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威海,極速入冬。仿佛才換了短袖,就套上了棉衣。時間在奔跑。
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清少納言的《四季之美》,簡潔優美,生動質樸,嫻靜婉約,富有詩意。
雲舒說有感情地朗讀這種文章,會讓冬夜也因多了一份詩韻,而更加美好。
清少納言,是日本平安時代著名的歌人、作家,與紫式部、和泉式部並稱為「平安時代三大才女」。她聰穎智慧有才華,精通和漢文學,有《枕草子》和《清少納言集》傳世,其中,《枕草子》是日本最早的散文隨筆集,為日本散文奠定基礎。共三卷約三百段,以細膩優美的筆觸,描繪自然變幻、宮中生活、人生悲喜,隨感隨想,被譽為「日本平安文學中一枝永放異彩的奇葩」。
《四季之美》就選自《枕草子》,通過對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黃昏、冬之早晨的景色描寫,借景抒情,我們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也領略了生活之美。
原文如下:
四季之美
清少納言
春天最美是黎明。東方一點兒一點兒泛著魚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紅暈,飄著紅紫紅紫的彩雲。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無數螢火蟲翩翩飛舞。即使是濛濛細雨的夜晚,也有一隻兩隻螢火蟲,閃著朦朧的微光在飛行,這情景著實迷人。
秋天最美是黃昏。夕陽斜照西山時,感人的是點點歸鴉急急匆匆地朝窠裡飛去。成群結隊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飛,更是叫人感動。夕陽西沉,夜幕降臨,那風聲、蟲鳴聽起來也愈發叫人心曠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當然美,就是在遍地鋪滿白霜的早晨,或是在無雪無霜凜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著暖和的火盆穿過廊下時,那閒逸的心情和這寒冷的冬晨多麼和諧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氣漸退,火盆裡的火炭,大多變成了一堆白灰,這未免令人有點兒掃興。
結尾的「火盆裡的火炭,大多變成了一堆白灰,這未免令人有點兒掃興。」
這是一句深意的結尾,又何嘗不是人生的歸宿?
我們說,走過了四季,便懂得人生。春之萌發、夏之生長、秋之收穫、冬之安詳,不也正如我們從幼兒到少年到青年到老年的成長曆程?
通過觀察校園裡向日葵的四季變化,美術課上,雲舒創作了一幅畫,很得意地拿回家和我們分享,畫的是一株向日葵從萌芽到結果的過程,末尾是一顆瓜子,她說那將是新生命的重新開始,是希望。我們對她的創意讚不絕口,也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生命的思考。
王蒙的散文《初冬》中寫道:「你覺得初冬還不是冬,而只是秋的繼續,甚至是夏的繼續。你覺得夏是漫長的。啊,冬也是漫長的。而一切是多麼短促。當夏去秋來冬來的時候,你說不清你是在告別還是在等待。你說不清如果你等待的話究竟在等待什麼。」一年,又是一年。我們說不清四季與人生究竟是什麼,於是便說,不過是歲月,變成了生活。我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願意青春萬歲、永不停步!