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趙國兩次「廢長立幼」,最終走向了滅亡!

2020-12-17 情懷與歷史

廢長立幼,是指在古代歷史上,廢掉嫡長子的繼承權,把該權利轉給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的做法。眾所周知,廢長立幼,往往是取禍之道。比如東漢末年,袁紹和劉表,都犯了廢長立幼的錯誤。其中,就袁紹來說,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袁紹去世。在袁紹去世後,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而就荊州牧劉表來說,本來有長子劉琦可以繼承自己的位置,但是,他廢長立幼,選擇了年幼的劉琮。公元208年,劉表去世,劉琮即位,立即就歸降了曹操。相對於袁紹和劉表,曹操則沒有廢長立幼,也即讓年長的曹丕即位。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戰國時期,趙國這一諸侯國曾不止一次廢長立幼。在這幾次廢長立幼的事件,有兩次對趙國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促使趙國最終走向了滅亡。

一方面,就趙武靈王這位君主,廢長立幼,最終導致沙丘宮變。具體來說,在戰國中期,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國國君的女兒,生下太子趙章後不幸去世。趙武靈王后來娶了一個應夢美女名吳娃,她相貌端莊,性格溫柔,深得武靈王寵愛。後來,吳娃生下一子,名何。數年後吳娃病逝,對此趙武靈王十分悲痛,每當想起吳娃,總是愁腸百結,為了報答吳娃對自己的鐘愛,趙武靈王決定圓其遺願。乃廢太子章而傳王位於吳娃之子何,是為趙惠文王。在廢長立幼之後,趙武靈王自號主父,讓曾經輔佐自己坐穩王位的國相肥義教導扶助次子趙何。天賦聰敏的趙何,在肥義的幫助下很快進入了王的角色。學會了治理趙國的一套本領。

但是,廢長立幼的問題,還是無法避免。就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來說,原本被立為太子,現在卻只能臣服於年幼的弟弟趙何,這在心理上是極為不平衡的。與此同時,趙惠文王趙何日益坐大,不足50歲的趙武靈王突然生起了一種失落感。他看著被廢的公子章一副大度無私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的作派,開始後悔自己當時的一時衝動,廢了太子又讓了王位。而這,促使趙武靈王決定平衡趙章和趙何之間的勢力,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沙丘宮變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對於趙武靈王這位君主,在深感內疚的同時,計劃著一個彌補公子趙章的辦法。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封公子章於代,號安陽君,使大臣田不禮佐之。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打算把公子章立為代王。意趙王何和代王兩王並行,自己作為主父,能夠在這兩個王之間居中調停,從而寵幸執掌趙國大權。當然,找屋裡名望的這一計劃遭到宰相肥義的明確反對。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來到沙丘宮這個地方。趙章與其親信田不禮謀,乃假主父之命,召趙何。趙何欲往,肥義察覺情形不對,為保趙何,自己先親往。肥義在去主父宮途中慘遭刀斧手殺害。

趙章見事情敗露,急領親兵攻打趙何宮,結果被趙何的手下擊敗。趙章在被擊敗之後,便快馬逃入主父宮,求父親庇護。主父心軟,遂納趙章。很快,李兌、趙成帶兵包圍主父宮,要求主父交出趙章,主父不允。李兌、趙成乃遣人索之於宮中,得趙章而殺之。最終,不僅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被殺,趙武靈王也被困在沙丘宮中,最後被活活餓死。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趙武靈王廢長立幼,導致趙武靈王、趙章、肥義等人被殺,這無疑是趙國的巨大損失。並且,因為沙丘宮變,原先呆在趙國的樂毅、劇辛、龐煖等人,也選擇離開趙國。凡此種種,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趙國的衰落。

另一方面,到了趙國後期,趙悼襄王這位君主廢長立幼,直接葬送了趙國的江山。趙悼襄王(?-公元前236年),嬴姓,趙氏,名偃,趙孝成王之子,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公元前245年―公元前236年在位。對於趙悼襄王來說,原本有長子趙嘉,這位公子不管是德行還是能力,都是勝任趙國君主之位的。但是,趙悼襄王卻選擇將品行不端的趙遷立為太子。趙遷不僅能力比不上趙嘉,更在品德上放縱不羈。雖然趙國的賢臣都勸諫趙悼襄王不要廢長立幼,不過,趙悼襄王顯然是執迷不悟。

