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破釜沉舟,敲響秦軍喪鐘

2020-12-23 掌門道

破釜沉舟,一擊致勝

蘇角想趁楚軍大軍尚在漳河南岸,一舉殲滅英布的小股部隊,為迎戰楚軍主力掃清障礙。

在他看來,英布雖然勝了一仗,但畢竟渡河的楚軍人數不佔優勢,只要自己的五萬大軍壓過去,打敗英布應該就像碾死一隻臭蟲那麼簡單。

凌晨時分,蘇角一聲令下,一股黑狼湧向漳河邊戰壕裡的楚軍先鋒。

但半個時辰後,站在高地上指揮的蘇角有點蒙,戰事並沒有像自己預料的一樣快速結束,兩軍激戰到一起,吶喊聲震天,兵器的碰擊聲嘈雜到令人不寒而慄。但楚軍一點沒有後退的意思,楚軍的紅色戰袍和秦軍的黑色戰袍攪在一起,像打翻了調色板,又像一群群快速蠕動的黑紅相間的龐然大物,一時竟看不到空隙。

這一場鏖戰直殺得天翻地覆,眼看太陽升到了頭頂,蘇角的額頭開始冒汗。他突然有了不好的預感,莫非項羽的主力已經渡河了?

應該不會這麼快!蘇角給自己打氣。他命令傳令兵傳令下去,一個時辰內結束戰鬥。

但戰場瞬息萬變,蘇角很快發現,激戰的漩渦中,黑色成分在被隔成小塊,南方的戰鼓聲突然密集起來,漫山遍野的楚軍正從河邊席捲而來。

相關焦點

  •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內容簡述
    點擊上方 ↑↑↑藍色字體「最美楚旺」即可關注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內容簡述
  • 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
    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拚死一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fǔ zèng),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 曾經戰無不勝的章邯,手握二十萬秦軍,為何向項羽投降
    一是楚國卿子將軍宋義在安陽滯留46天,想要秦趙相互消耗,雖然策略沒錯,但也是畏懼秦軍權勢,最終被一怒之下的項羽斬殺。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
  • 有聲繪本故事之上下五千年-項羽破釜沉舟
    項梁於是驕傲了,不把秦軍放在眼裡。誰知,章邯捲土重來,向項梁發起猛烈反撲。項梁猝不及防,戰死了,項羽、劉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章邯乘勝前進,指揮秦軍北上,一口氣打下了趙國(不是戰國時代的趙國,而是新建立的一個政權)都城邯鄣。趙王歇慌忙逃到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連連派人去向楚懷王搬救兵。楚懷王便召見將士,想進攻京城鹹陽。他說:「誰先打進鹹陽,就封誰為王。」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項羽破釜沉舟,瓦解秦國最後武力,教會項羽的,卻是秦國戰神白起
    巨鹿之戰,項羽以少勝多,一舉擊敗秦國最後的主力兵團章邯,使秦國徹底失去了抵抗之力。大家都知道的是,項羽為了激勵將士們死戰,採用破釜沉舟的辦法,斷掉大家的退路,只有這樣才能讓所有人全力以赴,最終也確實取得了勝利。從此有了「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不顧一切也要幹到底的決心。
  • 劉邦和項羽滅秦的時候,昔日輝煌的百萬秦軍,怎麼不來勤王
    許多人有個誤會,說歷史上劉邦和項羽攻打秦國的時候,當初一統六國的秦軍的百萬大軍去哪了,為什麼不來勤王?其實多看看《史記》,弄清這些問題並不難,我為大家解答一下。不存在不來勤王的問題秦末,百萬秦軍無一來勤王,其實這是一種錯覺。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成功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為何失敗?
    假如指揮官不是馬謖,而是韓信,或者是項羽,這場戰鬥會勝利嗎?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巨鹿之戰,項羽讓將士吃飽了飯,只帶了三天口糧,並鑿破了船,砸破了鍋,前去與秦軍拼命。 士兵沒了退路,不再想著後退的事情,只能前進,後來士兵以一當十,拼死向前,勢如破竹,擊敗了秦軍。 除了破釜沉舟,還有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
  • 【曲博】項羽「破釜沉舟」究竟在何地?
    在項羽之前,已經有了類似的事例。《孫子·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左傳·文公三年》:「秦伯(穆公)伐晉,濟河焚舟」。《孫子》、《左傳》所云「焚舟破釜,濟河焚舟」,雖含有誓死決戰之意,但尚未形成後世所謂典故。至《史記》備載項羽破釜沉舟事,始可冠稱典故。此典又作沉舟破釜,破釜沉船。
  • 巨鹿之戰以少勝多,項羽破釜沉舟,赳赳老秦就此終結
