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打贏一場閼與之戰就成了名將?一張圖告訴你閼與有重要

2021-02-07 夢回史記

秦昭襄王至秦始皇時代,正是戰國時期戰爭最頻繁、最激烈的時候,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戰爭大環境下,誕生了一大批名將,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就是這個時代舞臺的主角。除了他們,還有一位不太出名的兵家大師——趙奢。




趙奢與四大名將不同,他的履歷非常簡單,在《戰國策》和《史記》中只有寥寥數筆,僅記載了他平生指揮的唯一一場大戰——閼與之戰。與白起等人相比,趙奢的戰績似乎有些不夠看,但他憑藉閼與之戰,足以躋身戰國一流名將之列。




當時昭襄王主政,範雎還沒有入秦,把持朝政的是秦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魏冉的策略與範雎的「遠交近攻」相反,主張越過韓魏攻擊富饒的華北平原,同時也為了擴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在這種背景下,秦國頻頻挑釁,與趙國摩擦不斷,著名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就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

秦趙交惡,趙國吃了不小的虧,被秦國攻下了位於祁縣、離石附近的三座城池。秦國垂涎於趙國在華北平原上的富饒土地,於是提出以三城換三城公平交易。趙國答應了,然而就在秦軍撤出祁縣、離石後,趙國突然反悔,將本應該交於秦國的城池扣下了。秦昭襄王大怒,向韓國借道上黨,派大將胡陽進攻趙國的閼與地區。




不得不說,秦昭襄王的眼光非常毒辣,一下子就打在了趙國的軟肋上。趙國的疆域主要包括太原盆地和華北平原,中間橫亙著太行山,從晉陽到邯鄲只有兩條路,都要經過閼與,即山西省和順縣。閼與一旦失守,趙國就會被一分為二,趙國在山西境內的國土就危險了。

一下子就要失去一半的領土,還有趙國的老牌根據地晉陽,趙惠文王慌了,急忙召集大將廉頗、樂乘,問他們該如何救援。兩位老將一致認為:太行山山道崎嶇狹窄,閼與不可救。就在這時,趙奢站出來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換句話說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閼與可救。




於是趙奢率軍救援閼與,出城三十裡後卻不往前走了。當時秦軍已經出了太行山區,打到了如今的河北省武安市,距離邯鄲僅三十公裡。趙奢卻下令就地駐防,修建營壘,敢言戰者斬。就這樣過了二十八天,秦軍按捺不住,派間諜前去打探。趙奢將間諜好吃好喝款待後又放他回去。秦軍主將得知趙軍按兵不動後大喜,於是放鬆了警惕。




秦軍間諜走後,趙奢當即下令全軍輕裝前進,繞過武安,僅用兩天一夜便強行軍來到距離閼與五十裡的地方,並迅速搶佔了有利地形。還在武安阻擊趙軍的秦軍主將如夢初醒,慌忙調集大軍增援閼與。當秦軍晝夜兼程趕到閼與時,趙軍已經修好營壘以逸待勞了。趙軍向秦軍發動進攻,秦軍大敗,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閼與之圍遂解。

閼與之戰的勝利對趙國意義重大,首先粉碎了秦軍佔領山西的戰略意圖,其次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向東方五國展示了強大的實力,讓已經淪為秦國附庸的韓國不得不重新站隊,再次團結在趙國周圍。放在今天就好比中國打贏了韓戰,打敗了強大的美軍,讓世界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新中國。從國際意義上看,打贏閼與之戰的趙奢足以躋身戰國一流名將之列。