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去世,趙遷繼任趙國國君之位,史稱趙王遷。趙王遷二年(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國派將領桓齮率軍攻打趙國的平陽和武城(一作武逐),趙國將領扈輒率軍前往援救。秦軍在平陽(一說武城)擊敗趙軍,殺死扈輒,並斬殺趙軍十萬人。同年十月,秦將桓齮再度率軍攻打趙國。對此,趙王遷任命將領李牧為大將軍,率軍前往抵抗秦軍。李牧率軍在宜安、肥下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桓齮逃回秦國。趙王遷因李牧擊敗秦軍有功,於是封李牧為武安君。也即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力保趙國沒有走向滅亡。

最後,趙王遷七年(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大舉興兵攻打趙國。在這場戰役中,秦王嬴政可謂勢在必得,王翦統率駐紮在上郡的軍隊攻下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駐軍一同進攻趙國。面對準備消滅趙國的秦國大軍,趙王遷自然繼續仰仗李牧這位名將。對此,李牧和將軍司馬尚率軍頑強抵抗秦軍。於是,秦國派人用重金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遷面前詆毀李牧和司馬尚,說他們企圖興兵反叛趙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得知這一消息後,趙王遷並沒有明辨是非,直接派人剝奪了李牧等人的兵權。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遷派人暗地裡趁李牧沒有防備將他抓住殺害,並撤免司馬尚的官職。對此,在筆者看來,冤殺李牧,無疑成為趙王遷一生最大的錯誤了。當然,這也是因為趙王遷品行不端,寵幸郭開等佞臣,至於郭開這位佞臣,早已和秦國眉來眼去了,所以在趙王遷面前陷害李牧。趙王遷八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李牧這位名將被殺後,秦國名將王翦趁機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顏聚逃走,秦軍於是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在趙王遷被俘獲後,趙悼襄王的長子公子嘉,則跑到代地建立代國,以此繼續抵抗秦國。

