兩國都迫切的希望早日打破如今的僵局,卸下巨大軍需消耗的重擔。
在邯鄲王宮,趙括正向趙王請求長平主帥一職。他侃侃而談:長平兩軍對峙已有三年,空耗無數國力。如若再拖延日久,縱使拖垮了秦國,趙國也勢必不堪重負。到最後白白便宜了其它各國。趙國必須迅速改變長平戰場對峙局面。我苦思良久,趙軍若要打敗秦軍,非聯合韓、魏等國,合縱攻秦不可。秦軍長驅直入韓、魏兩國與我軍作戰。若合縱成功,定能重創秦軍。但目前此法定不能成功。首先,韓、魏不敢率先貿然出兵。倘若出兵,很可能招致秦國報復,引火燒身,得不償失。其次,韓、魏等國正樂於坐山觀虎鬥。秦趙兩敗俱傷,他們正好從中漁利。這方是其餘各國心中最渴望的結果。須知道各國忌憚秦國三分,亦忌憚趙國三分。各國不希望出現一個超強秦國,亦不希望出現一個超強趙國。尤其是韓、魏兩國,不論是超強秦國還是超強趙國,對韓、魏來說,都是滅頂之災!當初平陽君也是基於此才諫言:"如若將韓國上黨收入囊中,勢必會提前導致秦趙大決,屆時各國必然袖手旁觀,不如拒收上黨。"所以聯合各國合縱攻秦,目前是無法實施的。需要等待或創造一個時機,那便是各國得知趙國大敗,誤以為趙國已元氣大傷,消除了對趙國的顧慮!對秦國更添增幾分畏懼!當然韓魏即使知道我方大敗,也不會立馬出兵,須知道秦國現大兵壓境韓、魏。沒有把握,韓、魏不會孤注一擲。屆時可先向楚、齊、燕等國請求援助。只要能抗住秦軍攻勢,拖延時久,秦軍師老兵疲。各國能看到戰勝秦國的希望,到時在聯合各國合縱攻秦,定能一舉成功。因為各國十分忌憚一個超強秦國的出現。時機一到,必定會出兵伐秦,甚至是孤注一擲,也在所不惜!
基於此,我軍先詐敗並向後方撤軍,後以邯鄲為基地在武安、武始、鄴等地區防守秦軍來犯,只須防守,不可主動出擊。趙軍後撤共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在長平地區抽調3萬兵力隱蔽地、多批次地前往長平後方附近山麓,抽調7萬兵力前往屯留。如此,屯留的兵力便由之前的6萬增加到13萬。同時屯留地區,向其後方附近山麓派遣3萬趙軍,向與魏邊境相連的太行山山脈南端派遣5萬兵力,多佩戴弓鴑,分散駐紮。阻擊秦國追兵,策應我軍撤退。
第二階段便是將長平地區趙軍集結,攻向秦軍,之後便詐敗。隨後,經太行山山脈南端向武安方向撤退。屯留地區餘下的5萬兵力則經橑陽以南太行山脈,經閼與地區,往雲中地區撤退。其間分一小部加入閼與駐守軍,其餘則加入李牧北方兵團。李牧兵團先按兵不動,以配合趙國宣傳趙軍大敗。以免引起各方猜疑。之後,李牧兵團便以雲中地區為基地,展現趙軍騎射之長。按照趙武靈王制定的襲秦方略,在九原地區不斷襲擾秦國。如有戰機,甚至可沿九原、膚施一線,深入秦國國土,大肆破壞。
