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一直為趙國戍守邊疆的代郡、雲中郡十多年,在那個匈奴出沒的年代,李牧始終堅壁清野不與匈奴主動交戰,讓匈奴放鬆戒備,李牧卻利用匈奴的輕敵心理,以逸待勞,一舉殲滅十多萬匈奴騎兵,使得匈奴數十年不敢進犯趙國邊境。公元前243年,李牧一次攻下了燕國武遂和方城兩座城市,公元前234年,在趙國兵困馬乏之際,李牧率軍擊敗秦國將領桓齕,逼得桓齕逃亡燕國改名為樊於期。公元前231年,秦國又打起了趙國的主意,在李牧的驍勇善戰之下,再一次擊敗秦軍,當時的李牧是威震天下,戰功赫赫。
然而在公元前229年歷史卻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趙國發生地震,秦始皇想趁機滅掉趙國,於是派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攻打趙國。趙國領軍的依然是李牧,這兩個當時實力相當的戰將在戰場上一直不分勝負,就在雙方軍隊都精疲力盡之時,王翦得出了要想取得趙國就必須滅掉李牧的結論。所以王翦買通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向趙王進讒言說李牧想要造反,趙王聽信讒言,派使者讓顏聚,趙蔥代替李牧和司馬尚,並把他們下獄,最後李牧卻慘死在自己擁護的君王手裡,而趙國也被王翦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所以史學家們經常感嘆,李牧死,趙國亡。
這一仗之後有人評價王翦用不義的手段,贏得不光明磊落,更為李牧感到無比惋惜。然而縱觀歷史,在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在戰場上無所畏懼,善於用兵給自己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在朝堂上唯有王翦安然度過晚年,白起、李牧冤死,廉頗逃亡楚國。他們四人中也只有王翦看似狡猾,但這也是超強政治才能的體現。王翦在每次出戰前為了安撫秦王那一顆害怕他造反的心,都會向秦王索要財產,故意讓秦王認為他十分貪財沒有野心,還讓秦王覺得他很顧家,秦王也就從來不用擔心王翦會造反,所以王翦才沒有死於非命。你僅僅有一聲本領,但你去無法將你的優點展現出來,或者沒有圓滑的處世頭腦,你的一生註定終將平庸。但假如說你不僅有一技之長,還能言善辯,還能合理處理事情,那麼你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