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四面迎敵,為何普魯士能統一德國,而魏國卻不能統一六國?

2020-12-22 夏目歷史君

周天子末年權力非常微弱,根本沒有一個諸侯國將周天室放在眼裡,當時的周天室不得不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存在。最初天下諸侯國中比較厲害的一個國家是晉國,不過後來晉國被趙魏韓三個大家族給架空了皇室。後來周天子在冊封三大家族為諸侯之後,三大家族也瓜分了晉國,也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的故事。

晉國被分裂之後,魏國的實力最為強大土地面積也佔的最多。魏國曾一度發展強大虐遍了周邊的國家,可是後來魏國卻還是被秦國所滅。

19世紀西歐的普魯士也面臨著一個類似的情況,當時普魯士也就相當於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諸侯國,可是後來普魯士卻成功的統一了德國北部,多次發動普法戰爭侵佔法國比利時的國家的土地。

兩個國家的性質相同,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國。

魏國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也是當年的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334年建國到公元225年被秦國所滅,一共延續了179年。

魏國最鼎盛時期佔據了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江蘇部分。從面積上來說幾乎可以與齊國叫板,從實力上來說也可以吊打秦國。

魏國是戰國七雄州首先稱王並且實力大增的國家,但後來魏國在與齊國還有楚國的戰爭中不斷吃敗仗,導致魏國實力下降,天下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最後魏國被秦國所滅,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中第3個被滅亡的國家。

二、接著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普魯士

歷史上的普魯士國通俗的來講,其實就是指德意志帝國北部的一個諸侯國,只不過在他們那個地方叫做公國。普魯士名義上歸屬德國,實際上卻擁有著絕對的自治權。

當時德意志帝國就相當於是周天子控制之下的戰國,雖然表面上地域廣大,但是國境內全部是些獨立自主的邦國,其中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最強大的兩個國家。

普魯士王國經過俾斯麥治理之後,不斷的發展壯大,19世紀中期在英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之下統一了除了奧地利帝國之外的所有原屬於德意志的帝國的全部地區,並且在1871年的時候建立了當時的德意志帝國。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魏國的情況和普魯士確實是非常的相似,但奇怪的是是成功統一了德國北部,而魏國卻並沒有統一當時的天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如此不同的結局呢?

一、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雙方基礎力量的對比。

當時的普魯士王國擁有德意志王國2/3的人口以及一半以上的土地,而且所佔區域土地非常的肥沃,糧食產量也相當充足。戰國的人口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所以並不能確定魏國的人口在當時天下之中所佔什麼樣的比重。

從土地上來說魏國地盤雖然比較大,但絕對沒有佔到周天下的1/5,至少一個楚國的面積就要壓過兩個魏國。所以對於普魯士來說,在統一德意志北部的過程中,在人口還有土地上來說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相當於有一個大部分吞併一個小部分。

而與之相反的是,魏國則是相當於有一個小部分吞併一個比自己更大的部分。

二、接著,從雙方的地理位置上對比,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普魯士當時是存在於德意志帝國的東北地區,北部地區沿海,與俄羅斯帝國接壤。普魯士王國與德意志的其他邦國交界處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分割,在國家進攻防守上不需要消耗太多的力量,再加上普魯士王國本來就有著一定的人口還有土地優勢。

相對於德意志北部其他的邦國來說,普魯士具有更持久的可消耗資源,還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所以就算是慢慢的蠶食,也可以統一德意志的北部地區。

與之相對比的魏國就沒有那麼好了,西邊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秦國。其他方向則是有野心的一些諸侯國家。所以魏國雖然強大,但相當於四面環敵,而當時冷兵器時代拼的就是一個人口和資源消耗。魏國可能單挑其他國家沒問題,但是大家一起群上的話,魏國根本不是對手。

而且魏國所在之地四周大多是平原,根本沒有什麼天險可守,全部都要靠人力設防來把守。在古代的時候,交通又不發達通信也不快,如此龐大的土地則需要耗費大量的兵力來鎮守。

就算不發生戰爭,長時間的軍事消耗也會拖垮一個國家。何況當時的秦國時不時還從國內出來攻擊魏國。就算魏國再強大,也經不起這麼多的折騰。

三、最後,我們來重點看一下雙方在當時形勢中佔據的地位,一切就更加明朗了。

魏國在成立之初歷經圖治,變法圖強,吸引天下人才,將魏國治理成了七國之中最強大的一方。不過魏國在強大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好戰特性,比如說攻擊了秦國取得了河西以及上郡等地區,同時也滅掉了中山國,將為國的國土面積發展的空前壯大。

