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的滅亡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智瑤,晉國卿大夫智宣子的兒子。智宣子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智宵,另外一個就是智瑤。智宣子在晚年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很看好智瑤,但是他的同族智果卻不這麼認為,智果說:「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技藝畢給則賢,巧文辮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智瑤聰明,能力強,人也長的帥,但就是沒有仁心,如果他因為自己厲害而對別人不仁,那麼誰能跟他一起呢?但智宣子還是決定選擇智瑤為繼承人。
智瑤的能力確實很強,在繼承了晉國的卿大夫之位後,先後攻打齊、鄭、衛,並且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還聯合晉國的韓、魏兩家滅掉了晉國另外兩大家族範氏和中行氏,瓜分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讓智氏成為了晉國的第一大家族。
但他同時也很不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智瑤在繼承了卿大夫之後,有一次宴請韓康子和魏桓子,在席間調侃侮辱韓康子和他的相國段規,智瑤的謀士智國說「主公,如果您不加防範,那麼災禍必然會降臨到您的頭上。」智瑤卻不以為意,還說天下人的生死都掌握在我的手上,我不降災禍給他們就不錯了,誰還敢對我興風作浪?聽聽,這是多麼狂妄的話,這樣狂妄的人不可能會有仁心,也不可能施行仁政。二是損人利己,智瑤在成為晉國的首卿之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也為了削弱其他家族的勢力,他提議當時包括他在內的四大家族向當時的晉國國君進獻土地,他還帶頭獻地,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如果真的獻地了,那麼都會落入智瑤的口袋,韓、魏兩家懼怕智瑤的勢力,無奈獻地,趙襄子卻堅決不獻,於是智瑤就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趙氏退守晉陽,並在晉陽堅守了兩年。有一天,智瑤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可以利用水淹晉陽的辦法打敗趙氏,於是派人築堤攔水並且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的面說我今天才知道原來用水也可以滅國啊!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了後憂心忡忡,因為汾水可以淹安邑,絳水可以淹平陽,他們都害怕智瑤在滅了趙氏之後用同樣的辦法滅了他們。趙襄子在萬分危急的時刻派謀士張孟談秘密約會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我們趙氏被滅,下一個在輪到你們了,韓康子和魏桓子想起以前智瑤的種種不仁行為,決定聯合趙襄子一起攻打智瑤,在三家合力下,打敗了智瑤,並且殺了智瑤和智氏家族所有人,只有獨立出去打智果這一支倖免於難。
智瑤的敗亡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當時正處春秋時期,天下紛爭,不是我滅你就是你滅我,任何一個國家和家族都有可能興盛或衰亡,這是天下大勢,是客觀原因第二就是智瑤的不仁。智氏家族作為當時最強大的晉國的第一家族,實力強勁,本可以絕對優勢稱霸晉國,甚至做出秦始皇一統六國那樣的功績,但就是因為他的不仁,讓所有人都一起反抗他,豈有不亡的道理。
賈誼在《過秦論》中寫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結合智瑤和古今中外敗亡的君主,這句話值得我們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