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背水一戰,為何韓信一戰封神,馬謖卻身首異處?

2020-12-18 小美的美食工坊

韓信是秦朝末年湧現出來的一位名將,在他手下,接連指揮了好幾場著名的戰役。

就連威猛的項羽,在他手下都沒有討到什麼便宜。

劉邦曾經有一個十分經典的評價: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韓信是劉邦手下當之無愧的戰神。

後來,三國時期的馬謖也曾經學著他的模樣,背水一戰,置之死地,但是卻被魏軍殺了個丟盔棄甲。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首先看韓信的安排。

《史記》記載韓信的第一步: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韓信半夜選二千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

第二步給大家允諾獎勵

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 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

韓信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

將士們誰都不相信,但還是假意稱是。

第二天,韓信帶領一萬人出戰,背靠河水擺開陣勢。

對面的趙軍,見漢軍擺出這樣的絕陣,都大笑不已。

大戰良久,韓信命令士兵們丟棄戰旗、戰鼓,佯裝被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

趙軍見狀,立刻傾巢而出,全面追逐韓信。

韓信率領軍隊且戰且退,退到河邊陣地後,再次迎戰趙軍,雙方拼死決戰。

此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已經繞道後方衝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

趙軍慌亂下,被韓信前後夾擊打敗。

韓信後來給大家解釋背水一戰的原因:

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兵法上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我現在得到的士兵,都是沒有經過良好訓練的,這就像是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根本沒有戰鬥力。

這種情況下,只有將大家置之死地,人人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這才能激發戰鬥力。

從這裡看出,韓信只是利用背水一戰激發大家的戰鬥性。

在此之外,他還做了詳密的安排,他還有一支2000千人的伏兵提前埋伏。

另外,還給大家許諾,勝利之後進行會餐。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才取得了勝利。

兵法講究的是因地制宜,馬謖卻只是照搬韓信的經驗,最終身死

馬謖來到街亭之後,不聽王平的勸導。

主動放棄水源,來到山頭上,結果被魏軍切斷水源,放火燒山,殺了個一乾二淨。

此時的馬謖完全慌了神,根本控制不住士兵。

此外,帶兵的將領的個人魅力也是十分有關。

和背水一戰,還有一個十分類似的故事,叫做"破釜沉舟",他和韓信一樣,同樣是把自身逼到了絕境,然後在絕望中給出了猛烈的反擊。

這是因為主將是有個人魅力的。

韓信和項羽帶兵經驗豐富,手下的士兵都十分的信服。

而當時的馬謖,相對來說,就十分欠缺了。

在他獨自帶兵之前,他從來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

這次是他第一次單獨出兵,就用這樣的險計,實在是太不可取了。

手下的士兵並不和他相熟,如何能夠和他同生共死?

一旦到了混亂的場面下,馬謖根本控制不住陣腳,最後被魏軍的一把大火,燒了個鳥獸散。

綜合來看,馬謖還是把戰爭想的太簡單了,結果在實戰中吃了大虧。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一戰封神,馬謖卻把自己害的身首異處,可見凡事不能生搬硬套。