魏國的強大對於其他的國家來說自然也就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所以當時戰國中的各國紛紛將魏國當成了自己的敵人,也就「槍打出頭鳥的道理」。

魏國當時的基礎生產資料有限,前期瘋狂擴張的土地的因為缺少一定的天險阻隔,導致國家在維護國土面積的時候達到了一種防禦極限。所以魏國後來在對國家的統治中,逐漸表現出了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開始接連吃到了敗仗。

魏國被削弱之後,秦國進攻一舉拿下了魏國,魏國也就走向了滅亡。

對比於普魯士,普魯士並沒有面臨著四面環敵的情況、而且當時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明白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要足夠的人才支撐,擴張也必須擁有足夠的生產資料。

所以普魯士前期和魏國一樣採用了一定的政策吸納人才,為後來的普魯士帝國發展壯大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有足夠的人才支撐之後,普魯士便開始大力的發展國家內部的工業,提高全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並且率先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普魯士的綜合國力得到了空前絕後的,而且也積攢了大量的生產資料,可以供戰爭時消耗。

所以當時在西歐大陸上能夠與普魯士相匹敵的根本沒有幾個。

在普魯士統一德醫治北方的地區的受非常的輕鬆,因為德意志北方的各部分勢力根本沒有資格和普魯士叫板,所以很多地方都是望風投降,畢竟投靠到普魯士要比跟著之前的德意志過得更幸福,所以普渡車在基本上不費什麼力氣的情況下就統一了德國北部,不過由於奧地利王國面積廣大而且人口眾多。所以普魯士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奧地利,普魯士只是在統一德意志北部之後,重新建立了一個德意志帝國。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於普魯士也特別的好,普魯士搞軍國主義時期,其實是得到了英國還有俄國的支持,從而保障了自己後方的安全。與之相對比,魏國在剛發展壯大之後後面根本沒有任何國家支持,反而四周都是攻伐他的國家,再說魏國有沒有絕對的實力可以搞死這些國家,自然也就難免走向滅亡的命運。

四、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來說,普魯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首先就佔據著一定的優勢。其次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地區之前,已經開始不斷的積攢生產資料,發展軍國主義,從實力上完全超越周邊的集團。

而且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北方地區的時候,背後沒有人捅刀子還有俄羅斯和英國的支持。與之相對比,魏國的後方是秦國,秦國不但不支持魏國反而默默的在背後捅刀子,所以魏國自然也就不可能統一天下。

