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開:三寸不爛之舌,除掉趙國兩位名將,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2020-12-17 宏觀天下歷史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相互徵伐,最終西方的秦國逐漸強大,東出函谷關展開了殲滅其餘六國的戰爭,最終在經過十數年的戰爭後,秦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最終也成為了歷史之中的飄浮。

而其中對於趙國的滅亡,很多人都認為是由於廉頗以及其之後的李牧被殺,趙國再也沒有可以和秦國作戰的將領,最終導致了的趙國的滅亡。然而在廉頗和李牧被殺的過程中,卻有這麼一個人始終出現在其中,那就是郭開,而郭開恰恰是趙國滅亡背後默默的推動者。

郭開一生侍奉了趙國的兩代君王,趙悼襄王趙幽繆王,最後還被封為了建信君。然而就郭開的所作所為來看,其封號和他的人品可謂是兩個極端。郭開這個人貪財好色,重利輕義。

這個人可謂是一手造成了趙國的滅亡,先後在其的讒言之下,趙君將廉頗和李牧先後殺掉,徹底斷絕了趙國的活路。

廉頗是趙國有史以來最穩健也是最具謀略的將軍,面對東西方強大的秦國和齊國,趙軍在廉頗的率領之下,無論是對齊國還是秦國的作戰之中都沒有落下風。相反還屢屢讓強大的秦國多次在其手下吃虧。而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廉頗更是憑藉自己堅壁清野戰術使得秦軍進退不得。

然而之後秦國利用反間計誣陷廉頗,使得趙王將廉頗換下,最終造成了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軍事實力大減。而廉頗也一直不受重用,甚至多次出走趙國,前往魏國。隨著趙國的軍事危機,趙王想要重新啟用廉頗,就派使者前去恭請廉頗。

但由於郭開從中作梗,使者並未將實情稟告趙王,廉頗老矣,最終廉頗一路南下,來到了楚國,在趙國死後,廉頗也在楚國去世

李牧的一生更是因為郭開這個小人慘死於趙王之手,當時在廉頗死後,李牧成為趙國唯一有能力和秦國對抗的將軍。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趙王最終將李牧從防備北方少數民族的前線調到了和秦國的作戰前線。

當時和李牧對戰的是秦國的老將王翦,雙方有來有回,一直相互僵持,這讓王翦很著急。因為趙軍是本土作戰,禁得住這種消耗,而王翦不行。最終王翦依舊決定使用白起在長平之戰中使用過的反間計。他派人用重金收買了郭開,且答應他在趙國滅亡之後,讓他做秦國的上卿。

於是郭開便卯足了勁在趙國之內散播謠言,說李牧的壞話,還在趙王的身邊不斷的進讒言。而趙王最終竟然相信,當即派人去取代李牧,然而李牧清楚地認識到當時的政治形勢,選擇不聽從趙王的命令。

最終在昏聵的趙王命令下,郭開等人抓住李牧,並且將其處死,而趙國也踏上了滅亡之路,無法回頭。

而且在秦國滅亡趙國之後,郭開還賣主求榮,投靠了秦國前往秦國任職。對於這樣的小人秦王嬴政也沒有重用,為了打發郭開,秦王嬴政隨便給他封了個上卿的名號。而這也使得郭開欣喜不已,於是便前往趙國去搬自己的家產。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被盜賊殺死,就此了解了自己的一生。其實對於郭開這樣的小人,這樣的下場也算不錯,其之罪對於趙國遠非處死可以救贖的。

總結一個國家的滅亡或許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失利;也不是因為在朝堂之上派系鬥爭嚴重,很可能是由於一群只知道錢財、利益的奸佞小人在其中作梗搗亂,誣陷忠良,賣主求榮。而郭開恰恰是這樣令人憤怒的小人,在趙國朝堂之中攪起了一灘渾水。

李牧、廉頗這樣的忠心之人,最終都因為郭開的誣陷不被重用甚至被殺。趙王可能到死也沒有認識到,讓趙國滅亡的不是因為強大的秦國,而是由於自己身邊一個可有可無的奸佞小人。