相關焦點

  • 趙國的滅亡和歷史上這兩次廢長立幼有關?
    不僅而此,趙武靈王還曾經制定了一套攻滅秦國的戰略計劃,只不過後來計劃還沒有來得及付諸於實施就死於趙國內亂,讓人惋惜不已。趙國實力如此之強,為何後來還是被虎狼秦國所吞併呢?其中除了秦國的確實力超群之外,趙國在繼承人上的兩次廢長立幼也是趙國逐漸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國後面代代明君,而趙國則一代不如一代,此消彼長,兩國的實力差距也就一步步被拉開了。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至此中山國形式上已經滅亡,中山國的殘餘族人,又躲進了太行山區。公元403年,「三家分晉」,魏、趙、韓正式從晉國中分離,社會進入了戰國爭雄的時代,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家比較強大的諸侯相互間打來打去,吞併了不少比較小的諸侯國,反而又給了躲在山區中遊牧的中山國興起的機會。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中山國之前是中山,公元前432年被建立傀儡政權,後脫離控制,建國於公元前414年,因城裡有山而得國名。
  • 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為什麼萬曆皇帝就是做不成呢?
    可是在歷史上還是有不少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中的君主雖然廢長立幼,但是國家都平穩過度,也沒有引發大的動亂,有些主動讓賢的長子還被傳為美談,可為什麼落到明朝萬曆皇帝的身上,廢長立幼就是不成呢?漢朝的兩次廢長立幼對萬曆帝的參考萬曆朝的國本之爭是由三個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
  • 戰國後期唯一能跟秦國掰掰手腕的趙國,是怎樣逐步走向滅亡的呢?
    邯鄲之戰,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殊死抵抗,終於使得都城邯鄲得以保存。兩場大戰使得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秦國滅趙已經是指日可待,可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秦國還是花了近六年的時間才最終滅掉趙國,這是因為趙國還有一支精銳之師,阻擋了秦國東出的步伐,那麼秦國將會採用什麼辦法來對付趙國這支精銳之師呢?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抗秦強國,卻被活活餓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各國相互徵戰吞併,各國應運而生能人輩出。徵戰到最後,戰國七雄並立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各國國策不同,各自發展,其間也短不了大大小小的摩擦。七國之中,趙國一直是實力強大的一方,戰國時能數得上的大將有一半都在趙國,所以趙國的國力一直十分強大,最初的時候,連秦國也比不上他。趙國的強大自然離不開國主的帶領。
  • 對比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兩次國君禪讓,是鬧劇還是策略?殊途同歸
    導語:對比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兩次國君禪讓,是鬧劇還是策略?春秋戰國,於當時的統治者而言,是一次軍事層面的試驗場,在制度設計層面同樣如此。燕國此時的國君是公元前320年即位的燕王姬噲,姬噲其人,篤信儒墨兩家的思想政治體系,當時的諸國政治局勢中,齊國經過「田陳代齊」事件後,不僅沒有取得滅亡,反而取了相對長久的統治和發展。於是,一股推崇「禪讓」的政治思潮開始在列國間悄然興起。
  • 戰國時期,這三個大國曾被消滅兩次,你都知道嗎?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和王翦是秦國將領,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國和趙國瓜分,其中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王翦是自然死亡,善終,廉頗則被趙悼襄王逼走,離開趙國,最終客死他鄉,而李牧則是被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殺害的,李牧一死,趙國自毀長城,隨後被秦國滅亡。
  • 趙武靈王雖然帶領趙國走向強大,卻做錯了這件事,導致自己被餓死
    誰都沒想到趙雍繼位後,帶領趙國走向強大。趙國也成為了戰國後期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這一切都是趙武靈王的功勞,梁啓超都說趙武靈王是黃帝後華夏第一任。可見趙武靈王的評價非常高。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偉人,卻因做錯了一件事,導致自己被活活餓死。趙雍剛即位的時候,魏、楚、秦、燕、齊等五個諸侯國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打著弔唁的旗幟想要趁機滅掉趙國。
  •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戰國時期,秦、趙皆是當世強國,在某段時間內,趙國甚至稱霸中原,比秦國更為強大。戰國後期,四大名趙國佔據一半,卻處處打不開局面,最終廉頗奔逃,李牧遭誅,從此秦為刀俎、趙為魚肉。尤其是在秦滅趙的最後八年時間內,趙國垂死掙扎,令人心酸。秦趙兩國同宗同源,同為嬴姓,他們的祖宗都是商紂王麾下大將飛廉(黃帝之後),其中秦國祖先為兄,趙國祖先為弟。
  • 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是哪四位?
    時間來到戰國中後期,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和此起彼伏的改革變法,戰國七雄之中,已經有少數國家擁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四位雄主,無論是從個人能力,還是國際環境來說,他們都曾有過統一天下的可能,可惜後來因種種原因,皆與統一天下的機會失之交臂……你知道,這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都是哪些人呢
  • 戰國時期,這四位名將投奔趙國,結果都沒能東山再起!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趙國無疑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諸侯國,特別是在武力上,巔峰時期的趙國,完全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
  • 郭開:三寸不爛之舌,除掉趙國兩位名將,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相互徵伐,最終西方的秦國逐漸強大,東出函谷關展開了殲滅其餘六國的戰爭,最終在經過十數年的戰爭後,秦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最終也成為了歷史之中的飄浮。
  • 讓戰國時期的強國洗牌,改變歷史走向的大戰,你知道有哪幾場嗎?
    戰國時期,那是一個風譎雲詭的年代,各大諸侯國相互攻伐不斷,烽火連天。在那個名為「戰國」的舞臺之上,強國也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戰後,強國不斷倒下,新興的強國又不斷崛起,最終秦國擊敗了六國,完成了統一。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那些讓強國洗牌,一度改變歷史走向的大戰,你知道有哪幾場嗎?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戰國時期的楚才秦用
    在秦國走向強大並最終併吞六國的過程中,山東各國人士到秦國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劉表為何要廢長立幼?和袁紹不同,因為他真的別無選擇!
    但是,選擇繼承人這一事情上,劉表和袁紹都「廢長立幼」,也即都沒有將江山傳給長子。而這,成為劉表和袁紹勢力消亡的原因之一。不過,實際上,劉表之所以廢長立幼,背後有著自己的苦衷。一作為一方諸侯,劉表和袁紹一樣,都未能妥善處理後嗣的事宜。不過,對於袁紹來說,完全有能力將自己的地盤都傳給長子的。而就劉表來說,則是別無選擇。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都牽涉到嗣子之爭的問題上。
  • 娼後上趙國王,又讓女人背鍋,趙國的亂政傳統,十個李牧也救不活
    趙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亂政的歷史,從根上開始,趙國的政治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動不動就因為亂政從一個高峰戛然而止。趙盾時期部族內爭,導致趙氏部族分裂,幾被政敵滅絕,趙簡子廢嫡立幼,為以後的廢嫡立庶之風開了先河,最後趙簡子本人妄殺邯鄲大夫午,導致自己孤立逃亡,開政治妄殺先例。
  • 戰國時期,這三個大國被消滅後,都曾成功復國!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