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擊敗秦軍真的靠「破釜沉舟」?

2021-02-23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歷史課本講破釜沉舟,總覺得按兵法來講有存疑之處,自斷糧草不符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有足夠把握還是背水一戰?為什麼能成功?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充滿種種看似匪夷所思的奇蹟,摔鍋砸碗燒船,幾萬楚人打掉秦軍幾十萬,如此不可思議,其實應了一句老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再經典的戰術要成功,心智手腕必須有,但硬實力才是根本。就像與「破釜沉舟」齊名的險招「背水一戰」,韓信用了就能贏,但幾百年後同為名將的三國徐晃也用,卻被趙雲黃忠打的滿地找牙。徐晃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說。

放在項羽這次經典的「破釜沉舟」大戰,首先必須說的,就是項羽的硬實力。

項羽的實力,正史野史捧的比較多的,是他強悍的個人戰鬥力。相對比較忽略的,卻是他麾下精銳將領爆表的戰鬥力。而後者,才是這場經典戰役成功的重要關鍵。

項羽的核心嫡系精銳,我們常叫做「江東子弟兵」,這支軍隊完全就是項家滿懷復國理想,十多年如一日苦心打造。依託民風兇悍的吳地,每一個士兵都是優中選優,長期嚴格到殘酷的磨練,無論個人戰力還是整體凝聚力,都是頂峰水平。就是一隻強硬拳頭。

這個「拳頭」有多硬?說個事實就知道:垓下之圍,漢軍優勢兵力圍困,項羽只帶二十八殘兵,依然讓漢軍付出巨大傷亡代價,硬是突圍到了烏江。末路時尚且如此,巨鹿大戰,卻正是這支鐵軍的黃金時期。

而當時掌控這隻「硬拳頭」的,又是秦末農民戰爭中的頂級名將項羽,項羽的軍事才能,兩千年來後世公認,雖然有各種毛病,但戰略戰術水平卻堪稱翹楚,至巨鹿大戰時,二十七歲的他,把握戰機的能力與衝擊力,更在人生頂峰水平。也只有如此強大人物帶領的鐵軍,才敢挑戰如此高難度!

但即使如此,這個高難度戰術能夠成功,也同樣與當時的戰略態勢有關。

首先說秦軍,通常都說秦軍四十萬大軍,其實真正的參戰數字,卻是嚴重縮水。秦軍主帥章邯則率部駐紮巨鹿南部。而巨鹿戰場上直面與項羽對決的,是秦將王離率領的秦國北地邊防軍團,這支軍隊包圍巨鹿城,靜等項羽來攻,總數應在二十萬以下。

這樣的規劃,等於是秦軍部署了兩道戰線,本意是要下盤很大的棋,把所有反秦義軍一口吃掉。但事實上,也減低了項羽發動突襲的難度。

之所以這樣規劃,通常都被認為是秦軍胃口大惹的禍,但其實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被包圍在巨鹿的趙國政權,抵抗十分慘烈,好比硬骨頭,秦軍一時啃不下,於是拿來當餌。二是援救趙國的不止項羽,還有各路諸侯,總數也在三十萬以上,雖說烏合之眾,但規模在那裡擺著,所以圍城打援,看上去最保險。

但作為一個天才的軍事家,項羽卻發現了這個戰略規劃裡的大漏洞:兩路秦軍遙相呼應,就像個老虎鉗子,但如果鉗子的連接處出了問題,它就立刻零散。於是項羽真正的妙筆來了:不是破釜沉舟,而是派英布以兩萬軍隊,襲擊兩路秦軍之間的甬道,果然發現秦軍「甬道虛弱」。而在這時,趙政權的陳餘也來請戰,這個險中求勝的計劃終於成行了!

