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破釜沉舟,瓦解秦國最後武力,教會項羽的,卻是秦國戰神白起

2020-12-17 妙讀歷史

巨鹿之戰,項羽以少勝多,一舉擊敗秦國最後的主力兵團章邯,使秦國徹底失去了抵抗之力。大家都知道的是,項羽為了激勵將士們死戰,採用破釜沉舟的辦法,斷掉大家的退路,只有這樣才能讓所有人全力以赴,最終也確實取得了勝利。

從此有了「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不顧一切也要幹到底的決心。項羽也因巨鹿之戰的勝利,而成為威震華夏的名將,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基業。

可事實上,破釜沉舟並不是項羽發明的,很早便有人採用過,而且最擅長破釜沉舟的,恰恰是項羽的死對頭秦軍,尤其是武安君白起,就是那個在長平之戰中,殺死四十萬趙軍的白起。

早在公元前624年,秦軍在伐晉戰時,便有過燒毀自家戰船,逼迫將士們死戰的案例。當時的主將之一是白乙丙,被認為是白起的先祖。這一仗當然是打贏了,所以白起才會故伎重演,打敗楚軍。

楚國是秦滅六國過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楚國疆土遼闊、人口稠密,軍隊數量不亞於秦國,而且民風彪悍,戰鬥力很強。從周朝立國開始,楚國便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對手之一。在幾百年的相互交往和融合中,楚國已經成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楚國的弱點也很明顯,國內貴族林立,各自把控著一部分政權和軍力,楚王看似至尊,實際處處受到貴族勢力的掣肘,使楚國很難做到齊心上下,共同對抗秦國這個強敵。

這一年,楚國大將喬打敗來犯的秦軍後,發動南徵,為楚國開闢雲南、貴州等地,以補償歷年來被秦國侵佔的地盤。雖然喬的南徵很順利,但跑得太遠了,一時半會兒無法撤回來。白起看準這個時機,對楚國的鄧城發起了進攻。

從規模上講,白起的這次進攻並不算大,他只帶了4000本部人馬,再從漢中郡徵發數萬部隊,便乘舟沿漢水而下,直撲楚國的鄧城。等到守衛鄧城的楚軍發現時,秦軍的戰船已經靠岸登陸,開始攻城。

別看是臨時徵發的部隊,秦國數百年如一日的動員機制,使這些秦軍具備了很高的軍事素質和作戰技術,大部分人都參加過往年的戰鬥。秦國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而且還是很精銳的那種。

果然,沒多久鄧城便被秦軍攻下,白起稍作休整,命令全軍登船,繼續向楚地進攻。秦軍再次登岸,準備攻取楚國邑時,突然發現戰船著起了熊熊大火,是楚軍來偷襲,要斷掉他們的退路嗎?

當然不是,下令燒船的是白起,他讓自己的衛隊放火燒掉了所有戰船。然後他告訴每一個士兵,我們已經深入楚國腹地,敵眾我寡,只有抱定死戰的決心,才能拿下城邑,補充自己糧食。如果攻城失利,我們連退路也沒有,都會死在楚地。

白起除了燒船外,沒有砸鍋嗎?沒有,也不用,因為秦軍輕裝而來,帶的多是乾糧,就算有鍋也沒用。所以,必須一路打過去,搶楚國的糧食。

不管心裏面願不願意,秦軍都沒有了退路,只能捨生忘死的作戰,打敗每一個敵人,才能有活路。於是,秦軍打得愈發兇悍,把一座座楚國城邑踩在了腳下,直到白起此行的主要目標鄢城。

鄢城是座大城,曾經是楚國陪都。這裡城高牆厚,秦軍又沒有攜帶攻城器具,一時之間難以攻下。白起見強攻不成,便使出了另外一計——水攻,引蠻河的水來淹鄢城。

可有一個問題,蠻河距離鄢城有上百裡,就算掘開河堤,經過這麼長的路程,大水也被化解得乾乾淨淨了,怎麼用來淹城?白起用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費工夫的辦法,挖水渠把蠻水引過來。

數萬秦軍在楚國大地上挖水渠,周圍城池裡有數倍於秦軍的楚軍,但沒有一支楚軍敢幹涉秦軍的行動。這些城邑分屬不同的貴族勢力,根本不可能協同作戰,只能乞盼秦軍不要來攻打自己。

就這樣,秦軍在楚國大地上挖了一條上百裡長的水渠,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秦軍是來給楚國修水利的呢。等到水渠修成,再掘開淹沒鄢城後,秦軍乘勢攻入,佔領了此城。

至此,白起完成了這一次的攻楚之戰,攻克鄢城、鄧城等五座城池,殲滅十萬人以上的楚軍,為秦國奪取大片國土。白起焚毀自家戰船,激勵士卒死戰,並以少勝多,一路上拔營克城,無一不勝,戰神的名號就是這樣一仗一仗打出來的。

