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2020-12-16 雷姐的機械空間

1807年,拿破崙進攻普魯士,在耶拿-奧施塔特一役大敗普軍,緊接著進軍柏林。柏林市長向拿破崙交出了柏林城的城市鑰匙。這一年,黑格爾倉促地完成了他的著作《精神現象學》,這位未來的哲學家受到了大革命精神的影響,驚呼稱拿破崙為"騎在馬背上的絕對精神",大革命這股驚人的力量力量寄托在拿破崙的軍隊上席捲了歐洲。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

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但是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帶來的思想成果,已經隨著黑格爾,歌德,貝多芬等先賢,用藝術,哲學,文學深入德意志人心中。

德國人民的統一意志

自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王權和封建又籠罩了歐洲大陸,在1815維也納會議上,奧地利建立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此時的德意志,由30多個獨立的邦國組成,它的名義上的權力中樞在法蘭克福,邦聯的各個國家都各自為政,擁有著獨立的權利,也相互擁有著關稅和軍事堡壘。"如果說這些國家之間有什麼是相同的,那麼就是對反對言論的鎮壓是一致的。"

維也納會議

快速的工業發展加速了德意志內部的矛盾,大量的手工業者集體性的失業,廉價的勞動力成批的進入工廠。他們擁有巨額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卻只有少得可憐的工資。曾經發生在英國的階級矛盾原樣阿發生在了德意志,很多貧民故意觸犯法律進入監獄,只是為領一份口糧。成批的失業者和工人移民美國,又在40年代爆發了貧困危機。此時的馬克思,在大學裡,在社會上見識了各式各樣的艱苦工人,德意志平民的這一場由工業社會帶來的浩劫,也成為了他堅定階級立場的一個成因。馬克思後於1844年結識了恩格斯,在同年發表了巴黎手稿(即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成功,法國國王被推翻,它刷新了法國大革命的神話,整個歐洲都被鼓舞起來,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之中。奧地利皇帝被迫離開維也納,匈牙利的人民將皇帝的雕像推倒豎起新的旗幟,義大利人民發出了想要一個統一國家的呼聲,比利時,俄羅斯,還有德國也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歐洲革命中。

德國人民想要擁有一個統一的,自由的德意志,並要求自己的權益和憲法。巴登地區的人民最先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歐洲革命中,柏林發生了巷戰,軍隊被趕出柏林城,薩克森發生了起義。各州的代表前往法蘭克福,想要成立一個統一的共和國,並舉行第一次自由選舉。但是,議會的多數派把權力交給哈布斯堡的統治勢力中,隨著維也納被哈布斯堡軍隊奪回,奧地利境內多數被奪回,匈牙利軍隊被俄國擊敗,1848歐洲革命結束。

三部曲第一部:普丹戰爭

在德意志再次響起了民族統一的呼喚。在當時歐洲,有能力統一德意志的只有兩位:普魯士和奧地利。奧地利除了德意志本身的領土外,還擁有大量的其它非德意志領土,例如波西米亞,匈牙利,義大利部分領土,如果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只能建立一個德意志人的國家,而要找其他王室成員來繼承剩餘的領土。奧地利統治者拒絕分割奧地利的領土,統一德國的昭昭天命只得由普魯士來完成。

正是在剛剛的1848革命中,針對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問題漸顯,爆發了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當丹麥向什勒斯維希出兵時,普魯士起初支持什勒斯維希地區的愛國鬥爭,但這是英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不願意看到的,他們並不信任德意志這個革命新生的集權國家,甚至威脅進攻普魯士的海岸線,普魯士因此撤兵。1850年,德意志聯盟和丹麥籤署了柏林和約,並在兩年後在倫敦達成了協議。