因此,我們看到了中國戰爭史上激動人心的一幕:項羽率領的三萬精銳,以八千子弟兵為核心的鐵血軍團,燒掉了船隻,攜帶著三天乾糧,發起了賭博式攻擊。

這打法看似瘋狂,其實早已設計的如機器一般計算精密:英布騷擾甬道,項羽集中力量先打斷甬道,陳餘牽制王離,而秦軍也如他所願,做出了錯誤戰略預判:章邯在初戰失敗後急忙收縮,卻正中項羽下懷,項羽轉過頭去,痛打正被陳餘侵擾的王離,於是,秦軍悲劇了,大軍頓時崩潰。

為什麼會崩潰?四十萬大軍看似多,但古代科技下,通訊信息全不暢通,一處慌亂就容易演變成滿營慌亂,完全被幾個悶棍打正著的秦軍,也就連鎖反應,徹底慌亂。

而這一點,也正是秦軍在部署上犯下的另一個大錯:王離帶領的北方邊防軍,雖說實力兇悍,但常年打的是野戰,攻堅防禦缺少經驗,且大老遠趕來,正是大失水準的疲弱期,如果換做已經有豐富中原作戰經驗的章邯部,秦軍的潰敗至少不會如此迅速,但此刻,大局已經無法挽回。

當然說到這裡,還得為趙國豎起大拇指,從頭到尾,趙國都在浴血抵抗,項羽輝煌的決戰,更是陳餘刀山火海先往上衝,趙國的鐵血不屈,託起了楚國子弟兵這光榮一戰。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虛!

更重要一條是:項羽前後一共五六萬人進攻,但邊上觀望的諸侯們,卻還有幾十萬,這幫人硬戰打不了,撿便宜卻沒跑,眼看秦軍露了敗相,立刻紛紛痛打落水狗。於是秦軍的潰退,也就不可收拾。秦王朝的命運,也就再難逆轉。

復盤這場戰爭,很多後人都喜歡「破釜沉舟」的成語,都把這樣的勝利,當做一場不顧一切的豪賭。但如果仔細看過程,看似瘋狂驚險的勝利,其實藏著的是老祖宗另一個古訓:先定大局,謀而後動!

