娼後上趙國王,又讓女人背鍋,趙國的亂政傳統,十個李牧也救不活

2020-12-23 昭烈名臣

《大秦賦》演到現在,從最初萬眾期待的大型古代戰爭劇,慢慢演變成了傳統宮廷宮鬥戲,趙姬剛線下,又來了一個比趙姬名聲更不好的娼後。

這名字你一聽就感覺不靠譜,從娼妓到娼後,一路走來徹底霍霍趙國政壇,把一個本來還有點實力的趙國,硬生生給搞成了第二個被滅的國家。

當初趙王丹不想讓趙偃娶娼女為妻,把他關了起來,他還是偷偷和娼女結婚了。後來,又廢掉自己原本出身高貴的王后和太子趙嘉,把娼女立為王后,還把娼女所生的孩子趙遷立為太子。

結果這還不夠,娼後在趙偃活活著的時候就勾引自己的大伯子,這實在是比趙姬過分多了呀,趙姬起碼是在丈夫死了之後養了男寵,是可忍孰不可忍,趙偃一怒之下果然忍無可忍居然就一命嗚呼了。

等一下,這畫風有點不對呀,怎麼一向以普及歷史知識為主的昭烈君,今天怎麼講起來這麼八卦的事情呢?

這當然只是個引子了,我要說的當然是歷史上真實的趙王和趙國了,不過在此之前一定要請女同胞們擦亮眼睛。

宮鬥戲看多了會把你繞進去,男人們總是把亡國歸結到女人身上,廣大女同胞們可是不答應呀,而趙王這麼狗血的事情,根源還要說到一個人,他就是劉向。

(01)女人總是背鍋的

娼後和春平君的故事,最早就是出自劉向編訂的《列女傳》關於娼後的描寫有這麼一段:

貪叨無足,隳廢后適,執詐不愨,淫亂春平,窮意所欲,受賂亡趙,身死滅國。

也是難為編劇了,為了編出觀眾愛看的狗血劇情,的確是下了功夫的,你要敢說編劇在胡編,直接一本《列女傳》甩到你臉上。

但問題是,劉向編訂的《列女傳》本身問題就非常多,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他的思想問題,劉向是漢室宗親,有感於朝綱不振,於是編著了很多書,以此來希望能夠提振大漢元氣。

中國歷史的大分野就是秦朝,我們統一把秦朝之前的歷史叫做先秦,之所以說是大分野,不僅僅是因為朝代阻隔,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徹底發生了轉變。

嫌棄時代,我們的原典文明蓬勃發展,百家爭鳴百花齊發,社會呈現出一種多元的蓬勃向上的風氣,但進入漢朝之後,尤其是漢武帝時期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切跟先秦都不一樣了,我們的思維開始變得僵化,行為開始變得被束縛,這一點在男女關係上體現的最明顯。

儒家其他事咱就不說了,我認為他做的最不地道的事,就是一直在宣揚女人亡國論的思想,總是把歷代亡國的責任推到女人身上,這種想法一直持續著,包括到了現在也是這樣。

商紂王因妲己而兵敗亡國,周幽王為褒姒烽火戲諸侯而殞命,楚霸王因虞姬而自殺烏江岸,陳叔寶因張麗華亡國,李自成因陳圓圓丟到江山社稷,唐玄宗因為楊玉環不理朝政,盛唐發生安史之亂徹底由盛轉衰,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女人亡國的例子。

這些統統都是儒家思想下給女人潑的髒水,你亡國了關弱女子什麼事,只有沒本事的男人,才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女人。

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劉向的《列女傳》,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就是表揚好人好事,批評壞人壞人,這裡當然說的就是女人。

劉向距離娼後的時代快三百年了,他記錄的事情,尤其是這種男女之事,可靠度是非常存疑的,就算退一萬步講,娼後和春平君真的有事,那趙國亡國的責任,也完全怪不到一個女人頭上。

