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一戰,定兩國天下時局,趙國之後秦再無敵手

2020-12-14 綾瑤風月

背景

戰國紛爭不斷,各國皆施行變法欲增強國力,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趙武靈王在國內實施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善了趙國軍力,對外戰爭也是勝多負少,國力日漸強盛,直至趙孝成王,趙國依舊是一方霸主。

秦國經歷商鞅深入變法改革後從一偏遠小國不斷壯大,國富民強,上至百官,下至庶民,皆是錚錚鐵骨,全國皆兵,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更是東出稱王,百萬大軍,氣勢如虹,徵戰各國,勝多敗少。

起因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攻韓國,一舉拿下韓國野王之地(今河南沁陽),將上黨郡收入囊中,秦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韓桓惠王不敢反抗,只得放棄上黨,他讓上黨守郡馮亭將郡縣獻於秦國以平息戰亂。

然馮亭不願歸降素有蠻夷小國之名的秦,更是不滿秦國對各國的連連徵戰,於是同上黨百姓密謀決定利用現今可唯一與秦抗衡的趙國,將上黨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孝成王,讓他幫忙抗擊秦軍。

趙孝成王與眾臣商議,平陽君不願接受上黨,他看出馮亭不過是想用上黨利用趙國抗擊秦國,而平原君以為十七座城池須得發動百萬大軍,日積月累攻打,如今坐享其成豈不美哉,且趙國與秦不分伯仲,廉頗將軍驍勇善戰,若是秦國來犯,大可派他前去禦敵。

趙王聽從了平原君之意,封馮亭為華陽君,秘密派遣平原君接受上黨,同時派遣廉頗駐守長平邊境,以防秦軍洩憤攻城。趙國此舉自然惹得秦國不快,我國將士辛苦打來的土地他國撿了便宜,怎忍得下這口惡氣,秦昭襄王大舉反擊,勢要立秦國威嚴。

再攻上黨,威懾韓國,廉頗固守長平,兩軍僵持不下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秦國再次發兵攻打韓國並佔領了韓國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韓國屢戰屢敗,軍心不穩,一時間,韓國上下畏懼秦國,不敢再戰。攻下緱氏和綸氏不過是為了威懾韓國,秦國還是得拿回上黨才不枉費將士們辛苦一番。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王命令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上黨,看秦軍來勢洶洶,上黨百姓惶恐,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遣軍隊於長平接應百姓。秦軍不久便重新攻佔了上黨,上黨收回後,秦王自是不會放過趙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齕向長平發動進攻,廉頗兵敗,被秦軍佔據了都尉城和故谷城,趙國軍隊築起圍牆退守,堅守在圍牆之內,無論秦軍如何叫囂,堅守不出。看趙軍堅持不應戰,秦發起了強攻,奪下趙軍西邊營壘,俘獲兩名趙國尉官。

趙國議和被拒,孤立無援,兩國秘換主將

趙軍屢戰屢敗,現如今廉頗更是堅守不出,長此以往,消耗的軍資糧草必是不勝其數,因此,趙孝成王對廉頗行為不滿,甚至派人譴責廉頗。實際廉頗是決定以逸待勞,等到有利時機再出擊一舉殲滅秦軍,如此一來,當今天下,趙國便是第一大國。

廉頗之法對趙國來說確實是上策,然趙國沒想到此役會變成持久戰,糧草軍資更不上大軍所求,而秦國早召集壯士士兵疏通渠道,運糧運物,且秦國攻佔了天府巴蜀,後方糧草充足。農事在即,長久的僵持會導致趙國無糧可食,同時秦軍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兩道,如此一來趙國雪上加霜。

趙孝成王和眾大臣商議,樓昌提議派位高權重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認為秦國是一心攻打趙國,秦人血性不破趙國誓不罷休,不如多花些珠寶錢財遊說楚、魏合縱抗秦,這樣的議和才可能成功。不過趙王採納了樓昌提議,前往秦國議和,趙使一入秦國,秦隆重接待,昭示天下。楚魏自然以為趙國已經議和,也就懶得來趟這渾水,各自安好,不必出兵就趙了,但秦國是假意接納,實則是要趙國孤立無援。

果然,楚魏皆不出兵援趙,趙國局勢更加艱難,而廉頗堅守不出也讓秦國頭疼,打不打總要來個痛快。於是秦國丞相又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說秦國最害怕的趙奢兒子趙括,趙括是將門虎子,談起兵法理論頭頭是道,趙王當即決定換下廉頗,頂上趙括。秦國得知趙國換將,為能徹底打敗趙國,秘密調遣白起前往長平,並嚴守消息。

