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晉國最後的忠臣,力圖恢復晉國,結果卻害了晉國!

2020-12-23 騰訊網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可以這麼說,在整個春秋時期,晉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連楚國都要甘拜下風。至於秦國和齊國,則更無法和晉國相抗衡了。

當然,如此強大的一個諸侯國,還是通過三家分晉的形式,分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了。但是,實際上,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晉國內部也是有人希望恢復晉國君主的實力,以此避免晉國被肢解的結局。對於這位晉國最後的忠臣,就是智瑤。

荀瑤(前506年—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瑤,即智瑤,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稱荀瑤,又稱智伯、智伯瑤。智瑤,諡號曰「襄」,故為智襄子。智瑤是繼智武子、智文子之後,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在擔任晉國正卿後,智瑤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下了,也即正卿相當於之後的丞相一職,位高權重。當然,雖然智瑤為正卿,但是,韓、趙、魏三家也不可小覷,此時的晉國,其實權已經被智、韓、趙、魏四卿所掌握。

作為晉國的正卿,智瑤不僅忠於晉國公室,還作戰勇猛。比如前472年,智瑤率領軍隊在犁丘與齊國上卿高無丕對峙,此戰中,智瑤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晉國將士無不深受鼓舞,從而大敗齊國大軍,智瑤親手俘虜了齊國大夫顏庚。當然,在外作戰的過程中,智瑤也意識到齊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崛起。

於是,為了恢復晉國的霸業,智瑤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裡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可以這麼說,智瑤此舉,完全是出於公心,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晉國君主的權力,避免晉國君主成為傀儡。

進一步來說,縱觀戰國時期的變法,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都在試圖通過削弱貴族或者卿大夫的權力,以此來增強君主的權力。所以,從智瑤所作所為來看,自然也是希望通過此舉來恢復晉國的霸業。在智瑤提出這一建議後,魏桓子、韓康子相繼將一個萬戶之地贈予晉國公室。不過,到了趙襄子這裡,智瑤碰到了一個硬釘子。

趙襄子拒絕獻地後,智瑤向晉侯請命,在晉侯同意後,智瑤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共同出兵討伐趙襄子,從而爆發了影響春秋戰國歷史走向的晉陽之戰。智伯率三家之軍兵困晉陽後,趙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一年有餘。在此基礎上,智伯借山洪來臨之勢,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在這個危急時刻,晉陽雖「民無叛意」,但群臣卻有動搖之心,這讓趙襄子差一點無計可施。

與此相對應的是,此時的智瑤,距離成功只要一步之遙了。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晉哀公四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二十三日),在晉陽城即將攻克之時,趙氏暗中派人出城說服韓氏、魏氏倒戈。當智瑤正在憧憬晉國恢復霸業的時候,沒想到韓氏和魏氏兩家臨陣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大營,智襄子猝不及防,最終兵敗身亡。因此,晉陽之戰的結果,在最後關頭逆轉了。

最後,智瑤兵敗被殺的消息傳來後,智氏族人一開始是非常慌張的,不過,他們很快他們就恢復了冷靜。在智寬、智開等人的帶領下,智氏族人以自己的封邑防禦魏氏、韓氏、趙氏三家的進攻。經過一年多的激戰,智氏自然是雙拳難敵四手,於是智瑤的族人選擇離開晉國,投奔秦國。在智瑤被殺後,支持晉國公室的力量,自然得到了嚴重削弱。

