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為何在戰國末年,偏安一隅,對秦國不聞不問

2020-12-18 AI樂娛樂圈

公元前241年,在魏國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秦蕞之戰之中,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卻沒有參加。對於當時的情勢,齊國應該清楚,天下苦秦已久,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齊國卻選擇了不與其他五國聯合。

竟然了選擇和秦國示好,偏安一隅,處在東方之地,究竟是怎樣的天時地利使得齊國如此的託大。

自齊國立國之後,在數代齊王的經營之下,齊國依靠靠海之便利,發展尋求,國家富裕,連周王室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等到春秋之時,在齊桓公的帶領之下,齊國更是第一位稱霸的諸侯國,可謂東方大國,非齊國莫屬。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齊國卻對於秦國的做大,絲毫不管,對於魏國邀請一同伐秦也是毫無動容,最終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

其實齊國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有著許多原因的,首先拋開其國力的衰弱,要直到在秦國最終攻打滅亡齊國之時,齊國出兵四十萬。

所以說齊國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卻一直沒有任何作為,這就是讓人最為不解的。但是當我們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齊國的現狀之後就會發現齊國的所作所為其實毫不意外。

首先是經濟上的優勢,相比於其他諸侯國,齊國即便在戰國時期也曾被多國聯軍聯手攻破,實力大損。

但是其經濟實力已久在眾多諸侯國之上,尤其是依靠海邊的便利,齊國有著更多的機會發自己。

尤其是齊國的海上經濟,齊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南方的越過和吳國也無法和齊國相比。

當時齊國的海上經濟,傲視眾國,齊國其依靠良好的港口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與朝鮮通商。另一方面便是魚鹽之業,在七國之中也是第一名,依靠這些,齊國在六國之中也是有著極大的話語權。

為何秦國要對於齊國採取拉攏之策,一方面是由於齊國的強大,是一個強勁的敵人,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齊國在鹽業上的巨大優勢是秦國一個內陸國無法比擬的。

不僅僅是秦國需要,包括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依賴齊國,因此齊國得以肆無忌憚,甚至不去擔心秦國的攻伐。

其次另一個原因還是和齊國的海洋有關,齊國當時是諸侯國之中少數擁有水軍之國。加上靠海之便利,魏齊國提供了一個錯覺,那就是其是有退路。

齊國不想韓國、魏國那般,在戰國爭雄以來,疆域日漸衰竭,國力日弱,毫無退路,唯有死戰。而齊國則認為自己依靠大海有著更多的機會,也是忽略了秦國的威脅。

而齊國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內政的混亂,在公元前265年,齊襄王駕崩之後其子即位,但是卻是由其母親掌權。

而在其母親死後,則是由其弟弟後勝執政。後勝這個人執政能力其實不差,在齊國之內也是像模像樣,但是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貪婪。

這個如果說是在齊國內部貪婪也還好,畢竟還能夠抵擋一下秦國,但是卻連秦國的賄賂都不放過。

而秦國在知道後勝的毛病之後,便派人魏後勝送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使得後勝開始向秦國靠攏。在後勝的建議之下,齊國開始向秦國示好,對於齊國這樣的行為,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憤怒。

但是齊國的實力是當時秦國之後的強國,其他諸侯國也是毫無辦法。以致於在公元241年的五國聯軍伐秦的時候,對於齊國不參與,其他幾國也是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忍氣吞聲

但是在這次伐秦失敗之後,趙國將領龐煖因為氣憤齊國的不作為。帶領伐秦的軍隊攻佔了齊國的饒安。

此時的齊國心中知道理虧,對於趙國這樣的行為也是沒有任何的辦法,只得任由趙國佔領。在蕞之戰之後,秦國也是展開了對其他諸侯國的殲滅戰爭。

公元前230年,秦國大軍率先攻佔了韓國,滅亡了韓國,統一之戰揭開了帷幕。僅僅用了十年便殲滅了六國,,結束了紛爭。

總結:作為秦國最後滅亡的國家,齊國近乎沒有任何的抵抗便被消滅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已經殲滅了韓、趙、魏、楚、燕。唯有齊國還在苟延殘喘,在秦將王賁的帶領之下,大軍壓境,齊王率領百官出城投降,齊國就此滅絕,同時也為秦國的一統畫上了句號。

秦國之所以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結束紛亂,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的內部不斷變革,日漸強大。而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東方六國更多都是如齊國一般,得過且過,偏安一隅,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運,失敗也是無法避免的。