白起用計殲滅趙軍四十萬,趙國慘敗

趙括領兵後,不似廉頗以為守城,他隨即領軍出城和秦軍正面硬剛,白起命令軍隊假意潰敗誘敵深入,趙括當真以為秦軍畏懼,下令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營地。白起命令部隊突擊趙軍後方,將趙軍主力分割同時切斷了後方糧草,趙軍數戰不立,被迫就地建營,等待援救。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食不果腹,更甚至食生人肉。趙括等不來援軍,親率尖銳部隊強行突圍誒,被亂箭射死,白起為秦國大計謀算,欺騙處死了趙國剩餘的大軍,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回趙國。據戰國策記載,長平之戰秦國斬殺趙軍45萬,趙國上下一偏震驚。

影響

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重大勝利,大大削弱了趙國,震懾了山東諸侯國,而今時局已難有國家可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統創造了有利條件。

參考資料:

《戰國策》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天下事,至此大定!
    長平之戰,是先秦史上史詩一戰,此一戰之後,秦國再無敵手,秦人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制王朝也進入了快車道。但遺憾的是,因為年代久遠,史料稀缺,關於這場戰爭我們絕無可能知曉全貌,甚至部分還原也極為困難。所以,寫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我只能盡力而為。
  • 《大秦賦》中趙國軍隊為何多老人幼子?韓國曾「戲耍」了秦趙兩國
    因為劇情前期的戰爭主要集中在秦國和趙國之間,可趙國的士兵中卻有很多老人和孩子。趙國作為當時能讓秦連番苦戰,甚至還吃了不少敗仗的強國,為何軍中士卒是這般狀況?這是發生在《大秦賦》之前的故事,秦趙兩國都中了韓國「驅虎吞狼」之計。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長平一戰,趙國精銳盡失,東方最強大的諸侯國被徹底打趴下。長平之戰後,秦國東出函谷關的大道被徹底打開。長平之戰後,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山東六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秦國再也沒有任何敵手。長平之戰中,當時最強大的兩大諸侯國展開廝殺,奇怪的是其他諸侯國都沒有參與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拼到最後,其實就是拼綜合國力,秦趙雙方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 在長平之戰前期,為何秦昭襄王以王齕為秦軍主將,而不是白起呢?
    公元前284年,秦、燕、趙、魏、韓五國組成聯軍共同討伐齊國,此時,楚國又趁機落井下石,使得齊國幾近亡國,而後雖有田單以即墨復國,但是齊國已然遭到重創,國力大損,霸業瓦解,從此跌落了天下霸主的神壇。從這之後,天下進入了秦趙爭霸的時期。
  •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為什麼秦國不滅掉趙國?秦昭襄王怕了!
    在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趙國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國力大增,在攻下巴蜀之地以後,糧食供應得到巨大改善,整個國家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而趙國也並不示弱,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軍隊為之一振,軍事實力得到空前高漲。
  • 秦趙大決戰,是秦趙兩國的歷史宿命,是不可避免的巔峰對決
    由此,秦趙大決戰,既是秦趙兩國的歷史宿命,也是時代發展的呼喚,更是歷史走勢的必然。歷史只能在秦國和趙國之間選擇一個。而這個選擇,最終以一場曠世之戰和數十萬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是人類戰爭史上、中國軍事史上最輝煌也最慘烈的篇章。秦趙大決戰系列,主要包括前270-前256年總計15年的戰國歷史,大致從閼與之戰到長平之戰再到邯鄲之戰,最後是秦滅西周。
  • 趙國為什麼不能一統六國?秦趙兩國差距在哪
    秦滅巴蜀有了充足的戰略大後方其實,趙國在戰國時期國力也很強,從上黨之爭,長平之戰中可以看出,戰國時代能扛起抗秦大旗的幾乎只有趙國,其他國家也首先求助於趙國。的騎兵者得天下,在當時的年代,趙國通過胡服騎射的確軍力大增,軍勢威威,其他國家不必說,連秦國都不敢輕易開罪趙國(以和氏璧之爭,藺相如威逼秦王為例)。但糟糕的是,後來的君主缺乏鬥爭經驗,缺乏更加徹底的改革措施,致使沒有將這種先發優勢擴充下去,否則真了不得。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那是一場歷史之戰,一場兩國命運的決戰。於秦國而言那是一場完美的殲滅戰,於趙國而言則是一場深入骨髓的人間慘劇。40萬的降兵被無情的屠殺,殺降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發生。長平,這個神農氏的故裡成為了現代意義上所說的人間「絞肉機」。正是,歷史不忍細看,細看不敢正視,正視讓人嘆息。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道邁不開的檻。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場戰鬥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的最後一道障礙,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十分之慘烈。白起獲勝以後,一舉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使得趙軍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 原解放軍戰術專家:趙國在長平慘遭亡國之戰,國人太愛經商了!
