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之魏國魏無忌

2021-02-13 歷史人物傳記

魏無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無忌因傷於酒色而死。十八年後,魏國為秦所滅。著有《魏公子兵法》。

魏無忌是庶出,出身不高,他名滿天下是因為他的德行高尚,天下歸心。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起名沒有後來那麼講究,很多名字都很隨便,鄭莊公叫寤生,因為是難產而生,周桓公叫黑肩,齊桓公叫小白,晉文公叫重耳,晉成公,叫黑臀……完全都瞎jb起,可能也是賤命好養活。相比起來,無忌算好名字了。

戰國四公子指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

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註:除春申君以外,其餘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

信陵君魏無忌:仁而下士(+),勸阻魏王伐韓(+),魏齊自剄(-),
       竊符救趙(+),返魏拒秦(+),憂讒自毀(0);

當年秦軍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不顧個人安危,竊符救趙,捶殺魏軍主帥,親率魏軍主力擊退強大的秦軍。信陵君因懼怕魏王怪罪,留在趙國十年不敢回魏國。秦國恢復元氣後大舉進攻魏國,魏安釐王才想起信陵君在魏國時,秦軍一直不敢犯邊,於是急令信陵君回國。信陵君回國後,聯合其它諸侯國大敗秦軍,隨後又乘勝率領五國聯軍伐秦,秦國緊閉函谷關門不敢應戰。秦昭王對信陵君又恨又怕,派人到魏國行離間計,謊稱信陵君要自立為王,並派出使臣特意向他祝賀。魏王信以為真,派人代替魏無忌任上將軍。信陵君從此閉門不出,不肯再為魏國效力,四年後鬱鬱而終。信陵君死後十八年,秦軍水灌大梁,魏國滅亡!    
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魏國人才眾多,但同時又是一個人才流失大國,這也說明了魏國為何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而這六大人才當中,商鞅、範雎、張儀三人流入了秦國,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從一個側面上也看得出秦國的用人之道!秦朝的統一實至名歸。

魏國自武侯之後就沒出過正經有政治才能的人,武侯過後就後繼無人了(看虎狼秦國的子孫!),梁惠王還被孟軻評為「望之不似人君」。我看戰國列國爭霸,時間跨度之長令人眼花,最後得出結論,這簡直就是生兒子PK。兒子們生得好,一代強過一代,代代累積而有秦國一統天下(秦武王可能政治才能不足,但是人家很快就死了,贏柱可能平庸,可是人家也很快就死了,要不說人秦國國運也好呢)。魏國恰恰就是反面教材,真如九斤老太說的「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政務繁忙耽於酒色的同時,要認識到教育下一代才是重中之重啊。。。哈哈,跑題了,雖說魏國子孫沒出過有政治才能的人,要麼庸庸碌碌、要麼志大才疏瞎折騰、要麼連志也沒有,就是瞎折騰,但也有例外,魏無忌要算一個。
他老子魏昭王沒有選他當接班人,選了個魏安釐王,也是魏國氣數已盡。倘若魏無忌能在位二十年左右,秦國能否統一天下都有可能要打問號啊,老魏國的家底可不薄。
好評:
所謂真正的政治才能說白了也很簡單,(權謀 + 識人用人)而已。魏無忌是真正的公子哥兒,卻能非常不一樣地禮賢下士、真正做到識人用人。相比較用雞鳴狗盜之輩(雖然也是用,但是大小卻不一樣),你看看魏無忌用的都是什麼人,牛逼啊。後來去趙國又發生一件事,趙勝嘲諷他為了酒鬼和賭徒而費心,說魏無忌都結交的什麼人啊。結果呼啦一下,自己帳下門客少了一半,都跑魏無忌那裡去了。說明無論用人識人還是講政治人心,趙勝都沒有脫離自己出身的世俗框架,而魏無忌勝過很多。區區一個「公子」(想來他爹應該生了很多他這樣的公子),兩敗秦國大軍;蒙鶩戰敗,秦封閉函谷關。要知道這時候,六國可以說其實已經到了風吹燭滅的末世,信陵君能有這樣的戰績,可以說是力挽狂瀾的人。
戰國四公子,黃歇有點意思真是自己費了力爬上來的,但要數牛逼,魏無忌當得第一。田文和趙勝跟他比起來,無論內在能力還是外在業績,都差很多。
差評:
缺點呢,侯贏已經用行動表明了。侯贏擔心他雖然聽取了建議,但是臨陣時仍然捨不得殺晉鄙,猶豫不決婦人之仁,所以跟他說,你到軍中,我北向自殺以送君。信陵君這就沒辦法了,捨不得殺晉鄙也得殺。再者,當時以信陵君在諸侯國和魏國國內的號召力,不謀求對魏安釐王「取而代之」,而是安安分分做個養門客的公子,對魏國和列祖列宗來說不一定是個正確選擇。所謂政治,往核心和往虛裡說,就是人心而已。以信陵君當時的地位和聲譽,取而代之不但可以做,而且應該很容易做。婦人之仁,留他異母弟弟在上面。王位之上,一個平庸而缺乏才能的人能做的,就是猜忌和打壓比自己強的人,僅此而已。

