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智瑤的滅亡之路

2020-12-14 百憂先生

智瑤的滅亡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智瑤,晉國卿大夫智宣子的兒子。智宣子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智宵,另外一個就是智瑤。智宣子在晚年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很看好智瑤,但是他的同族智果卻不這麼認為,智果說:「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技藝畢給則賢,巧文辮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智瑤聰明,能力強,人也長的帥,但就是沒有仁心,如果他因為自己厲害而對別人不仁,那麼誰能跟他一起呢?但智宣子還是決定選擇智瑤為繼承人。

智瑤的能力確實很強,在繼承了晉國的卿大夫之位後,先後攻打齊、鄭、衛,並且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還聯合晉國的韓、魏兩家滅掉了晉國另外兩大家族範氏和中行氏,瓜分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讓智氏成為了晉國的第一大家族。

但他同時也很不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智瑤在繼承了卿大夫之後,有一次宴請韓康子和魏桓子,在席間調侃侮辱韓康子和他的相國段規,智瑤的謀士智國說「主公,如果您不加防範,那麼災禍必然會降臨到您的頭上。」智瑤卻不以為意,還說天下人的生死都掌握在我的手上,我不降災禍給他們就不錯了,誰還敢對我興風作浪?聽聽,這是多麼狂妄的話,這樣狂妄的人不可能會有仁心,也不可能施行仁政。二是損人利己,智瑤在成為晉國的首卿之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也為了削弱其他家族的勢力,他提議當時包括他在內的四大家族向當時的晉國國君進獻土地,他還帶頭獻地,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如果真的獻地了,那麼都會落入智瑤的口袋,韓、魏兩家懼怕智瑤的勢力,無奈獻地,趙襄子卻堅決不獻,於是智瑤就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趙氏退守晉陽,並在晉陽堅守了兩年。有一天,智瑤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可以利用水淹晉陽的辦法打敗趙氏,於是派人築堤攔水並且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的面說我今天才知道原來用水也可以滅國啊!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了後憂心忡忡,因為汾水可以淹安邑,絳水可以淹平陽,他們都害怕智瑤在滅了趙氏之後用同樣的辦法滅了他們。趙襄子在萬分危急的時刻派謀士張孟談秘密約會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我們趙氏被滅,下一個在輪到你們了,韓康子和魏桓子想起以前智瑤的種種不仁行為,決定聯合趙襄子一起攻打智瑤,在三家合力下,打敗了智瑤,並且殺了智瑤和智氏家族所有人,只有獨立出去打智果這一支倖免於難。

智瑤的敗亡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當時正處春秋時期,天下紛爭,不是我滅你就是你滅我,任何一個國家和家族都有可能興盛或衰亡,這是天下大勢,是客觀原因第二就是智瑤的不仁。智氏家族作為當時最強大的晉國的第一家族,實力強勁,本可以絕對優勢稱霸晉國,甚至做出秦始皇一統六國那樣的功績,但就是因為他的不仁,讓所有人都一起反抗他,豈有不亡的道理。

賈誼在《過秦論》中寫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結合智瑤和古今中外敗亡的君主,這句話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相關焦點

