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秦國統一最重要的一位君王,他差一步就可以統一六國

2021-02-23 老表搞笑段子

秦國經過六百年的崛起,從西周的一個小附庸,到一統天下的大秦王朝,在這場群雄爭霸的角逐中最後取得了勝利,然而歷史將所有的讚美所有的功績都給了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的美譽流傳了幾千年,然而秦國的崛起絕非嬴政一人之功,而是歷代先祖的共同奮鬥才達到的結果。

其實秦國到嬴政手裡時,已經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翹楚,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而秦國早在幾十年前在秦昭襄王嬴稷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只因為嬴稷做錯了一件事,導致將千古一帝的盛名送給了自己的曾孫嬴政,那麼嬴稷是怎麼樣將秦國變得如此強盛,又是如何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王,乃至中國歷史上,他也僅次於雍正皇帝在位時。他在位時間這麼長,也是在他手裡,將秦國由一個中興之國,變成了一個超級大國,他對於秦國統一天下,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嬴稷的繼位純屬偶然,他的哥哥秦武王力大無比,喜歡舉重和人比力氣,在一次舉鼎中被鼎砸死,因為他膝下無子。而他的弟弟嬴稷就成了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嬴稷在母親羋月和舅舅魏冉的擁戴下,順利坐上了帝王只位,然而他尚且年幼,國家大權皆有太后羋月和舅舅魏冉掌控。

嬴稷

這樣一位看似毫無大權的傀儡皇帝,但他骨子裡秦人的血性是與生俱來的,他不甘永遠在母親羋月和魏冉的光輝下,他重用名將白起,開始了他對其餘各國的連年徵戰。嬴稷文武雙全又是太后的親兒子,雖然手無實權,但是他做出的決定,太后也不過分阻攔,於是他開始了他人生中光輝時刻。

白起是四大名將之首,一生作戰七十餘場,無一敗績,而嬴稷正是看出了白起過人的軍事才能,將全國的兵力皆交於白起指揮。白起自然不辱使命,伊闕之戰,殺傷魏國十幾萬士兵,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之戰,白起將四十餘萬趙軍圍殲,趙國險被亡國滅種,而就在這樣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時,秦昭襄王嬴稷犯了一個錯誤。

白起

國相範睢由於嫉妒白起的功績,像嬴稷進獻讒言,而嬴稷對於範睢更是言聽計從,於是將白起召回,從而失去了這樣絕佳的機會,這件事也導致白起和範睢將相失和,從而白起再不願出兵滅趙,嬴稷和白起產生了隔閡,在屢次作戰失敗後,更是對白起嫉恨起來,最後賜死了白起,這也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機會失去了。

戰神白起

如果嬴稷不召回白起,那麼白起滅趙國如探囊取物,強大的趙國被滅,其餘各國肯定惶恐不安,士氣低落,趁機一鼓作氣,統一六國指日可待。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絕佳機會前秦昭襄王嬴稷沒有把握住,但是秦軍的戰鬥力還是有的,他們只能再等另一個名將出現,而這個人就是王翦,王翦雖不及白起,但是也位列四大名將之中,最終在嬴政時期統一了天下。

