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翔、張恆
何璇
李怡
龔澤軍
艾宇陽
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屏 柯稱 郭會橋 肖楊 向一帆 通訊員 劉莉琳 喻登科 董豆豆 程曉瓊 朱麗
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落幕——
12月10日至13日,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舉行,湖北95名選手參與84個項目的角逐,除了一些名企的技能能手外,許多中高職師生出賽。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載譽歸來的中高職師生。
完賽時全場為他們鼓掌
在軌道車輛技術項目中,20歲的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機車車輛學院大三學生張肖翔、張恆「遇強則強」,為湖北隊贏得了一枚寶貴的銅牌。「學生們太拼了,C場比賽時時間特別緊張,前面十幾支隊伍都沒完成,他們爭分奪秒地搶在最後一分鐘做完,比完了累到坐在地上起不來,裁判、技術人員、工作人員都圍過來鼓掌。我都是第一次見這樣的場面。」指導老師、武漢鐵院鐵道機車車輛學院教師楊明明說。
以湖北省賽第一名挺進全國大賽的張肖翔和張恆是從全校358名報名學生中海選出來的,在此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殘酷的淘汰賽。「我以前沒有任何參賽經驗,專業也不是最對口這個賽項的,基礎要差一些。5月報名參賽後,學習是在網上,老師發的車門拆裝的視頻我都看不懂,我就調到0.5倍速反覆看。」張肖翔說,8月底返校後,他和隊友們總是從早上7點練到晚上10點半甚至更晚,拼命練習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完成操作內容。
所以在全國技能大賽的現場,哪怕在比賽時只剩下2分半鐘且還有25分的任務沒有完成時,兩人都沉著冷靜,迅速劃分了工作:張肖翔先找第一個「漏點」並記錄,此時張恆找另一個「漏點」,找到後馬上向裁判匯報,再做記錄、斷掉氣壓。兩人眼手腳不停,竟然順利地找齊「漏點」,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的拼搏精神贏得了在場裁判等工作人員的尊重,大家都為他們鼓掌。
張肖翔和張恆說,他們不怕和名企的技能高手們比,因為他們也練得很苦。
他綁沙袋拆了六輛新車
以第六名的成績獲得汽車技術項目優勝獎的武漢市交通學校青年教師何璇笑著告訴記者,為了以最好成績參加這次規格高、項目多、要求嚴,對技術、體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很高要求的比賽,他在半年裡綁著沙袋拆了六輛新車。
22歲的何璇從學生時代起就是比賽能手,曾多次參加技能大賽並獲獎,但這次的「3天時間,完成9個競賽模塊,涉及到7種車型,比賽總時長12個小時」的大賽仍令他震撼。為了能在最短時間裡給汽車看好「病」,何璇一頭扎進了學校為他買來比賽的威朗、科魯茲、凱美瑞、雅閣等六輛新車中,半年裡,他反覆拆裝這些車,每剪一根電線就記錄下其後果,一臺車要剪斷上百根線,再復原,不斷重複。通過這種辦法,摸熟了每臺車的上萬個主要零件、數百根主要線束。
比賽除了考對車的熟悉程度,還要考操作的精準度,如發動機測量等競賽模塊中就要求尺寸精度誤差要控制在0.02毫米以內,為此,何璇在左右手各綁一個2.5公斤的沙袋,負重修車,執行一段時間後發現真的有效,他又把腿上也給綁上了。「把體能練好了,做底盤檢查等項目時就不怕跑來跑去了。」
這次比賽首次增加了英語能力考查,這是何璇的弱項,對此,學校特別安排了3名英語老師每周為他補3次課,每次兩小時。比賽時,何璇面對英文講解考核及全英文的操作手冊也不怵了。
何璇說,他將把技術練得更紮實,希望有機會代表湖北、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將來也要當好老師,把技術傳授給學生們。