第三階段由長平撤退的兵力到達武安附近後,便分別前赴邯鄲、武安、武始、鄴、平陽、番吾、肥等地區拱衛邯鄲,並以邯鄲為基地阻擊秦軍來犯。如此趙軍分駐各地,可就近取食。趙國軍需供給的重擔,將大量減輕。
第四階段便是分散駐紮在長平後方附近山麓的趙軍,在太行山山脈南端、橑陽以南山麓的趙軍策應、掩護下,向武安方向撤退。
第五階段則是太行山山脈南端,橑陽以南山麓的趙軍最後也向武安方向撤退。由武安、武始、鄴地區的兵力負責策應,掩護。
之後趙國當大肆宣傳,趙軍大敗,以蒙蔽各國,誤以為趙國已不足為慮。若秦軍來犯,以我軍兵力必能抵擋住秦軍。秦軍孤軍深入,師老兵疲。此時若各國聯盟合縱,韓、魏突襲秦軍後方,秦軍必定大亂。趙軍與各國盟軍趁勢出擊,必定大敗秦軍。
面對趙括的娓娓道來,趙王沉思良久,最後毅然決定,立趙括為帥。
公元前260年8月,趙軍集結長平地區士兵在野地列陣,攻向秦軍西壁壘。西壁壘的秦軍不甘示弱,走出壁壘,列陣以待。趙軍率先發起了進攻。趙括本想多僵持一些時間,在佯裝潰退。不料到,秦軍不到一個時辰,便漸漸不支,開始向後方西壁壘潰退。秦軍的率先潰退,令趙括愕然。
看到秦軍西壁壘附近高大的糧倉,趙括心動了。潰退的秦軍帶來的混亂,將會使趙軍輕而易舉的奪下西壁壘。於是分兵一部追擊秦軍。趙括心中盤算著:縱然有詐,我大軍緊跟其後,保持適當距離,就能隨時策應前方部隊。隨後便能將計就計,詐敗並撤退,實施預先制定的撤退方案。
西壁壘面對前來追擊的趙軍,一攻即克。西壁壘地區的秦軍倉皇出逃。趙軍攻下西壁壘,卻發現附近的糧倉都是空倉!
趙括心想:原來西壁壘秦軍早已到了斷糧的地步,已無法長時間堅守。之所以出陣迎戰,是寄望趁士兵作戰意志,戰鬥力尚存,擊退我軍。縱然不能撼動我軍,也可向老馬嶺方向撤退。到時,也易與向統帥解釋:是戰敗退兵,而不是不戰而逃!所以可判定,秦軍出壘迎戰,敗逃等行為,斷然無詐!
登高處,極目眺望,秦軍逃竄士兵一片茫茫!
趙括下令:留下5萬兵力,護衛糧草輜重部隊駐守大糧山,其餘兵力分成前軍、後軍兩部。前軍迅速擊殺秦軍敗逃士兵。後軍徐徐前進,以保持與前軍、大糧山適當的距離。一旦有變,可從中策應,進退自如。
趙軍心中再次盤算道:只要前軍、後軍、大糧山三部,間隔不超過二十裡,縱使有詐,秦軍也對我軍無可奈何!前軍可向大糧山以北韓王山方向追擊四十裡,便撤回與後軍匯合往大糧山附近駐紮。明日再戰,以實施預訂撤軍計劃。
趙軍三部之間的距離漸漸地拉長了起來。突然秦軍一支奇兵突襲長平關得手,並接連攻佔了故關,秦軍後部源源不斷而來,迅速佔領了長平關、故關一線-趙軍百裡石長城,並巡速向大糧山地區襲來!
趙括心中並不慌亂!當將長平關、故關、百裡石長城一線兵力抽調在野外集結時,便已料到秦軍會趁機突襲。趙括當即下令:前軍與後軍迅速趕赴大糧山,與糧草輜重部隊匯合。依靠大糧山為依託,趁敵軍防線未固,往故關方向突圍,最終完成趙軍詐敗並撤軍的預訂計劃!