甚至可以說,晉國上下已經沒有什麼忠臣了,只要忠於魏趙韓三家的臣子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徹底瓜分了晉國公室,從而結束了晉國的歷史。而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則和秦國、齊國、燕國、楚國並稱為戰國七雄,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至此,智瑤一心想要恢復晉國,尤其是重拾晉國霸業,反而害了晉國,導致晉國被三家分晉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其實對晉國來說,他是最大的忠臣,只是卻被罵了千年
    但因為太過殘暴,最後導致被滅了族。所以後世的人都說他是活該有此下場的。不過,再翻看史書細細察看,其實對於晉國來說,智瑤可以說是最大的忠臣了,可惜他的這份忠心被他所做的壞事掩蓋了,以致很世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當初,他做了智氏的家主後,也坐上了晉國執政大臣之位。當時晉國已經漸趨衰落。他為了讓晉國在所有國家中再次成為霸主。於是便開始了他的徵戰之路。先後攻打齊國、鄭國、衛國,以及將夙繇滅了。
  • 晉國霸業:晉平公腐化墮落加速了晉國的衰落?
    晉國霸業就在此次會盟的同一年,晉國出兵伐楚以報復楚國伐宋。晉軍與楚軍雙方在湛阪展開大戰,楚公子格所率領的楚軍戰敗,被晉軍一直追趕至楚國的方城(今河南方城東北)。晉國再一次顯示了其非凡的實力。魯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晉國、齊國、魯國等十三個諸侯國在衛國的澶淵(今河南濮陽西北)舉行盟約,至此齊國與晉國才最終修好,雙方的鬥爭也暫時告一段落。晉平公執政的前期,晉國還是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在各諸侯中仍能稱雄稱霸。然而,晉國在此次對齊國的勝利之後,稱霸的形勢漸漸發生了變化,晉國國內的鬥爭使得晉國再無對外大規模徵戰的野心,而這一點在晉平公的後期就已顯現出來。
  • 晉國的一位君主:輔佐周平王東遷,奠定晉國霸業!
    晉國鼎盛時期,疆域包含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晉國因國力強大,經常壓制住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時間裡獨霸中原。甚至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齊一而晉四也」,晉國佔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 春秋漫談4,曲沃代翼和晉國的崛起
    曲沃指的就是晉國的公族的一支,封地就在曲沃。第一位獲得封地的是晉國國君的叔叔,可以理解為「皇叔」,史稱曲沃桓叔。而翼指的就是晉國的都城翼城,即使晉國的「正統」,也被稱為「大宗」,相對的曲沃這邊就被稱為「小宗」。
  • 晉國公族一脈的韓國:晉國崛起我也崛起,晉國衰弱我繼續崛起
    晉國韓氏簡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脫胎於晉國,原是晉國公族,及晉國卿族之一。韓氏起源於韓萬,他是曲沃桓叔之子。《春秋氏族譜》清楚記載:「曲沃桓叔之庶子曰萬,封於韓,故以韓為氏。」韓萬的封地韓應是西周時期被晉國所滅的周武王之子的古韓國。晉國時期的韓氏從韓萬韓武子開始,到韓虔韓景侯結束,共傳十二代。古韓國,在今天的山西河津以東一帶。韓氏的主要封邑是韓、州縣、原縣、邢、平陽、藺、箕、馬首,八個地方,主要是在如今的河南和陝西兩省。韓氏到韓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崛起、發展、壯大和分晉。
  • 晉國的一位君主,兩次擊敗秦國,將晉國霸業推向巔峰
    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值得注意的是,在晉文公重耳去世後,晉國之所以能夠繼續維持霸業,離不開眾多晉國君主的努力。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晉襄公,無疑是一位不能忽略的晉國君主。在晉文公去世後,晉襄公不僅兩次擊敗了秦國,還和楚國相抗衡,這可以說是將晉國霸業推向了巔峰。
  • 韓趙魏三家把晉國分了以後,晉國可憐的國君,最終的結局如何
    但是晉國最終卻失敗了。晉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並不是它被敵人給打敗了,而是他被自己給打敗了。建國最終被韓趙魏三家給分了。就算被韓趙魏三家分了,韓趙魏依然能夠位列戰國七雄之三,其中魏國、趙國甚至還一度稱霸天下。可見如果晉國沒有分裂,它的實力有多強! 那麼,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以後,晉國的國君,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 以怨報德,易招災禍,晉國趁人之危攻打秦國,結果誰也沒料到
    但晉獻公死後,驪姬沒有如願,晉國大臣裡克先後殺死了奚齊及其弟弟卓子。剩下的晉國大臣分成了擁護重耳的一派(裡克、丕鄭)和擁護夷吾的一派(呂甥、卻芮)。夷吾請求秦國幫忙,許諾事成後割讓河西八城給秦國。秦繆公就派百裡傒帶兵送夷吾回晉國了。結果夷吾當上國君,成為晉惠公,之後卻背信棄義,不願意割讓河西八城了。
  • 晉國卿位之爭,晉國第一軍功家族--先軫家族出局
    晉國稱霸崛起的最為重要兩場戰役,一是晉楚城濮之戰,暫時遏制住了楚國勢力的北進,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另一場戰役是晉秦崤之戰,挫敗了秦國進取中原的企圖。此後,晉國得以獨霸中原,世間再無「秦晉之好」。而這兩場戰役的主帥(中軍將),皆是先氏家族的先軫。
  • 晉國是如何從春秋時期的霸主走向最後的滅亡的?
    歡迎來到小人物歷史,春秋時代,晉文侯協助周平王向東遷徙,晉國開始振興起來。後來晉文公成就了一代霸業,晉國先後稱霸時間長達100年。晉文侯和晉文公成就了晉國的稱霸,卻也為後來晉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患的根源。公元前771年,外戚申侯為了報申後被廢掉的私仇,勾結犬戎謀反,周幽王被殺掉,西周滅亡了。