對了,魏無忌還有個狂熱粉絲,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劉邦遊手好閒,得不到鄉裡的「正確評價」,於是跑去大梁追星,想要投靠信陵君門下(那時候沒有微信朋友圈,也沒有今日頭條,他不知道信陵君早已經死了,沒辦法,又多方打聽,聽說張耳得信陵君衣缽真傳,於是投張耳門下);一直到後來當上皇帝了,對信陵君陵墓還恭恭敬敬,掃墓,派人守墓,「不忘初心」,也算一段佳話。

人物評價

趙孝成王: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荀子: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 

國子:公子無忌為天下循便計,殺晉鄙,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縮高:信陵君為人,悍猛而自用。 

賈誼: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司馬遷:①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②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曹植:若夫田文、無忌之疇,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遊心無方,抗志雲際,凌轢諸侯,驅馳當世,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霓。 

左思:千乘為之軾廬,諸侯為之止戈。貴非吾尊,重士逾山。搦秦起趙。威振八蕃。則信陵之名若蘭芬也。

謝靈運:是以信陵之賢,簡在高祖之心。望諸之道,復獲隆漢之封。觀史嘆古,欽茲盛美。

楊堅:昔漢高欽無忌之義,魏武挹子幹之風,前代名賢,後王斯重。 

司馬貞:信陵下士,鄰國相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頗知朱亥,盡禮侯嬴。遂卻晉鄙,終辭趙城。毛、薛見重,萬古希聲。 

李白: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救趙復存魏,英威天下聞。

司空圖:一掬信陵墳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趙蕤:魏有公子無忌,削地復得。 

徐鈞:侯朱決計全危趙,毛薛謀歸保大梁。得士信知明效速,去留果是國存亡。 

王世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張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盧楠:昔聞貴公子,乃是信陵君。劍氣連秋水,英風邁長雲。 

李夢陽:梁園昔有信陵君,名與岱華爭嵯峨。

茅坤:傳中兩千五百餘字中直稱「公子」一百四十七處,太史公仰慕之意溢於言表,無限唱嘆,無限低回,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嘆公子終被廢棄不用。

洪亮吉:信陵君一身攸關六國之存亡,豈若孟嘗、平原、春申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無關國是哉。

許仙屏:有史公作傳如生,愛客若君,真令讀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門館流風未謝,於今視昔,問誰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李晚芳:戰國四君,皆以好士稱,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蓋其質本仁厚,性復聰慧。聰慧則能知人用人,仁厚則待賢,自有一段慕不盡之真意,非勉強矯飾者可比,此賢士所以樂為用也。餘三君,孟嘗但營私耳,平原徒豪舉耳,黃歇愈不足道,類皆好士以自為,而信陵則好士以為國也。 