而楚國內部的不團結,也給了白起可趁之機。白起正是看到楚國各貴族、各城邑之間各自為戰,互不統屬的弱點,才敢於輕兵直入楚境,甚至挖了一條上百裡的水渠。由此可見,國家內部矛盾無法彌合,才會讓外敵趁虛而入,帶來無盡的災禍。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4大戰神的臨終遺言:項羽的最讓人欽佩,白起的最無奈
    他們無往不勝,在戰場上攻必克、戰必勝,但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卻是命運幾多坎坷。有的身死族滅、有的則是壯志未酬,功過是非自由後人評說。一、屠夫——白起戰神事跡: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平生大小70餘戰,未嘗一敗。伊闕之戰,白起率兵圍殲韓魏二十四萬萬聯軍,經此一戰徹底蕩平秦軍東進之路。之後率軍攻入楚國郢都,迫殲滅了楚軍有生力量,逼得楚國遷都。
  •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內容簡述
    點擊上方 ↑↑↑藍色字體「最美楚旺」即可關注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內容簡述
  • 揭秘秦國名將白起:是「殺神」還是「戰神」?
    白起善於用兵,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他一生徵戰37年,未嘗一敗,打得六國無人敢掛帥迎敵,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不世之功;但卻因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40萬降卒,而被正統史家永遠打入「冷宮」,不得立於名將之列。  是百戰百勝的「戰神」,還是殺戮無度的「殺神」?人物的解讀有不同角度,而史實卻是唯一的。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春秋戰國,秦國屬於西部邊陲小國,被當時的中原諸侯國所嫌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秦掃六合,一統天下,最後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中國帝國大一統的時代,完成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由分土建國到郡縣一統的轉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秦國呢?
  • 秦國的白起和王翦都是戰神,為何白起被殺,而王翦卻得以善終
    秦國的強大,是通過歷代君主一代接一代打基礎,才漸漸發展起來的,最終統一六國。秦國統一六國離不開眾多將臣的貢獻,尤其是白起和王翦兩大戰神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兩人的最終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白起和王翦同樣是戰功顯赫,但最後白起死於非命,王翦卻安度晚年,是什麼原因造成兩人有著這麼大的反差?
  • 中國古代十位戰神,韓信、白起上榜,其中四位一生不曾一敗
    9、吳起有很多對歷史不熟悉的人,喜歡拿吳起來貶低白起,說什麼白起遠不及吳起,因為他的名字是模仿吳起的。吳起是白起心中的前輩不假,但白起可是後來居上啊!論戰績吳起根本跟白起沒法比,差的太多。把吳起排進前十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他是「武廟十哲」之一。吳起最拿得出手的一場硬仗就是陰晉之戰。當時秦國的實力還不強,秦軍戰鬥力低下,多為沒經過正規訓練的百姓。
  • 中國歷史上的猛將,以單挑比拼個人武力的話,誰能打過項羽
    這就是項羽驚人的武力和戰鬥力,憑藉項羽的武力,他一個人可以和近百人對戰,而且還不會失敗,項羽的這種武力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至少在當時是沒有人能單挑打得過項羽的。項羽與韓信比如巨鹿之戰,項羽先是以破釜沉舟的方式無限激發了手下士兵誓死抵抗的決心,然後攻擊秦軍最薄弱的環節--甬道,這是秦軍用來運輸糧食的通道,也可以稱為糧道,是用鹿角或者建築材料圍起來類似密封性的道路
  • 秦國滅亡以後,項羽為何寧願做西楚霸王,也不願當皇帝?
    項羽是秦朝末年的豪傑人物,被稱為西楚霸王。在秦朝的暴政統治下,百姓怨聲載道,自陳勝、吳廣開始,各地起義軍不斷,項羽就是其中最具實力的一方,大有成為新統治者的勢頭。秦國滅亡以後,項羽為何寧願做西楚霸王,也不願當皇帝?
  • 秦國末代名將統帥帝國最後的王牌軍,有他在大秦亡不了
    秦國在統一中國之初有著一批驍勇善戰,用兵如神的將領,這其中有一個人被稱為秦末的擎天柱,是秦帝國崩潰前最後的名將,他統帥著當時帝國最強大的軍團,有人說,他若不死則秦國不會滅。這個人就是秦國名將「蒙恬。」不久之後,秦末大亂,陳勝吳廣起義,全國各地反秦勢力風起雲湧,秦國各地軍隊連續敗北,無力抵擋起義軍。此時秦國長城軍團的統帥是王離蘇角等人,秦二世為了應對如火如荼的起義軍,急調長城軍團南下。王離蘇角等人與驪山囚徒軍團的章邯匯合,擊潰陳勝吳廣主力,然後以秋風掃落葉的態勢橫掃河北,起義軍眼看就要被趕出中原。然而,此時秦軍遇到了項羽。
  • 劉邦項羽都是楚人,為什麼說,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六國
    實際上,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本來就是楚國人。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後代。而劉邦生活的沛縣,原本屬於宋國,後來被齊國奪得。五國伐齊的時候,沛縣又被楚國奪得,從此沛縣就一直歸屬於楚國。秦國統一六國後,沛縣進入秦朝,但漢朝建立後,沛縣又被劃歸為楚國。