相關焦點

  • 巨鹿之戰疑點重重,項羽以六萬軍隊擊敗秦軍三十萬,功勞是否誇大
    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無疑極大彰顯了項羽勇猛無前的霸氣,然而這個成語如何細細推敲,其實也存在致命的疑點。《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也就是說項羽「破釜沉舟」後楚軍的實際存糧其實只有三天。
  • 【曲博】項羽「破釜沉舟」究竟在何地?
    「破釜沉舟」成語典故,源於項羽引兵巨鹿救趙之舉,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是項羽為贏得巨鹿之戰採取的使楚士卒「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措施
  • 破釜沉舟:淺析巨鹿之戰背後項羽玩轉的心理學、管理學和經濟學
    巨鹿之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劉邦滅秦之戰中,項羽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之平鄉鎮)城下,進行了殲滅秦軍主力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秦二世二年閏九月,章邯擊敗趙軍,攻佔趙都邯鄲(今屬河北)。
  • 破釜沉舟是誰的故事?與背水一戰有何淵源?項羽和韓信都只懂軍事
    項羽非常不滿,表示現在渡河就能夠擊敗秦軍,為何不動身。可是宋義有自己的考慮,他希望楚國一家獨大,所以姑且讓秦軍和趙軍互相廝殺,等他們殺得差不多了,自己再漁翁得利。這一招的確厲害,不過項羽卻不以為意,他認為宋義這是膽怯。
  • 一天一個成語——破釜沉舟.項羽,史書上很多成語的產生都跟項羽有關,砸鍋沉舟也要打勝仗
    【成語示例】1.只要我們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2.戰士們毫不畏懼,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英勇地衝向敵人。3.部隊迅速接受的外線作戰的方針,決心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多打勝仗,搞好群眾工作,開發根據地。
  • 秦末亂世,項羽是怎麼是怎麼擊敗章邯和王離,打贏巨鹿之戰的?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扭轉了整個反秦起義的戰局,巨鹿之戰後,秦朝就面臨了滅亡的命運。巨鹿之戰是歷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憑藉破釜沉舟、悍不畏死的勇氣,鼓舞楚軍士氣,一舉擊破章邯和王離的秦軍主力。項羽擊殺宋義,奪取北路楚軍的領導權定陶之戰,章邯率領秦軍擊敗並殺死項梁,認為楚地的起義軍已經不足為慮。
  •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勝章邯,27歲項羽以少勝多聞名天下
    巨鹿之戰,一舉奠定項羽的戰神封號,更是從這次戰爭的勝利中,項羽確立了楚軍的統帥地位,今天分享的主要內容就是,巨鹿之戰前前後後的故事,希望你喜歡。02章邯VS項羽秦朝最後的將軍章邯也不是吃素的,垂危的秦國就是靠章邯一雙手託住的,遇到項羽之前,從沒吃過敗仗,手中坐擁30萬大軍,就是秦國最後的屏障。
  • 巨鹿之戰 破釜沉舟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 話說巨鹿之戰的項羽
    5000年中雖然有很多影響歷史走向的戰爭,但我最為欣賞的還是秦末的巨鹿之戰,而此戰中一戰封神的項羽更是後世武將的楷模。軒轅黃帝巨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也迅速地改變了秦末歷史的走向,歷史的天平此時已經偏向項羽(此時還沒有楚漢戰爭,項羽仍是歷史的弄潮兒)。
  • 巨鹿之戰: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的破釜沉舟是戰役的關鍵因素
    項羽破釜沉舟殺宋義不過是項羽的牛刀小試,但就這便已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了。項羽立刻帶領人馬北上救趙。破釜沉舟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
  • 成語故事:破釜沉舟
    成語「破釜沉舟」的意思是砸碎做飯的鍋沉掉渡河的船,用來比喻為了成功不惜斷絕一切後路,堅定信念去取得勝利。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曾經的六國紛紛死灰復燃舉兵反秦,項梁、項羽叔侄就率領一路起義大軍,為了服眾他們擁立楚懷王的孫在熊心為楚王。公元前208年項梁在定陶與秦朝大將章邯作戰,戰敗被殺。秦軍乘勝渡過黃河,大軍殺奔趙國。趙國趙歇率領軍隊抵抗秦軍進攻,怎奈秦軍乘勝殺來士氣正高,趙軍不敵,趙歇領兵敗退到巨鹿堅守。他趕忙派使者去向楚懷王求救兵解困。
  • 【成語專欄】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
  • 今日成語-破釜沉舟
    【成語】破釜沉舟【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近義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背城借一、孤注一擲、濟河焚舟【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抱頭鼠竄 ,望風而逃【解釋】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表示下定決心,為取得勝利準備犧牲一切。
  • 破釜沉舟的成語故事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 千萬別誤會:「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都不是拼命的打法!
    項羽,冷兵器時代頭號戰神。韓信,獨一無二的「兵仙」。兩人生於同一時代,雙星閃耀,大放異彩。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至今為無數軍事發燒友津津樂道,也成為民間流行的兩個成語,尤其在公司、組織、體育團隊的動員大會上,使用頻率相當之高。然而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對「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不甚了了,乃至把兩者混為一談。
  • 破釜沉舟的故事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裡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
  • 項羽破釜沉舟,敲響秦軍喪鐘
    破釜沉舟,一擊致勝蘇角想趁楚軍大軍尚在漳河南岸,一舉殲滅英布的小股部隊,為迎戰楚軍主力掃清障礙。但楚軍一點沒有後退的意思,楚軍的紅色戰袍和秦軍的黑色戰袍攪在一起,像打翻了調色板,又像一群群快速蠕動的黑紅相間的龐然大物,一時竟看不到空隙。這一場鏖戰直殺得天翻地覆,眼看太陽升到了頭頂,蘇角的額頭開始冒汗。他突然有了不好的預感,莫非項羽的主力已經渡河了?應該不會這麼快!蘇角給自己打氣。
  • 【成語典故】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釜:鍋。
  • 巨鹿之戰,項羽為什麼是正確的!
    二,破釜沉舟01、局面,雙方部署回到巨鹿之戰上來。此時,項羽殺掉了宋義,可是,並沒有改變諸侯作壁上觀的局面。怎樣才能使諸侯聯合起來,共同擊敗秦軍呢?項羽用行動作出了回答。諸侯之所以畏懼秦軍,是由於諸侯的怯懦與秦軍的威名,只要將秦軍擊敗,再樹立一個威武的榜樣給諸侯看,諸侯就會一同攻擊秦軍。項羽當然沒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是這樣做的。
  • 曾經戰無不勝的章邯,手握二十萬秦軍,為何向項羽投降
    章邯作為秦朝最後的棟梁之臣,前期曾率驪山刑徒,從關中一路擊敗起義軍,消滅張楚、擊殺項梁,擊破趙國,無往不利。然而在巨鹿之戰後,章邯手持二十餘萬兵力卻不戰而降,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巨鹿之戰後秦軍軍事處於劣勢;二是秦二世大殺朝臣,趙高專權,可能殺死章邯;三是項羽等諸侯誘降章邯,但主要是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