  • 幽王不聽忠臣勸諫,趙叔帶被罷官投奔晉國,成為趙氏始祖
    幽王不聽忠臣勸諫,趙叔帶被罷官投奔晉國,成為趙氏始祖周宣王去世後,姜王后因太過悲傷,沒有過多久,也便去世。而周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還在守孝之時,便狎暱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於是,攜家竟往晉國。這樣,趙叔帶就成為晉國大夫趙氏之祖,趙衰、趙盾就是他的後裔。後來,趙氏與韓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此是後話。大夫褒晌,是從褒城來都城的,聽說忠臣趙叔帶被驅逐,急忙入朝進諫:「君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不保。」幽玉大怒,命囚褒晌於獄中。自此,諫淨路絕,賢豪解體。
  • 晉國羊舌氏覆滅記,「晉國無公族」的受益者,後代大富大貴
    羊舌氏在晉國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成敗呢?且看本章。晉獻公的有個弟弟叫姬伯僑,姬伯僑有個兒子叫姬文,姬文有個兒子叫姬突,這個姬突後來被封於羊舌邑,其後稱羊舌氏,羊舌突就是羊舌氏的開基祖。羊舌氏作為晉國的公族,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在於:晉獻公「盡殺群公子」時,羊舌氏只是一個小公族,不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被晉獻公提拔,以牽制卿大夫勢力。在「晉國無公族」的那個時代,羊舌氏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 晉國一開始分封時就很大嗎?晉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而霍國所在的霍山,恰是這兩個政治地理單元之分野,也是晉中、晉北通向晉南汾河谷地的最後一道屏障 。如果霍國有變,晉南地區將無險可守。更為重要的是,汾河谷地距離關中的周王室大本營豐鎬地區,僅僅一衣帶水之遙。
  • 百家爭鳴:晉國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文公作三軍,「侵曹,伐衛」。楚成王果然收兵,但是楚將子玉認為當初楚王對晉文公有恩,而晉文公如今卻故意攻擊楚王交好的曹、衛,實在可惡,子玉悍然出兵。晉文公聽先軫的意見,「不如私許曹、衛以誘之」,結果聯合秦師、宋師,在城濮與楚軍對峙,大敗楚人。 崤之戰: 文公薨,襄公初立,秦穆公藉機發兵偷襲鄭國,返回途中被晉國發現。
  • 三家分晉,趙魏韓如何處置晉國國君?
    三家分晉,魏斯成為晉國最後一任中軍將,此時晉國國君為晉幽公,從這時候開始,強盛的晉國開始謝幕。
  • 晉國第一名將 —— 先軫
    救宋,楚國實力比晉國強;而且晉國距離宋國較遠,並且有曹國、衛國——兩個楚國盟國隔在中間,勞師遠徵,困難很多。文公因此猶豫不定。先軫向文公進言,認為必須出兵援救宋國,這關係著晉國的前途,而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他向文公分析救宋的重要意義:報答宋國對曾流亡的文公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國因為背楚附晉而遭到的危難,樹立晉國在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晉國建立中原霸權的基礎,全部在此一舉。
  •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霸長達百年,兩敗俱傷
    具體過程和結果呢?。晉楚爭霸的宏觀歷史原因晉楚兩國的國家利益都是擴張和稱霸。晉國在我國現在的山西地區,楚國的核心在我國的湖北地區。他們是春秋時期南北主要諸侯國,也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之一。雙方在城濮進行了一場主要的決戰,結果晉國大獲全勝,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成王多年經營中原以北的計劃受阻,晉文公在第二年會盟諸侯。正式登上王位。這一階段,晉秦全面結盟對抗楚國,雖然實際上晉楚爭霸戰爭中秦國並沒有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但不至於騷擾晉國的後方,還幫了晉國的大忙。
  • 晉國(1)——後進分子的逆襲
    此後齊國雖然還是主要國家,但是霸主卻輪到了之前在整個班級裡面平時最喜歡欺負同學搞活動的時候就躲到一邊去的晉國。首先說說晉國為什麼是個後進分子,山東諸侯為啥瞧不上他:因為他們的國君曾經耍流氓。晉國本來是西周時候武王的兒子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地(著名的「桐葉封弟」故事),唐叔虞的兒子晉候燮改國名為「晉」。
  • 中原霸主晉國對秦國仁慈,西陲蠻國秦國對晉國殘忍,兩國恩怨上演
    秦國與晉國的摩擦,不過是你來我往的利益糾紛罷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各國皆是如此,每每想起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這句話,真假歷史回聲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春秋戰國這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歷史時期。今天要說的就是春秋秦晉之間的激流洶湧。
  • 晉國智瑤的滅亡之路
    智瑤,晉國卿大夫智宣子的兒子。智宣子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智宵,另外一個就是智瑤。智宣子在晚年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很看好智瑤,但是他的同族智果卻不這麼認為,智果說:「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技藝畢給則賢,巧文辮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