    項羽領導的巨鹿之戰也為大秦統治的覆滅拉開了序幕。背景始皇的統一對中原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無論是文化,政權,還是軍事甚至交通管理都事無巨細,按此發展,將來的大秦帝國會在歷史中留下更絢麗輝煌的一筆。且秦軍主力皆在河北之地,關中必然空虛易攻,這倒是可乘之機,於是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六萬北上就趙,派劉邦率軍進入函谷關攻打鹹陽王都。楚軍兩路出擊,秦國陷入被動局面。主將宋義以為六萬對秦主力大軍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如等秦軍滅趙後趁其疲憊之際擂鼓長驅,給秦軍一個措手不及。於是讓大軍就地安營紮寨,不再前行。
  • 巨鹿之戰:項羽的成名戰,3萬人如何打敗40萬秦軍
    因為反秦軍的首領項梁,被秦軍圍困在定陶城,沒能等到援軍到來,城破後被殺,反秦武裝損失巨大。秦軍名將章邯一路勢如破竹,渡過黃河,與王離的秦軍合併一處,大敗趙國軍隊,將趙軍圍困在巨鹿城中。總兵力高達40萬,而趙軍只有數萬,巨鹿城岌岌可危。陳餘派出5千軍隊試探秦軍,出擊後卻沒有一人回來。
  • 項羽擊敗秦軍真的靠「破釜沉舟」?
    首先說秦軍,通常都說秦軍四十萬大軍,其實真正的參戰數字,卻是嚴重縮水。秦軍主帥章邯則率部駐紮巨鹿南部。而巨鹿戰場上直面與項羽對決的,是秦將王離率領的秦國北地邊防軍團,這支軍隊包圍巨鹿城,靜等項羽來攻,總數應在二十萬以下。
  • 項羽可謂英勇無敵,卻被人稱為沐猴而冠,其人這麼說是何原因?
    據《史記》記載: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之大可以扛鼎,且其才氣過人。從史書記載上來看,項羽可謂一個英雄。至少從外表上看去,應該有威風凜凜的氣度。後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在項梁的暗示下斬殺會稽郡守殷通,並佩其印綬,奪取兵權。
  •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 秦末亂世,項羽是怎麼是怎麼擊敗章邯和王離,打贏巨鹿之戰的?
    項羽認為迅速帶兵渡河攻擊秦軍,楚軍在外,趙軍在內,一定能擊破秦軍。但是,宋義卻有更多的私心,想等秦軍和趙軍兩敗俱傷之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同時派他的兒子宋襄到齊國,聯絡齊國。項羽先派英布和蒲將軍率領本部的兩萬兵馬,渡過黃河,與秦軍作戰。英布和蒲將軍渡過黃河後,與秦軍交戰,小勝兩場,在黃河以北站穩腳跟。巨鹿城北的趙將陳餘,看到終於有一路諸侯援軍,敢於秦軍交戰了。
  • 「神勇霸王,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的傳奇一生
    而項羽認為劍術只能打敗一個人,他想掌握能打敗成千上萬人的方法。於是項梁教項羽兵法,但是當他稍微了解一點兵法後,又不肯好好學了。年少時的項羽,秦始皇遊玩經過會稽時,當渡船浙江時,項羽在岸上觀望,儘管面對氣派的遊玩隊伍,但絲毫不感到臣服並對項梁說道:"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自此,項梁對項羽另眼相看,並有意培養他為歷史名將。
  • 巨鹿之戰疑點重重,項羽以六萬軍隊擊敗秦軍三十萬,功勞是否誇大
    章邯率領著臨時拼湊的秦軍,先是在戲水大敗周文,一路追擊多次大敗敵軍,最終迫使周文兵敗自殺,之後又擊殺滎陽將軍田臧,攻破滎陽城。此後,章邯繼續東進,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張楚政權連戰連敗,陳勝最終被車夫莊賈殺死,張楚政權覆滅。
  • 項羽帳下大將:龍且
    秦朝末年將領,西楚霸王項羽手下猛將,與名將鍾離昧為同鄉。自幼跟隨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參加項梁起義,聯合田榮大破秦軍於東阿。在九江王英布背楚歸漢之時,龍且率軍十萬大破之,聯合曹咎、周殷同為大司馬。在聽聞韓信平定河北、吞趙滅齊之後,龍且奉命率兵攻打齊地。 [2]公元前203年,參加濰水之戰,陷入韓信水淹圍城之計,力戰漢軍諸將,終為漢軍騎將丁復所殺。
  • 2020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文化素養之項羽成語篇
    【成語故事簡介】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 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宋義根本不採納項羽的意見,說:「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項羽不可忍,遂進帳殺了宋義,稱其反叛,將士遂擁戴項羽為上將。項羽率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
  •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文化素養之項羽成語篇
    【成語故事簡介】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 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宋義根本不採納項羽的意見,說:「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項羽不可忍,遂進帳殺了宋義,稱其反叛,將士遂擁戴項羽為上將。項羽率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