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末年權力非常微弱,根本沒有一個諸侯國將周天室放在眼裡,當時的周天室不得不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存在。最初天下諸侯國中比較厲害的一個國家是晉國,不過後來晉國被趙魏韓三個大家族給架空了皇室。後來周天子在冊封三大家族為諸侯之後,三大家族也瓜分了晉國,也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的故事。
晉國被分裂之後,魏國的實力最為強大土地面積也佔的最多。魏國曾一度發展強大虐遍了周邊的國家,可是後來魏國卻還是被秦國所滅。
19世紀西歐的普魯士也面臨著一個類似的情況,當時普魯士也就相當於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諸侯國,可是後來普魯士卻成功的統一了德國北部,多次發動普法戰爭侵佔法國比利時的國家的土地。
兩個國家的性質相同,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國。
魏國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也是當年的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334年建國到公元225年被秦國所滅,一共延續了179年。
魏國最鼎盛時期佔據了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江蘇部分。從面積上來說幾乎可以與齊國叫板,從實力上來說也可以吊打秦國。
魏國是戰國七雄州首先稱王並且實力大增的國家,但後來魏國在與齊國還有楚國的戰爭中不斷吃敗仗,導致魏國實力下降,天下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最後魏國被秦國所滅,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中第3個被滅亡的國家。
二、接著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普魯士
歷史上的普魯士國通俗的來講,其實就是指德意志帝國北部的一個諸侯國,只不過在他們那個地方叫做公國。普魯士名義上歸屬德國,實際上卻擁有著絕對的自治權。
當時德意志帝國就相當於是周天子控制之下的戰國,雖然表面上地域廣大,但是國境內全部是些獨立自主的邦國,其中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最強大的兩個國家。
普魯士王國經過俾斯麥治理之後,不斷的發展壯大,19世紀中期在英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之下統一了除了奧地利帝國之外的所有原屬於德意志的帝國的全部地區,並且在1871年的時候建立了當時的德意志帝國。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魏國的情況和普魯士確實是非常的相似,但奇怪的是是成功統一了德國北部,而魏國卻並沒有統一當時的天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如此不同的結局呢?
一、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雙方基礎力量的對比。
當時的普魯士王國擁有德意志王國2/3的人口以及一半以上的土地,而且所佔區域土地非常的肥沃,糧食產量也相當充足。戰國的人口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所以並不能確定魏國的人口在當時天下之中所佔什麼樣的比重。
從土地上來說魏國地盤雖然比較大,但絕對沒有佔到周天下的1/5,至少一個楚國的面積就要壓過兩個魏國。所以對於普魯士來說,在統一德意志北部的過程中,在人口還有土地上來說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相當於有一個大部分吞併一個小部分。
而與之相反的是,魏國則是相當於有一個小部分吞併一個比自己更大的部分。
二、接著,從雙方的地理位置上對比,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普魯士當時是存在於德意志帝國的東北地區,北部地區沿海,與俄羅斯帝國接壤。普魯士王國與德意志的其他邦國交界處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分割,在國家進攻防守上不需要消耗太多的力量,再加上普魯士王國本來就有著一定的人口還有土地優勢。
相對於德意志北部其他的邦國來說,普魯士具有更持久的可消耗資源,還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所以就算是慢慢的蠶食,也可以統一德意志的北部地區。
與之相對比的魏國就沒有那麼好了,西邊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秦國。其他方向則是有野心的一些諸侯國家。所以魏國雖然強大,但相當於四面環敵,而當時冷兵器時代拼的就是一個人口和資源消耗。魏國可能單挑其他國家沒問題,但是大家一起群上的話,魏國根本不是對手。
而且魏國所在之地四周大多是平原,根本沒有什麼天險可守,全部都要靠人力設防來把守。在古代的時候,交通又不發達通信也不快,如此龐大的土地則需要耗費大量的兵力來鎮守。
就算不發生戰爭,長時間的軍事消耗也會拖垮一個國家。何況當時的秦國時不時還從國內出來攻擊魏國。就算魏國再強大,也經不起這麼多的折騰。
三、最後,我們來重點看一下雙方在當時形勢中佔據的地位,一切就更加明朗了。
魏國在成立之初歷經圖治,變法圖強,吸引天下人才,將魏國治理成了七國之中最強大的一方。不過魏國在強大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好戰特性,比如說攻擊了秦國取得了河西以及上郡等地區,同時也滅掉了中山國,將為國的國土面積發展的空前壯大。
魏國的強大對於其他的國家來說自然也就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所以當時戰國中的各國紛紛將魏國當成了自己的敵人,也就「槍打出頭鳥的道理」。
魏國當時的基礎生產資料有限,前期瘋狂擴張的土地的因為缺少一定的天險阻隔,導致國家在維護國土面積的時候達到了一種防禦極限。所以魏國後來在對國家的統治中,逐漸表現出了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開始接連吃到了敗仗。
魏國被削弱之後,秦國進攻一舉拿下了魏國,魏國也就走向了滅亡。
對比於普魯士,普魯士並沒有面臨著四面環敵的情況、而且當時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明白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要足夠的人才支撐,擴張也必須擁有足夠的生產資料。
所以普魯士前期和魏國一樣採用了一定的政策吸納人才,為後來的普魯士帝國發展壯大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有足夠的人才支撐之後,普魯士便開始大力的發展國家內部的工業,提高全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並且率先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普魯士的綜合國力得到了空前絕後的,而且也積攢了大量的生產資料,可以供戰爭時消耗。
所以當時在西歐大陸上能夠與普魯士相匹敵的根本沒有幾個。
在普魯士統一德醫治北方的地區的受非常的輕鬆,因為德意志北方的各部分勢力根本沒有資格和普魯士叫板,所以很多地方都是望風投降,畢竟投靠到普魯士要比跟著之前的德意志過得更幸福,所以普渡車在基本上不費什麼力氣的情況下就統一了德國北部,不過由於奧地利王國面積廣大而且人口眾多。所以普魯士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奧地利,普魯士只是在統一德意志北部之後,重新建立了一個德意志帝國。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於普魯士也特別的好,普魯士搞軍國主義時期,其實是得到了英國還有俄國的支持,從而保障了自己後方的安全。與之相對比,魏國在剛發展壯大之後後面根本沒有任何國家支持,反而四周都是攻伐他的國家,再說魏國有沒有絕對的實力可以搞死這些國家,自然也就難免走向滅亡的命運。
四、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來說,普魯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首先就佔據著一定的優勢。其次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地區之前,已經開始不斷的積攢生產資料,發展軍國主義,從實力上完全超越周邊的集團。
而且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北方地區的時候,背後沒有人捅刀子還有俄羅斯和英國的支持。與之相對比,魏國的後方是秦國,秦國不但不支持魏國反而默默的在背後捅刀子,所以魏國自然也就不可能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