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崗山,也稱作」黃岡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洋莊鄉和江西省鉛山縣武夷山鎮和境內,山的南麓屬於福建省,北麓屬於江西省[1] 。武夷山脈最高峰,是整個華東六省一市地區的最高山峰,介於北緯27°33 —27°54ˊˊ ,東經117°27 —117°51ˊˊ之間。其最高峰海拔2160.8米,為大陸東南第一峰,號稱「華東屋脊」、「武夷支柱」。山頂有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碑,以及福建省於1990年所立的「武夷第一峰」的石碑,江西省於1997年立的「黃岡山」的石碑。
黃崗山(黃岡山)是閩贛兩省界山,山頂立有兩省界石,至高點2160.8米位於江西省鉛山縣內。距縣石塘古鎮約20公裡,距南平武夷山市區約40公裡。因山頂生滿萱草(俗稱黃花菜)八九月開花時節,山崗遍染金色,故名黃崗山(黃岡山)。1979年,國家將鉛山縣黃崗山周圍保存完好的林地列為武夷山自然區,是地球同一緯度上僅有的一片生物多樣化綠洲,其價值彌足珍貴。[2] 黃崗山地勢高低懸殊,在面積556.7平方公裡的小範圍內,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2160.8米,形成十公裡長的垂直帶譜。[3-4]
山腳是常綠闊葉林帶以及零散的毛竹林帶,隨著海拔的劇增,黃山松,南方鐵杉等溫性樹種增多,森林植被類型由常綠闊葉林轉為針闊葉混交林帶;當到海拔約1900米,視線豁然闊朗,遍布南方鐵杉和黃山松構成的針葉林帶;繼續往上,到了海拔越2000米處,低矮的常綠和落葉樹種,構成中山矮曲林帶山頂緩坡,是禾草為主的中山草甸帶。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五個森林植被帶界限分明,也體現了氣溫、降水量、土壤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的垂直帶譜。
黃崗山景區總面積為539.35平方公裡,景區裡有著動人傳說的七星山、望夫山、擂鼓嶺、梵安寺和試劍石,還有紅色旅遊點東坑暴動遺址和石壠村王家的蘇維埃遺址等等。還是我國中亞熱帶中心森林景觀保存較為完整、較原始的地區,同時具有豐富的旅遊水域資源,形成了內容豐富、品種多樣的生態旅遊景區,被譽為「珍稀植物王國,奇禽異獸天堂」。[5] 黃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保護區)的生態旅遊以「大山、大谷、大自然」的獨特品牌,區內擁有奇峰險壑、山花古樹、飛鳥走獸,迷人的近月、壯美的日出、奇幻的雲海、宏偉的峽谷、古樸的關隘等資源。
「大山」: 大陸東南第一峰、千峰之首——黃崗山(海拔2160.8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臨黃崗山頂,環顧四野,東面山峰青碧縹緲如海市蜃樓,西面群巒似酣睡的美人,遠望群峰疊嶂,延綿不絕、氣象萬千;多變的氣候時而風和日麗,時而風急雲馳,那雲海時如輕紗縹緲,時而又是波濤翻湧,氣象萬千;雲起腳底、千峰來朝,氣勢磅礴。「大谷」:東南大峽谷(又稱武夷大峽谷),南北縱橫80公裡、垂直落差1600多米的地質構造斷裂帶,為中國東南地區「第一大峽谷)。站在海拔1600米的陡崖處,黃崗山(海拔2160.8米)和讀書尖(海拔2128.5米)矗立峽谷東西兩側,谷底雲蒸霧靄,溪水急者舞白練、緩者現碧潭,民居錯落如積木,氣象幻化萬千。
「大自然」:保護區海拔1500米以上範圍,是東南地區最後的中山山地原始林保存地,森林覆蓋率超過96%。密林森森,古木蒼蒼,珍禽異獸出沒路旁,加上每平方公裡人口密度不到5人的寧靜,這裡是自然的王國。保護區成立於1981年,地處上饒市鉛山縣境內武夷山脈西北坡。是以保護中亞熱帶中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原生地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絡、同年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林業科普基地」,2006年成為北京師範大學瀕危雉類野外研究基地,2009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 「中國黃腹角雉之鄉」稱號。
位於武夷山的北麓,緊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武夷宮,該山又名七仙山,主峰高達1402米,包括天樞峰、天璇峰、玉衡峰等,因七峰並立而得名七星山。奇峰突兀,秀嶺逶迤,自然植被完整,空氣清新。山中又有鳳冠嶺、仙人印、觀星臺、元帥谷、黃龍背印、七星井、神鷹石景致,原始森林已發現的植物約二千多種,更有二百多種珍禽異獸活躍其間,如黃腹角雉、白鷳、猴面鷹、靈貓、娃娃魚等,被中外專家讚譽為「珍稀植物王國,奇禽異獸天堂」,且交通便利,還有七星古剎等人文景觀。可以說是一處集觀光、休閒、避暑、度假、娛樂的好地方。可以進一步開發建設成集生態考察、親近自然與娛樂休閒、觀光遊覽為一體的生態型旅遊產品。武夷山境內山峰林立,地勢起伏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