相關焦點

  • 趙奢只打贏了一場大戰,就封為馬服君?專家:你看他贏的是誰!
    趙奢只打贏了一場大戰,就封為馬服君?專家:你看他贏的是誰在戰國時代,各國先後崛起,稱霸一時,而趙國也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大增,訓練出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到了戰國後期,隨著齊國和楚國的衰敗,趙國成為了唯一能夠和秦國針鋒相對的國家。
  •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只贏了秦國一次,就可以炫耀一輩子?
    馬服君趙奢的成名一戰是淮榮譽之戰,這場戰爭就連趙國名將廉頗還有樂乘都不敢去打,但是趙奢卻讓秦國大敗,使他們元氣大傷。秦國強趙國弱局面下的閼與之戰閼與之戰,這場戰役不管是誰贏了,那都能炫耀一輩子。廉頗和樂乘不敢接的戰役,趙奢打了其實這場戰役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趙奢贏了強大的秦國,最重要的點在於廉頗和樂乘這兩位有名的強將沒有贊同去拯救閼與,但是趙奢卻敢於去打。
  • 中國古代名將007:三星名將趙奢臨危受命,打得秦軍罕見大敗
    趙奢,生卒年不詳,今河北邯鄲人。趙奢作為戰國時期名將,到後世知名度不及他的兒子趙括。趙括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出自他的一生功過,這個成語就是「紙上談兵」。趙奢一開始只是趙國農業部門的一個稅吏,獲平原君趙勝賞識,負責管理全國賦稅。
  • 趙奢出奇制勝、大敗秦軍,僅用一戰站穩了戰國名將的地位
    長平之戰中,趙王任用雖熟讀兵書卻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為主帥,結果導致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經此一戰,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僅使趙國損失慘重,還讓自己成為千百年來的笑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父親趙奢竟然是六國的八大名將之一,與吳起、孫臏等人齊名。
  • 廉頗打不了仗趙奢敢打,奇襲制勝,大敗秦軍
    鄢郢之戰,秦國大敗楚國,楚國從此偏安一隅,苟存於世,對秦國再也構不成威脅。秦國就將矛頭指向了唯一還有實力能與之爭鋒的趙國。公元前269年,秦國攻佔趙國的藺、離石、祁拔三城,趙國送公子郚入秦為質,並且與秦籤訂契約,約定趙國割讓「焦、黎、牛狐」交換被秦攻佔的「藺、離石、祁拔」三城。
  • 趙奢為什麼之戰勝一次秦軍,就被封為馬服君,並可以炫耀一輩子?
    「紙上談兵」的趙括,別看他不行,他的老爹趙奢可是十分了得,是趙國的名將,他通過一戰就讓自己位列「武廟」之中,這一戰就是與秦國之間的「閼與之戰
  • 紙上談兵趙括其父,馬服君為何只贏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在經過慘烈的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至此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實力,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長平之戰中趙國失利的關鍵原因,就是任用了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主將。趙括雖然是名將趙奢之子,但不代表能有父親趙奢那般善於計謀和用兵。趙括雖自幼熟讀兵書,對兵書的研究也有獨特的看法和見解,甚至和父親趙奢談戰陣布設之道時,也是輕鬆容易,說得頭頭是道,但趙括缺乏實戰經驗。
  • 比廉頗更強的名將,秦國攻趙廉頗不敢出戰,他一舉殲敵十萬
    平原君勃然大怒,要殺死趙奢洩憤,趙奢卻表現很平淡,反而勸說平原君:「你是趙國貴人,一旦你不遵法令,就會削弱法令,進而會讓國家衰弱,國弱則會吸引諸侯入侵,趙國就可能滅亡,你的財富如何保存?以君之貴,帶頭奉公守法,國家就會上下公平,進而趙國將越來越強,你作為趙國宗室貴族,天下人難道還敢輕視你?」平原君聽了之後,覺得趙奢很有才幹,於是就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就戰國時期來說,共有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這六位名將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就地位更高的武廟十哲,分別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勣、諸葛亮、李靖。
  • 歷史上一戰成名的五大名將:其中一人破敵四十萬,一人破敵近百萬
    中國歷史上的名將燦若星河,有的百戰百勝生平未逢一敗比如孫武、白起、吳起等人,也有的雖然一生只打過一次出名的戰役,但是要麼是力挽狂瀾,要麼是戰功彪炳從而名垂青史,今天就說一說歷史上一戰成名的五大名將:其中一人破敵四十萬,一人破敵近百萬。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首——殺神白起
