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大變革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諸侯之間的紛爭,讓那個時期顯得格外的精彩。
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後世 更多的採納的是《史記》之中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來劃分。「三家分晉」之前視為春秋時期,其後視為戰國時期。
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的霸主。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國君權利衰落,晉國的實權都落到了士大夫家族的手中。經過多年的爭鬥之後,晉國剩下了四家權勢最大的士大夫家族:智家、趙家、韓家、魏家。而這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其他三家都得看智家的臉上行事。
按理來說,智家依靠這權勢,一步一步的吞併三家獨霸晉國,這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是四家的爭鬥,最終卻是已智家被滅,其餘三家平分晉國落幕的。
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智家的落敗,完全是智瑤的狂妄自大造成的。
才能過人,卻無仁義之心
智伯,名智瑤,晉國大夫智宣子的三兒子。因為深受智宣子的寵愛,而成為了智族的繼承人。當初智宣子選他作為繼承人的時候,是有人反對的。族人智果說:
「智瑤雖然樣貌俊俏,精於騎射,能言善辯,堅毅果敢,才藝雙全。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夠仁厚。如果他成為了繼承人,那麼智族一定會在他手裡走向滅亡的。」
智果的忠告,智宣子並沒有聽進去。他還是一意孤行的立智瑤為繼承人了。而智瑤後面的表現,也證明了智果的話是正確的。
智瑤個人本領非常的強,但是對於人卻不仁義,他經常是恃才傲物。在一次宴會之上,甚至是出言侮辱了韓氏的族長韓康子和他的家臣段規。而且面對自己家家臣智國的勸告,還說出了這樣的話:
「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大致的意思是:我掌管著他們的生死。我不為難他們已經是不錯了,誰敢興風作浪?
智瑤的狂妄,為日後智氏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恃才傲物,目中無人
不久之後,智瑤開始了蠶食其餘三家的行動。智瑤先是開口向韓氏索要土地,韓康子因為實力弱小,只得是忍氣吞聲,把土地給了智瑤。
在得到了韓氏的土地後,他又向魏氏要地,魏氏也答應了。智瑤看到這韓魏兩家如此爽快的就答應了自己的要求,於是更是認為他們已經折服於自己的權勢之下。
最後,他把目光定到了趙氏身上。他跟趙氏索要「皋狼」這個地方。當時的趙氏族長趙無恤直接就回絕了智瑤,因為「皋狼」是趙氏家族起家之地,誰會把自己的老家拱手讓人呢?
趙氏的拒絕,惹惱了智瑤。於是智瑤率領其他兩家聯手攻打趙氏。面對三家聯手,弱小的趙氏無力抵抗,趙無恤只能遠逃晉陽。
水淹晉陽,韓魏不安
智瑤率領聯軍追擊到晉陽。趙無恤已是退無可退,只得死守。為了花費最小的代價攻下晉陽,聯軍引水灌城。城內積水漫灌,鍋灶都被泡塌,城中之人已經到了殺馬為食的地步了,眼看就要堅持不下去了。
於是智瑤帶著韓魏兩家的家主一起巡查水勢。看著晉陽城內的情景,智瑤得意的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國啊。」
而智瑤的這句話,也讓韓魏兩家家主產生了不安:汾水可以灌魏國都城安邑,絳水也可以灌韓國都城平陽。
其實,韓魏兩家家主的反應,智瑤的謀士疵都已看在眼裡,還特意提醒了智瑤,讓智瑤提防他們:
「晉陽將破,三家聯軍即將瓜分趙氏土地,面對這樣的情況,韓魏兩家家主不但面無喜色,反而是面露憂愁,這兩人日後必反。」
面對疵的忠告,智瑤依然不醒悟,轉身就把疵給賣了。他把兩家家主叫來,跟他們說了疵的看法。面對質疑,韓魏家主自然是極力否認的。不過這件事情,也讓他們在心中起了戒備,他們已經知道智瑤不再信任自己了。
三家聯手滅智
為了自救,趙無恤派謀士張孟秘密會見韓魏兩家家主,想要與他們聯手反智。韓魏兩家本就有此心,只不過是忌憚於智家勢力過大,不敢輕易行事。如今聯合三家之力,裡應外合,必然能夠打敗智家。於是在張孟的勸說遊說之下,二人同意與趙家聯合。
到了約定好的日期,韓家家主派人殺掉智軍守堤壩的官吏,毀掉堤壩,使得大水反灌智瑤軍營。趁著智軍混亂之際,韓魏兩軍從側翼,趙軍從正面出擊。三家聯手之下,大敗智軍。而智瑤也被殺死於亂軍之中。 趙無恤為了洩恨,還把智瑤的頭骨做成了酒器。
自此之後,晉國再無智家。
結尾
晉國四家的鬥爭,智家最終的落敗,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智瑤過於狂妄自傲。
智瑤為人驕傲,仗著自己個人能力,看不起其他家族,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而且,智瑤對於自家的實力也並未有清晰的認識。智家實力雖強,可以碾壓任何一家。但是卻不足以同時對抗三家。
智氏的輸,智氏不是輸在謀略上,也不是道德上,智氏主要輸在驕傲輕敵上以及麻痺大意上。
end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我是菜菜,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菜說文史】。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不要忘記點讚讓我知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