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2020-12-18 歷史雜談與真相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1]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時間進入到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即位後,先是進行了一番頗有作為的內政改革:罷免權相呂不韋的職權和以秋風掃落葉般平定了嫪毐之亂,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選賢任能,使得秦國人才濟濟,出現了李斯、尉繚、王翦之類的名臣武將;接著憑藉父輩所創立下的基業所形成的深厚基礎開始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動漫中的秦王嬴政

公元前234年,秦國的戰車對趙國緩緩的開動了: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國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之後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裡),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

面對秦國的大舉進攻,趙國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此時趙國朝堂上還是光明的,君臣還是和睦的,趙王遷把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李牧從北部邊境調回內地,命他率領一部分邊地趙軍抵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而且李牧率領的這些軍隊早已同匈奴進行大小上百餘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是精銳中的精銳。足以見趙王對李牧和其統帥的趙軍的重視。公元前233年,李牧率領趙軍和秦國大軍的戰鬥正式開始。

公元前233年,秦國對趙國發起全面進攻,趙軍雖英勇抵抗,但因實力懸殊過大,節節敗退,而此時秦軍前鋒直指趙國王都邯鄲,趙王遷早已耳聞李牧的大名,知道了其率領將士大破匈奴的英勇戰績,急忙調回李牧及其所屬一部分邊軍,任命李牧為上將軍,統率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軍遏制了秦軍的攻勢,並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經過一番分析,他認為趙軍經過連續作戰已經疲敝,而秦軍連續打了幾個大勝仗,士氣很高,如果趙軍在這種情況下出戰,那麼即使取勝,勢必也將遭受重大損失。李牧再次採取了對付匈奴時的辦法:閉門固守,拒絕決戰,休養生息,消耗敵人,伺機反擊。

秦軍大將桓齮覺察到了李牧的用意,他率主力進攻肥下,意圖誘使李牧回援,而在途中設伏,繼而把趙軍全部消滅。李牧身經百戰,早已知道秦軍的用意,因此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然而秦軍主力已經不在宜安,只留下少部分兵力來監視趙軍動向;再加上被趙軍「閉門不出」的表象所迷惑,因此留在宜安的秦軍對趙軍不以為然,逐漸放鬆了警惕。殊不知,這仍是李牧用對付匈奴的辦法來對付秦軍,李牧認為經過連續多日的消耗、迷惑,秦軍已經鬆懈,反擊的時機成熟了,於是率領趙軍一舉攻入秦軍大營,消滅或俘獲了這些少部分的秦軍。

又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命一部分趙軍正面吸引前來回援的秦軍並假裝敗退,其餘趙軍則埋伏在秦軍必經之路上的兩翼,以消滅之。秦軍果然上當,經激烈戰鬥,秦軍敗退。此戰中,10萬餘秦軍被消滅或俘獲,秦將樊於期僅率少數秦軍衝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嬴政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樊於期之首。這次勝利是秦軍發動滅國大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敗,而趙國和李牧再次為抗秦的中堅。此戰之後,趙王大喜,稱李牧為「寡人的武安君」、「趙國的長城」,因此將李牧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不甘失敗的秦軍兵分兩路,從南北方向再次對趙國王都邯鄲發動大規模進攻,形勢再度危急。經過一番綜合分析判斷,李牧認為邯鄲南面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迅速推進,因此李牧決定把反擊重心放在邯鄲之北,他命司馬尚在邯鄲南面依託屏障抵禦秦軍,而自己率精銳趙軍從邯鄲之北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趙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趙軍在李牧的帶領下同秦軍展開激戰,秦軍撤退。李牧即回援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得知北路軍已被擊退,無心戰鬥,隨即撤退,戰鬥結束。趙國在李牧的帶領下再次取得了勝利。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經歷了連年的戰爭,而且代地又發生了大地震,生產力嚴重短缺,土地荒蕪,無數人民流離失所,同最初武靈王變法之後的強盛景象已不可同日而語。秦國趁勢再次對已經衰弱了的趙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命楊端和率幾十萬秦軍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大有勢必打敗趙國之勢。

