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秦國被群毆了幾次?秦國三次被打到認慫,統一六國好艱辛

2021-02-11 南媛北哲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句話放在秦國身上也成立,從西邊的蠻荒之地,慢慢成長為大國,傲視其他六國,這個過程同樣漫長而艱辛。在今天,當我們看到秦國時,會想到秦始皇,想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但是把時間倒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時,那時候的秦國並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羅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統一六國,成為霸主。那時候,每個諸侯國皆有可能統一天下,只不過是秦國越戰越勇,最後一統天下。

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秦國自然不可能戰無不勝,也有被其他國家圍毆的時候,也有失敗落魄的時候。那麼,這些時候的秦國都遭遇了什麼?被群毆的戰爭中,秦國的結果又是如何?

一、麻隧之戰

麻隧之戰是春秋時期晉國聯合其他國家圍毆秦國,在這個時間段,晉國是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家大業大。而秦國在秦穆公去世後,走起下坡路,國力遠不如從前,但仍可以對晉國造成威脅,這個讓晉國忍不了。

此前,晉國經過鞌之戰戰勝齊國,消除了晉國東邊的威脅,接下來就輪到打壓西邊的勢力,也就是秦國。

為了打壓秦國,晉國做了詳細的攻略,首先和楚國和平會談,確保攻打秦國時楚國不會偷襲晉國;接著發布《絕秦書》,歷數秦國的傷天害理之事,佔領道德高地,然後召集齊、宋、衛、魯、鄭、曹、邾、滕等國,浩浩蕩蕩地去群毆秦國。

這一仗,秦國慘敗,秦軍將領被俘虜,晉國聯軍直深入秦國腹地侯麗。眼見把秦國打得奄奄一息,威懾目的也達到了,晉國於是就此收手,班師回朝。

這場圍毆秦國的戰爭發生在麻隧,因此叫麻隧之戰,秦國打了這次敗仗之後,國力大減,往後十幾年不敢再與晉國爭鋒。

二、第一次合縱攻秦

麻隧之戰後,晉國沒有再大規模聯合其他國家攻打秦國,也沒有機會再攻打,因為晉國內部矛盾重重,最終被被魏、趙、韓三家瓜分。此後,中國進入戰國時代。

但儘管晉國被瓜分,瓜分晉國的趙國和魏國實力還是很強,即使沒了晉國,秦國還是被魏國壓在西邊,出不了函谷關,無法染指中原。

直到魏國在馬陵之戰中大敗於齊國,國力衰弱,無法再壓制秦國。而秦國此時經過商鞅變法幾十年,國力大增,乘著魏國國力衰弱,秦國一鼓作氣,攻打魏國,奪回河西之地。

魏國眼見河西之地被奪走,心有不甘,然而無力抗衡日漸強大的秦國,只能另想它策。這時,齊國和楚國就進入魏國的眼中,經過一番交涉,楚國和齊國同意一起攻打秦國,滅一滅秦國的氣焰。

公元前318年,經過魏國國相的撮合,魏、趙、韓、燕、楚五國共同出兵攻秦,秦國迎戰。但今時不同往日,秦國經過變法,早已成為西邊的暴發戶,有錢有將有兵,而五國聯盟雖說攻秦,其實各懷鬼胎,攻秦也是有一搭沒一搭。

五國聯盟在戰略上還有一個巨大的敗筆,那就是五國聯盟的盟主是楚懷王,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但是分不清大是大非。鬆散之兵加草包盟主,結果可想而知,聯軍在函谷關被秦國擊敗。

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以秦國勝利告終。

三、第二次合縱攻秦

在前一次的合縱攻秦中,五國聯盟被秦國揍了一頓,不敢再輕易出兵攻打秦國,於是秦國暫時消除東邊的威脅。

接下來,秦國要對付的是自己後方的鄰居巴蜀和義渠。巴蜀和義渠都不是什麼強國,在秦國猛力打擊之下,蜀國很快招架不住,國破君亡。義渠被秦國打得連連撤退,最終以秦國佔領義渠25城而告終。

安定自己的大後方之後,秦國再度對東方六國躍躍欲試,不斷出兵攻打其他國家,將自己的國土逐漸擴大到中原地帶。

這下韓國、魏國、齊國都很慌,眼見秦國不斷攻城略池,實力越來越強,這樣擴張下去,沒準哪天就跑到家門口,把自己滅了。於是為了遏制秦國,齊、趙、魏、韓、燕五國聯合起來,一起攻秦。

