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成功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為何失敗?

2020-12-18 騰訊網

街亭之戰,馬謖失敗了,諸葛亮首次北伐功虧一簣,恨而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敗,敗在紙上談兵,敗在自以為是,敗在把打仗當兒戲。

街亭,乃漢中咽喉,兩面是山,中間狹長,南北不過幾裡路,如果像王平說的那樣,「屯兵當道,築起城垣」,曹軍要過街亭,除非消滅蜀軍,從他們的屍體上踏過去,否則別無他法。

可馬謖偏偏不聽王平的,非要到山上屯兵,妄稱「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王平又勸道:「此山乃絕地,山上沒有水,要是魏軍四面圍住,斷我汲水之道,可咋整?」

馬謖冷笑道:「置之死地而後生,敵人斷我後路,將士豈不拼死力戰呀!」

王平無語了,不與他爭辯,而是要了五千人馬,自己到山下駐紮去了。

街亭之戰過程就不多做介紹了。

假如指揮官不是馬謖,而是韓信,或者是項羽,這場戰鬥會勝利嗎?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巨鹿之戰,項羽讓將士吃飽了飯,只帶了三天口糧,並鑿破了船,砸破了鍋,前去與秦軍拼命。

士兵沒了退路,不再想著後退的事情,只能前進,後來士兵以一當十,拼死向前,勢如破竹,擊敗了秦軍。

除了破釜沉舟,還有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

其實,馬謖的方法與項羽、與韓信別無二致,都是「置之死地」的戰術,只是馬謖敗了,而項羽勝利了,如果馬謖勝利了,他會是第三個吃螃蟹的人。

如果不是指揮官不是馬謖,而是項羽,我認為是有極有可能取得勝利的。

馬謖,之前是個參謀,跟在諸葛亮身邊出謀劃策,從來沒打過仗,與將士們接觸極少,難以取得士兵的信任。

再者,他戰場經驗不足,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需要指揮官隨機應變,這一點馬謖十分欠缺。

而以上兩點,恰恰是項羽的強項。

項羽視士兵如兄弟,與士兵同吃,同睡,同甘共苦,而且賞罰分明,絕不吝嗇,每次打仗,他身先士卒,帶頭往前衝。

這樣的指揮官,哪個士兵不替他賣命呢!項羽只要一聲令下,士兵如餓狼似的嗷嗷往下衝,如此,魏軍豈能不敗,張郃這小子焉有命在?