面對秦國大軍的泰山壓頂之勢,趙國的形勢再度危急,趙王這時候仍然很信任李牧,把全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他,希望他能再次抵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李牧仍舊用對付匈奴的老辦法對付秦軍,避免與秦軍決戰,而是以逸待勞,伺機反擊,與秦軍形成相持之勢,秦軍對李牧無法佔到半分便宜。但是秦軍吸取了前幾次同李牧作戰時失利的教訓,且一心想速戰速決,遂用重金收買趙王的近臣郭開,讓郭開向趙王遷聲稱李牧、司馬尚掌管全國兵權,欲謀反,且欲與秦國議和,郭開甚至還偽造了秦國給李牧的「委任書」,另外要說明的是這個郭開曾經還誣陷過廉頗,廉頗就是被郭開逼走並且再也不得趙王重用的。

昏庸無能的趙王遷不加辨析、不經思考,便命令把李牧、司馬尚抓起來,派趙蔥、顏聚取代之。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知道後,他為趙國和民眾的前途與命運而擔憂,因此拒絕執行趙王遷這道昏庸的命令,堅持繼續帶兵與秦軍作戰。李牧的行為徹底觸怒了趙王遷,他命令郭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作為「同黨」司馬尚也遭到了罷免。當看到趙國自己殺害良將李牧之後,秦軍大喜,而且取代李牧的趙蔥、顏聚都是十足的庸將,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幾十萬大軍向趙國發動了最猛烈的進攻,這一戰,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蘇洵在《六國論》中指出: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短短幾句話就道出了李牧對於趙國的重要作用。