這個時間段也很巧妙,此時秦國東徵西戰多年,軍隊精力早已不如從前,五國聯盟這回目標明確,抱著一定打倒的態度與秦國盡力搏鬥。而這回,五國聯盟的盟主就靠譜多了,此人是孟嘗君,腦瓜聰明得很。

最終,經過三年的對戰,聯軍擊敗秦國,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之前佔領的國土,以求聯軍放過自己。

四、第三次合縱攻秦

上次秦國被五國聯軍群毆後,休整三四年,功力終於恢復過來,於是繼續攻打弱小鄰居韓國和魏國,拿下諸多重鎮。秦國國君見自己這麼能幹,非常開心,決定獎勵自己一下,自己封自己為西帝。

這個封號可不得了,直接把自己的野心昭告天下,你們都是我的小弟,我遲早滅了你們。對此,「小弟」們又是怕又是氣:雖然你說得沒錯,但是不要這麼直白。

第二年,小弟們想要挽回自己的顏面,教訓秦國,不要讓它繼續攻佔別國的領土。於是齊、趙、魏、韓、燕五國再次聯盟,攻打秦國。

跟上次不同,這回五國各有各的心思,到了秦國家門口,誰也不敢第一個打秦國,個個都怕自己先出手,到時候打了敗仗,得罪秦國,往後日子都不會好過。

秦國也理解小弟們的心思,上次被聯軍揪著打,還記憶猶新,秦國也不想再來一次。於是秦國暫時放下自己的面子,秦國國君取消自己的西帝封號,將之前佔領的一些城鎮歸還給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見秦國這麼示弱,也不好待在人家家門口徘徊,於是紛紛退兵。

第三次合縱攻秦就這麼流產了,無人員傷亡,大家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五、第四次合縱攻秦

雖然合縱攻秦破產,但是各國心裡也明白,秦國此時已長成大獅子,它會慢慢從函谷關殺出來,一一滅掉其餘六國。

韓國和魏國比較倒黴,距離秦國最近,因此時不時被秦國東敲敲,西打打。魏國比較有先見之明,早已把國都遷到大梁,但韓國是無處可躲,最後被迫割讓上黨郡給秦國。

然而上黨郡的郡守不願降秦,因此將帶領上黨倒向趙國,併入趙國的國土。秦國又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於是立刻出兵攻打趙國。經過三年的拉鋸戰,秦國最終取得勝利,殲滅趙軍45萬人。

經此一役,趙國國力沒落,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同時趙國也是最後一個可以單獨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趙國沒落,意味著六國中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單打獨鬥。

趙國戰敗後,其餘五國也是憂心忡忡,為了壓住秦國,只能再合縱抗秦。公元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再次攻秦。可能是怕被秦國滅了,因此五國聯盟齊心協力,在河外之地大敗秦軍,秦軍不得已逃回函谷關,不敢再出兵。

這次群毆秦國的戰爭取得勝利,同時也是最後一次勝利。這一年,秦王政登王位,這個人在後世被尊稱為秦始皇。

六、第五次合縱攻秦

即使在第四次合縱攻秦中聯軍取得勝利,然而六國並未對秦軍造成很大的損害,秦國將函谷關一守,便可保存精力。但相比之下,早前楚國、韓國、魏國、趙國都與秦國打仗過,最終都被秦國打趴,精力大大損耗,無法抗擊秦國。

齊國則是被秦國、韓國、魏國、趙國聯合群毆過,群毆後齊國再也無法振興,也沒精力再去招惹秦國。此外,除了打六國,秦國還打了蜀國、義渠國,穩定自己的大後方。

此時,秦國一騎絕塵,其他六國只能在後面吃灰。這個時候,秦國統一六國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六國不可能守在原地等死。在秦國攻佔上黨郡,重建太原郡,切斷韓國、魏國、趙國之間的聯繫後,五國決定再一次合縱攻秦,這個時候,已經不能說是群毆秦國,而是戰國時期最後的榮光。