所以,街亭之敗,罪不在馬謖,而在於諸葛亮,諸葛亮不該派個參謀去打仗,倘若派經驗豐富的姜維、魏延,再不濟派個馬岱,一定不會敗得如此之慘。

相關焦點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同樣背水一戰,為何項羽韓信大獲全勝,馬謖唐生智卻慘敗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過這樣的疑惑,背水一戰的成功案例那麼振奮人心,但是模仿失敗的卻很多,究竟原因出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分析一下吧。項羽劇照項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以幾萬兵力打敗秦軍數十萬兵力,是以少勝多戰役的典範,起到了轉折點的作用,在這之後起義軍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了秦朝。
  • 韓信背水一戰大破敵軍,馬謖同樣置之死地,為何卻不能成功?
    它的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在戰場上,當士兵們面臨退無可退、不進則死的境地,總會捨生忘死、奮勇殺敵,爭得一線曙光。 在古代戰爭中,這方面最成功的實踐,莫過於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的「背水一戰」。
  • 同樣都是背水一戰,為何韓信一戰封神,馬謖卻身首異處?
    韓信是秦朝末年湧現出來的一位名將,在他手下,接連指揮了好幾場著名的戰役。就連威猛的項羽,在他手下都沒有討到什麼便宜。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韓信是劉邦手下當之無愧的戰神。
  • 韓信的背水一戰是經典操作,為何後世不用,用的也都失敗了
    (背水一戰)比如馬謖「守街亭」之戰。馬謖把軍隊擺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韓信自己解釋的「陷之死地而後生」,馬謖確實把軍隊「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沒有後生,他失敗了。雖然不是他有意而為,卻也已經處在「背水一戰」的境地。但是石達開最終並沒有成功,而是全軍覆沒了。那麼,為什麼韓信的「背水一戰」能夠成功,後世就再也沒有用過「背水一戰」了呢?而即便勉強用了「背水一戰」,最終也是失敗呢?其實,嚴格意義上講,「背水一戰」肯定是會失敗的。為什麼呢?
  • 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馬謖失了街亭而項羽韓信卻打贏了?說...
    項羽韓信能夠取得成功,在於他們掌握了兵法精髓,懂得活用。 無論是項羽的破釜沉舟,還是韓信的背水一戰,最終能夠獲得決定性的勝利,都在於他們能夠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進行排兵布陣,充分利用了自身的長處克制對方的短處,通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合理調動與轉換,變不利為有利,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快速扭轉戰爭的被動局面,搏取意想不到的結果和勝利。
  • 馬謖模仿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何失敗?因為他忽略了兩個關鍵的決勝點
    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我們先來看街亭之戰前馬謖的設想,他想的是魏軍切斷水道,蜀軍沒有了退路,肯定會爆發自己的洪荒之力,和魏軍拼命。然後魏軍不能抵擋像打了腎上腺激素的蜀軍,自己趁機把魏軍打得落花流水,復現韓信背水一戰的輝煌。
  • 韓信、馬謖都置於死地,最後卻一個生、一個死,兩人差別在哪裡?
    它的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在戰場上,當士兵們面臨退無可退、不進則死的境地,總會捨生忘死、奮勇殺敵,爭得一線曙光。在古代戰爭中,這方面最成功的實踐,莫過於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的「背水一戰」。
  •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和項羽都成功了,他為什麼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通過精妙的運籌取得戰爭勝利的事例,最典型的韓信背水一戰,通過分兵法,以三萬兵馬打敗趙國二十萬士兵。後世有很多效仿韓信做法的,卻只得其形,最終落得失敗,貽笑大方,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 街亭之戰,馬謖為什麼不肯聽諸葛亮的話?
    客觀來說,這確實是一套非常穩妥且保守的戰法,它有很多很多的優點,就像諸葛亮自己所說的,這是十全必克之法。但問題是,這套十全必克的戰法,其實也存在二個致命的缺點:第一,街亭的重要性,曹魏方面自然也很清楚,如果馬謖全力堅守致使張郃在短時間內無法攻破街亭,曹魏肯定會加大增援。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是馬謖丟了街亭,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結果如何
    所以因為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這是典型的因果關係,如果反過來說,馬謖成功地守住了街亭,那麼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能成功嗎?如果諸葛亮成功拿下隴西五郡,曹魏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管,當時曹魏皇帝曹睿已經坐鎮長安了,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非常重視,就算馬謖短時間內守住了街亭,曹魏也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管,會調集更多的大軍解隴西之圍,而要解隴西之圍,就會調派更多的大軍攻打街亭和上邽的蜀軍,街亭和上邽的防守壓力就會更大。
  •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解析,項羽和韓信誰才是軍事天才
    在黥布叛亂的時候,劉邦觀其排兵布陣,就和項羽幾乎一樣,十分厭惡。項羽敗就敗在沒有政治頭腦,只懂得打仗,用軍事手段徵服,不懂得用政治手段安撫,韓信也是吃虧吃在不懂政治。政治是軍事的延伸,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但縱觀《史記》,項羽只用過一次政治手段,就是在韓信滅掉龍且後,項羽大驚失色,主動派武涉前去和韓信談判。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何無人模仿成功?以下原因決定了成敗
    韓信的「背水一戰」之所以成功,是有先決條件的,沒有這些條件,那麼韓信的部隊肯定會一窩蜂掉進水裡淹死。馬謖沿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思想,捨棄水源,佔據制高點,妄圖激發士兵們的戰鬥力,但是條件不成熟,最終決定了他的失敗。
  • 與背水一戰有何淵源?項羽和韓信都只懂軍事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史記》殺了宋義以後,項羽成為了楚國義軍的領袖,被大家推舉為上將軍,威震整個楚國,也為破釜沉舟之戰,埋下了伏筆。02項羽破釜沉舟,巨鹿之戰擊敗章邯20萬秦軍。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都是因為嘴炮能力太強,而是能力太差,最後帶來嚴重的結果,趙括因長平之戰而聞名,畢竟帶著四十多萬的軍隊被團滅,想要不成名都難,而馬謖只不過是街亭失守,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因為被羅貫中寫進《三國演義》,由於各種藝術創作,使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情節被世人所熟知。那麼,馬謖「言過其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 馬謖失街亭,對於諸葛亮究竟意味著什麼?
    可是馬謖卻不堪重用,丟失了街亭,將北伐的大好局面葬送。不過,自古都有「勝敗是兵家常事」一說,敗軍之將也不都是以處死治罪。就是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失敗的還有一個趙雲,他也只是由鎮東將軍貶為鎮軍將軍。如果比照對馬謖的處罰,是不是顯得要輕很多?還有,當時就有人替馬謖求情,如有個叫李邈的人就說過,「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事後,蔣琬也問過同樣的話)。
  • 第一次北伐失敗原因真的錯在馬謖嗎?不失街亭北伐真的能成功嗎?
    孔明斬了馬謖,將首級遍示各營已畢,用線縫在屍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將謖家小加意撫恤,按月給予祿米。於是孔明自作表文,令蔣琬申奏後主,請自貶丞相之職。琬回成都,入見後主,進上孔明表章。後主拆視之。表曰:「臣本庸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
  • 不為人知:馬謖失街亭,可能被冤枉了一千多年!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馬謖劇照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力排眾議,派馬謖為將,前去守街亭。這哥們兒自作聰明,不當道固守,不顧副將王平的建議,捨棄水源,到南山紮營。更大的腦洞是,馬謖被投入監獄後的審判過程主審馬謖失街亭一案的,是他的好朋友費禕。這位文偉兄,表面笑嘻嘻,說兄弟你放心,我一定幫你查明真相。背地裡只採納了王平一方的證言,都說是馬謖不聽勸諫,非要舍水上山。馬謖一聽,氣得大罵,王平賊子,我讓他守水源,為啥沒守?他才是最大的罪人。可是文偉兄兩手一攤:你這麼大火氣沒用,只有你這麼說,其他將軍包括小兵,都說你不顧水源。
  • 同是軍事理論高手,為何韓信出道即巔峰,趙括和馬謖卻全軍覆沒?
    趙括、韓信和馬謖,這三人在出山前都擁有非常高的軍事理論造詣,比如趙括的理論知識之高,連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韓信的軍事理論知識,也是得到了夏侯嬰、蕭何等大佬的賞識;至於馬謖呢,更是一直被諸葛亮視為左右手!
  • 蕭何也知道趙括的「紙上談兵」,為何就那麼肯定韓信是真材實料?
    沒想到真正讓他們去掌管重兵時,一切的光輝形象都消失殆盡。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使趙國四十多萬兵力全軍覆沒、一敗塗地,最後被敵軍射死;而馬謖狂妄自大、誇誇其談,導致兵敗失了街亭,最後被諸葛亮忍痛用軍法斬了。圖片:馬謖被軍法處置劇照雖然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具有貶義的意思,但是並非所有紙上談兵之輩,都像趙括和馬謖一樣以失敗告終,在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中,韓信也是靠著紙上談兵獲得了蕭何的賞識,自此人生開始走上輝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