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2020-12-17 大鄉村說歷史

長平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戰是戰國時期投入整個戰場最多的一次戰役,秦國和趙國共投入近百萬的兵力,哪果史書說得對,這是作戰部隊的數量,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長平戰一打,趙國就損失了45萬人。

想想看,整個趙國只有三百萬人,長平之戰一打就損失了四十五萬作戰部隊,還是以青年男子為主的精銳部隊,其中包括一些青少年,還有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按照戰國時期的人口比例,三百萬人口也就是三四十萬青壯年男子,也就是說趙國幾乎損失了90%的青年男子。

這對趙國來說幾乎是一場滅頂之災,所以,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秦昭襄王建議秦昭襄王:趁著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勢,攻佔趙國的都城邯鄲,消滅趙國。但秦昭襄王與當時秦相國範雎在請求韓國與趙國的使者割地求和時,經過商議,同意了趙國與韓國的使者的請求,同時也拒絕了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計劃。

秦軍此時已兵分三路,準備進攻邯鄲,一路上由左庶長王長領率領,一路進攻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省冀城縣,此處在上黨西南,一路上由司馬梗率軍北上攻太原,太原在上黨北面,以及一路上由白起親自率領,準備經上黨直搗邯鄲。

但被秦昭襄王直接拒絕,據史記記載,是趙國使者以白起可能勝過範雎,會影響到範雎在秦國的地位為由,對範雎說了一句話,當時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紅起,然後範雎就說了一句話,說了一句話,經過三年的長平之戰,秦軍消耗太大,如果繼續徵戰,後勤補給和兵員都不夠,秦軍需要休整,現在趙國和韓國送上了城池求和,秦國正好找臺階下。

在這種情況下,範雎說得有理,但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範雎是秦國相國,如果私底下確實接受了趙國的言辭和財物,那麼,範雎阻止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目的並不單純,但秦昭襄王並不糊塗,他還是個英明的君主,決策也是秦昭襄王的事,秦昭襄王是從政治的角度和秦國的大局出發來做決定的。

不過,範雎和秦昭襄王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都不在戰場上,白起親自率軍在戰場上作戰,白起就是大將,白起顯然更了解戰場情況,白起建議攻打邯鄲,是從軍事角度考慮的,如果白起以「必有外患,必無君命」為由,執意進攻趙國,那他能不能滅亡趙國呢?

事實上,答案非常簡單,不可能。由於戰爭不僅僅是軍事,還有政治和後勤供應,如果白起不服從秦昭襄王的命令,他是不可能繼續戰爭的,至少是沒有糧食吃的,還是孤軍奮戰,但是如果白起能夠得到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持,那滅掉趙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長平戰結束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這就是為了消滅趙國而作的準備,與此同時,白起又把240名年輕的趙軍士兵放回了邯鄲,參加了長平戰的45萬趙軍士兵中,只有240名還活著回來,這在趙人心中的威懾是很大的,白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摧毀趙人的心理,為接下來的滅趙戰爭作好準備。

令趙國上下為之振奮,也缺乏應對之策,看地圖就明白了,長平離趙國都城邯鄲僅180公裡,是居高臨下,秦國一俯衝,兩、三天便可抵達,但此時趙國都城邯鄲空虛,無險可守,也無外援。

這三年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基本是孤軍奮戰,不僅其餘五個國家不能支援趙國,甚至連趙國從東方六個國家借糧也不能,為何五個國家不願聯合起來,支援趙國,對抗秦國?由於沒有人願意引火上身,一旦支持了趙國,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他了,而且合縱是很難的,六國各懷鬼胎。

但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趁勝攻打邯鄲的命令,雖然給了秦軍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也給了趙國有時間調兵遣將,建立邯鄲的防禦,同時也給了東方五國時間支援,同時,當初以割地求和換取秦國罷兵之後,趙國居然還後悔沒有把城池割讓給秦國,事實上,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攻打邯鄲的命令,是不對的,是毫無政治意義的,反而給了趙國非常寶貴的休息時間。

戰地戰機稍縱即逝,秦昭襄王若支持白起進攻邯鄲,以白起的速度可在2-3天內抵達,隨後是圍攻,此時趙國根本反應遲鈍,雖然趙國在北方還有一支對抗匈奴的軍隊,但調動這支軍隊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趙國的世仇燕國在北方對趙國也是有威脅的。

此時,秦軍雖然困難重重,但趙軍卻更困難重重,邯鄲城內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就連趙國的平原君也要將家產獻出來,送到戰場上去,都到了這地步了,趙軍還缺糧食,加上秦軍的主帥是白起,要把邯鄲奪下來,也不太難,即使有廉頗來守衛,在絕對的力量面前,趙國也是無法抵抗的。

廉頗擅長打防守消耗戰,長平之戰前半段是廉頗防守,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了45支部隊,其防守消耗廉頗50,000人,雖然廉頗守住了長平,但趙國已無實力與秦國玩消耗戰,到最後,要麼全軍覆沒,要麼決一死戰看誰能勝。