相關焦點

  • 趙國奸臣郭開,讓廉頗遠走、李牧冤死,趙國滅亡,其結局如何?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其和廉頗、白起、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在趙國,對抵禦匈奴和抵抗秦國的戰事上,戰功赫赫,可謂是戰國後期趙國支撐危難局面的唯一良將,有「李牧亡,趙國亡」之說。然而,李牧雖然對趙國戰功赫赫,對趙國忠心耿耿,但後來趙王還是因受讒言,導致李牧無辜被殺。
  • 郭開憑自己一己之力,使趙國失去兩個戰國名將,並使趙國滅亡
    郭開這一生歷仕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主,卻沒有沒有什麼大的功績。 但是對於趙國的滅亡他起到了推潑助瀾的作用。影視郭開在秦滅趙的過程中,郭開充分發揮了奸臣的本領,廉頗由於攻擊樂乘叛逃到魏國,後來趙國一直收到秦國的攻擊,趙國國內,無將可用,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去魏國,看看廉頗還能否為趙國所用。
  • 小人郭開:用手段得來的趙國丞相之位,卻憑實力久居高位
    《大秦賦》郭開扮演者劉冠麟歷史上的郭開可謂是一生風光無限,有幸做了趙偃的伴讀,替其謀劃取代了趙太子趙佾而成為了趙國的一代君王,而郭開也順利被升為丞相,擠走了廉頗,之後又憑一己之力,外加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令趙國一代名將李牧被殺害。
  • 郭開出賣趙國,這樣不忠心的人,秦國為什麼還要獎賞他
    郭開是趙國的寵臣,歷經趙悼襄王和趙王遷兩代趙王,深受趙王的信任。電視劇《大秦賦》中也提到了這段歷史,趙國滅亡後,他投奔了秦國,被封為了上卿。那麼這樣看來,郭開是一個小人,既然是一個小人,那麼他為什麼會受到秦趙兩國的重用呢?郭開之所以能在兩個諸侯國都受到重用,主要原因有三點。
  • 《大秦賦》趙國被滅趙偃做錯了這幾件事 她更是助推趙國走向滅亡臭...
    這一段劇情當然是編劇的演繹,趙偃的登位,是趙國各方政治勢力相互角逐和妥協的結果,並非身為趙偃跟班的郭開一人所能說了算。但不管怎樣,有一點還是確定的,就是趙孝成王死後,趙偃如願以償地登上了趙王的寶座。平心而論,趙偃並不算是趙國歷史上最差的趙王。他對內改革幣制,鑄「石邑」三孔布,緩解了財政危機。對外能任用李牧、龐煖等名將,連破燕國大軍,得武遂、方城,殺燕將劇辛。
  • 《大秦賦》郭開原型怎麼死的?郭開害死李牧推動了趙國覆滅
    《大秦賦》裡郭開是趙偃的寵臣,不擇手段,陰險狡詐,膽小怕事,經常給趙偃出餿主意,趙國的滅亡跟郭開也脫不了干係,那麼歷史上郭開原型是怎麼死的呢?他死在趙偃之前還是之後?趙偃對郭開十分信任,趙偃登基後,在郭開的慫恿下趕走廉頗,並封郭開為丞相,趙國上無明智之君,下有奸佞之臣,滅亡是早晚的事。對於秦國來說,趙國是六國裡實力最強的對手,因為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屬於同祖,能夠跟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但是趙偃繼位後,趙國國力逐漸衰弱,沒有以前那麼強盛了,秦國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
  • 歷史上的郭開,無才無德卻身居高位,為一己之私禍害趙國
    前言郭開是最近正在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他在劇中是趙悼襄王的髮小,是趙國的丞相,性格自私貪婪,瑕疵必報,一肚子壞水。這個人物形象和歷史上的郭開可謂是十分相符,郭開在名將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就是一個以奸聞名後世的大奸臣。
  • 關東六國之首趙國,是秦統一六國的最大障礙,它的滅亡有哪些因素?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奉秦王嬴政之命又一次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俘虜了趙國最後一位國君趙遷。趙王遷的太子嘉逃到代地稱王,七年之後(前222)也被秦軍所俘,趙國徹底滅亡。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打敗匈奴不假,可那時匈奴不是冒頓單于時的匈奴,戰力還一般。打敗秦軍不假,秦將恆齮不是名將。這樣的話,李牧被王翦用反間計所殺,就不管趙王是否英明還是昏聵,就算李牧後面是英明的始皇一樣會被高明的對手用反間計除掉,這就是李牧與王翦智商差距所致。趙王為了維護自己權勢地位而致趙國國家利益與不顧,因此他和李牧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秦國的反間計其實並不奏效,就如同長平之戰時用反間計迫使趙王用趙括換廉頗一樣。
  • 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在秦國,特別是名將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這個立國數百年的超級強國,秦採取離間計策迫使趙王處死身邊的名將李牧。
  • 趙國活該早亡!