錢維城:信陵君發一介之使,而諸侯奔命,莫敢後者,仁義著於人心,而威信足以奪之也。且信陵君豈遂能救民伐暴,效湯、武之所為哉?徒不急於功利,有救災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業無與並。

湯諧:當時秦患已極,六國中公卿將相,惟信陵真能下士,從諫若流,故獨能抑秦。

張篤慶:邯鄲應與賦同袍,公子翩翩氣自豪。不少衣冠歸趙勝,誰將金甲走蒙驁。大梁上客揮孤劍,臥內兵符勝《六韜》。今日九京良可作,愧無杯酒奠蓬蒿。 

梁啓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籲,何可及也。論者以廁諸平原、孟嘗、春申之列,烏足以知公子。

徐世昌:六國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趙,隻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強秦。

吳佩孚:棋枰未定輸全局,宇宙猶存待罪身,醇酒婦人終短氣,千秋誰諒信陵君。

陳毅:醇酒與婦人,公子死遊戲。惜無遠大圖,不能自為計。

歷史地位

諸侯的賓客所進獻給公子的兵法,公子皆書其名,世稱《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兵形勢家中,有《魏公子》二十一篇。

信陵君盜竊兵符,奪晉鄙軍而敗秦存趙,是違背、對抗魏安釐王的意旨的,但實際上卻是魏國的大利。趙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敗秦軍,消除了魏王尊秦為帝的幻想,減少了對秦畏懼思想,也使魏在東方各國間的威信有提高。

司馬遷是把信陵君作為一個禮賢下士的人物來寫的。他認為信陵君的「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名冠諸侯」,都實有不虛,所以歷史上將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

《太史公自序》說:「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之」。信陵君在秦漢之際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張耳,是梁人,「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陳豨,梁人,其少時數稱慕魏公子」。

漢高祖劉邦少時,也「數聞公子賢」;當皇帝後,每過大梁,常祭祀信陵君;漢高祖十二年,更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時舉致祭。

