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出奇制勝、大敗秦軍,僅用一戰站穩了戰國名將的地位

2020-12-18 西風原上

長平之戰中,趙王任用雖熟讀兵書卻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為主帥,結果導致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經此一戰,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僅使趙國損失慘重,還讓自己成為千百年來的笑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父親趙奢竟然是六國的八大名將之一,與吳起、孫臏等人齊名。趙奢在閼與之戰中出奇制勝,大敗秦軍,由此成功地躋身名將之列。為什麼他只贏了這一仗,就能獲得如此高的地位和榮譽呢?

秦國軍事力量強大,趙國勝算微乎其微

趙奢參加過的戰爭屈指可數,但是贏在了質量上,閼與之戰中他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令六國軍隊聞風喪膽的秦軍。如果趙國面對的只是一般小國家,那麼史書上的趙奢可能只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將領。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登基,這位在秦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久的君主,殺伐果斷、鐵血手腕,自即位之日起的五十多年中,發動過的對外擴張戰爭不計其數,幾乎戰無不勝。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綜合實力不斷攀升,到秦昭襄王時,國內已經進入全勝時代,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進一步削弱東方六國。在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等政策的前提下,秦國的軍事力量逐漸增強。

與此同時,趙國也在這一時期崛起,成為六國之中唯一能夠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當然前提是需要與其它國家聯盟。所以秦昭襄王在前期沒有輕易對趙國下手,一直在徵討另外五國,積蓄力量。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欲以十五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卻臨時反悔,於是藺相如等人拿著完整的和氏璧又再次回國。秦國覺得丟了面子,於第二年開始向趙國發起戰爭,秦趙兩國開啟了爭霸賽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秦國的實力非常強,在一年內攻佔了趙國三座城池。公元前280年,秦國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不僅殲滅了趙國兩萬士兵、佔領光狼城,還迫使楚國割地求和。雖然趙國也是當時公認的強國,但是仍舊與秦國有一定的差距。

接下來的三年中,秦國集中力量對付楚國,最後直接佔領其國都,隨後又用了三年時間,打得魏國割地求和。不久後秦國在黃河邊與趙國開戰,秦軍在多次取勝後愈戰愈勇,使趙軍失去兩萬士兵。

能夠很明顯看到,秦趙兩國自開戰以來,趙國一直在打敗仗,屬於被動的一方。更重要的是秦國同時還能對付楚、魏兩國,說明此時趙國根本構不成威脅,因為實力差距甚遠。

秦國攻打趙國可能只用了五成力量,但是趙國卻是全力抵抗,可惜即便是這樣,仍舊沒有撈到一點好處,損失兵力的同時,還丟掉了幾座城池。秦國在解決楚、魏兩國後,開始派兵攻打韓國,趙國出兵援救,結果在閼與遭到秦軍的圍攻,進退兩難。

如果單看秦趙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趙國此時如果繼續派兵增援,根本沒有勝算,還會搭上更多人的命。

國內名將廉頗、樂乘均持消極態度

消息傳到趙國,引起一片譁然,大臣們垂頭喪氣,不知該如何是好。趙惠文王心中其實非常憋屈,他認為趙國並不差,國內也有非常出色的將領,不相信連一次戰勝秦國的能力都沒有。

然而面對十年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連他都不確定趙國還能不能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趙惠文王十分希望下達前去閼與支援的決定,但是他需要一個能給自己信心的人,於是找來了國內數一數二的將領商議。

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

廉頗是何許人也,他曾多次立下戰功,在各諸侯國間都非常出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與秦國名將白起、王翦的實力不相上下。樂乘也是趙國名將,雖然不比廉頗,但在戰國也是排得上名次的。

連唯一能夠有希望帶領趙國取勝的將領都如此沒有信心,誰還敢出面請纓?趙惠文王又轉而去問趙奢,答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根據趙奢的回答引申而來,他雖然沒有參加過幾次戰役,卻懂得"亮劍"精神,可能這就是他後來能夠取勝的關鍵吧。

廉頗和樂乘雖然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但是經驗往往會成為束縛手腳的阻礙,使他們缺少趙奢身上那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破釜沉舟精神。

真正的名將不只是用兵如神、運籌帷幄,更需要膽量。趙奢算得上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什麼經驗,即使缺點也是優點。

新人一戰成名:用謀略創造奇蹟

秦趙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名將廉頗、樂乘不容樂觀的形勢判斷,都使將在閼與開啟的戰爭變得異常艱難,當然也給了趙奢功垂千秋的機會