相關焦點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為何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沒有包括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成立,德意志完成了統一。但德意志帝國的疆域不包括奧利地,作為德意志地區稱霸最久的諸侯,奧地利為何被排除在外,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德國的起源德國最早源於東法蘭克王國。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普奧戰爭前的歐洲局勢,兩個德意志兄弟對德國的統一都有著各自的打算然而,主導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其祖先卻並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緣上,古代普魯士人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民族更為接近。古代普魯士的起源地也不在如今的德國境內,而是在以波蘭的格但斯克(但澤),和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為核心的地區。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對於當時主要問題—統一德國的道路問題,拉薩爾贊成在普魯士領導下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他從虛構的「鐵的工資規律」出發,進而否認無產階級舉行罷工、組織工會和進行群眾性革命鬥的必要性。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工人用和平方式取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從而取得政權。根據拉薩爾的想法,工人階級可以利用奪得的政權來建立工人生產協作社。
  • 偏居一隅的普魯士,如何統一德國?
    ★成為讀懂本星球特別讀者:點擊上方「讀懂本星球」→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作者▏關山月 出品▏本星君2021年1月18日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照理說,這麼有意義的日子應當好好慶祝慶祝。可惜,在如今的德國,已經沒幾個人能記得這一天了。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普奧戰爭前的歐洲局勢,兩個德意志兄弟對德國的統一都有著各自的打算 然而,主導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其祖先卻並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緣上,古代普魯士人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民族更為接近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文化不斷累積,歷史不斷發展。在這眾多王朝中,秦是第一個統一全國的朝代,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大一統,往後的朝代才有了一個完整疆土的歷程。秦也是我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普魯士還重點創辦了一批新型高校,專注培養高素質人才。柏林大學就是在1809年創辦的。這間學校實行「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硏相結合」、「科學硏究領先」等等原則,並廣泛網羅人才,聘請大批學術名流任教。後來,這些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普魯士高校,最終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於德國做出不可磨滅的科學貢獻,也客觀上加速了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進程。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所以小國們開始抱團向普魯士和奧地利靠攏取暖,而普魯士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發揮主動作用,最終作為主體形成了德國。歐盟的建立也是如此,當時歐洲大陸的主要火車頭就是法國和德國,除英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都需要依靠法德的力量來爭取政治和經濟利益。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奧地利是如何自救的
    德意志人民紛紛要求統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面對德意志人的統一訴求普魯士十分積極而奧地利卻不怎麼積極。3月德意志各邦也爆發了革命,德意志人紛紛要求統一,德意志邦聯議會將德意志皇帝的頭銜授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但他因擔心奧地利不滿而拒絕。雖然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絕了德意志皇帝的頭銜,但不包含奧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成為德意志人的主流思想。
  •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前言: 唐朝與秦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同為史上最強盛的兩大帝國難免被經常放在一起比較。縱觀統一天下的王朝,在大洗牌時代到來之際,都經歷了苦心經營的蟄伏階段,有的蟄伏時間短,有的較為漫長。
  • 戰國七雄中,為何秦朝能統一六國,看看衛星地圖就明白了
    古代周朝採取的是諸侯分封制,數量達到了一百多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真正能夠稱得上有能力雄霸天下的也只有七個,分別是齊、楚、燕、趙、韓、魏、秦國,這七個國家就是歷史上的戰國七雄,笑到最後的就是秦國,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在齊魏馬陵之戰後,商鞅向秦孝公進言,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只可能是你死我活,應該趁魏國大敗奪取河西,為秦國東向爭天下掃平障礙。從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開始,秦國連敗魏軍,最終在公元前330年迫使魏國將河西之地歸還秦國。河西之地的臨晉正好卡在函谷關與秦國本土之間,如果秦國不能控制此地,就無法憑藉函谷關和黃河天險保證本土安全。而奪下河西之地,秦國就掌握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 同樣是重商主義,為何普魯士贏得了德意志統一,宋朝卻沒收復故土
    有人說,普魯士贏得德意志統一,要歸功於普魯士王國的「重商主義」措施,因為重商主義為普魯士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從而推動普魯士王國完成了富國興邦的偉大願望。只是提到普魯士王國的重商主義政策,人們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明明中國宋朝年間同樣也實行了重商主義,為何宋朝最終沒能收復故土,完成天下統一大業呢?
  • 嬴政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終於滅六國完成統一,那六國君王結局如何
    秦統一天下之後,那原來的六國國君下場如何?其實在我們翻閱書籍之後也不難發現,這六個國君最終的結局都不太好,有被流放的,有被殺害的,也有一個是被餓死的。秦朝滅了6國用了差不多大概10年的時間,最終統一政權,解除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分割,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書同文車同軌對後世的影響頗深。下面,我們按照秦滅六國的順序,將六國君主的下場講一下。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奧地利皇帝被迫離開維也納,匈牙利的人民將皇帝的雕像推倒豎起新的旗幟,義大利人民發出了想要一個統一國家的呼聲,比利時,俄羅斯,還有德國也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歐洲革命中。德國人民想要擁有一個統一的,自由的德意志,並要求自己的權益和憲法。
  • 俾斯麥是如何完成德國的統一的?智慧與鐵血缺一不可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的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這即是資產階級的迫切需求,也是時代的潮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此時四分五裂的德國,只需一位鐵腕強人振臂一呼,團結德德國境內統一的呼聲,德國便能結束三百多年來分裂的局面,完成統一。那麼,由誰來領導並完成這個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呢?
  • 在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前,德意志就是一個地理概念
    (希特勒是一個奧地人,卻帶領德國發動了二戰) 德國在哪裡?在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前是一個長期困擾德意志人的歷史大課題。 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 同時代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說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一個神話」,「德意志」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六國國君最後是什麼下場?
    其中,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謂最大的功績之一。那麼,一個問題來了,在秦始皇消滅六國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六國的末代君主呢?韓國      秦滅六國大致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戰國末期,山東六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韓國,所以,秦國從韓國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攻滅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