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1]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時間進入到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即位後,先是進行了一番頗有作為的內政改革:罷免權相呂不韋的職權和以秋風掃落葉般平定了嫪毐之亂,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選賢任能,使得秦國人才濟濟,出現了李斯、尉繚、王翦之類的名臣武將;接著憑藉父輩所創立下的基業所形成的深厚基礎開始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公元前234年,秦國的戰車對趙國緩緩的開動了: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國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之後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裡),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
面對秦國的大舉進攻,趙國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此時趙國朝堂上還是光明的,君臣還是和睦的,趙王遷把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李牧從北部邊境調回內地,命他率領一部分邊地趙軍抵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而且李牧率領的這些軍隊早已同匈奴進行大小上百餘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是精銳中的精銳。足以見趙王對李牧和其統帥的趙軍的重視。公元前233年,李牧率領趙軍和秦國大軍的戰鬥正式開始。
公元前233年,秦國對趙國發起全面進攻,趙軍雖英勇抵抗,但因實力懸殊過大,節節敗退,而此時秦軍前鋒直指趙國王都邯鄲,趙王遷早已耳聞李牧的大名,知道了其率領將士大破匈奴的英勇戰績,急忙調回李牧及其所屬一部分邊軍,任命李牧為上將軍,統率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軍遏制了秦軍的攻勢,並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經過一番分析,他認為趙軍經過連續作戰已經疲敝,而秦軍連續打了幾個大勝仗,士氣很高,如果趙軍在這種情況下出戰,那麼即使取勝,勢必也將遭受重大損失。李牧再次採取了對付匈奴時的辦法:閉門固守,拒絕決戰,休養生息,消耗敵人,伺機反擊。
秦軍大將桓齮覺察到了李牧的用意,他率主力進攻肥下,意圖誘使李牧回援,而在途中設伏,繼而把趙軍全部消滅。李牧身經百戰,早已知道秦軍的用意,因此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然而秦軍主力已經不在宜安,只留下少部分兵力來監視趙軍動向;再加上被趙軍「閉門不出」的表象所迷惑,因此留在宜安的秦軍對趙軍不以為然,逐漸放鬆了警惕。殊不知,這仍是李牧用對付匈奴的辦法來對付秦軍,李牧認為經過連續多日的消耗、迷惑,秦軍已經鬆懈,反擊的時機成熟了,於是率領趙軍一舉攻入秦軍大營,消滅或俘獲了這些少部分的秦軍。
又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命一部分趙軍正面吸引前來回援的秦軍並假裝敗退,其餘趙軍則埋伏在秦軍必經之路上的兩翼,以消滅之。秦軍果然上當,經激烈戰鬥,秦軍敗退。此戰中,10萬餘秦軍被消滅或俘獲,秦將樊於期僅率少數秦軍衝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嬴政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樊於期之首。這次勝利是秦軍發動滅國大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敗,而趙國和李牧再次為抗秦的中堅。此戰之後,趙王大喜,稱李牧為「寡人的武安君」、「趙國的長城」,因此將李牧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不甘失敗的秦軍兵分兩路,從南北方向再次對趙國王都邯鄲發動大規模進攻,形勢再度危急。經過一番綜合分析判斷,李牧認為邯鄲南面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迅速推進,因此李牧決定把反擊重心放在邯鄲之北,他命司馬尚在邯鄲南面依託屏障抵禦秦軍,而自己率精銳趙軍從邯鄲之北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趙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趙軍在李牧的帶領下同秦軍展開激戰,秦軍撤退。李牧即回援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得知北路軍已被擊退,無心戰鬥,隨即撤退,戰鬥結束。趙國在李牧的帶領下再次取得了勝利。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經歷了連年的戰爭,而且代地又發生了大地震,生產力嚴重短缺,土地荒蕪,無數人民流離失所,同最初武靈王變法之後的強盛景象已不可同日而語。秦國趁勢再次對已經衰弱了的趙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命楊端和率幾十萬秦軍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大有勢必打敗趙國之勢。
面對秦國大軍的泰山壓頂之勢,趙國的形勢再度危急,趙王這時候仍然很信任李牧,把全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他,希望他能再次抵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李牧仍舊用對付匈奴的老辦法對付秦軍,避免與秦軍決戰,而是以逸待勞,伺機反擊,與秦軍形成相持之勢,秦軍對李牧無法佔到半分便宜。但是秦軍吸取了前幾次同李牧作戰時失利的教訓,且一心想速戰速決,遂用重金收買趙王的近臣郭開,讓郭開向趙王遷聲稱李牧、司馬尚掌管全國兵權,欲謀反,且欲與秦國議和,郭開甚至還偽造了秦國給李牧的「委任書」,另外要說明的是這個郭開曾經還誣陷過廉頗,廉頗就是被郭開逼走並且再也不得趙王重用的。
昏庸無能的趙王遷不加辨析、不經思考,便命令把李牧、司馬尚抓起來,派趙蔥、顏聚取代之。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知道後,他為趙國和民眾的前途與命運而擔憂,因此拒絕執行趙王遷這道昏庸的命令,堅持繼續帶兵與秦軍作戰。李牧的行為徹底觸怒了趙王遷,他命令郭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作為「同黨」司馬尚也遭到了罷免。當看到趙國自己殺害良將李牧之後,秦軍大喜,而且取代李牧的趙蔥、顏聚都是十足的庸將,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幾十萬大軍向趙國發動了最猛烈的進攻,這一戰,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蘇洵在《六國論》中指出: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短短幾句話就道出了李牧對於趙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