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六國的重要戰役

2021-01-19 哆哆歷史大事

戰國時期,當周朝接近滅亡時,發生了一場叫做長平之戰的戰爭,這被認為是當時扭轉天下的關鍵戰爭。這場戰爭也是當時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役,此戰之後秦國統一了六國。公元前262年,秦軍討伐韓國,上黨郡失去了和韓國的聯繫。郡守不聽從韓王命令,將上黨郡移交給秦國。他派使者去見趙王,表示願意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趙王覺得這是件好事,同意接受上黨郡。趙國的舉動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派兵進攻趙國。

公元前260年,秦軍佔領了上黨郡,然後襲擊了長平。趙王命令廉頗將軍領軍作戰。經過幾次戰鬥,趙軍被擊敗,兩個重要的地點被秦軍佔領,不斷有士兵被俘。趙王對廉頗的屢屢失利很不滿意。廉頗依託有利的地形只防守不主動出擊。看著這似乎是一種消極的對抗方式,但是這位老將有自己的計劃。秦軍遠道而來,只有速戰速決,才能成功。可是,拖延的時間越長,往往會導致士氣低落和沮喪,這將大大有利於趙軍.。此外,秦軍還面臨不利的地理位置、氣候、糧草、士兵受傷等問題。為了儘快獲勝,秦軍派人進入趙國進行遊說,導致趙王啟用趙括替換廉頗為主將。趙括不再只是防守,主動出擊進攻秦軍。

最終,趙括率領的趙軍被秦國將軍白起打敗。趙軍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約四十五萬人,秦軍也遭受了很大的傷亡。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之後,趙國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其綜合國力下降,實力不如以前。然而,秦軍在戰爭中恰當地運用了有利戰略,摧毀了趙軍,從而取得了戰爭勝利,加快了六國的統一進度。可是,長平之戰的具體時間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議。但是現在「三年說」被大家普遍接受,因為這一時期包括了長平之戰的原因、過程和結果,並且更加詳細和全面。

長平之戰是一場持續了大約三年的戰爭,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趙國之間,規模空前,傷亡慘重,導致秦國的偉大勝利。上黨郡和長平也成為這場戰爭中的重要地方。雖然長平戰爭發生在趙國長平,但戰爭的起因是上黨郡。趙王接受了韓國馮亭進獻的上黨郡,這成為秦趙之間長平戰爭的導火索。上黨最初屬於韓國,但後來秦國佔領了韓國野王,上黨立即與韓國失去了聯繫。秦國對趙國接受上黨郡不滿意,所以在兩年後重新佔領上黨,轉而進攻趙國長平。從那時起,秦國和趙國在長平戰鬥了將近半年。

戰爭結束後,它也對天下局勢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場戰爭被稱為「長平之戰」。長平,位於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不僅是著名的長平之戰發生的地方,也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它見證了文明的發展和戰爭的殘酷。趙國廉頗在這個地方反抗秦軍,在這個地方失去了主將位置。趙括第一次在這裡經歷了如此大規模的實戰,也被困在這裡,因此失去了生命。秦軍白起在這裡殺了四十多萬趙軍。長平是一個有歷史遺蹟和故事的地方,無數的英魂被埋葬在這裡。世人將永遠記住長平,因為長平戰爭。從規模、傷亡人數和影響來看,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無疑是巨大的。

那麼,這場戰爭對後世有什麼歷史和現實意義呢?長平之戰的歷史意義是巨大的,它促進了秦統一六國的進程。戰爭爆發之前,趙國擁有與秦國對抗的實力。但是最終,所有這些實力在長平之戰中消失並削弱,從而大大減弱了趙軍的力量。放眼各國,長平戰爭之後,再也沒有國家可以單獨對抗秦軍了。這為秦國將來統一中國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從而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邁向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長平之戰的現實意義留給了世人,參加戰爭的將領包括戰國時期四位著名將領中的白起和廉頗,以及「紙上談兵」的趙括。

