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秦朝末年湧現出來的一位名將,在他手下,接連指揮了好幾場著名的戰役。
就連威猛的項羽,在他手下都沒有討到什麼便宜。
劉邦曾經有一個十分經典的評價: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韓信是劉邦手下當之無愧的戰神。
後來,三國時期的馬謖也曾經學著他的模樣,背水一戰,置之死地,但是卻被魏軍殺了個丟盔棄甲。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首先看韓信的安排。
《史記》記載韓信的第一步: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韓信半夜選二千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
第二步給大家允諾獎勵
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 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
韓信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
將士們誰都不相信,但還是假意稱是。
第二天,韓信帶領一萬人出戰,背靠河水擺開陣勢。
對面的趙軍,見漢軍擺出這樣的絕陣,都大笑不已。
大戰良久,韓信命令士兵們丟棄戰旗、戰鼓,佯裝被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
趙軍見狀,立刻傾巢而出,全面追逐韓信。
韓信率領軍隊且戰且退,退到河邊陣地後,再次迎戰趙軍,雙方拼死決戰。
此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已經繞道後方衝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
趙軍慌亂下,被韓信前後夾擊打敗。
韓信後來給大家解釋背水一戰的原因:
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兵法上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我現在得到的士兵,都是沒有經過良好訓練的,這就像是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根本沒有戰鬥力。
這種情況下,只有將大家置之死地,人人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這才能激發戰鬥力。
從這裡看出,韓信只是利用背水一戰激發大家的戰鬥性。
在此之外,他還做了詳密的安排,他還有一支2000千人的伏兵提前埋伏。
另外,還給大家許諾,勝利之後進行會餐。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才取得了勝利。
兵法講究的是因地制宜,馬謖卻只是照搬韓信的經驗,最終身死
馬謖來到街亭之後,不聽王平的勸導。
主動放棄水源,來到山頭上,結果被魏軍切斷水源,放火燒山,殺了個一乾二淨。
此時的馬謖完全慌了神,根本控制不住士兵。
此外,帶兵的將領的個人魅力也是十分有關。
和背水一戰,還有一個十分類似的故事,叫做"破釜沉舟",他和韓信一樣,同樣是把自身逼到了絕境,然後在絕望中給出了猛烈的反擊。
這是因為主將是有個人魅力的。
韓信和項羽帶兵經驗豐富,手下的士兵都十分的信服。
而當時的馬謖,相對來說,就十分欠缺了。
在他獨自帶兵之前,他從來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
這次是他第一次單獨出兵,就用這樣的險計,實在是太不可取了。
手下的士兵並不和他相熟,如何能夠和他同生共死?
一旦到了混亂的場面下,馬謖根本控制不住陣腳,最後被魏軍的一把大火,燒了個鳥獸散。
綜合來看,馬謖還是把戰爭想的太簡單了,結果在實戰中吃了大虧。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一戰封神,馬謖卻把自己害的身首異處,可見凡事不能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