相關焦點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同樣背水一戰,為何項羽韓信大獲全勝,馬謖唐生智卻慘敗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過這樣的疑惑,背水一戰的成功案例那麼振奮人心,但是模仿失敗的卻很多,究竟原因出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分析一下吧。有此三點有利之處,再加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來激發士氣的戰術,能取勝幾倍於自己的秦軍也是正常的了。
  • 韓信背水一戰大破敵軍,馬謖同樣置之死地,為何卻不能成功?
    在古代戰爭中,這方面最成功的實踐,莫過於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的「背水一戰」。 在「漢趙之戰」中,韓信憑藉3萬陷入死地的漢軍,擊敗了7倍於己的敵人,創造了軍事史上的神話。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成功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為何失敗?
    街亭之戰,馬謖失敗了,諸葛亮首次北伐功虧一簣,恨而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敗,敗在紙上談兵,敗在自以為是,敗在把打仗當兒戲。
  • 馬謖模仿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何失敗?因為他忽略了兩個關鍵的決勝點
    我們先來看街亭之戰前馬謖的設想,他想的是魏軍切斷水道,蜀軍沒有了退路,肯定會爆發自己的洪荒之力,和魏軍拼命。然後魏軍不能抵擋像打了腎上腺激素的蜀軍,自己趁機把魏軍打得落花流水,復現韓信背水一戰的輝煌。 或許馬謖心底裡還期盼魏軍趕快過來,讓他一品勝利的味道。
  • 韓信的背水一戰是經典操作,為何後世不用,用的也都失敗了
    一說到韓信,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戰」。確實,「背水一戰」可以稱得上是韓信最傑出的操作,裡面包含著豐富精深的戰術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從韓信用了「背水一戰」之後,這麼好的一種戰術打法,後世基本上沒怎麼用過。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敗。
  • 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馬謖失了街亭而項羽韓信卻打贏了?說...
    項羽韓信能夠取得成功,在於他們掌握了兵法精髓,懂得活用。 無論是項羽的破釜沉舟,還是韓信的背水一戰,最終能夠獲得決定性的勝利,都在於他們能夠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進行排兵布陣,充分利用了自身的長處克制對方的短處,通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合理調動與轉換,變不利為有利,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快速扭轉戰爭的被動局面,搏取意想不到的結果和勝利。
  • 封神之戰|淺析韓信「背水一戰」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勝因素
    其實背水一戰的戰例並非在水邊大喊一聲就能充滿力量然後所向披靡那麼簡單,韓信能背靠綿水以少勝多戰勝陳餘,這其中往往有被人們容易忽視的三大制勝因素。井陘古道(圖片來自網絡)其次,乘敵軍不備偷東渡井陘口,灌嬰的兩千輕騎將成為這場戰役中最大的奇兵,成為決戰勝利的最大利器,而這些部署都是韓信在陳餘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細膩的繡花手法完成
  • 兵仙韓信:井陘之戰封神,教科書級戰術流傳百世,為何無人能成功
    在這場戰役中,韓信3萬對趙國20萬,他命令軍隊臨河列陣切斷了自家退路,身後是河,前面是敵人,只有打勝了才有活路,所以激發出了士兵們的潛能,從而在此絕境下打出了奇蹟一戰,此戰蘊含著深奧精深的戰術思想,堪稱為教科書般的存在流傳後世,但這個名滿天下的戰術在後續為何無人敢用,寥寥幾人用了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
  • 韓信、馬謖都置於死地,最後卻一個生、一個死,兩人差別在哪裡?
    在古代戰爭中,這方面最成功的實踐,莫過於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的「背水一戰」。在「漢趙之戰」中,韓信憑藉3萬陷入死地的漢軍,擊敗了7倍於己的敵人,創造了軍事史上的神話。然而幾百年以後,另外一個被稱為軍事天才的將領,同樣主動把自己的士兵陷入死地,可結局卻是全軍覆沒。這就是三國中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同樣的原理,應用在相似的情境中,為何會出現如此迥異的結局呢?
  •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一舉滅了趙國,徐晃為何卻一敗塗地?
    韓信背水一戰滅趙國,為何徐晃卻一敗塗地?只怪他沒弄懂韓信為何要背水一戰!井陘之戰彭城大戰後,劉邦終於意識到,光靠沛縣的那幫兄弟是實現了不了自己的夢想。他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將軍權下放給韓信。於是,韓信便開啟了北伐之旅。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何無人模仿成功?以下原因決定了成敗
    韓信的「背水一戰」之所以成功,是有先決條件的,沒有這些條件,那麼韓信的部隊肯定會一窩蜂掉進水裡淹死。馬謖沿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思想,捨棄水源,佔據制高點,妄圖激發士兵們的戰鬥力,但是條件不成熟,最終決定了他的失敗。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什麼很多人學不會?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公元前204年,韓信帶領三萬漢軍攻打趙軍,以少勝多成為經典戰役,背水一戰由此而來。這一場戰鬥中,「置之死地而後生」戰略戰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韓信證明:「置之死地」是可以「後生」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置之死地之後,就真的再沒有起來過。最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紙上談兵的趙括和三國時期信誓旦旦的馬謖。
  •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和項羽都成功了,他為什麼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通過精妙的運籌取得戰爭勝利的事例,最典型的韓信背水一戰,通過分兵法,以三萬兵馬打敗趙國二十萬士兵。後世有很多效仿韓信做法的,卻只得其形,最終落得失敗,貽笑大方,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 蕭何也知道趙括的「紙上談兵」,為何就那麼肯定韓信是真材實料?
    不過,同樣是紙上談兵,為何趙括馬謖最後的下場那麼慘,而韓信卻能獲得成功,甚至幫著劉邦打下大漢江山呢?難道人各有命,一切都由天註定?其實,這和命沒有關係,同樣也跟才華擦不上邊,畢竟趙括馬謖都因為過於相信自己的才華,才變得狂妄自大,韓信之所以能成功,取決於他的人生經歷,而那兩人之所以會失敗,也跟他們的經歷有關。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都是因為嘴炮能力太強,而是能力太差,最後帶來嚴重的結果,趙括因長平之戰而聞名,畢竟帶著四十多萬的軍隊被團滅,想要不成名都難,而馬謖只不過是街亭失守,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因為被羅貫中寫進《三國演義》,由於各種藝術創作,使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情節被世人所熟知。那麼,馬謖「言過其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 同是軍事理論高手,為何韓信出道即巔峰,趙括和馬謖卻全軍覆沒?
    趙括、韓信和馬謖,這三人在出山前都擁有非常高的軍事理論造詣,比如趙括的理論知識之高,連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韓信的軍事理論知識,也是得到了夏侯嬰、蕭何等大佬的賞識;至於馬謖呢,更是一直被諸葛亮視為左右手!
  • 解密背水一戰背後的制勝殺招!網友熱議:難怪只有韓信能玩得轉!
    換而言之,背水一戰的核心就是把士兵們放在沒有退路的位置之上,以此激發他們的求生欲望,最終達到置軍死地而後生的效果!簡單來看,背水一戰在操作上確實沒什麼太大難度,既然如此,那為何在後世朝代中,不要說用背水一戰來獲取勝利,就是敢用置軍死地的方式來迎敵的將領,都可謂是風毛菱角。
  • 「背水一戰」戰術,將韓信用兵如神體現到極致,陳餘卻做足傻事
    秦末著名將領中,韓信用兵如神被世人稱道,在傳世戰役中他留下了諸多佳話,甚至留下了古今鮮有名將敢用的「背水一戰」戰術。在204年,韓信親率數萬士兵攻打項羽附屬國趙國。此戰中韓信所率領的都是新招募的新兵,長途跋涉越過太行山,而對面守軍是率領二十萬兵力的趙王歇和陳餘,"以逸待勞"的情形在眾人眼中不過是"火中取粟",但歷史給出的結局卻是韓信大獲全勝。
  • 韓信背水一戰獲勝,對俘虜李左車拜倒在地:老師,聽你的我早完了
    公元前204年,韓信背水一戰滅趙,趙國廣武君李左車被韓信俘虜。當李左車被押至韓信帳中,韓信親自為他解開綁縛。韓信以待師之禮,請李左車坐到西席,自己則像學生一般畢恭畢敬,虛心向他求教。李左車何許人也,讓剛剛一戰封神的韓信,對他如此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