她拼起酒店床板來打版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此次的8人參賽選手中,李怡是最特殊的一位——她已經畢業,為了備賽全國技能大賽,她拒絕了多家知名服裝公司拋出的橄欖枝,在相當困難的經濟條件下,走完了1年半的備賽歷程,取得時裝技術項目第八名,將進入國家集訓隊備賽世賽。
「受疫情影響,國賽延遲了半年,我當時心理壓力有點大,因為我家裡比較困難,大學三年學費都申請的助學貸款。孔莉老師發現後,一邊在網上遠程指導我備賽,一邊為我做心理疏導,學校也為我爭取了經費補貼,鼓勵我安心備賽。」李怡說。
指導老師孔莉說,李怡真是了不起。她7月便早早返校,每天在集訓室從早上8點練到晚上10點,常常睡在集訓室。「時裝技術項目有ABCD4個模塊,模塊A為款式系列設計,模塊B為半身裙製版排料,模塊C為立體裁剪,模塊D為女裝設計製作。比賽總時長為18個小時,模塊A時長有1個小時,模塊B為3個小時,模塊C為2個小時,模塊D長達12個小時。模塊D在賽制中是分兩次進行,但李怡凡事追求完美,每次訓練模塊D都堅持一口氣做完,經常做到很晚就直接睡在實訓室。」她說。
即使是來到了廣州,李怡一樣拼命:從酒店到賽場的途中她暈車厲害,後來她便乾脆不吃東西,完賽了再吃;沒有實訓室完備的設施,她就拼接起酒店的床板,用來打版和製圖;不管項目多晚結束,她都會與指導老師一同探討第二天的賽程。「這條路很難,我也灰心過,但老師同學家人都盡力支持我,能堅持下來真好。」李怡說。
他15小時做出「小蠻腰」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3歲的教師龔澤軍參加木工(國賽精選)項目,獲得了第四名。「我曾是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國家集訓隊成員,這次參加國賽,相比世賽木工分為木工、精細木工、家具等三個項目,國賽木工涉及內容更廣,難度也更大。但我也從同臺競技的行業、企業的老師傅們身上學到了很多。」
龔澤軍介紹,他這次要在15個小時裡完成一件1米多高的廣州塔「小蠻腰」模型,整個模型是用卯榫的結構拼接完成,塔身加工只能純手工製作,作品異形的角度非常考驗選手放樣能力。
「選手要將木頭精準加工、打磨、拼接,最後還要讓整個廣州塔很穩固,很考驗技術。評判們最後根據成品與圖紙的樣式、尺寸最接近,能做到誤差最小的成品,分數就會越高。」而榫卯的配合度,需要多次調整拼試,在比賽的最後時刻,龔澤軍仍在打磨產品。
「我參加的相當於職工組比賽,參賽選手有來自高職院校的,也有行業、企業的老師傅,年輕的可能18歲,年長的已經58歲。」龔澤軍說,不過年輕人在體能上佔優勢,也普遍更善於用機器切割、裁剪、連接,「製作這個產品,粗略統計就用到了五十多件工具,其中很多都是『量身定做』的機器,咔咔咔,十分快。」
但龔澤軍更想與學生分享他在老師傅們身上感受到的工匠精神:對每一個活兒都沒有一絲一毫馬虎,不幹則已,幹就要幹好,幹到極致。
寫代碼寫到哭還接著練
作為湖北省唯一代表選手出戰「網站設計與開發」賽項的武昌職業學院2018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艾宇陽這次拿到了第六名,被授予優勝獎。昨日,他告訴記者,比賽時出現了失誤,最後十分鐘發現上百條代碼有問題,他只得緊急進行修改,希望今後的比賽中,再不要有這樣的遺憾。
在上大學以前,艾宇陽對計算機的興趣不算大——他最開始選的是士官生專業,入讀一個月後發現不太適應,才轉專業讀的計算機。「我想,讀大學後再不能像高中那樣對學習不上心,得拼一把,以後參加專升本,還要考研。」艾宇陽說,他在大一便主動加入了學校的集訓隊,想通過比賽積累專業經驗,接到備賽通知後,他今年7月便返校集訓,每天早上8點半到集訓室,晚上10點才回家,臨近比賽前練到轉鍾或通宵。
最痛苦的時候,他在電腦前邊寫代碼邊哭。「說來好丟臉,出發前一周,我還清楚的記得是12月1日,代碼敲著敲著,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掉了下來。」艾宇陽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他當時把眼淚擦乾,趴著睡了一覺,醒來又開始寫代碼。
「通過這次比賽,我深刻地感到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我還要繼續練習,不再去害怕倒計時滴答滴答的聲音。」艾宇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