這次攻秦共有五個國家,分別是趙、魏、韓、燕、楚國,聯軍前期作戰很穩固,乘著秦國佔領新區,兵力分散,因此打了好幾個勝仗,攻入函谷關,直衝向秦國都城鹹陽。

然而無用,秦國在聯軍攻入函谷關後,迅速集中自己的軍隊主力,抗擊聯軍,最終把聯軍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

第五次合縱攻秦失敗,現在六國所能做的,只能是慢慢等死了。

公元前221年,秦國攻下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建立中國首個大統一的王朝。至此,春秋戰國已經結束,歷史進入新進程。

尼採說過:「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這句話用在秦國身上特別適用。從最早的西邊蠻荒之地,到成為稱霸中原的大國,這中間花了幾百年,被群毆數次之後,才換來甘甜的果實。

這個過程真是無比漫長,中原霸主從晉國換為魏國,換為齊國,最後換為秦國,說明打仗厲害很重要,然而被群毆之後還能維持精力也很重要,而秦國在這兩方面,都做到了完美。

相關焦點

  • 戰國|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
    說到著名的帝王,我們總是避不開秦始皇的,原因很簡單,秦始皇代表著秦國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天下,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可有人問了,當年周天子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就是到了戰國時候強大的國家也有七個,其他六國哪一個都不low,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呢?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而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以後,力排眾議,廢除了分封制度,而改為對中央集權有利的郡縣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皇權統一的基礎,同時,嬴政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得到統一。對於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大家都覺得是他的運氣很好,受到祖上的庇佑。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中國、統一天下為止,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時代。在這500多年中,秦從一個西陲部族,發展到橫掃宇內的最強國家,正確的大戰略和軍事外交決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秦穆公之後的幾代秦公都缺乏雄才大略,但「稱霸西戎」已經使得秦國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公元前221年,隨著齊王建被流放共城(今河南輝縣),歷經260多年的戰國宣告謝幕。秦國在歷代國君,特別是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政和歷代賢臣如商鞅、範睢、李斯及歷代名將如司馬錯、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六國全數滅亡,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大一統時代。
  • 秦國為何被山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國」
    而戰國中末期的秦國,被山東六國冠以「虎狼之國」的稱號,這充分說明,秦國及秦政兼具虎狼的秉性、血性。那麼這個崛起於西陲,欲東出爭霸天下的七雄霸主——秦國,究竟有什麼樣的虎狼特性,竟讓關東六國不戰而慄,割城池以求苟存呢?一是軍事戰鬥力方面,秦國後期稱霸七雄。戰國早期,魏國稱霸中原。
  • 戰國四公子名聲顯赫,為什麼沒有秦國,這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隨著《大秦賦》的熱播,戰國時代的話題又熱了起來,每次看到郭開就想打他,看見李斯就覺的他是個小人,韓非死了,死在了李斯的懷裡。要是李信不死,趙國也不會那麼快亡國,趙姬終於下線了,秦王終於可以安心完成統一大業了,大家每個人都在說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 趙國為什麼堪與秦國一戰?它是六國中最強的戰國嗎?
    趙國應該是六國裡面最能打的國家。秦滅六國,主要的問題就在趙國。趙國不滅,六國不死。趙國一旦滅了,那六國只能集體躺死。因為整個六國裡面,只有趙國還能拼湊出堪與秦軍一戰的野戰部隊。其他戰國,在始皇帝時代,已經派不出重兵集團了。趙國的主要問題,出在制度上。簡單說就是集權不夠、國力不聚。
  • 《大秦賦》:六國打不過秦國被統一,君王的智謀和才能很關鍵!
    在觀看《大秦賦》的時候,筆者倒是有意將戰國時期的六國君主,和秦王做了一些對比。儘管當時的秦國與六國在實力上差距逐漸拉開,但是遠沒有到被滅國的地步。比如說,李牧曾經屢屢挫敗秦國的進攻。但是,有一點六國輸得比較徹底,那就是君王不合格,從而最終在戰略上徹底輸掉競爭。為什麼怎麼說呢?
  • 長平之戰後,關東六國還有機會阻止秦國的大一統嗎?
    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秦國獨窮於西北邊陲,不受諸侯待見。桂陵之戰後,戰國形式變成:魏齊秦三國爭霸;中期基本是秦齊兩家爭霸,合縱基本上就是用來聯齊攻秦,時而聯秦攻齊,好在秦國有函谷關,不然恐怕就像齊國一樣被樂毅打的只剩下即墨一城,從此退出諸國爭霸序列。後期則是秦趙爭霸,此時兩家軍事實力互有千秋,絕對國力秦強。