  • 巨鹿之戰,項羽為什麼是正確的!
    如項羽所說,「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既然不能擊破秦軍,秦軍就要擊破反秦聯軍了。03,破秦怎麼擊敗秦軍呢?陳餘出兵五千人,從北面攻擊,結果,全軍覆滅。而,項羽破釜沉舟反映了他的一個性格特點:「如果不勝利,那就死,不當逃兵苟活」。我認為,這一性格特點為他後來「不肯過江東」,作了鋪墊。破釜沉舟是項羽走向巔峰的開始,但,其中反映的性格特點,也出現在他的結局中。我還想表達,楚文化裡包含著兩種精神,一種是我稱之項羽精神,問鼎、懷王死秦、離騷,都是其代表。
  • 如果秦始皇沒死,劉邦和項羽是否有實力推翻秦朝?
    這對剛剛橫掃江山的秦國來說,簡直就是噩耗,整個帝國大廈瞬間失去了支柱。霎時間,整個中國大地,豪傑並起,諾達的秦朝在劉邦、項羽的打擊下,終究二世而亡。這不禁讓人疑問,如果秦始皇沒有那麼遺憾的早死,劉邦、項羽還會有機會稱霸中原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秦國發生了什麼,秦國又是如何抵抗起義軍的。
  • 項羽對英布這麼好,英布最後為何選擇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經歷過一番的爭鬥,最終形成了以項羽為首的各方諸侯。項羽分封以後,包括劉邦在內的許多人都對項羽的分封不滿,於是先是齊地造反,隨後是劉邦還定三秦,好不容易結束紛爭的中原再次陷入了混亂。而在項羽前往齊地評判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件十分令人費解的事,那就是項羽手下的大將英布,始終對項羽的徵兵行為表示推脫。這是在令人費解。
  • 秦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一、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是平民出身,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推行軍功爵制,白起在秦昭王時徵戰六國,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起在伊闕之戰殲滅24萬魏韓聯軍,俘虜魏將公孫喜,在華陽之戰中斬殺13萬趙、魏聯軍,在伐楚之戰中攻陷楚國國都郢城,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名震天下,白起在長平一戰殲滅45萬趙軍
  • 秦將章邯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坑殺20萬秦軍的項羽,而不是劉邦?
    秦末起義軍隊四起,陳勝吳廣是最先激進的一支部隊,隨後就是著名的劉邦、項羽,在這期間秦國也湧現了一名著名的戰將,那就是章邯。章邯可以說是秦國最後一名出色的戰將,面對國難臨危受命,到驪山組織當地的囚犯和奴產子,建成一支隊伍抵抗陳勝吳廣的叛亂,僅用了不到半月的時間,就將一個雜牌無序的慌亂部隊,整裝成一個作戰兇猛的作戰軍事集團。陳勝發難的時候,諸位諸侯也藉機而起,整個秦國都屬於眾叛親離的環境當中。
  • 項羽和呂布誰厲害?論武力值,他更勝一籌,被稱之為戰神
    二人武力戰績對比:呂布呂布戰績方面在《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有頃,布得走投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匹,布常御良馬,號曰赤兔,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
  • 假如呂布和項羽,生在同一時期,呂布能打得過項羽嗎?
    那麼這樣的人和楚霸王項羽相比如何呢?古語說的好:王不過項,將不過李!其中的「王」說的是著名的楚霸王,秦末年間打敗了秦軍主力的項羽,可以說秦朝末年如果沒有項羽力挽狂瀾,憑藉山東舊貴族,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秦末的這場大起義只是彰顯秦國武力無敵於天下的插曲,所以項羽的作用在秦末戰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讓他在滅秦後有足夠威望分封諸侯。
  • 中國古代被稱為頂級戰神的四位大將,第一位號稱兵聖
    然而在眾多將領中被稱為頂級戰神的僅有這四位大將。他們分別是孫武,白起,韓信,項羽等。排在第1位的便是眾所周知的兵聖孫武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後世尊稱為兵聖,東方兵學的鼻祖。他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被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
  • 巨鹿之戰,項羽並沒有擊敗章邯,為何佔有優勢的章邯卻主動投降?
    這一場戰爭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成為了項羽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然而實際上,項羽雖贏得了這場戰役,但只是消耗了一部分秦國兵力,並沒有和秦國主力,也就是章邯部隊展開正面較量。這時,楚秦兩方的兵力懸殊,那麼佔有優勢的章邯為何要背叛秦國而投降項羽呢?這要從章邯的成名一戰說起。組織"刑奴"軍隊,一戰成名章邯本是秦王室的私家理財人,因才思敏捷頗受重用。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萌叔今天就來分析三人到底差距在哪,首先,我們來看看西楚霸王項羽的巨鹿之戰,當時是秦國主力部隊圍攻趙國,趙國無奈之下向各國諸侯求援,結果章邯的囚徒軍及王離的長城軍戰鬥力過強,處於誰來誰死的地步,諸侯軍皆不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