趙國之亡,實在就是亡在他亂政的傳統,比起其他國家也有的亂政,趙國的亂政是一以貫之的,多的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02)亂政之下無贏家

趙國說起來和秦同宗,但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的徹底洗禮之後,社會環境政治制度徹底得到了改善,少了許多當年西守邊陲之地的野蠻。

趙國似乎一直都沒有擺脫亂政的困擾,何為亂政,妄殺便是亂。何謂妄殺?其一,不報國君而擅自殺戮政敵;其二,不依法度而以私刑復仇。

趙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亂政的歷史,從根上開始,趙國的政治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動不動就因為亂政從一個高峰戛然而止。

趙盾時期部族內爭,導致趙氏部族分裂,幾被政敵滅絕,趙簡子廢嫡立幼,為以後的廢嫡立庶之風開了先河,最後趙簡子本人妄殺邯鄲大夫午,導致自己孤立逃亡,開政治妄殺先例。

最典型的就是趙襄子誘騙其姊夫來赴宴準備將其殺害,其姊聞之,泣而呼天,用髮簪自殺了,這種完全沒有規則的亂殺妄殺,一直都是趙國政壇的噩夢。

這是早期趙氏,立國之後,這種風氣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是愈演愈烈,立國12代,亂政次數竟有11次,妥妥的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趙武靈王,他是廢長立幼最典型的例子,中國的君主喜歡非常廢長立幼,原因無外乎就是喜歡年輕漂亮的妻子,進而想廢長立幼。

歷史上,老父愛幼子,廢長立幼的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漢高祖劉邦(廢長子劉盈立幼子如意失敗)、漢武帝劉徹(殺長子劉據立幼子劉弗陵)、曹操(一度想廢長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後來放棄)、袁紹(不立長子袁譚立幼子袁尚)、劉表(不立長子劉琦立幼子劉琮)……簡直可以寫一部廢長立幼的專門史。

但你要論慘,趙武靈王最慘,不但是他個人慘,是整個趙國都很慘,趙武靈王是英明聖武之君,積極改革,在戰爭中學習遊牧民族的先進經驗,改良了趙國的騎兵,胡服騎射改革成功之後,趙國一躍成為戰力最強的國家,趙國的騎兵從此橫掃天下,這一點直到趙國亡國,他的騎兵一直都是讓秦國很忌憚的存在。

但就是這樣一個雄主,晚年也是犯了男人都會犯的錯誤,喜歡年輕漂亮的姑娘,決定讓小兒子接班,結果趙武靈王又有點可憐大兒子,這就是犯了君主最大的忌諱,搖擺不定。

最終兩個兒子打起來,小兒子依靠大臣獲勝,趙武靈王被囚禁在沙丘宮活活餓死,他的死不僅僅是他本人的悲劇,更是趙國剛剛博興的無敵騎兵受到了重搓,趙國從高峰一下子跌了下來。

但人們從不會吸取歷史的教訓,這樣的事情,一直在趙國歷史重複著,直到趙國萬國都不曾停止,末代趙王遷就是典型的廢長立幼的產物。

(03)李牧死趙國亡

趙國的騎兵厲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國地處遊牧和農耕的交界處,經常需要與遊牧民族作戰,李牧就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

歷史上無論什麼時期,只要是保境安民的將領,百姓們一直都非常愛戴,他的事跡也會流傳,李牧常年駐守邊關,趙國人都知道李牧的厲害。

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李牧為趙之長城完全是恰如其分。

趙國這種亂政的風氣,其實就算是有十個李牧也不夠趙王殺的,李牧之死有個重要的細節,很多人沒有注意,這才是破解趙國亡國的鑰匙。

史記原文如下: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這句話記錄了趙國最後的時光,也是無數人扼腕嘆息的趙國自毀長城,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最後一句,翻譯過來就是,趙王要奪兵權,李牧不聽趙王的命令,趙王最後是設計捕殺了李牧。