    網圖白起,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被封武安君。與廉頗、李牧、王翦合稱戰國四大名將,並位列四大名將之首。白起與秦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關係很不錯,在秦昭襄王時為秦國徵戰六國,戰功赫赫。加上之前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王認為如果全力一戰,秦軍不一定不能被打敗。於是趙王命廉頗主動出擊,可是廉頗還是堅守不出,最後趙王以「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奢的兒子)替換廉頗。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時候,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白起剛開始採取誘敵深入的戰法,在正面戰場不斷示敵以弱,趙軍進攻時,假裝兵敗後撤。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但縱觀廉頗一生,與秦國的主要作戰記錄只有一次,就是我們熟知的長平之戰序幕戰。當時,廉頗築壘固守,嚴束部眾,堅壁不出,秦國使用反間計,趙王用趙括替換了廉頗,秦軍同時秘密任命白起替換王齕,趙括紙上談兵導致長平之戰慘敗。筆者提出一個疑問,如果趙王不將廉頗撤換,廉頗能打敗白起嗎?歷史無法假設,但長平之戰前的閼與之戰,或許能給出一些答案。
  • 他是戰國四君子之一,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將,為什麼兒子卻這麼無能?
    今天要說的一位是戰國人物,此人被稱為戰國四君子之一,又被後世列入古今六十四名將,那麼此人是誰呢?這位仁兄名叫趙奢,是趙國人,與趙王有親戚關係,現在的我們估計對他的兒子更熟悉些,他的兒子就是那個只會紙上談兵導致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的趙括。
  • 背鍋俠還是真不行,和父親趙奢相比,趙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作為志大才疏的代表,趙括因為一場慘痛的失利讓後人永遠記住了他,或許沒有這場長平之戰,趙括可能不見得會成為笑話。作為名將之後,趙括很早就受到了精心培養,接觸了很多軍隊的事情,讀了大量的兵書。因此趙奢的出擊才能有奇襲的效果,而趙括的出擊,從一開始就是被秦國看在眼裡的,他往哪裡打,秦國都一清二楚。當然,趙括對於情報不夠重視,也不能完全怪他,當時整個趙國的情報工作都做得非常糟糕,趙括被換上去大家都知道,白起出任主帥,幾乎是沒有幾個人知道。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趙王由於戰爭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固守不戰使趙國蒙羞。秦見趙國固守不戰,便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於是趙王不聽虞卿和藺相如等的諫言,執意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 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趙國為何會被秦國所滅,原因是什麼
    然而,這樣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國家被秦國打敗了,有過這樣輝煌的時刻,但最終還是被秦國消滅了。原因是什麼? 在戰國的四大名將中,秦國和趙國各有兩位。趙國名將有廉頗、李牧。此外,還有趙奢和龐煖。 趙奢因閼與戰役而出名。公元前269年,秦攻趙,駐紮在閼與。其目的攻韓國。趙惠文王召見廉頗和樂乘,問他們能不能幫忙。
  • 重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幻象
    圖:上黨位置圖,來源:三維地圖看世界 長平之戰後,秦軍就是從上黨之地進發攻打趙國,長驅直入,迅速將邯鄲包圍,若非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十有八九會淪陷。劉勃先生在《戰國歧途》中總結得很精闢,上黨根本不是一塊餡餅,而是一把尖刀,你不撿,別人就要撿起來捅你。
  • 大秦賦大結局:王翦雖然獨滅三國,但在四大名將中,只能排到老三
    他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  白起有一個特點,就是擅打大仗和硬仗,他長於謀略,精於算度,從不打無準備之仗。作戰時不講究攻城略地,注重出奇兵在運動戰中包圍和分割敵軍,以殲滅敵方的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目標。正因如此,白起取得的戰績也是空前絕後的。  按照史料記載,白起作戰中殲敵動輒以十萬起步,其中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華陽之戰斬殺韓趙魏聯軍十三萬。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要知道當時的秦國可是秦昭襄王時期,國力強大,但還是被攻破了,而且是戰國唯一的一次,除此之外,匡章還在桑丘之戰打敗孤軍深入的秦軍,還在垂沙之戰打敗了實力強大的楚軍,還有滅亡燕國之戰,但同時,匡章在濮水一戰中被秦軍打得大敗,正是因為匡章有一次大的敗績,所以沒有被評上戰國四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