正當此時,一支由五千乘駟馬戰車組成的秦國車隊,在騎兵的掩護下,直插大糧山與趙軍後部之間。迅速以戰車為掩體擺成一個直徑近10裡圓形,徹底斷絕了趙軍前、後兩部與大糧山之間的通道!一瞬間在大糧山與趙軍後部之間築成了一個臨時壁壘!而且秦軍後續部隊正大量地,源源不斷地趕向這車城圓陣,加強防守力量。
此時趙括方知:西壁壘秦軍的潰敗、還有西壁壘附近空空如也的糧倉,都是誘敵之計。目的是引誘我軍,不等待糧草輜重部隊,展開追擊。在我軍作戰部隊與輜重部隊拉開距離後。哪怕僅僅只有二十裡的間隔,秦軍統帥創造性的以戰車為臨時壁壘,切斷了我前,後兩軍與大糧山的通道。
秦軍統帥用兵真可謂:老謀深算!刁鑽狠辣!不可思議!
秦軍憑藉車城圓陣頑強防守,並不斷加強防禦工事,另派多路遊擊部隊襲擾趙軍側背,還有許多秦兵突破趙軍,進入到車城圓陣,彌補了,加強了防禦力量。最終才得以擊退趙軍一次又一次地,死地奪生地猛烈進攻!
趙括無奈下令撤軍,最後趙軍被秦軍困在泫氏河谷。趙括率領前後兩軍在韓王山附近駐紮,期望各國援軍來救。
在趙軍被包圍的四十六天時間裡。秦王迅速趕到河內郡,發出告示:凡是此時參軍,皆賜爵一級。徵召的新兵用來補充兵力,預防可能的各路援軍。
趙王在趙軍被圍十天左右才得知消息。本預馬上組織兵力、糧草,救援趙括。可被臣下勸阻:第一,趙括被圍已十天左右,由於作戰部隊與輜重部隊被分開,估計趙括以斷糧有五六日了,戰鬥力大減。無法有力配合趙國救援部隊打擊秦軍,甚至會連累了救援部隊。同理,韓、魏等國斷不會救援趙括。第二,趙國國力已空,此時正值秋收,若再強行徵召士兵,誤了農時。趙國恐不戰而亡。
建議命令,趙括最初從長平抽調,回後方的10萬士兵,迅速趕回趙國,參與秋收。並做好防衛武安的準備。
趙王心急如焚,一心想救出長平趙軍,可國庫已空。向燕,齊借糧,最終又被拒絕。此時,趙括被圍困的時間又多了幾日,救援已無力回天。最終,趙王採納了臣下的建議。
最後,趙括率軍突圍,被射殺。剩餘趙軍最終向秦軍投降。可秦軍統帥白起卻將已降的趙軍全部坑殺,只放過了幾百名少年士兵。
連年戰事加上此次之戰,秦國國力實質上已大損。於是向趙國索要城池,籤訂休戰盟約。趙國已危如累卵,答應了秦國的請求。 在秋收之後,趙國已做好防禦部署。便拒交城池,單方面撕毀盟約。從長平撤出的10萬趙軍加上趙國各地士兵再加上新徵召的兵力,準備以邯鄲為基地,在武安、鄴、平陽等地區拖住秦軍,節節抵抗,最後聯合各國合縱攻秦,大敗秦軍。趙王依然相信趙括的謀略,能打敗秦軍。
面對趙國拒交城池,背棄盟約。秦王大怒,決定再次發兵攻趙。可之前長平統帥白起卻諫言:長平之戰,我軍大勝。列國皆已膽寒。但此時出軍,趙國必然堅守不出,屯兵日久,恐生變化。秦軍極有可能被各國合縱聯軍擊敗。
秦王不悅,遂立王陵為帥攻趙。但趙國舉國同心,同仇敵愾,嚴密防守。秦軍久攻無果。秦王於是命王齕為帥,並增派十萬兵力攻趙。但依然久攻無果。
最後,魏國信陵君竊得兵符,並率領各國聯軍,突襲秦軍後方,秦軍大亂,趙軍趁勢殺出,大敗秦軍。秦軍一路向西逃竄,各國聯軍趁勝追擊。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晉陽、屯留、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長平、邯鄲之戰,以秦、趙兩敗俱傷而告終。天下間的格局似乎又被拉回了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