公元前270年,趙奢領軍前往閼與救援,但是僅僅離開國都邯鄲三十裡,就停了下來。秦軍此時勢頭正猛,一直在向趙軍耀武揚威,企圖誘敵深入,倘若直接正面進攻,沒有半點好處。

趙奢卻不為所動,不僅嚴厲處置了主張前去支援的部下,還營造出一種趙軍貪生怕死、只退不進的假象,令秦軍麻痺大意。從發兵開始,趙奢的軍隊在邯鄲附近駐紮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一直在加固防禦,沒有任何進攻的意思

在秦軍徹底放鬆警惕時,趙奢終於開始行動起來,他帶領軍隊連夜趕路,悄悄地靠近閼與,佔領了北山的高地。

發動突襲的趙軍令秦軍措手不及,匆忙地應戰,但是由於趙軍佔據了有利地形,秦軍久久無法攻下。就在這時趙奢立刻發起反攻,與原本被困在閼與的軍隊前後夾擊,將秦軍打得四散而逃。

這場戰爭,打破了秦國長期以來的連勝紀錄,連秦昭襄王都大怒起來。因為這對於秦國來說,實在是奇恥大辱,他們有全天下作戰素質最強的軍隊,以及最好的將領,卻在一場有百分之百勝算把握的戰爭中,敗給了一個無名小卒。

趙奢之所以能夠一戰成名,主要是因為閼與之戰敵我力量差距懸殊,本來沒有取勝的可能性,但是他卻用戰術彌補了這段差距。如此難打的仗都能贏,足以見得將領的才幹,很多人打了一輩子仗,也不見得能立下如此大功。