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可見古今都對士的作用很認同。
  戰國末期中原諸國為了抵制強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網羅人才,禮賢下士,為自己君王盡力的貴族團體。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國四公子,他們對人才的重視和人才觀,以及運用人才來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 對後世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 戰國四君子之魏無忌
    魏無忌(?-前243年),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的異母弟。由他匯集手下門客思想言論編纂成《魏公子兵法》。
  • 【名人百科】禮賢下士智勇兼備——戰國四公子之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名人簡歷】魏無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異母弟,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公子。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關於信陵君魏無忌此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麼介紹的:「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者,魏武王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國大梁人,是魏國的公子,是戰國四公子之首。戰國四公子者為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齊之孟嘗君、楚之春申君,雖然戰國四公子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但信陵君魏無忌讓人欽佩。信陵君滿腹經綸,禮賢下士,重情重義,言必信,行必果,加上其背景顯赫,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一個有才華的富二代。按理來說信陵君這樣的人應該有個好的結局,但這位戰國公子結局卻很悽涼!最終沉迷酒色,鬱鬱而終。
  • 魏無忌竊符救趙後,為何還敢回到魏國?帶領五國聯軍擊敗秦國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以及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這裡面魏無忌和趙勝,都是王族,魏無忌的父親是魏昭王,而趙勝的父親則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魏無忌這一生可以說相當精彩,和其他幾個公子不同的是,魏無忌同時在趙國和魏國都享有盛名。
  • 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中,哪位最名不副實?哪位最出類拔萃?
    如果非要在戰國四公子中找一個最差勁的,那非孟嘗君田文莫屬。最優秀的,筆者認為是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是唯一一個將自己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公子」在公元前321年,孟嘗君田文就已名動天下,因此,他在戰國四公子中,是名副其實的前輩。但出道最早,並不代表最優秀。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幾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以德才論,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魏公子信陵君,本名魏無忌,魏安嫠王之弟。因受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
  • 戰國291 魏無忌回國——賭場「隱士」驚豔登場
    是舉全國之力力保領土不失嗎?楚考烈王才沒那麼傻呢,他準備跑,逃到哪裡去呢?別擔心,北方形勢險峻,南方還有大片領土呢,楚國不是地方千裡嘛。於是,在戰國四君子春申君的建議之下,楚考烈王跑到南方去,在吳國故都姑蘇,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大興土木,營建宮殿,用史書上的話來說,那叫「宮室極盛」。「宮室」指的就是王室、宮殿的意思。「宮室極盛」就是說當時在蘇州城這個地方,楚國王室過得非常的奢華呀。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是這些人中武藝最高的人,八十歲還能開百擔之弓,但他是一個純粹的武將,是一個身經百戰的經驗老將,還達不到白起、王翦、李牧、吳起、樂毅和魏無忌的水平。戰績表現也能發現,廉頗的勝仗雖多,但規模均不大,「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 戰國四君子:沽名釣譽,謀國無成
    如果說燕國聯合五國伐齊,孟嘗君以魏相身份推波助瀾是為了發洩齊湣王昏庸無道的怨氣的話,眼看齊國七十餘城相繼為燕國所攻佔,田單在即墨苦苦支撐,這個時候孟嘗君在幹什麼?他竟然保持中立,既不偏向燕國,也不偏向齊國。儼然一個獨立諸侯國的樣子。
  • 戰國四大公子之信陵君
    戰國四大公子之信陵君信陵君是魏國公子魏無忌,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異母弟,安釐王繼位即封公子為信陵君。
  •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魏無忌
    魏無忌(?-前243年)號信陵君,魏昭王少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 常識積累 | 戰國四君子
    在戰國時期,有四位有名的公子,皆因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時稱「戰國四君子」,亦稱「戰國四公子」。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位於戰國四君子之首。他為人仁厚並禮賢下士,因為有他的存在,讓魏國在當時的七國有一席之地。當時,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因此魏國和趙國維持著不錯的關係。
  • 戰國七雄智囊團大比拼
    3、巧用技巧,讓居功自傲的廉頗「負荊請罪」,成刎頸之交。將相和,保證了趙國的內部團結。四、魏國:魏無忌(?—前243年),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應姐夫趙平原君趙勝之「請求」,私自盜用魏國虎符,殺魏國主將晉鄙。幫助趙國擊退秦國的圍攻,保住了趙都邯鄲,避免了趙亡國。2、合縱攻秦。前247年,魏無忌拜為上將,統帥五諸侯國聯軍。
  • 「戰國四公子」誰的結局最慘?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四公子都是禮賢下士的人,養著幾千門客,
  • 欺世盜名、國之大奸——戰國四大公子之孟嘗君田文
    他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趙國平原君趙勝(大秦賦:尊賢重士、尊君安國——戰國四公子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大秦賦:忠君愛國、慘死刀下——戰國四大公子之春申君黃歇),四人合稱「戰國四大公子」,以「
  • 魏無忌到底是死在女人肚皮上還是金蟬脫殼之計?
    由於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萬一要是信陵君回去真的被抓或者被殺,他們十有八九也要受到株連,因此沒有誰敢勸信陵君返回魏國。信陵君在趙國結交的隱士毛公和薛公聽說此事後,一起去見信陵君,對信陵君說:「公子之所以在趙國備受敬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
  • 一個被商鞅誘俘,一個率秦軍大敗魏國,這兩個公子卬是同一人嗎?
    般提到公子卬,基本上說的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宗室名將魏昂(和魏惠王同輩的可能性較大,一種說法認為他是魏惠王的弟弟),魏惠王之所以能延續魏國初期稱霸戰國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