而到了60年代,支持德國統一的呼聲高漲,多數德國人都希望奪回這一塊在1848革命中丟失的土地。1963年,丹麥頒布憲法,這部憲法也在什勒斯維希地區施行,並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併入丹麥(建核),而這違背了1850年的合約和1852倫敦協議的內容。隨著丹麥繼承人問題,普丹戰爭一觸即發。俾斯麥聯合奧地利,向丹麥進軍。隨著科靈的佔領,俾斯麥推動奧地利不情願地支持戰爭。最終,丹麥國王放棄對公國的所有權利,讓給普魯士國王和奧地利皇帝。

三部曲第二部:普奧戰爭

普丹戰爭後,奧地利希望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獨立,建立公國,而普魯士希望違背這一意願,吞併它。在普魯士佔領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後,奧地利在法蘭克福議會上提出了全面對抗普魯士的提案,聯合多數邦國反對普魯士,最終投票結果是9:6,普魯士將這一結果視為宣戰,普奧戰爭開始了。多數德語國家將普魯士視為戰爭發起者,侵略者,站在了奧地利一方,他們包括薩克森,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漢諾瓦,黑森-卡塞爾,黑森-達姆施塔特和拿騷,普魯士獲得了一些北方邦國的支持:奧爾登堡,梅克倫堡-什未林,梅倫科堡-斯特雷布茨和布朗士維希,義大利也於普魯士同盟。而普魯士的勝利,得益於普魯士統一運動的三傑之一:參謀部總長毛奇。主要戰事爆發在波西米亞,6月23日周六凌晨,普魯士軍跨過了奧地利國境線,普奧戰爭正式開始。6月26日普奧兩軍之間發生漢德瓦薩戰役。老毛奇精心策劃戰陣,集中火力攻打奧地利。當奧軍集中侵略西裡西亞時,他就調軍到薩克森和波西米亞,與早已在那裡集結大軍的普王威廉一世會合。7月3日,普軍大舉進攻,在克尼格雷茨戰役大敗奧軍。奧軍有人數優勢,但死傷人數卻是普軍的七倍,得益於普軍裝備精良,戰術得宜。奧軍潰不成軍。

為了避免法國和俄國幹預戰爭,俾斯麥勸威廉一世迅速和奧地利議和。奧地利接受拿破崙三世的調停,籤署了布拉格條約,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德意志邦聯正式解散。普魯士吞併了一些敵對邦國,例如漢諾瓦,並在第二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聯,向統一的目標再次邁進。

三部曲第三部:普法戰爭

基於法國的反對,北德意志聯邦止於美因河畔,南德繼續保持獨立。法國反對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德國,或者日漸強盛的普魯士,因為這會挑戰法國在歐洲的地位。起因於利奧波德和西班牙皇位的繼承上,法國不願意看到霍亨索倫家族的人登上西班牙的王位。迫於法國的壓力,利奧波德撤回了自己的王位繼承權,但法國並不滿足於利奧波德撤回自己的繼承權,法國還希望侮辱普魯士。而俾斯麥刪減,修改了部分的電報內容,當這一份文件被發表在報紙上後,無疑反而侮辱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俾斯麥和拿破崙三世自己都知道,他根本輸不起了。法國對普魯士宣戰。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法國的國民衛隊、別動隊、消防隊員和志願兵

法國向普魯士宣戰(而不是相反),所以法國成為了侵略者。南德的民族主義被調動起來了,迫於民族主義壓力,南德眾多邦國和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一起和法國作戰。毛奇的快速行軍讓對手大吃一驚。一部分法軍被包圍在了梅斯,拿破崙三世從沙隆匆匆趕來解救,最終在色當打了一仗。拿破崙三世的軍隊陷入困境,法軍被德軍包圍。而普軍的克虜伯大炮給了法軍陣地不小的殺傷,最終法軍潰不成軍,色當會戰後來成為了德意志民族的一個神話。拿破崙三世投降,消息傳回巴黎,巴黎再次爆發了巴黎公社起義。巴黎被德軍包圍了起來,並遭受了炮擊。在和平條約籤署後,阿爾薩斯地區也歸屬德意志。