真到了邯鄲之圍,趙國更沒有力量與秦國抗衡,秦國有穩固的大後方,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人口也比趙國多,即使趙國以亡國為由請求東方五國援助,時間上已經太晚了,白起2~3天就可以攻城,趙國請東方五國援助,沒幾個月,就完全無法請援軍,戰場上需要的是兵貴神速。

那一年,白起率領孤軍攻入楚國的腹地,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只因楚國戰略縱深太大,無法將其擊潰,但趙國卻不同,長時間的戰爭已使趙國失掉了大片領土,趙國的戰略縱深已被秦軍佔領,所以,白起只要攻佔邯鄲,基本上就可以宣告趙國的滅亡。遺憾的是,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的勸告,並在不久之後,還逼死了一代名將白起,錯過了消滅趙國的機會。

相關焦點

  • 為何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白起的死因,秦王逼迫其自殺實屬無奈
    而此時,白起並沒有就此收手,而是向秦王請命,乘勝追擊,一舉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是秦王卻不肯下令,因為他聽信了範睢的鬼話。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長平之戰過後,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然後趙國與韓國合謀,派出使者攜帶重金美女遠赴入秦,遊說範雎。
  •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寧死也不再披戰袍?
    呼罷多時,他猛地舉劍抹向自己的脖頸——在長平之戰中,殺死45萬趙軍的一代名將白起,就這樣被秦昭王賜死了。秦昭王賜死白起的原因很簡單,長平之戰後, 秦國 在趙國打了敗仗,幾次三番徵召白起掛帥,白起卻以種種理由加以拒絕。於是乎,秦昭王在 相邦 應侯範雎的攛掇下大怒,賜死了白起。可問題是,為什麼白起寧願死也不願再掛帥出徵呢?我們還是走進歷史來一看究竟。長平之戰後,秦趙休兵。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霸,此戰後秦國的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按理說,秦國剩勝追擊,繼續攻打趙國,趙國很可能就會滅亡,那麼秦國為何沒有直接滅趙國呢?長平之戰後,秦軍大將白起是想乘勝追擊,準備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亡趙國,但最終因秦相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導致秦、趙兩國合議,趙國割六城給秦國以求和,秦相範雎向當時的秦王秦昭襄王建議,被應允。之後秦國休兵,範雎導致白起失去了滅趙之功,為此,大將白起和丞相範雎也結下仇怨,秦國也失去了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趙國得以倖存。
  • 秦昭襄王殺了白起,真的是秦國的損失嗎?其實他得到的更多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直驅邯鄲,結果功勞被範雎嫉妒,趙國、韓國兩國割城,說服秦昭襄王令白起退兵。最後韓趙兩國背約,秦昭襄王大怒,於公元前259年命王陵率二十萬大軍進攻邯鄲,結果邯鄲之戰大敗,趙魏楚韓乘勝追擊,秦昭襄王命白起復出,白起拖病,遂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殺(當然範雎功不可沒)。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結果邯鄲之戰秦國損失三十餘萬將士,直到二十二年後秦國才恢復實力。
  • 在長平之戰前期,為何秦昭襄王以王齕為秦軍主將,而不是白起呢?
    哪知馮亭極其痛恨秦國,遂將上黨郡轉交給趙國,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欣然接受,使得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早在公元前270年前後,秦昭襄王就曾調兵遣將進攻趙國重鎮閼與,試探趙國實力,卻被趙國大將趙奢擊敗,而後秦昭襄王便擱置了繼續大舉攻趙的計劃,直到馮亭獻出之後,怒不可遏的秦昭襄王再度將攻趙之事提上日程。
  • 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是如何在邯鄲之戰中抵禦秦國侵略的?
    邯鄲之戰 長平之戰以後,白起本來想要藉機一舉消滅趙國。然而秦國範雎卻害怕白起滅趙以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勸諫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地賠款的行為,放趙國一馬。而秦昭襄王也認為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此時進攻不利,就同意了這個建議。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當時在贏得長平之戰的空前勝利後,白起準備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畢竟當時秦軍的士氣高漲,而趙國又是處於空前虛弱的狀態,此時不滅趙國何時滅。可惜的是,範雎跳了出來,他對秦昭襄王說道:此時的秦軍經歷了長平之戰,已經非常疲憊了,再打下去不好,不如撤兵,然後讓趙國割地求和。秦昭襄王一聽,有點道理,再者說如果真讓白起一舉拿下趙國,功高蓋主啊!
  • 邯鄲之戰為啥成了白起、範雎的滑鐵盧?王權面前,沒有功臣的空間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發生的;結合白起之死前後的情況,我們會發現一系列很微妙的巧合:邯鄲之戰前,白起直搗邯鄲的計劃被範雎阻止,二人起了矛盾;邯鄲之戰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邯鄲之戰後,範雎被秦昭襄王貶退。如果把這個過程連起來看,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白、範兩人之所以先後遭殃,其實原因都一樣——損害了封建君王的權威。