對於秦昭襄王嬴稷實在可惜,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就在眼前,可是他沒有把握住,從而只能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若他統一六國,秦國必不會二世而亡。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六國打不過秦國被統一,君王的智謀和才能很關鍵!
    在觀看《大秦賦》的時候,筆者倒是有意將戰國時期的六國君主,和秦王做了一些對比。儘管當時的秦國與六國在實力上差距逐漸拉開,但是遠沒有到被滅國的地步。比如說,李牧曾經屢屢挫敗秦國的進攻。但是,有一點六國輸得比較徹底,那就是君王不合格,從而最終在戰略上徹底輸掉競爭。為什麼怎麼說呢?
  • 秦國四雄主:對秦國統一最重要的君王,是你心中所想的那四位嗎?
    由此,史家評定出了對秦國統一大業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四位君王,將他們並稱為「秦國四雄主」。我們今天的秦昭襄王在位時期,重用名將白起,使其得以從容攻略各國,先後取得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以及長平之戰的大捷,極大地消滅了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使得秦國統一天下成為了一個時間問題。奈何而後過度防備白起,選擇聽信了範雎的建議,從長平撤兵,錯失了滅趙的最佳時機,更是使得白起「告病不朝」。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而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以後,力排眾議,廢除了分封制度,而改為對中央集權有利的郡縣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皇權統一的基礎,同時,嬴政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得到統一。對於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大家都覺得是他的運氣很好,受到祖上的庇佑。
  • 你認為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哪一位君王對統一的推動作用最大?
    那麼,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你認為哪一位君王對統一大業的推動作用是最大的呢?候選人二: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嬴駟,於公元前337年即位,他剛剛即位的時候,年僅十九歲,一即位便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以甘龍、公子虔為首的守舊貴族向主持變法的功臣商鞅發難。秦惠文王一旦無法妥善解決這一危機,不僅秦國的變法成果將會毀於一旦,就連自己的君位也將不保。
  •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滅亡後,沒有再分裂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李斯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從經濟、文化層面,將各國之間的壁壘打通,使全國成為更加方便互通的一盤棋。 將天下的書籍收歸府庫,天下士子想學習的話,可以來官府,這可能算是最早的官辦教育了吧! 其目的就在於,從思想上,統一全民認識,言論宣傳統一由官方解釋。這樣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思想認識,大家都是秦朝人,不再是趙國人、齊國人等等。
  • 2000多年前,秦國地理位置也一般,那是如何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說白了就是鼓勵制度,自從衛鞅在國內推行嚴苛的獎賞制度,讓全國的百姓知道,只要有軍功,軍功就可以翻身,做百夫長,千夫長,萬戶侯。還可以把爵位留個後代。就把這個政策放在現在的社會,也會給讓這個社會民眾崇尚軍功,加快這個社會向外擴展的野心。以前秦國不是最強的的,和其他大國一起打,數量上不一定就佔上風。但他有一個強大的心,有著老秦人只有戰死在戰場上才能是秦國後代的強大自我犧牲精神。
  • 秦朝統一六國的重要戰役
    這場戰爭也是當時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役,此戰之後秦國統一了六國。公元前262年,秦軍討伐韓國,上黨郡失去了和韓國的聯繫。郡守不聽從韓王命令,將上黨郡移交給秦國。他派使者去見趙王,表示願意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趙王覺得這是件好事,同意接受上黨郡。趙國的舉動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派兵進攻趙國。公元前260年,秦軍佔領了上黨郡,然後襲擊了長平。趙王命令廉頗將軍領軍作戰。
  • 嬴政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終於滅六國完成統一,那六國君王結局如何
    秦統一天下之後,那原來的六國國君下場如何?其實在我們翻閱書籍之後也不難發現,這六個國君最終的結局都不太好,有被流放的,有被殺害的,也有一個是被餓死的。秦朝滅了6國用了差不多大概10年的時間,最終統一政權,解除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分割,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書同文車同軌對後世的影響頗深。下面,我們按照秦滅六國的順序,將六國君主的下場講一下。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但是,從這一階段的秦國與六國的力量對比來看,秦雖然據有地利,但國力尚不足以席捲六國。第一次合縱失敗後,秦國對魏韓的控制得到加強。但是齊國與楚國卻看到了秦國的威脅,齊國主動派遣使臣入楚,兩國結為聯盟。這樣一來新的合縱抗秦聯盟就有了兩個最強大的支柱。對此,秦國開始「苦練內功」,集中兵力轉向了中原以外的地區,將北面的義渠擊敗,又向南奪取了巴、蜀等國。
  • 戰國|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