這句話裡藏著趙國最終覆滅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虎符這東西,這東西是調兵用的,一半在君主手裡,一半在將領手裡,憑藉虎符可以實現大軍的調動。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僅憑虎符這種信物,就可以調動大軍,不管是幹好事還是幹壞事,虎符還是非常管用的,虎符之所以管用,因為他代表的君王的權力。

虎符現,如同君王親臨,大將或帶兵或交出兵權,這體現一個政權令行禁止的最核心能力,但是這裡卻發生了李牧不同意交出兵權的情況。

這件事可就非常惡劣了,大家知道白起是怎麼死的吧,被秦王賜死的,李牧是怎麼死的,抗命之後,被趙王派人殺死的,這一對比你就明白,秦最終勝在什麼地方。

秦最終勝在制度,而趙國堂堂一個王,居然有令臣子不遵從,還要下令捕殺自己的將領,還不是通過什麼光明正大的手段,趙國的政治已經走向了死胡同。

趙國的亂,已經從君王延伸到了大臣,有亂政的君王,就有抗命的將領,上下失和相互猜忌,趙國就算是有是個李牧,最終還是要失敗,不是敗於郭開,就是敗於李開,這種相互提防猜忌,各種秘密陰謀,各種亂殺,最終讓趙國成了第二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國家。