戰爭中的作戰經驗、各種戰術和戰略的使用,以及其中的失敗和成功,為後代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值得學習。當然,長平之戰從表面上拖垮了趙軍,實際上敲響了其他諸侯國的喪鐘。長平之戰前後花了大約三年時間。所有國家都沒有向趙國伸出援手,要麼是出於對秦國的恐懼,要麼是出於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保持實力的想法。能夠與秦軍作戰的趙軍被擊敗了,再沒有可以抵抗秦國的力量,這六個國家正瀕臨滅亡。長平之戰在歷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意義值得世人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秦朝統一,六國後人頻頻造反,漢朝統一後卻沒有人造反,為什麼?
    一、秦朝陷入了制度瓶頸,而漢朝卻進行了改良秦朝最初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原本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弱國,卻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大起來,成為了七國之首。最終,也是在這次深徹的變法之下,使得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文化不斷累積,歷史不斷發展。在這眾多王朝中,秦是第一個統一全國的朝代,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大一統,往後的朝代才有了一個完整疆土的歷程。秦也是我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 秦朝統一後,為何那麼多六國百姓造反?而漢承秦制,卻延續幾百年
    一、秦朝統一後,為何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大家名義上都是周天子的小弟。不論是姬姓公室,還是異姓的功臣後人、加盟的部落,他們在名義上都是周朝的一員,也正是在這種「家天下」的觀念下,才誕生出了早期國家的概念。不過周朝時期的國家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國家這個概念,還是有區別的。
  • 秦朝先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為什麼短短15年就滅亡?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長,一整個秦朝還沒有其它朝代一位君主在位的時間長,但是,它的出現對中國後世2000年的封建王朝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可以說是開山之祖。秦始皇可以統一中國,可以說能力實力都是非常強的,為什麼秦朝只存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被取代了?
  • 統一六國的秦朝是怎樣走向滅亡的共傳位幾任皇帝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 為什麼秦朝統一後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漢朝統一卻沒人造反了呢?
    最終,也是在這次深徹的變法之下,使得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當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最終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他們卻並沒有意識到「秦法」卻也在用法家思想深刻的改變著秦國。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平民可以依靠軍功進爵,這就使得「秦人聞戰則喜」,整個國家都為戰爭凝聚了一切力量,秦國也成為了戰爭機器。
  • 秦始皇很後悔:沒有當初把六國貴族全消滅,秦朝能避免二世而亡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狠下心把六國貴族全殺光,秦朝也許有可能不會二世而亡,為什麼會有這個結論,我們分析下滅亡秦朝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得出結論。仔細分析歷史上各朝各代滅亡的原因可以發現,秦朝的滅亡和其他朝代不同。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六國國君最後是什麼下場?
    其中,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謂最大的功績之一。那麼,一個問題來了,在秦始皇消滅六國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六國的末代君主呢?韓國      秦滅六國大致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戰國末期,山東六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韓國,所以,秦國從韓國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攻滅韓國。
  • 秦朝統一後六國叛亂不斷,漢朝建立後為什麼沒出現這種情況?
    秦國對皇帝制度的探索可謂史無前例,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憑更是借著強大的武力橫掃東方六國,摧枯拉朽令中國實現了大一統,強行把諸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們拉進了集權制的牢籠之下,這不僅讓舊諸侯們心生怨恨,還嚴重挫傷了各國民心,使得六國後裔暗地裡密謀復國,所以在秦末暴亂之際,六國臣民同仇敵愾共抗暴秦。
  • 戰國七雄中,為何秦朝能統一六國,看看衛星地圖就明白了
    古代周朝採取的是諸侯分封制,數量達到了一百多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真正能夠稱得上有能力雄霸天下的也只有七個,分別是齊、楚、燕、趙、韓、魏、秦國,這七個國家就是歷史上的戰國七雄,笑到最後的就是秦國,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 秦末三場戰役,為何主導了秦朝的興亡?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看似成為了萬世一帝,其實這個新興王朝所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多。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戰亂,讓各地經濟瀕臨崩潰,秦國一統華夏之後,各地更是急需恢復農業生產,重新發展農耕經濟。但是,秦王朝新立之初,勢必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造,這其中也包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和秦始皇陵。