  • 戰神白起,徵戰沙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卻葬於廟堂小人之口
    趙國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派遣著名的說客蘇代入秦,蘇代來到秦國見到丞相範雎。蘇代問:「秦軍準備圍攻邯鄲,滅亡趙國了嗎?」範雎答:「是的。」蘇代說:「攻滅趙國,秦君就可稱帝,而武安君白起當居首功。武安君為秦國戎馬一生,奪取城池七十餘座,南定鄢郢楚地,北擒趙括之軍,古代的周公、召公之功也不過如此,而您即將屈居於武安君之下了。」範雎沉默不言,蘇代接著說:「長平之戰是怎麼開始的?不就是因為上黨百姓畏懼秦國,不願做秦國臣民轉而歸附趙國,這才引起秦趙之爭嗎?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國破家亡這個道理誰都懂,一旦邯鄲城破,那麼就意味著趙國要亡了,加上長平之戰趙國人死了四十多萬,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人死在了長平,從這點來說當時的趙國的老百姓不光是要保家衛國,而且也要為自己的親人報仇。萬眾一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也是白起不願意攻趙最主要的原因。
  •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大軍
    更為關鍵的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沒能合縱攻秦,導致趙國孤軍奮戰,也是其失職的地方,當然,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大軍!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對此,在筆者看來,就趙孝成王這位君主,顯然吸取了長平之戰中所犯的錯誤,並在邯鄲之戰中加以改正,從而取得了消滅20萬秦國大軍,進而挽救了趙國。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
  • 秦昭襄王在晚年之時,接連的戰略失誤,導致秦國丟掉了多少戰果?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遣名將白起攻打韓國,先後攻佔韓國重鎮南陽、野王,切斷了韓國本土與上黨郡的聯繫。韓桓惠王本意是要把上黨郡轉交個秦國,換取秦國退兵,可是,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交出上黨郡,反而轉投趙國懷抱,提前引發了秦趙兩國展開決戰。
  • 秦昭襄王為何賜死白起?秦軍遭遇了什麼失敗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襄王請武安君白起出馬,替代王陵為將,但是卻遭到白起拒絕。白起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報復一年前秦昭襄王突然停止進攻的作法,另外秦軍確實也錯過了最佳時機,武安君認為勝算不大。秦昭襄王無奈,只好令坐鎮武安的左更王齕代替王陵為將,增兵繼續猛攻邯鄲。從爵位來說,左更王齕位列秦軍中第二位,僅次於武安君白起,此時秦昭襄王已經拿出秦國所有底牌。
  • 長平之戰勝利,秦國本有機會統一天下,卻因為邯鄲之戰功虧一簣
    最後趙括因為對敵經驗不足,被白起引誘,致使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而邯鄲之戰,就是在秦國在長平擊敗趙國後,針對趙國進行的第二次戰鬥。不過,這一次的戰鬥卻不是秦國獲勝,而是以趙、魏、楚聯軍的勝利而告終。邯鄲之戰前夕,長平之戰剛剛結束,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
  •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最終,秦國名將白起圍殲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俘獲40萬人。為了永除後患,白起殘忍地坑殺了40萬趙卒,僅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卻在趙都邯鄲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敗,幾乎將此前獲得的成果全部吐出。而首功之臣——白起,也在不久後自殺。
  • 秦昭襄王站在母親背後的雄主,卻備受爭議,具有開拓性的守成之君
    邯鄲之戰錯誤決策,讓秦昭襄王蒙羞 再次,因為秦昭襄王在邯鄲之戰當中的錯誤決策,導致秦國不僅失去了長平之戰的戰果,更是讓秦國跌入了發展的低谷;我們上述說的秦昭襄王因為聽了範雎的話,而下令白起自盡,除此之外,白起不同意擔任邯鄲之戰的統帥也是一個直接原因。
  • 白起坑殺45萬趙卒,心軟放走240名娃娃兵,害得秦國統一推遲36年
    如果將數十萬趙軍放回,白起又擔心長平之戰的戰果將前功盡棄。因此他對秦昭襄王說:「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砂紙,恐為亂!」於是白起狠下心,將數十萬趙卒盡數坑殺,為秦國的未來背下了一口大鍋。白起雖然心狠手辣,但是他的心中似乎仍尚存一絲人性。在俘虜中,有一群稚嫩的娃娃兵,似乎讓白起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戰國後期,秦趙兩國是唯二的強國,一統天下的勝利者最有可能在秦趙之間產生。歷史上,決定這一勝負的戰役便是長平之戰。秦國為加速向中原推進,在挫敗齊國、擊破楚國之後,兵鋒直指另一勁敵趙國。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
  • 白起的功勞那麼大為何昭襄王還會殺他,殺神白起的一生從超神到隕落
    白起當時與秦宣太后,秦國丞相魏冉交好。要麼說認識幾個大人物有好處呢,昭襄王十四年,韓魏聯軍在崤函攔著不讓秦國東進,當時的秦國可是大哥級別一看敢攔我路那就挨打吧,然後丞相魏冉就推薦白起當主將,白起上任後採取避實擊虛、先弱後強戰法,偷了韓魏聯軍腚,滅了二十四萬人,活捉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搶地盤,強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然後白起出名了,受封國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