儘管他的實力不是倒數第二,但是卻是第二個被滅的,這也算是老天對趙國的報應的,只有亡國才能結束他們無休止的爭鬥,趙國敗的不冤,更不能把亡國怪罪到女人身上。

相關焦點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說王翦不是李牧的對手,就吹過頭了,王翦一面讓楊端和圍困邯鄲,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鄲,然後用反間計令趙王懷疑李牧有投降和謀反的可能,在當時具體時間具體情況下,趙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隴西李氏,可見李牧在秦國也有人脈。在秦強趙弱,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觀念,在那個年代並不強。
  • 《大秦賦》中最厲害的女人不是秦始皇他娘,而是趙國的娼妓王后
    秦國最大的絆腳石就是趙國,其實力僅次於秦國,而且趙國有諸多名將,著名的廉頗,李牧,龐媛都出自趙國。但是這樣一個名將輩出的國家,最後還是敗在了秦國手裡。趙國敗秦,除了君臣無為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名娼妓,她可以說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雖然說紅顏禍水,可歷史上其他被稱為禍水的女子不過空有其名,或者替無能君王背鍋罷了,而這位卻是實實在在的禍了國。
  • 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為何亡在一個妓女手上?
    在最近熱門劇集《大秦賦》中這個趙國的娼後也是此一類的的女人,但是非要把亡國責任按到她的頭上,我覺得確實也冤枉。在得悉趙國依然有人支持趙佾之後,呂不韋想出一個計策,放趙佾回國,擾亂趙國政壇。在《大秦賦》中,看似一步好棋,居然被娼後談笑間輕鬆化解。趙佾剛一回國,就有一個神秘女人在等他,期待與他一會,商討王位的大問題。趙佾果然上鉤,面對這個神秘的女人,鬼使神差的與其會面。
  • 李牧:趙國最後的軍神,未能挽回趙國衰落的命運,最後遭小人暗害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代表著春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代的來臨,春秋時代的一個特點在於亂,戰國時代的一個明顯特點在於變。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在秦國,特別是名將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兩位名將在趙國,特別是後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現讓人不得不稱讚嘆服。不管是針對匈奴還是秦國,往往能克敵制勝。秦始皇嬴政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滅掉韓國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趙國。
  • 趙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
    但是前邊準備的那麼多,李牧卻嚴厲禁止士兵與匈奴交戰,每次匈奴來犯李牧都會命令士兵退守到壁壘之內,堅守不出。他下令誰敢私自和匈奴人交戰都要被斬首。這樣一系列的戰術布置導致的結果就是匈奴雖然時常來犯,可趙軍卻基本沒有太大的損失,匈奴也很難有什麼收穫,匈奴人都覺得李牧是一個膽小的人,不敢和匈奴正面對抗。
  • 李牧的悲劇
    李牧常年駐守的是趙國北部,代地、雁門,主要是防禦匈奴。在這裡說一下,當時的匈奴也不是後來統一蒙古高原的匈奴帝國。 草原上除了匈奴,還有東胡、林胡、樓煩、白羊等,其中樓煩已經臣服趙國,樓煩騎兵被趙國編入軍隊。趙國胡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讓樓煩和林胡歸心。後來趙國滅亡後,樓煩騎兵一度歸順項羽。
  • 為什麼王翦能迅速滅掉擁有李牧的趙國
    李牧,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一直為趙國戍守邊疆的代郡、雲中郡十多年,在那個匈奴出沒的年代,李牧始終堅壁清野不與匈奴主動交戰,讓匈奴放鬆戒備,李牧卻利用匈奴的輕敵心理,以逸待勞,一舉殲滅十多萬匈奴騎兵,使得匈奴數十年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 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面對秦國的大舉進攻,趙國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此時趙國朝堂上還是光明的,君臣還是和睦的,趙王遷把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李牧從北部邊境調回內地,命他率領一部分邊地趙軍抵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而且李牧率領的這些軍隊早已同匈奴進行大小上百餘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是精銳中的精銳。足以見趙王對李牧和其統帥的趙軍的重視。公元前233年,李牧率領趙軍和秦國大軍的戰鬥正式開始。
  • 戰國七雄滅亡原因分析(二):亂政趙亡 烈亂族性亡強國不亦悲乎
    縱然在長平大戰一舉葬送精銳五十餘萬後,趙國依舊能從汪洋血泊中再度艱難站起並漸漸恢復元氣。此後形勢大變,山東五國懾於秦軍威勢,再也不敢以趙國為軸心發動具有真正實力攻擊性的合縱抗秦,反倒漸漸疏遠了趙國。趙國為了聯結抗秦陣線,多次以割地為條件與五國結盟,卻都是形聚而神散,終致幾次小合縱都是不堪秦軍一擊。當此之時,趙國依舊堅韌頑強地獨抗秦軍,即或是孝成王之後的趙悼襄王初期,李牧依然能兩次大勝秦軍。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大家對於戰國後期的歷史應該比較熟悉,天下就剩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