  • 秦始皇統一六國與美國南北戰爭,性質有何區別,誰的破壞力更大?
    談秦說漢(359)秦始皇統一六國與美國南北戰爭,性質有何區別,誰的破壞力更大? 戰爭是具破壞性的,因此不管是秦朝入侵中原六國、還是美國內部的南、北戰爭,都是以殘暴之力來消滅對方,誰都談不上高尚。 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與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卻完全不一樣。
  • 秦朝統一後為何存活時間如此短暫,而漢朝就能綿延兩百年?
    首先在制度方面,秦朝在發展中制度不當使秦朝一度停滯不前,而漢朝堅持進行改革,秦朝通過商鞅變法,原本只是一片蠻荒的弱國,秦國卻借著商鞅變法一步步從弱國走向強大,橫掃六國,一躍成為了七國之霸。秦朝時法家思想盛行,並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整個國家,例如可以憑藉建立軍功而升官發財,秦人一聽到戰爭就很有興致,因此秦國每每到戰爭的時後士氣都能大漲,滿滿戰鬥力。
  • 秦為什麼能滅了六國?秦朝天下大統,但六國忠孝仁禮義卻被保留
    而泱泱華夏打從茹毛飲血到有穀物耕作,也未曾有過大一統國家,幸得秦王嬴政嗷嗷野心,血洗六國,以萬人血淚澆灌自己的宏圖霸業。雖是殘忍十分,狼子野心頗甚,但終究是推進文明腳步。這起源於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得後人傳承改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以設立軍機處為名,將封建君主集權高度集中,加強皇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 秦朝統一,秦始皇做出7項加強統治的決定,除修築長城外還有哪些
    38歲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他開啟了我國歷史的另一個篇章,秦始皇的存在,讓秦朝這個在歷史上存留很短的朝代,影響深遠。對於這位開國君主,有的人認為他是暴君,有的人認為他是雄主。甚至有些人對秦始皇有一些誤解,認為他除了統一六國,便沒有其餘拿得出手的功績,畢竟秦朝二世而亡就是證明。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僅僅十三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起的反秦起義立即引發全國連鎖反應,六國紛紛復國,兩年秦朝滅亡。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秦朝短命是因為秦始皇善待六國貴族,甚至還有網民憤憤不平地表示秦始皇就應該把六國貴族斬盡殺絕,先不說秦始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現代人如此精神秦朝人,想法還如此殘忍表示理解不能……閒話不多說,先來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謠言那般對六國宗室、貴族心慈手軟呢?
  • 為何秦朝統一了,很多前六國人要造反,漢朝統一了,天下就和平了
    秦朝統一了,六國造反是因為這些貴族心有不甘,本來自己也是當王的人,憑什麼秦始皇說把人家給滅了然後就滅了。滅了人家要了人家的土地,還要殺人家的人。很多六國人都是咽不下這一口氣的,還是嚮往往日的富有的生活。
  •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六國貴族全殺光,秦朝就不會二世而亡了嗎?
    ,首先得弄明白「秦二世而亡」不是由於六國殘餘貴族勢力的存在與「針對」,而是其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弊端「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秦亡(西)漢立以來,人們對於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根本原因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人把它歸結於秦施行苛稅暴政,有人把它歸結於六國殘餘貴族勢力的存在與「針對」,有人把它歸結於趙高李斯沆瀣一氣,把持朝政、翦除異己;這些看起來都有其依據及合理性,但都是膚淺的、片面的;絲語認為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弊端,是這些問題和弊端與某些看似偶然的外部原因「共同作用」
  •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滅亡後,沒有再分裂了?
    古代社會,就處在這樣的不斷循環之中,當然這種循環是出現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統一之後,即使秦朝滅亡以後,天下也沒有陷入長久的分裂呢? 第一個原因,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一統的思想逐漸在社會滲透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實現天下一統,統一的進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天下一統的思想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而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以後,力排眾議,廢除了分封制度,而改為對中央集權有利的郡縣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皇權統一的基礎,同時,嬴政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得到統一。對於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大家都覺得是他的運氣很好,受到祖上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