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起初在戰國七雄裡面只能算得上個中下的水平,自從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以後,趙國一躍成為當時實力數一數二的大國。歷史記載趙武靈王親率趙國騎兵東滅中山國,北滅婁煩和林胡,使得趙國拓地幾千裡,其軍事實力毫不遜於當時的第一強國——秦國!不僅而此,趙武靈王還曾經制定了一套攻滅秦國的戰略計劃,只不過後來計劃還沒有來得及付諸於實施就死於趙國內亂,讓人惋惜不已。
趙國實力如此之強,為何後來還是被虎狼秦國所吞併呢?其中除了秦國的確實力超群之外,趙國在繼承人上的兩次廢長立幼也是趙國逐漸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國後面代代明君,而趙國則一代不如一代,此消彼長,兩國的實力差距也就一步步被拉開了。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趙國這兩次廢長立幼的始末:
第一次廢長立幼是在趙武靈王時期,趙武靈王早年就立了公子章為太子,歷史記載公子章能力出眾,英氣逼人,很有趙武靈王的遺風,從而深得趙武靈王的喜愛,但是自從趙武靈王寵幸了一個叫吳娃的女子以後,這一切就發生了改變。
有一次趙武靈王在睡夢中看到一個少女鼓琴而歌,讓人極為陶醉,趙王由此驚為天人,醒來以後便對其戀戀不忘!在一次宴會群臣的時候,他對大臣們說起了此事,還描述出了那少女的模樣,表現出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後來大臣們費盡心機到處打探,還果真找到了一個和趙王夢中少女神形相似的女子並獻給了他,趙人稱之為吳娃,從此以後,趙王對吳娃寵幸不已。不久吳娃就給趙武靈王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公子何,和天下每個母親一樣,吳娃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趙武靈王最終禁不住吳娃的軟磨硬泡,最終廢掉了太子章,改立公子何為太子。為了處理好趙國日益繁多的軍政事務,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還乾脆把王位傳給了公子何(即趙惠文王),讓他負責處理政務,而自己則當起了太上皇,自稱「主父」,專門負責管理軍務。
後來被廢除太子之位的公子章在大臣田不禮的挑唆下發動了政變,只可惜兵敗被殺,連趙武靈王也受到連累——被困沙丘宮整整三個月,最終被活活餓死。雖然這個趙惠文王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甚至稱得上一個出色的守成之君,但是和趙武靈王相比畢竟還有很大的差距,趙國也因此逐漸走向衰弱。
第二次廢長立幼是在趙悼襄王時期,這個趙悼襄王就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裡面的趙王,他聽信了廉頗仇家的讒言,徹底放棄了使用趙國的老將廉頗。當然趙國名將輩出,即便不用廉頗那還有龐煖、李牧等等,這並不妨礙當時趙國不俗的軍事實力。真正對趙國有巨大影響的是這個趙悼襄王廢長立幼,使得趙國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趙悼襄王起初是立品行俱佳的長子趙嘉為太子,後來他因為非常寵幸一個倡女(唱歌跳舞為職業的女子),並納其為妃,史稱倡姬。這個倡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趙遷當上太子,憑藉趙王對她的寵幸,不斷構陷太子趙嘉,不久太子趙嘉果然被廢,而品行不端的趙遷被立為太子。
這個趙遷就是後來的趙幽繆王,他輕信秦國的離間之計,殺害了名將李牧,斷送了趙國最後一個頂梁柱。也是就在李牧死後不久,秦軍大舉進攻趙國,不但一舉滅亡了趙國,還俘虜了趙王遷。
綜合趙國歷史上的這兩次廢長立幼,一次是讓趙國走向衰弱,而另一次則是直接讓趙國走向滅亡,歷史的真相往往就是這樣不由得讓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