  • 趙國奸臣郭開,讓廉頗遠走、李牧冤死,趙國滅亡,其結局如何?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其和廉頗、白起、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在趙國,對抵禦匈奴和抵抗秦國的戰事上,戰功赫赫,可謂是戰國後期趙國支撐危難局面的唯一良將,有「李牧亡,趙國亡」之說。然而,李牧雖然對趙國戰功赫赫,對趙國忠心耿耿,但後來趙王還是因受讒言,導致李牧無辜被殺。
  • 李牧為何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看到李牧的操作,估計白起都怕
    而除了「殺神」白起外,另外一位就是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的李牧;李牧是趙國末年的名將,早年擔任趙國北部邊境的守將,負責抵禦匈奴的入侵。匈奴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騎兵,比之秦國後面的義渠人要強大的太多;很多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直接把匈奴滅掉呢?
  • 此人先逼走廉頗,又害死李牧,但他真是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嗎?
    戰國時期雖然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強國,而且自秦孝公始幾代都是名君,秦國幾乎是戰無不勝;但也不是說秦國就沒有對手,關東六國中真正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非趙國莫屬,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也日益強盛,更是在公元前269的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打破了秦軍戰無不勝的神話。
  • 趙國名相郭開為啥能趕走廉頗,誣殺李牧?最後的結局如何?
    郭開雖為趙國的丞相,但可以說他是秦國的「第一忠臣」,他在趙國當丞相別的沒有學做什麼,但是卻把趙國的兩大著名將領,也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中的廉頗和李牧給弄死了,由此趙國的最後救命稻草被他掐斷,讓秦國得以在十數年間一統天下,那麼他有啥本事能趕走廉頗害死李牧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 李牧死,趙國亡!從無敗績的李牧,或許不是被郭開害死的
    其實,當時趙國除了李牧外,還有一位名將,此人就是老將龐煖(當時歸隱,後來又復出),在五國最後一次「合縱」失敗後,龐煖隱退,只剩下李牧一人獨立支撐趙國,因此,李牧被稱為趙國最後的名將。趙悼襄王去世後,他與倡後所生的兒子繼位,史稱趙王遷。
  • 秦趙之戰,李牧登場
    取個更大的功勞拿回去向秦老闆邀功啊,大手一揮率兵直接越過太行山,有打下了赤壁易安這兩塊地方,從山頂上居高臨下,直接威脅趙國的腹地。     ,所以我趙國軍隊,必須高築牆,屯多糧,防偷,防搶,防餓狼啊,堅守不出,等待時機,就這樣秦國和趙國兩個軍隊,在山頂下兩兩對望,望著望著,就望出了感情來了,望著望著大家都忘了自己是來打仗的,再這樣下去,這個仗還怎麼打啊,秦軍統帥桓齮那叫一個望眼欲穿啊,不耐煩了,在望下去雙方都望成鬥雞眼啦,要想個辦法,於是就想了一個圍點打援的辦法,自己先帶兵去打一個肥下的地方,肥下這個地方是糧倉,估計趙國人,一定要去救,
  • 李牧為何被尊為軍陣之神?看到李牧的操作,估計白起都怕
    在白起的一生中,共計指揮大型戰役五次,中小型戰役無數,攻城七十餘座,其中光楚國就損失疆土近半;除此之外,白起殲敵超百萬,在歷史上都稱得上是「一騎絕塵」,「殺神」之名也由此而來。  而除了「殺神」白起外,另外一位就是被後世尊為「軍陣之神」的李牧;李牧是趙國末年的名將,早年擔任趙國北部邊境的守將,負責抵禦匈奴的入侵。
  • 《大秦賦》趙國被滅趙偃做錯了這幾件事 她更是助推趙國走向滅亡臭...
    其三,廢黜公子嘉,立昏庸愚蠢的趙遷為太子《大秦賦》劇情中曾有趙偃流連娼館,被廉頗捉到,欲帶他去見趙王,以及趙偃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娶自己喜歡妓女為妻等情節。這些雖是編劇演繹,卻並非沒有歷史依據。在歷史上,趙偃真的娶了一位妓女為妻,並在自己繼位後,將其封為王后,史稱倡後。趙偃的原配妻子之子名叫趙嘉,而倡後也生了個兒子名叫趙遷。
  • 戰國七雄之趙國名將:龐煖
    但是沙丘之亂後,這些人都紛紛離去!沙丘之亂後,公子成跟李兌把持趙國,公子成不久後就死了。趙國朝堂被李兌一人把持,這時候龐煖這樣曾經很受器重的老人都遭到了排擠。龐煖這一走,就消失了五十多年。據說龐煖是跟著鶡冠子去學習了!鶡冠子這個是楚國人,也是趙武靈王帳下的一個紅人,很擅長道家學說,同時也很擅長時事政治和軍事!
  • 臨危受命的絕世名將李牧,如何拯救風雨飄搖奸臣當道的趙國?
    ,趙王拜廉頗、李牧為將,逆擊之,大敗燕軍,斬殺燕相慄腹,俘虜燕將樂乘,並乘勝追擊燕軍五百餘裡,順勢包圍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喜大窘,趕緊低頭認錯,派人求和。 趙孝成王開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國,那寡人可就賺大發了,趙中興有望矣。 中興個屁,趙國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國內布防空虛,秦國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