  • 秦人起源謎團,被一批戰國竹簡揭開,學者: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在「春秋三傳」中,稱秦人為「秦者夷也」,或稱秦為「狄秦」,因此,關東六國經常把秦人視為戎族。中國近代研究大師王國維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人的祖先源於戎帝」。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提到「在西戎,西方保西垂」,這也表明秦人來自西方。簡而言之,這個結論也暗示了秦人的野蠻暴力。
  • 為何結束戰國的是秦國而非其他國家,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戰國末期,能具備統一六國的國家至少有三個,如趙國,楚國,秦國,那為什麼是秦國統一了六國呢?今天就帶你來了解一下。 楚莊王時期,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鼎盛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達到巔峰。 那楚國為什麼沒有統一六國呢?
  • 2000多年前,秦國地理位置也一般,那是如何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以前秦國不是最強的的,和其他大國一起打,數量上不一定就佔上風。但他有一個強大的心,有著老秦人只有戰死在戰場上才能是秦國後代的強大自我犧牲精神。可能這種東西從他們小時候都在被強化,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中。後來秦軍統一六國時期著名將領有:白起,王翦,蒙恬等,他們等為秦國統一和保衛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他們就是他們這些平民崇尚的英雄。
  •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策略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齊國、楚國的實力並不比秦國弱小,而趙國大有崛起之勢,老牌大國魏國實力尚強,韓國「勁韓」之名尚在,燕國也在惠文王晚年開始變法圖強。因此,這幾乎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最精彩的20餘年,整體實力最強的20餘年。各國之間相互紛爭,並沒有把秦國當成共同的敵人,基本上處於誰強勢就集體打誰,誰弱勢就趁火打劫的時代。
  •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對待六國國君的?你或許永遠猜不到
    只要看秦始皇在滅六國後如何處置六國的國君王室就明白了。如果秦始皇真暴君,將六國王室團滅是很有可能的,但秦始皇的做法,你或許永遠都猜不到。春秋爭霸,戰國七雄,七雄指齊、楚、秦、燕、趙、魏、韓,除秦國外其餘六國合稱「山東六國」,因為這六國全部在崤山以東而秦在西。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秦滅巴蜀之戰,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前言:戰國時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就日漸強盛。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國力已經十分強大。然而此時的秦國雖然強大, 但是距離統一六國還十分遙遠。 另外,隨著秦國的崛起,山東六國都不約而同的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以圖遏制秦國的發展。
  • 對秦國統一最重要的一位君王,他差一步就可以統一六國
    秦國經過六百年的崛起,從西周的一個小附庸,到一統天下的大秦王朝,在這場群雄爭霸的角逐中最後取得了勝利,然而歷史將所有的讚美所有的功績都給了秦始皇嬴政
  • 秦國統一六國後,那六個亡國之君怎麼樣了?慘不忍睹
    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秦朝的疆域也被後來作為國家疆域的基礎,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戰國時期的各國徵戰最終只有秦國勝出。秦國的成功是建立在吞併了戰國七雄中其他六國的基礎上,那麼這六個國家的國君在秦朝統一之後下落如何,又有怎麼樣的人生結局呢?
  • 《大秦賦》:從馬夫到橫掃六國,扒一扒強悍秦國的前世今生
    我們知道,在戰國那個時代,霸氣是要靠實力的。據此,我們對當時秦國的強大, 有了深刻印象。秦國動不動就攻打其他國家。而其他國家也都懼怕秦國,不敢和秦國正面衝突。即使要和秦國較勁,也總是要抱團壯膽,沒有哪個國家敢單挑秦國。
  • 他派間諜去坑秦國,陰差陽錯幫了秦國大忙,加快了六國的滅亡速度
    趙國七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從小打小鬧進階成了血腥的吞併戰。許多弱小的諸侯國接連滅亡。到了戰國後期只剩下了秦、趙、楚、齊、魏、韓、燕等大國。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漸強盛,在關東諸國為地盤人口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秦國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暗中積蓄力量,逐漸成長為強國,多次東出發動侵略戰爭。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接連重創齊、趙等強國,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