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會戰後與俾斯麥會談

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威廉一世,加冕為德國人的皇帝(Deutschen Kaisers)。德意志帝國成立,德國統一了。當俾斯麥和威廉一世,還有光榮的軍隊返回德國時,受到了全柏林的歡呼。1871年,德國選出了德意志帝國議會。俾斯麥用鐵和血,一個新的,完全體的德國在歐洲成立了,在1871年到73年,德國迎來了經濟繁榮年代,柏林繼倫敦,紐約,巴黎,成為了世界第四大都市。德國黃金時代開始了。

威廉一世加冕為"德國人的皇帝"(Deutschen Kaisers),而不是德國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後者對德國內部所有的土地都有宣稱,在當時,南德的一些邦國還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或者是名義上的獨立,而前者,並沒有宣稱權。

相關焦點

  • 普魯士王國之統一德意志
    拿破崙戰爭的慘敗使腓特烈·威廉三世認識到普魯士的不足,大力推行改革:政治上較為謹慎,反對君主立憲,給予地方一定自治權;教育上大力發展教育,推行義務教育制度,為普魯士的崛起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經濟上大力發展工商業,進行現代化建設,成立並主導德意志關稅同盟,排除奧地利,促進了德意志各邦的經濟聯繫,為德意志統一打下了經濟基礎;軍事上成立總參謀部,建立現代化的軍事制度,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 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嗎?
    如果你認為德意志的統一是一個偶然,那俾斯麥的貢獻就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他從1862年擔任普魯士首相到1871年帝國憲法實行之間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帝國」,一個所謂的德意志民族國家。1848年革命中,普魯士支持的黑森軍隊進攻法蘭克福街壘但德意志的統一事業依然持續推動,從1815年到1848年之間德意志人不斷的要求統一和自由。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奧地利是如何自救的
    面對德意志人的統一訴求普魯士十分積極而奧地利卻不怎麼積極。奧地利擔心統一德意志後會喪失這些經濟發達地區,所以對統一併不積極。二,1848年歐洲革命1848年革命1848年3月米蘭、威尼斯地區爆發反奧利地的革命,當地的義大利人反對奧地利的統治,要求與其他地區的義大利人組成一個統一的義大利。
  • 近代列強:德意志帝國篇(帝國的統一)
    德國帝國時期分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現在要講的是近代的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之路!隨著拿破崙戰爭,英國工業革命擴散到了德意志後,德意志各邦人民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統一德國,但卻分別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普魯士的方案是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而奧地利則是提出了一個包括奧地利的大德意志方案!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到1862年普魯士憲法糾紛結束後,普魯士赫然已經擁有了全歐洲最為強大的陸軍和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水平。此時普魯士已經具備了統一全德的能力。除硬體實力過硬外,普魯士在軟體上也有了全面提升。在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為了緩和國內的緊張局勢,開始進行議會制改革。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斐迪南·拉薩爾(1825-1864年)是一個有才能的演說家和政論家,在1848年革命時期就開始政治活動。那時他接近馬克思,給《新萊茵報》寫稿,號召同反動派進行武裝鬥爭,因此被判處徒刑。拉薩爾因為積極活動和關心無產階級而受到工人的擁戴。他把無產階級看作是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唯一實際力量。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從四分五裂到終極統一:德意志民族如何凝聚成強大帝國?
    在此之前,德意志剛剛在普魯士的領導下重創法蘭西帝國,通過這一場普法戰爭,將當年肆意掠奪羞辱德意志的拿破崙之侄拿破崙三世完全擊潰、乃至於逼下皇位。凡爾賽鏡廳的德意志帝國誕生禮,亦是法蘭西帝國榮光的葬禮。德意志第二帝國以最強勢的姿態宣布: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將是歐洲大陸新的霸主。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迅速席捲歐洲,路德維希一世恐懼革命,趨向保守主義,限制民眾自由,引起了巴伐利亞人民的普遍不滿。三,併入德意志帝國1848年革命1848年革命在義大利半島爆發,迅速席捲歐洲,路德維希一世被迫退位,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成為巴伐利亞國王。