    那麼,這場大戰真的是趙國自己「作死」嗎?並非如此。秦國早就盯上了上黨,並且篤定地以此為跳板進逼趙國。趙國不過是在「接招」。自從範雎入秦為相,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後,秦國的戰略方針逐漸明朗。到長平之戰前,秦軍兵鋒下,首當其衝的韓魏兩國力量大減,已無力與秦抗衡。
  • 韓上黨是秦趙韓三國必爭之地,廉頗退守百裡石長城時趙國已經輸了
    之後馮亭腦子一涼,秦韓之間又產生了藺邑、緱氏之戰。秦國處心積慮想要韓上黨就是為了國土與趙國相交接,不再重蹈閼與之戰在他國疆域勞師遠徵的覆轍。並且能最大限度地把趙國壓制在太行山以東,同時也能徹底打爆韓國,貫徹範睢遠交近攻策略。因此韓上黨是秦趙韓三國的必爭之地,此處是必然有一戰的。
  • 趙國不堪與秦軍一戰
    主流關點認為,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堪與秦軍一戰的強國,其實不然,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關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軍的對手。變法後的秦國與六國實力拉的太大,並不是六國中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對抗的。趙國的騎兵空有其表,並不是後世縱橫天下的騎兵,當時的騎兵對步兵夠不成威脅,連戰國三流國家燕國都可以卻匈奴千餘裡。後來蒙恬30萬秦軍,基本上也沒遇到匈奴象樣的抵抗,便收復河套。所以說戰國的軍隊還是以步兵方陣為主。趙國的名將,首推廉頗,其次樂乘,龐緩,最後則是趙國後期的擎天柱李牧。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趙之間遲早會有另一大戰,而當時的趙孝成王接收韓國的上黨郡則是出於戰略考量,如果此地拱手讓給秦國,秦國完全可不戰而屈趙國之兵,據守此地便可把趙國拖死。 公元前307年,逼著秦國立在燕國當人質的嬴稷(秦昭襄王)當秦王,讓秦國任命自己趙國的大臣樓緩當秦相,還為了一睹新秦王風採,裝作隨從到秦國,一看之下便斷定嬴稷為人中龍鳳(其實這個時候趙武靈王的野心很大,借看秦王考察秦國民風,伺機以圖天下,不過還是一語成讖,秦昭襄王果然厲害)。
  • 長平之戰秦國被重創,為何其餘六國未能統一起來,聯手出兵滅秦?
    經此一戰,秦國著實花了不少資本、搭上了無數將士們的性命才取得了這一場慘勝,秦國的軍隊因為這次戰役大半士兵已經死傷。若此刻攻打秦國,雖然不至於碾壓取勝,但至少不是沒有勝算,為何各諸侯國沒有聯手起來,成立一支聯軍趁著秦國國力不支一起幹掉秦國呢?這只是單純地因為秦國運氣很好嗎?《史記·卷四十·魏世家》:(魏安僖王)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驁。
  • 長平之戰前的天下大勢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裡程碑戰役,從此之後,秦國大一統進入倒計時,再沒有真正稱得上阻礙的存在。那麼,在那場終極之戰開啟前,公元前3世紀的上半葉,是什麼樣的演變最終導致了秦與趙之間的大決戰呢?今天,我們講幾件大事。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獲勝了,趙國能夠消滅秦國,一統天下嗎?
    長平之戰,是秦國滅六國的一個重要時刻。此戰過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侵略,只能等待滅亡的命運。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如果長平之戰,是趙國獲得了勝利,秦國失敗了呢?趙國能否消滅秦國,最後統一天下?我認為還是不行,以下是理由。
  • 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38年後才攻滅趙國?
    說起距今兩千多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未必人人知曉,但要說到成語「紙上談兵」,幾乎是無人不曉。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但是基本上是沒有上過戰場,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這樣的人如若率軍打仗,很可能就會敗北。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趙兩國因爭奪上黨,公元前260年在趙國長平而爆發的大規模戰爭。  事件起因:公元前262年,韓國難以抵擋秦國入侵,為了尋求和平,韓桓惠王決定將上黨縣割讓給秦。 但是,上黨縣郡守不願屈服於秦國,並最終將17個城池獻給了趙國。 這一舉動引起了秦國的強烈不滿,於是秦出兵進攻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