相關焦點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為歷史背景,不論在時間、地點、人物還是故事情節上都非常接近史實。《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五霸最後一個的越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的歷史自平王東遷開始,歷經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次稱霸,然後進入到戰國時代。但是我們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越國因為勾踐的臥薪嘗膽,最終成為春秋末期最後一個稱霸的國家,但是在進入戰國之後,卻突然間銷聲匿跡了!
  • 春秋戰國時的兩個「代國」:一個被趙氏消滅,一個被秦國消滅!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 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不為人知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裡有著幾百年的精彩故事,它是天下失去秩序的時期,也是中華文化逐漸定型的時期。《百家講壇》欄目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劉興林教授,帶你走進《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那段不為人知的傳奇。
  •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不為人知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裡有著幾百年的精彩故事,它是天下失去秩序的時期,也是中華文化逐漸定型的時期。《百家講壇》欄目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劉興林教授,帶你走進《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那段不為人知的傳奇。截止到目前,《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已在酷我暢聽更新至6集,劉興林教授為聽眾重新解讀歷史。
  • 春秋戰國時代專題史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於經傳者有一百七十多國,但其中會盟、徵伐事跡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齊、魯、楚、秦、晉、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在春秋前期與中期,先後參與爭霸的著名諸侯有五個,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五霸之中,齊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曾在召陵等地多次主持諸侯盟會,阻止南方楚國對中原的進侵。
  • 越王勾踐曾經躋身春秋五霸,為何越國卻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局勢可謂風雲變幻,大國處心積慮除掉小國擴張勢力,而小國們則為了生存尋找發展壯大的道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一些大國走向了衰落或分裂,而一些小國則完成了逆襲。舉例來說,如原本被視為蠻夷而遭到輕視的楚國、出身卑微而不被認可的秦國,以及最初差點被滅國,後來在越王勾踐領導下復仇的越國。靠著臥薪嘗膽後的成功復仇,勾踐成功與齊、宋、晉、魯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並在《荀子》當中被列為春秋五霸的一員。然而,越王勾踐率領越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但後來的戰國七雄卻是秦、楚、齊、燕、趙、魏、韓,並沒有越國的身影。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 秦國本來就是一個大國,大致在今天的陝西省的西部,甘肅的東部,四川省中部的和西部廣大的區域。
  • 春秋戰國七對黃金搭檔:齊桓公和管仲絕配,孫臏和田忌珠聯璧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東周和春秋時期,前40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的開始(戰國的開始年限一直有爭議,此處採用《資治通鑑》的說法),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其實是一部諸侯爭霸的歷史,比如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推動歷史發展的名將名臣和雄主,今天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對黃金搭檔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這個國家曾經位列春秋五霸,為何沒成為戰國七雄?
    在春秋時期,春秋五霸成為該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一定程度上,諸侯稱霸戰爭也為戰國時期的兼併和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對於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國君,太史公在《史記》中採用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是在《荀子·王霸》中,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後來在城濮之戰後,晉國確立了晉國的霸權地位。秦穆公——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跟晉文公差不多時期稱霸的,還有秦穆公。歷史上著名的「秦晉之好」就是發生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秦國位於晉國的西邊,他們商量好兩個國家相互通婚,然後親家之間就不要打架了,好好相處。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古語有云:「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兵與之戰於繻葛。在繻葛之戰中,鄭莊公擊敗了周天子率領的聯軍,也即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望掃地。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繻葛之戰使周天子顏面無存,只有周天子擁有製作禮樂及發令徵伐的權力的傳統從此消失。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諸侯爭霸,周王室無力徵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二》
    在晉國稱霸的同時,晉國周邊的秦國也開始強大起來了。秦穆公任命百裡奚為謀臣。打敗晉國,俘虜晉惠公,後來在崤山,遭遇晉軍襲擊,被打的大敗。秦國難以向東擴張,只好轉向西,滅掉十幾個諸侯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 春秋五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後來夏滅歸商,商滅歸周,周朝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就到了春秋時期。今天問鼎的是號稱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楚莊王在位期間知人善任,發展經濟,綜合國力漸漸超越了其他國家,楚國對外徵戰所向披靡,大的國家不得不臣服,小的國家更是有亡國之危。
  • 勾踐滅吳之後,越國成了春秋一霸,為何戰國七雄中沒了它呢
    昨天咱們聊了一下,為何吳王夫差在越國敗北後,要給勾踐臥薪嘗膽的機會,以及夫差最後的去向。咱們今天再來聊下,春秋時被稱為「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混上戰國七雄。號稱霸王根據《史記》所書,勾踐在偷襲吳國成功之後,接手了吳國原有的地盤,紙面實力達到了一個巔峰,以至於他有資格北進中原,和其餘諸侯開聯歡會(會盟),並得到當時已成傀儡的周朝王室頒發的小紅花(周元王賜他祭祀用的肉,稱他為「伯」,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當時因為沒有這種待遇,所以才積極變法)因為這個「伯」字音轉為霸,可能這也是他被荀子算作「五霸」的原因之一,不過這個稱呼不不唯一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春秋五霸都有誰?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