相關焦點

  • 趙奢為什麼之戰勝一次秦軍,就被封為馬服君,並可以炫耀一輩子?
    「紙上談兵」的趙括,別看他不行,他的老爹趙奢可是十分了得,是趙國的名將,他通過一戰就讓自己位列「武廟」之中,這一戰就是與秦國之間的「閼與之戰
  • 中國古代名將007:三星名將趙奢臨危受命,打得秦軍罕見大敗
    趙奢,生卒年不詳,今河北邯鄲人。趙奢作為戰國時期名將,到後世知名度不及他的兒子趙括。趙括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出自他的一生功過,這個成語就是「紙上談兵」。趙奢一開始只是趙國農業部門的一個稅吏,獲平原君趙勝賞識,負責管理全國賦稅。
  •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只贏了秦國一次,就可以炫耀一輩子?
    在古代,在戰爭中一戰成名並且被譽為名將的將領有很多,比如說秦國的司馬錯、戰國早期的樂羊等等,都能在一場戰爭中名氣大增。而判斷這場戰爭打得打得怎麼樣,不僅要看結果,更要分析這場戰爭的難度還有意義。馬服君趙奢的成名一戰是淮榮譽之戰,這場戰爭就連趙國名將廉頗還有樂乘都不敢去打,但是趙奢卻讓秦國大敗,使他們元氣大傷。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先不說戰國四大名將,如果把戰國時期的十大名將羅列出來,我相信是這十人,分別是:孫臏、吳起、白起、李牧、王翦、廉頗、匡章、樂毅、趙奢、田單。先用排除法來說明為什麼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是戰國四大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趙奢打贏一場閼與之戰就成了名將?一張圖告訴你閼與有重要
    秦昭襄王至秦始皇時代,正是戰國時期戰爭最頻繁、最激烈的時候,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戰爭大環境下,誕生了一大批名將,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
  • 廉頗打不了仗趙奢敢打,奇襲制勝,大敗秦軍
    鄢郢之戰,秦國大敗楚國,楚國從此偏安一隅,苟存於世,對秦國再也構不成威脅。秦國就將矛頭指向了唯一還有實力能與之爭鋒的趙國。公元前269年,秦國攻佔趙國的藺、離石、祁拔三城,趙國送公子郚入秦為質,並且與秦籤訂契約,約定趙國割讓「焦、黎、牛狐」交換被秦攻佔的「藺、離石、祁拔」三城。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第二,趙奢。除了閼與之戰,趙奢就沒有其他戰績了。第三,龐涓,其實龐涓真不弱,在同時代也僅僅是次於孫臏而已,魏國霸業的衰退主要責任不在他而在於魏惠王。第四,田單,一個火牛陣就沒了,第五,項燕,擊敗李信後很快被王翦擊敗。除此五人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國十大名將作一個終極排名。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首——殺神白起
    網圖白起,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被封武安君。與廉頗、李牧、王翦合稱戰國四大名將,並位列四大名將之首。白起與秦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關係很不錯,在秦昭襄王時為秦國徵戰六國,戰功赫赫。秦軍怎麼都突破不了趙軍防線,形成了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趙國的經濟實力沒有秦國強大,三年的對峙戰爭,幾十萬大軍的消耗使得趙國的經濟變得很差,趙王急於結束戰爭。加上之前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王認為如果全力一戰,秦軍不一定不能被打敗。於是趙王命廉頗主動出擊,可是廉頗還是堅守不出,最後趙王以「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奢的兒子)替換廉頗。
  • 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這三位!
    因此,可以擊敗秦國一次的武將,已經可以稱之為名將,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項羽的祖父項燕。但是,趙奢在閼與之戰擊敗秦國後,就去世,而項燕在擊敗李信後,又被王翦擊敗。在此基礎上,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以下三位。匡章(齊國)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
  •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
    韓國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自然他的名將也是屈指可數。如果要在韓國將領之中選一名最強的將領,莫過於暴鳶了。根據《東周列國志》和《史記》記載,可以看出暴鳶擔任韓國主帥多年,曾率領韓軍隨齊國名將匡章一起徵討楚國,在垂沙之戰中取得了一些戰功;不過在接下來的伊闕之戰中,他遇到了當時無人可擋的白起,慘遭失敗;之後暴鳶率軍馳援魏國,但是也被秦軍擊敗。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 趙國有五位名將,兩人具備了戰神級別,一人改變了戰國時代格局
    長平一戰,廉頗在首回合的戰鬥裡通過死守硬是把秦軍整得進退兩難。再後來燕國趁機派60萬人偷襲趙國,這位名將僅以10萬殘兵就反殺對手,甚至打到了燕國都城薊城。廉頗一生戎馬幾十年,而且從沒有輸過。不過他的結局有點悽涼,最終病死楚國壽春。毫不誇張地說,廉頗具備了戰神的級別。
  • 歷史上一戰成名的五大名將:其中一人破敵四十萬,一人破敵近百萬
    中國歷史上的名將燦若星河,有的百戰百勝生平未逢一敗比如孫武、白起、吳起等人,也有的雖然一生只打過一次出名的戰役,但是要麼是力挽狂瀾,要麼是戰功彪炳從而名垂青史,今天就說一說歷史上一戰成名的五大名將:其中一人破敵四十萬,一人破敵近百萬。
  • 他因為一場戰役,一戰成名!沒想到竟也是一位隱藏的用計高手!
    說起歷史上的名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一個個都是當之無愧的戰神。但是今天要說的這個名將,雖然一直寂寂無名,但卻因為一場戰役,而被眾人熟知,他就是趙奢,那這場戰役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他一戰成名?咱們先來說說趙國當時的情況。由於趙王實施「胡服騎射」之後,一直大力發展自己國家的騎兵隊,並想以此組建一直以騎兵為主力軍的軍隊,增加自己的實力。
  • 他是戰國四君子之一,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將,為什麼兒子卻這麼無能?
    今天要說的一位是戰國人物,此人被稱為戰國四君子之一,又被後世列入古今六十四名將,那麼此人是誰呢?這位仁兄名叫趙奢,是趙國人,與趙王有親戚關係,現在的我們估計對他的兒子更熟悉些,他的兒子就是那個只會紙上談兵導致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的趙括。
  • 戰國十大名將:孫臏排第五,樂毅排第四,那排前三位的都是誰?
    當然,時勢造英雄,割據的朝代自然湧現了無數名將,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戰國時期的十大名將又分別是誰,排名前三的是哪些能人呢?  只不過這第一值得推敲一二,畢竟蒙恬雖然是戰神,在戰國時期生活過,可是他被封為將軍時是公元前221年,此時秦即將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而蒙恬沒有和其他名將進行比較過,自然不知道誰更登峰造極。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地位更高的武廟十哲,分別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勣、諸葛亮、李靖。也即在名將輩出的戰國時期,還有吳起、樂毅、白起這三人躋身武廟十哲。對於武廟十哲,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以下,筆者就來說一說入選武廟六十四名將的六位戰國名將。
  • 比廉頗更強的名將,秦國攻趙廉頗不敢出戰,他一舉殲敵十萬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但在公元前270年,秦國圍困趙國城池時,廉頗卻不敢領兵出戰,表現的讓人大跌眼鏡,與之相反的是趙括之父趙奢,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卻幾乎一舉殲滅十萬秦軍,打破了商鞅變法後秦軍不滅神話,史稱「閼與之戰」。鮮為人知的趙奢,為何敢於領取連廉頗都不敢領取的作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