    01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逃跑魏國之後,趙國接連喪失龐煖、樂乘、樂間等數名名將,以致一時之間國中無戰將可用。郭開出任相國之後一心撲在斂財上,不斷進言趙王在國內大興土木。郭開首先建議加強交通建設,修建一條貫穿趙國南北的大道,趙悼襄王對郭開深信不疑,對其所奏之事無不準奏而郭開便藉機從中大肆收受賄賂;此後郭開建議趙王修建的宮殿迭起,郭開便派人打著趙王名義到處搜刮民脂民膏。
  • 趙國名相郭開為啥能趕走廉頗,誣殺李牧?最後的結局如何?
    郭開雖為趙國的丞相,但可以說他是秦國的「第一忠臣」,他在趙國當丞相別的沒有學做什麼,但是卻把趙國的兩大著名將領,也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中的廉頗和李牧給弄死了,由此趙國的最後救命稻草被他掐斷,讓秦國得以在十數年間一統天下,那麼他有啥本事能趕走廉頗害死李牧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 戰國時期,趙國兩次「廢長立幼」,最終走向了滅亡!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戰國時期,趙國這一諸侯國曾不止一次廢長立幼。在這幾次廢長立幼的事件,有兩次對趙國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促使趙國最終走向了滅亡。一一方面,就趙武靈王這位君主,廢長立幼,最終導致沙丘宮變。具體來說,在戰國中期,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國國君的女兒,生下太子趙章後不幸去世。
  • 戰國後期唯一能跟秦國掰掰手腕的趙國,是怎樣逐步走向滅亡的呢?
    趙國是秦王政掃滅六國,一統天下過程中最大的障礙,趙國國力雄厚,而且名將眾多。趙國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以來,一直是軍事上較為強大的國家,秦國曾多次對趙國進行過打擊,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長平之戰儘管使趙國四十萬大軍喪失殆盡,但秦國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歷史上的「名將終結者」郭開,最後下場究竟怎樣?
    戰國末年,秦國和趙國也正是因為各得「四大名將」中的兩位名將,才使得本國的軍事實力遙遙領先其它五國。但歷史似乎更偏愛秦國一些,給了秦國兩員名將之後,還給個它一位「名將終結者」,那就是趙國的兩朝寵臣郭開。郭開,兩代趙王最寵幸的大臣。最擅長的技能是阿諛奉承,討君主喜歡。
  • 毛遂救了趙國還是害了趙國?《大秦賦》裡的毛遂,讓我們雲裡霧裡
    閒來與侄子一起看《大秦賦》,正好看到毛遂與趙偃設計謀害趙國太子趙佾(yi),其害人思路可謂高明:先由毛遂到秦國告知秦相呂不韋,趙佾在趙國影響力極大,他將來若繼承王位,必舉國抗秦,對秦不利。呂不韋聞聽,必然想方設法讓趙佾去秦國做人質,這樣,太子趙佾不在趙國,趙偃作為趙佾的弟弟,便可以繼承趙王之位了。
  • 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趙國為何會被秦國所滅,原因是什麼
    自從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以來,趙軍實力十分強大,後期出現了許多名將,可以說讓其他國又怕又憤恨。然而,這樣一個擁有眾多名將的國家被秦國打敗了,有過這樣輝煌的時刻,但最終還是被秦國消滅了。原因是什麼? 在戰國的四大名將中,秦國和趙國各有兩位。趙國名將有廉頗、李牧。此外,還有趙奢和龐煖。 趙奢因閼與戰役而出名。公元前269年,秦攻趙,駐紮在閼與。其目的攻韓國。趙惠文王召見廉頗和樂乘,問他們能不能幫忙。
  • 戰國名將,連卻秦軍,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
    -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 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一位將領,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和廉頗。李牧統兵前期主要是在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進攻,和別的將領抵禦外敵的戰術不同,李牧所採取的戰術讓人摸不著頭腦。
  • 此人先逼走廉頗,又害死李牧,但他真是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嗎?
    戰國時期雖然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強國,而且自秦孝公始幾代都是名君,秦國幾乎是戰無不勝;但也不是說秦國就沒有對手,關東六國中真正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非趙國莫屬,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也日益強盛,更是在公元前269的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打破了秦軍戰無不勝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