與李牧對決的王翦

相關焦點

  • 秦國的白起和王翦都是戰神,為何白起被殺,而王翦卻得以善終
    白起,是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身為秦國將領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精銳士兵,使曾經對抗秦國的趙國,變成了弱國,再也沒有機會與秦國對抗,白起因此成名。在秦昭王掌權後,任白起為大將,隨後白起為秦國徵戰無數。
  • 秦國四大名將誰可以入選?白起、王翦當之無愧,最後一位引發爭議
    秦國作為我國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除了堅定不移的法治制度建了首功之外,還離不開各代秦王的勵精圖治,其中還湧現了一大批徵戰四方的將領。戰國有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席,那麼秦國如果要從本國尋找四大名將,那麼會是誰呢?
  • 戰國時期秦國將軍戰力排名,第一不是白起,也不是王翦,竟是他!
    戰國時期,秦國大將頻出,為秦國最終一統天下,付出了汗馬功勞。按時間順序依次有:司馬錯、白起、蒙驁、王翦、王賁、蒙恬、章邯等。那麼究竟誰的戰力最強,功勞最大呢?司馬錯,在戰國這麼多將才中名氣不大,可他的戰略眼光卻具有劃時代的非凡意義。
  • 王翦,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將,父子二人殲滅五國,助秦國一統
    在王翦之前,秦國大將之中的領頭羊應該是白起,但是白起為人狂傲,且功高蓋主,最終還是被晚年猜忌心重的秦昭襄王除掉了。而且事實也證明,王翦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能力都尤為出眾。首先是其政治才能,王翦一生之中似乎沒有犯過什麼大錯。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戰國有四大名將,其中兩個在秦國,他們分別是白起和王翦。另外兩個在趙國,分別是廉頗和李牧。白起的功勞,基本上都是在秦昭襄王時期立下的,同樣,當時廉頗也是趙國最著名的將領。王翦主要是在嬴政時期立下的功勞,和他對標的是趙國的李牧。
  • 秦國的一位名將:輔佐四位秦王,戰功接近白起、王翦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對於戰國七雄來說,最終是秦國一統天下,消滅了其他六個諸侯國。而秦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自然離不開眾多名將的努力。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那麼這個時代必定是輝煌的,那麼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秦國名將白起和王翦。 熟悉戰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和李牧,白起和王翦為秦國人,而廉頗和李牧為趙國人,在戰國這個舞臺四大名將馳騁疆場,展示著自己的英姿,白起殺人最多,被稱為「人屠」,秦趙長平之戰坑殺趙軍降卒四十多萬,比之項羽坑殺秦軍降卒還要多一倍,據說一生共殺死160多萬,將近六國成年男子的一半,「人屠」之名確實不是蓋的,對秦國的統一事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被自家君王所殺,廉頗憂鬱而終,只有王翦全身而退
    來形容戰國時期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而這四位將領中卻只有一人得以善終。    白起一生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 揭秘秦國名將白起:是「殺神」還是「戰神」?
    白起,又名公孫起,秦國上將,「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之首。
  • 王翦手握60萬秦國大軍,敢造反嗎?想多了,看白起的下場就懂了
    戰國四將之一的王翦,絕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戰功僅次於白起的一位戰將,王翦一個人就帶兵為秦始皇滅掉了趙國、楚國和燕國,他兒子王賁又帶兵滅掉了魏國和齊國,戰國六雄這父子兩就滅掉了五個,對秦始皇來說絕對是功勳卓著了,不過也有人會問說,手握兵權的王翦要是想要自立,那麼有可能推翻秦國造反成功
  • 為什麼王翦能迅速滅掉擁有李牧的趙國
    李牧,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一直為趙國戍守邊疆的代郡、雲中郡十多年,在那個匈奴出沒的年代,李牧始終堅壁清野不與匈奴主動交戰,讓匈奴放鬆戒備,李牧卻利用匈奴的輕敵心理,以逸待勞,一舉殲滅十多萬匈奴騎兵,使得匈奴數十年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 秦國滅楚的時候,王翦非要六十萬大軍,原因到底是什麼?
    對於,秦王嬴政比較認可李信的觀點,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當然,之後的結果是李信被楚國的項燕(項羽的祖父)擊敗。無奈之下,秦王嬴政只能將秦國六十萬大軍交給王翦。那麼,問題來了,秦國滅楚時,王翦為什麼一定要60萬大軍呢?
  • 《大秦賦》劇透:秦滅國之戰後的王翦爺倆下場……
    秦軍嬴政登基之路並不平坦,小時候秦趙大戰,自己和母親被扔在趙國,差點死於亂兵之中;回到秦國後,因為母親是歌姬,身份卑微,嬴政又受到了歧視;好不容易繼位,但又受到那個沒有繼承王位而被封為長安君的弟弟成蟜的記恨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王翦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在戰國末期發動的滅國戰中,王翦在攻打趙國、燕國和楚國的戰爭當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尤其是在秦國南下滅楚的戰爭當中,王翦的作用尤為突出。白起、司馬錯、李牧作戰都比王翦「出彩」但人們提到王翦的時候,更多的是說「上將軍又勝了一仗」,對於王翦的戰法卻沒有過多的可以討論的地方;他與之前的白起不同,白起打仗非常的獨到,每一戰都會給予人們出乎意料的驚喜,與之前的司馬錯也不同,當初司馬錯千裡越秦嶺,輕兵下巴蜀的戰爭在秦國那可是得到不少人的關注的
  • 秦國名將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和王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得益於這種軍功制度,才使得秦國名將輩出,基本山可以說是一時難以勝數,順口就能說出很多熟悉的名字——司馬錯、魏章、甘茂、白起、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內史騰、蒙驁、蒙武、蒙恬、王離、章邯等等。其中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王姓名將,很多人都會提出相同的疑問,他們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如果不是一家人,他們之間又是否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呢?
  • 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是郿地人。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在戰國末期,雖然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已經是非常衰弱了,也即無法和秦國相抗衡了。但是,即便如此,想要順利消滅山東六國,依然需要一支精銳之師,尤其是智勇雙全的武將。在秦滅六國時,雖然白起、樗裡疾、司馬錯等名將已經不在了,不過,秦始皇嬴政麾下,還是有不少能徵善戰的武將,尤其是以下七位武將,更是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推動了秦朝的建立。
  • 秦朝的三大將軍:殺神白起、戰神蒙恬、軍神王翦
    這三個人雖然都是秦朝的大將軍,但論起輩分,白起應該是蒙恬、王翦的太爺爺一輩,因為他當時的國君秦昭王,正是秦始皇的太爺爺。 白起最輝煌的戰績莫過於長平之戰。 當時秦國和趙國在長平這個地方打仗,兩個國家都是強國,領兵的也都是名將。
  • 王翦和白起,同為秦國名將,為什麼結局不同?王翦的職場生存智慧!
    王翦和白起,秦國的兩大名將。同樣是給老闆打工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告訴了我們一個用血淚換來的教訓!白起牛嗎?牛!無一敗績!但是,他早早地死了!王翦呢,一直在四代君王手下幹活兒,越混越好,活到了90歲。所以,我認為王翦比白起牛!
  • 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