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就叫中國」。古往今來,千秋萬代,有一種神異的動物形象深深地紮根於海內外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這就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龍」。人們將中華文化稱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為「龍的傳人」,可見「龍」在中華文化的影響深遠。
在神州遼闊的大地上,處處都是龍的崇拜。
以龍為名的山川村鎮不計其數:龍崗、龍城等;以龍為名的中式建築不勝枚舉;龍門、龍壁等;以龍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龍舟、龍燈、龍笛;以龍為名的商家、以龍為名的人就更是數也數不清。
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金碧輝煌的宮殿裡描繪著龍,雕刻著龍,簡直是「龍的世界」。人們生活中以龍為圖案的服飾、器物玩具隨處可見。甚至言談話語之間也離不開龍:「龍鳳呈樣」、"龍馬精神」、「藏龍臥虎」。神話中的龍更是千變萬化,能大能小,呼風喚雨,上天人海。人們喜愛它讚頌它、崇敬它,龍成了吉祥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權威和神靈的象徵。
龍是什麼樣子呢?真的活的龍誰也沒見過,當然也概括不出它的具體形象。
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這給它的存在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專家和學者們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考證,初步揭開了中華民族龍的崇拜之謎:龍是古老的炎黃子孫的「圖騰」。
「圖騰」是印地安語toten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認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著親族關係。這種動物或植物被該氏族視作象徵或保護者,這就是圖騰。如:身如鷹、頭似鴿的「辛巴威鳥」,就是非洲國家辛巴威的圖騰。
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龍作為我國古代先民圖騰的佐證: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有陶壺龍紋;江蘇吳縣良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有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墨綠色的工藝品玉。大量實例證明,龍的崇拜在我國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那麼,龍到底是真實的存在,還是虛無的神靈呢?
那麼,它又是根據何種動物想像出來的呢?有的專家學者持這樣一種看法 ,龍是由魚或蛇演化而來的。最原始的龍的形象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壺龍紋。它的造型與後世的龍雛形相似,是蛇身魚形,是仰韶文化居民的圖騰形象。在山西襄汾夏墟遺址也曾發現與半坡相似的龍紋。
據此,有的學者指出,後世的龍的形象,基本由半坡長魚紋演變來的。從半坡到夏墟的原始的龍紋來看,最早的龍應該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種蛇狀的長魚。夏人和仰韶文化古人為什麼把它作為圖騰族徽呢?可能是他們常常面臨洪水災害,企望人類能像龍魚那樣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於是就把龍魚當成民族的保護神來崇拜。最近,更有學者認為,「龍」在古代確實存在,只不過它不叫龍,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神奇罷了。它就是一種巨型鱷蚊鱷。這種鱷的外形,如頭眼、項、腹、鱗、爪、掌等都與「龍」相似。
總結: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從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精神。中國人「龍」的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經過幾千年不斷演變而成的,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海內外華人均以「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因此華夏族群自稱「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