  • 晉國智瑤|本是天下之主,最後唏噓落寞,誰是幕後推手?
    晉國曾經有個君主,叫做智瑤,這個人的品德很差,有一次,他在宴會上戲弄韓康子,並且輕慢韓康子的策士段規,當時,智瑤的同族智國聽到這個事情後便規勸智瑤,說:你這麼到處得罪人,絲毫不防備災禍來臨,那麼災禍是一定會來的!
  • 「五賢」智瑤,為何會將一手好牌打爛?司馬光:他有一個致命缺點
    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的霸主。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國君權利衰落,晉國的實權都落到了士大夫家族的手中。經過多年的爭鬥之後,晉國剩下了四家權勢最大的士大夫家族:智家、趙家、韓家、魏家。而這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其他三家都得看智家的臉上行事。
  • 智瑤的剛愎自用
    三家分晉是戰國的開始,而三家分晉的開端就是韓趙魏三家滅了智家,成為了晉國的三大勢力。
  • 此人是晉國最後的忠臣,力圖恢復晉國,結果卻害了晉國!
    但是,實際上,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晉國內部也是有人希望恢復晉國君主的實力,以此避免晉國被肢解的結局。對於這位晉國最後的忠臣,就是智瑤。 智瑤,諡號曰「襄」,故為智襄子。智瑤是繼智武子、智文子之後,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在擔任晉國正卿後,智瑤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下了,也即正卿相當於之後的丞相一職,位高權重。當然,雖然智瑤為正卿,但是,韓、趙、魏三家也不可小覷,此時的晉國,其實權已經被智、韓、趙、魏四卿所掌握。 作為晉國的正卿,智瑤不僅忠於晉國公室,還作戰勇猛。
  • 三家分晉:因為一句話,讓原本能獲得最大利益的智家滅亡
    春秋時期,晉國是當時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但這個最為強大的國家在後期確實主弱僕強,晉國朝政被四個世家所把持。這四個世家分別是智、趙、韓、魏四家。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為龐大,韓魏兩家皆以智家為首,前期的趙家與智家還未發生矛盾的時候,也是以智家馬首是瞻。
  • 其實對晉國來說,他是最大的忠臣,只是卻被罵了千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智瑤雖然長得非常俊美,很有才華,又有辯才,而且非常勇敢。但因為太過殘暴,最後導致被滅了族。所以後世的人都說他是活該有此下場的。不過,再翻看史書細細察看,其實對於晉國來說,智瑤可以說是最大的忠臣了,可惜他的這份忠心被他所做的壞事掩蓋了,以致很世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
  • 《資治通鑑》:一個大帥哥的滅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煌煌巨著《資治通鑑》,是從一個大帥哥的滅亡開始的。這個大帥哥叫智瑤,又稱「智伯」或「智伯瑤」,是春秋末年晉國權貴智宣子的兒子。那個年頭,世家大族的頭等大事是選好接班人,智宣子對這件事自然十分上心。這天,他召集家臣門客,宣布要立嗣。人選有兩個,一個是智宵,一個是智瑤。
  • 前人田土後人收——晉國衰亡始末
    周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瑤牽頭,智、趙、魏、韓四家,私自瓜分了名義上還屬於晉公室的原範氏、中行氏土地,晉出公得知後大怒,以討伐不臣為由,向齊國、魯國借兵(可憐,討伐臣子還要向外國借兵),出兵攻打智趙魏韓四家。
  • 釋讀中國歷史083:晉國卿大夫互撕,出身卑賤的無恤扛起了趙家的大旗
    晉國是春秋時期公認的最強諸侯,有足夠的能力維護諸侯秩序,但晉文公本身的「譎而不正」就已經讓霸政開始變味兒了,至於他的六卿制度,更是導致了在之後100多年的晉楚爭霸中,很難發揮出晉國應有的實力。晉國的六卿都是晉文公時期掌握實權的卿大夫。
  • 春秋霸王晉國,為什麼被韓趙魏給分了?
    晉國登場:文候勤王虢國與虞國國界鄰近,互為盟友,如果攻打其中一國,另一國就來救助,勢力不小,晉獻公先以寶物獻給虞國國君,聲稱想借道虞國進攻虢國,虞國國君短視無比,收了禮物後果然借道給晉國,並且沒有幫助虢國,虢國很快就被獻公滅掉,在晉國的軍隊回程的時候,順手也把虞國給滅掉了。晉獻公雖然擴充了晉國的實力,但是在位後期也引發了晉國的內亂。
  • 晉國是如何從春秋時期的霸主走向最後的滅亡的?
    歡迎來到小人物歷史,春秋時代,晉文侯協助周平王向東遷徙,晉國開始振興起來。後來晉文公成就了一代霸業,晉國先後稱霸時間長達100年。晉文侯和晉文公成就了晉國的稱霸,卻也為後來晉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患的根源。公元前771年,外戚申侯為了報申後被廢掉的私仇,勾結犬戎謀反,周幽王被殺掉,西周滅亡了。
  • 張國剛:智伯的滅亡
    當時,智氏與趙氏、魏氏、韓氏四大家族把持著晉國國政,尤以智氏實力最強。公元前453年,趙魏韓聯合起來滅亡智氏,瓜分了晉國。這是《資治通鑑》用倒敘手法記載的第一個歷史事件。  強大的智氏家族為什麼滅亡了呢?司馬光從接班人的選擇講起。「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資治通鑑》習慣用「初」這個字開頭,交代一段歷史背景)。智氏家族的大家長智宣子,決定選嫡子智瑤為嗣卿。
  • 豫讓的刺客之路
    上次說到春秋時期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而後被承認為諸侯。趙國的趙襄子與晉國國君智瑤矛盾尖銳,趙襄子把智瑤殺掉後,把智瑤的頭骨上塗上漆,作為酒具。智瑤有個家臣叫豫讓,想為智瑤報仇。這是因為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瑤,智瑤非常看重他,稱他為國士。當智瑤伐趙被殺後,豫讓逃入山林,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 三家分晉後,晉國沒有立即滅亡,而是苦苦支撐了數十年之久
    智氏敗亡後,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無顧慮的瓜分晉國領土,而晉國國君成了一個傀儡,最終走向「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封趙、韓、魏三家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由此,晉陽之戰的結束,可以理解為三家分晉的開始,而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被冊封為諸侯國,可以說是三家分晉的完成。
  • 春秋五霸中晉國有四位,歷時700年,而它的滅亡卻與一規矩有關?
    晉國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最初國號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為晉,始稱晉國。晉文公勵精圖治,選賢任能,以三軍六卿制奠定了晉國的治理格局,極大提升了晉國的國力,使晉國成為春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國,也為後期襄公、景公、歷公、悼公等的獨霸中原夯實了基礎。可以說,晉文公不獨是晉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國君,也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中最為重要的國君之一。
  • 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又如何?
    在我們的正常認知範圍內,「 三家分晉 」不僅是戰國時代的開端,而且也是晉國滅亡的標誌,那麼在我的記憶中,可能是我們的求學時代,歷史教材並沒有過多地去解釋這段歷史,所以就造成了我們對「 三家分晉
  • 春秋時晉國多智謀之士,愣是靠智謀成為大國,楚國說:我深有體會
    晉國在春秋初期也還是個小國,靠著幾代君主的開拓進取逐漸成為大國。晉國在晉文公繼位的初期也不過2萬多軍隊。而楚國卻有6萬軍隊,但在城濮之戰中晉文公依靠一幫文臣忽悠加武將勇猛,愣是以少勝多。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勝利後組建了五軍,達到了8萬多軍隊。晉國這個二流國家一舉成為一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