  • 巴登大公國:親近普魯士的德意志南部邦國
    1848年革命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德意志各邦人民紛紛要求統一,巴登人民也要求統一與改革。不久弗裡德裡希一世與普魯士的路易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女)結婚,普魯士與巴登關係更加密切。四,併入德意志帝國
  • 1848年歐洲革命,主要影響了哪些國家
    在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的一系列武裝革命。可以說這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但是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敗告終。儘管如此,1848年革命還是造成了各國君主與貴族體制動蕩,並間接導致了德國統一及義大利統一。那麼這場革命的最主要國家有哪些呢?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教育因素普魯士王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一是普魯士將教育劃分為初、中、高三等。
  • 小德意志還是大普魯士,德意志統一的背後,有著哪些裂痕和無奈?
    進入19世紀後,隨著拿破崙的擴張,維也納的哈布斯堡王朝再也無法維持這個潰散的空頭帝國,最終,帝國境內大大小小的邦國被拿破崙粗暴生硬地組成了35個大小邦國和4個自由市,構成了後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的基礎。
  • 同樣是重商主義,為何普魯士贏得了德意志統一,宋朝卻沒收復故土
    在歐洲資本主義列強近代崛起的歷史進程中,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在這段歷史中佔據重要地位。普魯士本來是一個並不引人注目的區區小邦,可是它最終卻一躍成為了德意志霸主,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並稱雄於歐洲大陸。就在這諸多邦國之中,普魯士通過政治方針改革,逐漸成長為一個強大的軍事國家;隨後又通過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工業革命改革,確立了自己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為日後統一德意志打下了堅定的經濟基礎。
  • 德國歷史起源(3)德意志帝國
    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佔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滑鐵盧戰役紀念活動:普魯士士兵的射擊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
  • 被忽視的轉折:1848年革命對歐洲地緣格局的影響
    外交史上非常奇怪的一幕出現了,本來彼此矛盾的英法兩國在義大利問題上竟然站到了一起。英法兩國聯合起來共同出面調停,由於擔心法國幹涉的危險,奧地利雖然處於軍事勝利的有利地位,但依舊同意接受調停,並且只要求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義大利危機至此告一段落。危機爆發點:德意志同義大利一樣,1848年的思潮也席捲了德意志地區。同一年,普魯士的自由派上臺執政。
  • 容克貴族,統一德意志的力量基石
    十九世紀中後期德意志的統一深刻的影響了歐洲大陸的局勢。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恰逢第二次工業革命,國民經濟普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國家實力快速上升。到了十九世紀末德國的經濟實力已超過老牌帝國主義-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
  • 戰爭成為實現德意志統一的唯一途徑,於是丹麥成了炮灰
    俾斯麥的選擇是丹麥,通過奪取這個頗具爭議之地,喚醒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以便在隨後的戰爭中,保持高昂的鬥志,直至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為止。奧地利瞻前顧後;1848年革命爆發後,德意志人在「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上,提出了統一的問題,然而其最終的結果卻像有些學者所說的:「德意志人民像歡迎自由女神一樣歡迎自己的議會——而一年後又像對待酒吧裡的妓女一樣,讓它收場了。」
  • 德意志帝國三元勳 毛奇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軍事戰略家,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名將,首創總參謀部,是德國最著名的參謀長。他1809年8歲時,老毛奇到鄉村牧師處接受教育,兩年後被送進哥本哈根皇家軍校,1817年獲皇家近衛軍少尉銜成為丹麥軍官。1821年在參觀柏林後,他確信小小的丹麥不是他的用武之地,普魯士才是施展宏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