    說到著名的帝王,我們總是避不開秦始皇的,原因很簡單,秦始皇代表著秦國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天下,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可有人問了,當年周天子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就是到了戰國時候強大的國家也有七個,其他六國哪一個都不low,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呢?
  • 秦昭襄王如果長壽幾年,能否統一六國?其兩個決定使秦國失去希望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如果可以延長几年或者十幾年,秦國是有可能統一六國的,但是秦昭襄王在晚年時做出了兩個「錯誤」的決定,使得秦國再也無望在短時間內兼併六國。 秦昭襄王此時統一六國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如果秦昭襄王舉全國之力欲滅六國,還是有一定的可能吞併六國,但即使秦國帶甲百萬,也需要一位善於用兵,進行大軍團作戰的優秀將領做主帥才行。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秦從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開始擺脫了被諸侯「夷狄遇之」的地位,迎來了發展的重要轉折,經六代君主的持續推進,化頹勢為優勢,才統一天下,成就霸業。秦的崛起正是在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正式拉開帷幕的,一直到始皇帝完成統一,秦歷經六代君主都不遺餘力的為統一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使秦最終邁開勢不可擋的步伐,超越六國,完成統一。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在他統治秦國的二十餘年裡,經歷了秦國因各方面落後於諸國而被差別待遇的困境,因國力不濟差點被魏兼併的危局。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堅實基礎的樗裡疾,和贏疾是同一個人嗎?
    現在中國人的姓氏和名字都是很簡便的,前面是姓氏,後面跟著的是名字,簡單有明了,長久的時間下來人們都習慣這樣簡單的命名了,兩三個字的名字是最常見的,對於外國人的名字咱都不習慣,看起來複雜又麻煩,現在國內又興起了起四個字的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很稀奇的事,很多人也是才知道中國人還能起四個字的名字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始皇帝秦始皇,他是如何平定天下統一六國的?
    作為一名被後人尊稱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他的經歷無疑是成功的,小編在讀書的時候看歷史書說秦始皇他是暴君,濫殺無辜,昏君什麼的,但是當時小編倒是就覺得他還是挺厲害的,統一了天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統一中國把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其制度模式沿用兩千多年,像這樣的功績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吧
  • 戰國時代秦國被群毆了幾次?秦國三次被打到認慫,統一六國好艱辛
    在今天,當我們看到秦國時,會想到秦始皇,想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把時間倒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時,那時候的秦國並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羅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統一六國,成為霸主。那時候,每個諸侯國皆有可能統一天下,只不過是秦國越戰越勇,最後一統天下。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可以說積世紀六世之餘烈,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這本身是草根逆襲的歷史,也是在開天闢地創造歷史,其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何不修生養息,而是要南徵百越?
    秦攻百越之戰,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發動南徵的戰爭,該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 為了徵服百越之地,秦始皇先後三次派大軍徵伐,共動用了全國八十萬軍隊,死傷人數更高達三十萬,消耗錢財無數。而彼時百越之地只是不毛之地,很多人認為秦徵百越是一筆虧本買賣,但實際並非如此。
  • 《大秦賦》中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至此,六國全部死灰復燃。第三年冬季十月,劉邦破關而入,秦王子嬰投降。隨後項羽拍馬趕到,族滅贏秦,焚毀宮室,掘開皇陵,報了國讎家恨,令秦人感受到更加慘痛的亡國之恥。 秦始皇用九年統一天下,十一年鎮壓各國,秦二世則僅用七個月便丟了天下,三年就亡了國家。這至少說明,在當時,六國之人並不渴望被秦國統一,只要一有機會反抗,他們便揭竿而起,重新興滅國、復絕祀。
  • 秦滅巴蜀之戰,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前言:戰國時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就日漸強盛。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國力已經十分強大。然而此時的秦國雖然強大, 但是距離統一六國還十分遙遠。 另外,隨著秦國的崛起,山東六國都不約而同的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以圖遏制秦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